第二节 秘书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学习目标
1.熟知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一、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揭示其特殊的规律和范畴,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体系。总之,它应当处处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此,才能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在学科之林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才能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
关于秘书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秘书学界一直存在着多元理解。有的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工作;有的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秘书部门、秘书工作;有的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活动;有的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工作和秘书活动。其中认定秘书工作为秘书学研究对象者居主导地位。秘书学研究对象上的分歧和争论,是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也反映出研究者们对学科对象和研究内容等基本概念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性。
名人名言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6]
——毛泽东
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工作。也就是说,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学科。
首先,秘书工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不能狭隘理解。秘书工作是指秘书人员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秘书工作实际上就是秘书活动。试想,离开了秘书工作,何来秘书活动?这与有的研究者主张的“秘书活动”是完全一致的。有的研究者把秘书工作仅仅理解为“秘书人员在一定业务范围内的劳动”,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秘书学研究的是实际工作,不能算一门独立的学科,于是,企图离开秘书工作实际去创立所谓的“秘书学理论体系”。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工作和秘书活动”,这不仅犯了研究对象多元化的错误,而且反映出研究者在对秘书工作和秘书活动的概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由此可见,科学界定秘书工作的概念,是在秘书学研究对象上形成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将秘书工作确定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任何学科对象必须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而不能出现对象多元和交叉。秘书工作是社会管理领域适应领导工作需要产生和发展而来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并与领导工作形成了一对特殊的矛盾统一体。对这一独特社会现象和特殊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秘书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它完全符合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的研究者认为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秘书、秘书部门、秘书工作,这种观点既违反了学科对象必须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的规则,又反映出研究者对秘书、秘书部门和秘书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秘书工作是由多个要素构成并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秘书是秘书工作的主体要素,秘书部门则是秘书工作的组织形式,二者都是秘书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可与秘书工作并驾齐驱。
再次,秘书工作是秘书学的理论源头,也是秘书学的服务对象。研究秘书学离不开秘书工作。这是因为,秘书学是秘书工作的理论表现,秘书学是对秘书工作实践的理论抽象,反过来对秘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秘书工作则是秘书学的认识来源,反过来对秘书学具有实践检验功能。研究秘书学的目的,就是为人们从事秘书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秘书工作是秘书学唯一的学科研究对象。任何企图离开秘书工作来研究秘书学的行为,都是与秘书学的性质特点和宗旨相违背的。
最后,秘书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秘书学就是研究秘书工作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学科。在秘书工作这一特殊的矛盾运动中,包含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六个要素:主体——秘书人员和秘书部门;客体——秘书工作任务;导体(同时为客体)——领导者(上司);中介——秘书工作方法;环境——秘书工作条件;目标——提高领导工作效率。秘书工作机制运行的过程,就是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秘书、秘书部门、秘书素质、秘书职业,实际上都是秘书工作的主体要素,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人们才分成多个专题加以研究。秘书工作的构成要素、地位作用、职能任务、特征规律,揭示了秘书工作的本质,是秘书工作理论的核心要素;秘书工作方法手段是秘书工作的中介要素;秘书工作制度是秘书工作的法规依据;秘书工作关系是秘书工作环境的核心要素;秘书工作效率则是秘书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领导工作效率则是秘书工作的价值体现。总之,所有要素都统一于秘书工作系统之中,都可以用秘书工作这条主线将它们联结起来。秘书学研究的任务,就是研究秘书工作运行过程中这几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概括地说,秘书学就是研究秘书工作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学科。
二、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秘书学作为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宽广,主要包括秘书历史、秘书理论、秘书实务和秘书技术四部分。[7]
(一)秘书历史
秘书历史是研究秘书工作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分支学科。秘书历史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秘书工作的历史经验,揭示秘书工作的发展规律,其目的在于使秘书学专业学生了解秘书工作的悠久历史,继承和发扬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为推进现代秘书工作服务。秘书历史研究包括秘书通史、国别秘书史、断代秘书史、专项秘书史和秘书思想史。从研究情况看,中国秘书史的研究比较成熟。1988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秘书史》;199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秘书通论》;199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秘书发展史》。[8]此后,不同版本的《中国秘书史》又陆续出版。这反映了该领域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其他秘书历史的研究,如秘书思想史等,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关于秘书工作和秘书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它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对秘书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科学抽象,是对秘书工作客观规律和秘书学科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秘书学科的核心与灵魂。秘书理论包括基础秘书学理论、应用秘书学理论和交叉秘书学理论。
基础秘书学理论,也被称为元秘书学层面的理论,包括秘书学科理论和普通秘书学。秘书学科理论是从整体上对秘书学自身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科学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概念系统、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等。普通秘书学,是对秘书工作现象及其本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科学理论,如秘书工作的主体、客体、导体、方法、制度、环境、组织及其作用机理等。基础秘书学理论是秘书学研究的基石,是评价秘书学科是否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
应用秘书学理论,是指研究社会各行业秘书工作特点规律及其应用的理论。由于行业的多样性,应用秘书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如党政秘书学、军队秘书学、公安秘书学、司法秘书学、企业秘书学、商务秘书学、涉外秘书学、教育秘书学、科技秘书学等。应用秘书学理论是基础秘书学理论在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具有较强的行业色彩。
交叉秘书学理论,是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理论。秘书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必然会与相关学科发生交叉,从而形成崭新的应用理论,如秘书心理学、秘书人才学、秘书文化学、秘书语言学、秘书礼仪学、秘书美学。交叉秘书学理论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趋势,也展现了秘书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三)秘书实务
秘书实务是研究秘书业务工作规律和操作方法的学科。由于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较强,秘书业务工作的责任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文字工作、文书工作、会务工作、文档管理、保密工作、信息工作、协调工作、督查工作、信访工作、接待工作、随从工作、办公室管理等。秘书实务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和操作性特征,它回答“秘书工作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旨在提高秘书学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因而它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头戏”。正因为它的地位重要,有不少学者还出版了相关专著,如秘书写作、公文处理、会议组织、秘书文档管理、信息工作、督查工作、信访工作等。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秘书人员完成业务工作必备的手段和技能。由于秘书工作事务繁杂,对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只有掌握先进的工作手段和过硬的业务技能,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如会议速记技术、文字速录技术、快速阅读技术、文稿校对技术、网上公文处理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办公设备操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会议室和办公室布置技术、秘书礼仪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秘书办公手段越来越先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秘书技术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秘书技术的研究,提高秘书技能,也是秘书学关注的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