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七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02

变化延伸

1.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寻找与该盒内色板相同或相近的颜色。

2.为色板配上相应的文字卡片。

3.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如何调色。

4.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正确运用色彩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5.颜色配对小游戏。

错误控制 色板本身的配对及幼儿视觉的辨别力。

兴趣点 色板的配对。

指导用语

这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橙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粉色的/棕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白色的,请你指一下哪个是红色的;请你把红色的放在我的手上;这是什么颜色。

注意事项

取放色板时手指只能碰触色板的原木色的边缘。其他注意事项同色板第一盒名称练习。

扫码看视频

色板第三盒名称练习

工作前经验

已比较熟悉色板第二盒名称练习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色板第三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认识颜色的渐变,并能说出同色系深浅的名称。

2.间接目的:同色板第一盒名称练习。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色板第三盒(如图7-2-7-7)。

2.选出一组散放在工作毯上。

3.找出最深的一块,放在最前面(如图7-2-7-8),对于不好辨别的深浅度采用十字交叉法(如图7-2-7-9),依次找出其余色块中最深的,由深至浅横向排列(如图7-2-7-10)。

图7-2-7-7

图7-2-7-8

图7-2-7-9

图7-2-7-10

3.取颜色最深和最浅的色板,将其孤立,进行三阶段教学。

4.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寻找色彩的渐变。

2.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颜色,如“最深的像什么,最浅的像什么”。

3.为色板配上相应的文字卡片,如“深红色的”“浅红色的”。

4.用色板进行记忆练习。

5.用色板进行创意建构,如色板小屋。

6.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如何调渐变色。

7.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正确运用色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错误控制

色板本身的序列及幼儿视觉的辨别力。

兴趣点 分辨颜色的过程。

指导用语

这是深红色的/浅红色的,请你指一下哪个是深红色的/浅红色的;请你把深红色的/浅红色的放在我的手上;这是什么颜色。

注意事项

1.取放色板时手指只能碰触色板的原木色的边缘。

2.此项展示既可以放在桌子上进行,也可放在工作毯上进行,但要注意桌子和工作毯的颜色要单一、淡雅,以突出色板的颜色。

(八)工作名称:几何图形橱

教具构成

包括几何图形示范屉、几何图形橱、几何图形三系列卡片。

几何图形示范屉:木质,三种形状,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块嵌板。

几何图形橱:均为木质,共6层。

第一层:圆形屉,从大到小共6块嵌板;

第二层:四边形屉,1块正方形及由宽到窄的5块长方形,共6块嵌板;

第三层:三角形屉,1块等边三角形、1块锐角等腰三角形、1块锐角三角形、1块直角等腰三角形、1块直角三角形、1块钝角等腰三角形,共6块嵌板;

第四层:多边形屉,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十边形各1块,共6块嵌板;

第五层:不规则四边形屉,2块平行四边形、1块等腰梯形、1块直角梯形,共4块嵌板;

第六层:不规则曲线形屉,1块曲线三角形、1块花菱形、1块椭圆形、1块卵形、1块钝角三角形,共5块嵌板。

几何图形三系列卡片:均为纸质,共6层。

第一层:圆形卡片,6张实心卡片、6张环形卡片、6张空心卡片,共18张;

第二层:四边形卡片,6张实心卡片、6张环形卡片、6张空心卡片,共18张;

第三层:三角形卡片,6张实心卡片、6张环形卡片、6张空心卡片,共18张;

第四层:多边形卡片,6张实心卡片、6张环形卡片、6张空心卡片,共18张;

第五层:不规则四边形卡片,4张实心卡片、4张环形卡片、4张空心卡片,共12张;

第六层:不规则曲线形卡片,5张实心卡片、5张环形卡片、5张空心卡片,共15张。

扫码看视频

第一次展示:几何图形示范屉的名称练习

工作前经验 4岁以上。

操作材料 基本操作屉。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认识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及其名称。

2.间接目的:

(1)为幼儿学习平面几何做准备;

(2)幼儿能在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的存在;

(3)为幼儿书写做间接准备。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几何图形示范屉(如图7-2-8-1)。

2.左手捏出圆形,右手触摸圆周底面放在空屉里,命名这是圆形(如图7-2-8-2、图7-2-8-3),依次介绍剩下的两个,方法同上,按三阶段教学。

3.请幼儿在教室中寻找相似形状的物体。

4.将图形放回嵌板框,触摸衔接处是否平滑,进行错误控制(如图7-2-8-4),结束工作。

图7-2-8-1

图7-2-8-2

图7-2-8-3

图7-2-8-4

变化延伸

1.可让幼儿用彩色铅笔拓印基本操作屉中的图形。

2.幼儿在拓印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错误控制 嵌板与嵌板框的一一对应。

兴趣点 正确命名的成就感。

指导用语 圆形、三角形、方形。

注意事项

1.用手指捏住手柄来取放嵌板。

2.注意观察幼儿的接受程度,以此来决定接下来展示几何图形橱的进度。

第二次展示:圆形屉的名称练习

工作前经验 已比较熟悉基本操作屉几何图形的名称。

操作材料 几何图形屉第一层——圆形屉。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认识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从几何图形橱中取第一层圆形屉(如图7-2-8-5)。

2.散放(如图7-2-8-6),请幼儿将圆形从大到小排序(如图7-2-8-7)。

3.孤立大圆小圆(如图7-2-8-8),进行三阶段教学。

4.大圆和小圆归队送回,结束。

图7-2-8-5

图7-2-8-6

图7-2-8-7

图7-2-8-8

变化延伸

1.在环境中找圆形并描述出来,如“教室里面的钟表是圆形的”。

2.可用圆形嵌板进行拓印,并在拓印基础上进行创意添画。

3.蒙眼练习。

错误控制 嵌板与嵌板框的一一对应及幼儿视觉上的辨别。

兴趣点 嵌板与嵌板框配对的过程。

指导用语 圆形。

注意事项

1.该项工作比较复杂,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来决定工作的进度,大致需要2~5个月完成。

2.几何图形橱中的形状名称三阶段教学可根据本班幼儿情况进行,例如三角形屉里面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的名称练习可灵活安排,若幼儿较难掌握则不必介绍具体图形的名称,只掌握此屉里的都为三角形即可。

第三次展示:图形屉与形式卡的配对

工作前经验 已比较熟悉圆形屉的操作。

操作材料

圆形屉,与圆形屉对应的实心卡片、粗线条卡片、细线条卡片各1套。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将圆形嵌板与三系列卡片正确地对应。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几何图形橱的第一层圆形屉和几何图形三系列卡片第一层圆形卡片。

2.出示圆形三系列卡片(如图7-2-8-9),询问幼儿目测三系列卡片的感觉,教师分别介绍实心卡片、粗线条卡片、细线条卡片,依次展示卡片并分别与圆形嵌板配对。

3.收圆形嵌板,收实心卡片,收粗线条卡片,收细线条卡片,结束。

图7-2-8-9

变化延伸

1.幼儿自制三系列卡片。

2.记忆练习。

3.卡片之间的配对。

4.几何图形橱其余五层与相应三系列卡片的配对。

错误控制

圆形与三系列卡片的一一对应及三套卡片之间的对应。

兴趣点 依次一一对应的过程。

指导用语

圆形、实心卡片、粗线条卡片、细线条卡片、配对。

注意事项

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九)工作名称:建构三角形

教具构成

长方形盒Ⅰ:共14片,2片绿色等腰直角三角形,2片黄色等腰直角三角形,2片绿色直角三角形,2片黄色直角三角形,2片灰色直角三角形,2片黄色等边三角形,1片红色直角三角形,1片红色钝角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盒Ⅱ:共8片,2片蓝色等腰直角三角形,2片蓝色直角三角形,2片蓝色等边三角形,1片蓝色直角三角形,1片蓝色钝角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盒:共10片,1片灰色等边三角形,2片绿色直角三角形,3片黄色钝角等腰三角形,4片红色等边三角形。

大六边形盒:共11片,1片黄色等边三角形,3片黄色钝角等腰三角形(指示线在底边上),3片黄色钝角等腰三角形(指示线在两腰上),2片红色钝角等腰三角形,2片灰色钝角等腰三角形。

小六边形盒:共18片,6片灰色等边三角形,3片绿色等边三角形,6片红色钝角等腰三角形,2片红色等边三角形,1片黄色等边三角形。

蓝色三角形盒:12片蓝色直角三角形。

第一次展示:长方形盒Ⅰ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图形橱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长方形盒Ⅰ。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建构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并能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

(1)发展幼儿对线条和图形的辨别力和欣赏力;

(2)为学习平面几何做准备;

(3)为幼儿能更好地掌握美术技能做准备;

(4)让幼儿探索图形建构的各种方式,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拓展幼儿的词汇量,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长方形盒Ⅰ。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底,拿出盒内三角形散放(如图7-2-9-1),提示幼儿将黑线露出来。

3.找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按顺序横向摆在工作毯上。

4.取出两个三角形摆成一个不封口的图形,分别触摸黑线介绍这是控制线,双手将图形拼成正方形,命名“这是正方形”并将其推放至工作毯左上角,依次拼剩下的图形,每拼完一个图形直接命名,采取三阶段教学。

5.由前往后按顺序收回,结束。

图7-2-9-1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四边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四边形。

3.为幼儿引入二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三角形上的黑色控制线。

兴趣点 组合成新图形的成就感。

指导用语

三角形、控制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进行展示时要注意三角形排列的顺序(1个正方形、3个平行四边形、1个长方形、1个菱形、1个梯形)。

2.教师不要干涉幼儿用三角形进行创意建构。

第二次展示:长方形盒Ⅱ

工作前经验 已有长方形盒Ⅰ的操作经验。

操作材料 长方形盒Ⅱ。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建构出长方形盒Ⅰ的图形。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长方形盒Ⅱ。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子底部,拿出盒内三角形散放(如图7-2-9-2)。

3.将相同三角形整理好横向排列(如图7-2-9-3)。

4.让幼儿用三角形拼学过的图形,每拼完一个直接说出名称(如图7-2-9-4)。

5.拼自己喜欢的图形(如图7-2-9-5)。

6.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四边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四边形。

3.用盒内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图7-2-9-2

图7-2-9-3

图7-2-9-4

图7-2-9-5

4.为幼儿引入二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长方形盒Ⅰ建构出来的图形。

兴趣点 创意建构不同图形。

指导用语

三角形、控制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

注意事项

此次展示以长方形盒Ⅰ为基础,教师可让幼儿自行探索建构的方法。

第三次展示:三角形盒

工作前经验

幼儿已有几何图形橱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三角形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建构三角形,并能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三角形盒。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底(如图7-2-9-6),取出三角形,散放。

3.找相同三角形整理好横向排列。

4.拼三角形后,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也可让幼儿自己拼)。

5.将三角形分别重叠,每重叠一次问“一样大吗”。

6.按顺序收回,结束。

图7-2-9-6

图7-2-9-7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三角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三角形。

3.四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大三角形(如图7-2-9-7)。

4.用盒内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5.为幼儿引入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灰色三角形及三角形上黑色控制线。

兴趣点 三角形的多变性。

指导用语 三角形。

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展示时要注意三角形排列顺序,由二等分三角形到四等分三角形。

第四次展示:大六边形盒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图形橱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大六边形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建构六边形,并能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大六边形盒。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底(如图7-2-9-8),取出三角形散放,找出相同的并整理排列好。

3.拼六边形并命名,问幼儿有几条边,将其推放至左上角;依次拼剩下的图形,每拼完一个直接命名,整理材料。

4.送回,结束。

图7-2-9-8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六边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六边形。

3.用盒内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4.为幼儿引入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三角形上黑色的控制线。

兴趣点 三角形的多变性。

指导用语 六边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展示时要注意三角形排列的顺序(1个黄色、3个黄色底边为控制线的、3个黄色腰为控制线的、2个红色、2个灰色)。

第五次展示:小六边形盒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图形橱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小六边形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建构六边形,并能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小六边形盒。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底(如图7-2-9-9),取出盒内三角形,散放,找出相同的三角形并排列好(如图7-2-9-10)。

图7-2-9-9

图7-2-9-10

3.拼灰色六边形并直接命名,说出六边形有几条边,将其推放至左上角,拼完三个红色菱形后命名,依次拼剩下的图形直接命名;等量代换:灰色六边形的1/3与一个菱形重叠再替换,灰色六边形的1/2与梯形重叠再替换,菱形与梯形的2/3重叠再替换,灰色六边形与三个菱形重叠比较再替换,红色六边形的1/2与黄色三角形重叠再替换,红色六边形的1/3与菱形重叠再替换。

4.送回,结束。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六边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六边形。

3.用盒内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4.为幼儿引入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三角形上黑色的控制线。

兴趣点 图形间不断重合替换的多变性。

指导用语 六边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进行展示时要注意三角形排列的顺序。

2.不断重叠、替换的操作过程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和理解不同图形的等分概念,可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进度。

第六次展示:蓝色三角形盒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图形橱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蓝色三角形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用三角形盒建构各种图形,并能说出名称。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蓝色三角形盒。

2.打开盒盖将其置于盒底(如图7-2-9-11),请幼儿用两个三角形拼学过的图形(如图7-2-9-12),拼完进行名称练习(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以此类推,逐渐增加图形数量请幼儿拼摆(如圆形、十二边形等)。

3.收回,结束。

图7-2-9-11

图7-2-9-12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并收集各种几何图形。

2.用美工的方法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如图7-2-9-13、图7-2-9-14,用三角形建构主题画。

图7-2-9-13 鱼儿总动员

图7-2-9-14 美丽的大海

3.用盒内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4.为幼儿引入等分的概念(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幼儿视觉的辨别力。

兴趣点 三角形的多变性。

指导用语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

注意事项

1.教师在此次展示中应尽可能发挥幼儿的探索欲和想象力。

2.教师要尊重幼儿建构的想法和方式,不要强行干涉或更改。

(十)工作名称:几何立体组

教具构成

10个蓝色木质立体图形,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三棱锥、四棱锥、三棱柱、圆锥体、球体、椭圆体和卵形体。

第一次展示:名称练习

工作前经验 4岁以上。

操作材料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小篮子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幼儿能从视觉上辨别几何立体的形状和特征,并能正确说出其名称。

2.间接目的:

(1)发展幼儿的实体觉(察觉形状和立体的感觉);

(2)为学习几何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放在小篮子里。

2.触摸感知正方体,命名“这是正方体”,请幼儿触摸教室中的实物,依次介绍剩下的两个,方法同上,完成三阶段教学。

3.送回,结束。

变化延伸

1.用几何立体组进行建构。

2.在生活环境中找与立体组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物体。

3.用手工制作几何立体组的模型。

错误控制 幼儿视觉和触觉的辨别力。

兴趣点 触摸不同立体图形的不同感受。

指导用语

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三角柱、三角锥体、四角锥体、卵体、椭圆体。

注意事项

此次展示要根据幼儿的掌握程度,分成2~4课时完成,即每课时展示3个左右几何立体组。

第二次展示:与投影板的配对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立体组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几何体组,投影板,小篮子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将几何立体组和其投影板正确地配对。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几何立体组。

2.将几何体横向排列,散放投影板,教师将投影板分别与几何体配对放好,用投影板与几何体比较(蓝线藏起来)。

3.收投影板,收几何立体组,结束。

变化延伸

1.寻找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影子。

2.蒙眼练习。

3.在美术活动中用几何立体组进行素描(适于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几何立体组与投影板的一一对应。

兴趣点 投影的形式。

指导用语

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三角柱、三角锥体、四角锥体、卵体、椭圆体、投影板、影子。

注意事项

1.在此次展示之前,教师可增加两次准备活动,一是在户外与幼儿玩“踩影子”的游戏,二是用手电筒将几何立体组的影子投射在墙上。

2.教师要注意球体、卵体、椭圆体影子的投射。

第三次展示:三步卡

工作前经验

已熟悉几何立体的名称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几何立体组与三步卡。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扩大幼儿的识字量。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观察的敏锐性;

(2)发展幼儿的实体觉(察觉形状和立体的感觉);

(3)为学习几何做准备。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几何立体组和三步卡。

2.将几何体竖放在工作毯上直接命名,散放一步卡,用一步卡与几何体配对,带领幼儿指读文字部分;散放二步卡与一步卡配对,散放三步卡与一步卡配对,根据幼儿掌握情况,指读文字部分。

3.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为几何体组配文字卡片。

2.制作不同形式的三步卡,如照片类、素描类、透视图类等。

3.让幼儿自制三步卡。

4.让幼儿自制几何立体组小书。

错误控制 三步卡本身的特点。

兴趣点 三步卡的使用。

指导用语

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三角柱、三角锥体、四角锥体、卵体、椭圆体、三步卡。

注意事项

三步卡的使用可结合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合理安排时间。

第四次展示:神秘袋的工作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立体组的操作经验。

操作材料 几何立体组,神秘袋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锻炼幼儿触觉的敏锐性和分辨力。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将几何立体组放进神秘袋中。

2.触摸并正确说出几何体的名称,可灵活使用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直接说名称,请幼儿摸出并命名;

(2)教师形容几何体的特征,幼儿根据描述摸出并命名;

(3)幼儿摸一种几何体并对其描述,教师猜是什么。

3.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可在神秘袋中放入较小的立体模型,让幼儿进行触摸的配对练习;

2.可由2名或2名以上的幼儿合作进行。

错误控制 幼儿触觉的分辨力。

兴趣点 触摸的过程。

指导用语

请你摸出球体;请告诉我你摸到的是什么。

注意事项

最开始进行这项展示时,可选择外形反差较大的几何体放入神秘袋内。

(十一)工作名称:二倍体

教具构成

2块绿色长方体,一大一小;3块黄色正方体,一大两小;2块白色长方体,一大一小。

工作前经验

已有几何立体组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二倍体。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将7块几何体搭成一个正方体。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对立体的感知;

(2)为学习数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二倍体。

2.散放,请幼儿按由大到小排好。

3.取出最小的一块几何体并触摸,找出和它一样大的进行比较(比上面,比四周,不用比底面),依次从右向左比较,拼成正方体并命名“这是正方体”。最后,说“我要把它切开”,然后将正方体一一打开,恢复原样排好。

4.按顺序收回,结束工作。

变化延伸

用二倍体的7块木块按照由大至小的顺序水平或垂直排列。

错误控制 二倍体本身的特点。

兴趣点 组合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指导用语 二倍体、最大的。

注意事项 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比较的方法。

(十二)工作名称:三倍体

教具构成

4块绿色长方体,两大两小;5块黄色正方体,两大三小;4块白色长方体,两大两小。

工作前经验

已有二倍体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岁以上。

操作材料 三倍体。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将13块木块搭成一个正方体。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对立体的感知;

(2)为幼儿学习数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三倍体。

2.散放,请幼儿按从大到小排序(横向)。

3.拿出两个黄色正方体进行比较,另一个一样大的直接放在一起不用比较,依次比较其他的几何体,将其拼成一个正方体,触摸后命名“这是正方体”,再切开,按顺序归位。

4.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用三倍体的13块木块按照从大至小的顺序水平或垂直排列。

错误控制 三倍体本身的特点。

兴趣点 组合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指导用语 三倍体、最大的。

注意事项 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比较的方法。

扫码看视频

(十三)工作名称:二项式

教具构成

1块红色正方体,代表a3;3块红黑相间的长方体,代表3a2b;1块蓝色正方体,代表b3;3块蓝黑相间的正方体,代表3ab2。

工作前经验 4岁以上。

操作材料 二项式。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按照颜色将8块几何体搭成一个正方体。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对立体的感知;

(2)为幼儿学习数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二项式。

2.打开盒盖及盒身的前面和右面,将盒盖放在打开的盒子的右下方(如图7-2-10-1),将二项式里面的立体块取出散放(如图7-2-10-2)。

3.指出盒盖上的颜色,最大块为红色,从散放的立体块中找到红色放在盒盖上;依次按盒盖颜色和前面一个立体块的侧面颜色找出正确的放在盒盖上;触摸第一层是否平滑,平滑则放回盒内。搭第二层采用同样的方法,先找最大的一块(如图7-2-10-3),并依次找到放在盒盖上,触摸检查后放回盒内。

4.拿起盖子与盒子里的颜色进行比较,若是一样的,则盖好盖子(先盖好侧面盒盖,如图7-2-10-4),结束。

图7-2-10-1

图7-2-10-2

图7-2-10-3

图7-2-10-4

变化延伸

1.不借助盒盖,将二项式放回盒内。

2.将二项式在盒外搭成一个正方体。

错误控制

盒盖与盒身上的颜色,木块的颜色和大小。

兴趣点

根据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规律排列几何体的过程。

指导用语

二项式、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注意事项

教师不要给幼儿讲解该工作名称的由来。

(十四)工作名称:三项式

教具构成

1块红色正方体,代表a3;3块红黑相间的长方体(较大),代表3a2b;3块红黑相间的长方体(较小),代表3a2c;1块蓝色正方体,代表b3;3块蓝黑相间长方体(较大),代表3b2a;3块蓝黑相间的长方体(较小),代表3b2c;1块黄色正方体,代表c3;3块黄黑相间的长方体(较大),代表3c2a;3块黄黑相间的长方体(较小),代表3c2b;6块黑色长方体,代表6abc。

工作前经验

已有二项式操作经验或年龄在4.5岁以上。

操作材料 三项式。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能按照颜色将27块木块搭成一个正方体。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对立体的感知;

(2)为幼儿学习数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三项式。

2.打开盒盖及盒身的前面和右面,将盒盖放在打开的盒子的右下方(如图7-2-11),取出里面的立体块,散放。

3.指出盒盖上最大的一块,说出颜色,并从散放的立体块中找出放在盒盖上,依次找出第一层的几何体,触摸检查,若平滑放进盒内;同样的方法找出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几何体。

4.拿起盖子与盒子里的颜色进行比较,若是一样的,盖上盖子,结束。

图7-2-11

变化延伸

1.不借助盒盖将三项式放回盒内。

2.将三项式在盒外搭成一个正方体。

错误控制

盒盖与盒身上的颜色,木块的颜色和大小。

兴趣点

立体块不同组合的神奇变化。

指导用语

三项式、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

注意事项

三项式的难度较大,如幼儿难以理解,可创设故事情境解释立体块的特征,如颜色王国的比赛。

二、感官领域触觉教具操作活动

蒙台梭利曾说:“我教导孩子如何触摸,也就是教导他触摸表面的方法,为此,我有必要轻轻捏住孩子的手指,带着他贴在表面上非常轻地滑过去……这些技巧的另一特点是,告诉孩子要闭眼睛触摸。为了鼓励他这么做,我们可以告诉他,这样才更能感觉其间的差异,引导他在不使用眼睛的情况下,分辨不同的接触面。”

(一)工作名称:砂纸触觉板

教具构成

底板是原木色长方形,其上右侧有一块正方形的砂纸;底板是原木色长方形,上有一块由5条同样颗粒的细长条组成的砂纸;底板是原木色长方形,上有一块由5条从最细颗粒到最粗颗粒的细长条组成的砂纸;配对板:底板是原木色正方形,砂纸的粗糙程度两两相同,共10块。

第一次展示:名称练习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砂纸触觉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块板。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通过触觉感知并认识物体表面粗糙与光滑的质感。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触觉的敏锐性和分辨力;

(2)为书写做准备;

(3)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感。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砂纸触觉板第一和第二块。

2.拿出第一块触觉板,右手掌触摸光滑的地方,命名“这是光滑的”,请幼儿通过触觉去摸摸哪里感觉是光滑的;再触摸粗糙的地方,命名这是“粗糙的”,完成三阶段教学。

3.拿起长条的另一块板先从光滑开始摸,依次说出“光滑的”“粗糙的”。

4.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配文字卡片“粗糙的”“光滑的”。

2.在生活中寻找表面“粗糙的”与“光滑的”物体。

错误控制 幼儿触觉的分辨力。

兴趣点 不断变化的触感。

指导用语 砂纸触觉板、粗糙的、光滑的。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一定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第二次展示:粗糙的等级变化

工作前经验

已有砂纸触觉板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砂纸触觉板的第三块板——粗糙等级变化板。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通过触觉感受并认识物体表面不同的粗糙程度变化。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第三块砂纸触觉板。

2.请幼儿从光滑的地方依次触摸命名,“光滑的、有点粗糙的、比较粗糙的、粗糙的、很粗糙的、最粗糙的”。如果粗糙程度差异不大,不容易发现区别,则可先辨别差异较大的两三条。另外,可以请幼儿寻找教室中粗糙程度差异较大的表面,说出感觉。

3.结束。

变化延伸

1.配相应的文字卡。

2.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

3.幼儿用米粒或沙子自制砂纸触觉板。

错误控制 幼儿触觉的分辨力。

兴趣点 不同的触感。

指导用语

光滑的、有点儿粗糙的、比较粗糙的、粗糙的、很粗糙的、最粗糙的。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一定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2.教师展示时注意要从“光滑的”一条开始。

3.此次展示的名称比较多且比较相近,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4.为使触觉变得更灵敏,可在开始工作前将手指浸泡在温开水中5~10秒。

第三次展示:粗糙等级变化的配对板

工作前经验

已有粗糙等级变化的操作经验或年龄在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粗糙等级变化的配对板,眼罩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通过触觉将砂纸板按照粗糙的程度进行正确配对。

2.间接目的:同本工作第一次展示。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粗糙等级变化的配对板。

2.散放,请幼儿戴上眼罩。

3.通过触摸将触觉板配对。

4.摘下眼罩,检查(教师可在背面做好订正),根据幼儿能力可将配对后的触觉板排序。

5.收教具,结束。

变化延伸

将生活中相同粗糙程度的物体配对。

错误控制

幼儿触觉的分辨力及教师在每块板的背面自制的错误控制点。

兴趣点 蒙眼配对的过程。

指导用语 请你摸一摸,找到和它一样的砂纸板。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一定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2.幼儿在最开始接触时,可只使用两三对砂纸触觉板进行配对练习。

3.为使触觉变得更灵敏,可在开始工作前将手指浸泡在温开水中5~10秒。

(二)工作名称:布盒

长方形棉质布2片,长方形丝质布2片,长方形绒质布2片,长方形帆布2片,长方形皮革2片,长方形麻质布2片。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布盒,眼罩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通过触觉的感知能将布按照质地进行正确的配对。

2.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触觉的敏锐性和分辨力;

(2)为书写做准备;

(3)能区分生活中常见布料或衣物的质地;

(4)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布盒和眼罩。

2.散放,请幼儿戴眼罩配对。

3.挑出两种差异较大的做介绍:布的名称,什么时候穿,有什么特点。

4.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为布料配文字卡。

2.让幼儿在生活中找与布盒中布料一致的布。

3.缩小布料在质地上的差异,增加练习难度。

错误控制 幼儿触觉的辨别力。

兴趣点 不同的触感。

指导用语 布盒;请你摸一摸。

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三)工作名称:重量板

教具构成

10片原木色长方形12克,10片原木色长方形18克,10片原木色长方形24克。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重量板。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感知物体的重量。

2.间接目的:

(1)发展幼儿压觉的分辨力;

(2)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的影响正确地分辨出物体的轻重;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重量板。

2.散放,请幼儿戴眼罩,摊开手掌,教师将重量板放于幼儿手掌上,请幼儿感知轻重(可两只手不断交换感知)。

3.能正确辨别后,缩减块数,也能正确辨别后结束工作。

变化延伸

1.蒙眼练习。

2.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

3.认识表示重量的单位(适于5.5岁以上的幼儿)。

错误控制 重量板上不同的木色,幼儿压觉的分辨力。

兴趣点 感知与分辨轻重的过程。

指导用语 重量板、轻的、重的。

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一定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四)工作名称:温觉板

教具构成

原木色长方形木片2片,红色长方形毛毡2片,黑色长方形大理石2片,银色长方形不锈钢2片。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温觉板。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感受物体不同的温度,并能正确地配对。

2.间接目的:

(1)发展幼儿温觉的分辨力;

(2)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1.介绍工作名称,取温觉板。

2.散放,请幼儿蒙眼配对。

3.摘下眼罩,取两组差异最大的温觉板,进行三阶段教学,感受“凉的、暖的”,从教室中寻找相同温觉的材料。

4.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温度。

2.让幼儿在不同的季节或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感受同一物体不同的温度。

3.让幼儿感知不同温度的水(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错误控制 温觉板本身的特点。

兴趣点 不同温觉的变化。

指导用语 温觉板、凉的、暖的。

注意事项

教师在进行触觉工作展示时一定要与幼儿互动,共同感受。

三、感官领域听觉教具操作活动

蒙台梭利曾说:“在肃静的环境中,儿童体验噪声与声音的不同,进而对悦耳的声音产生认同,这便是培养欣赏和谐之美的开始。”

工作名称:听筒

教具构成

12个木质圆柱体(中空),原木色盒身,其中6个红色盒盖、6个绿色盒盖。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听筒。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区分声音的强弱变化,将声音进行配对。

2.间接目的:

(1)让幼儿体会听觉器官的存在及其作用;

(2)发展幼儿听觉的敏锐性;

(3)为幼儿分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做准备;

(4)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听筒。

2.拿起第一个红色听筒在耳旁轻轻摇晃,依次听绿色组听筒,找到和刚才红色听筒一样的声音,放在工作毯上,和红色听筒配对。

3.依次将剩下的配对排好,检查。

4.收回(红色有序放,绿色无序放),结束。

变化延伸

1.变换听筒内的物品,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2.缩小声音之间的差异,增加难度。

3.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植物摇曳的声音等。

4.进行静默游戏。

5.欣赏音乐。

6.进行各种听力游戏。

错误控制 听筒底部所贴的错误控制点。

兴趣点 听和辨别的过程。

指导用语 听觉筒、声音、大、小。

注意事项

1.教师初次为幼儿展示时,为减少幼儿辨别的难度,可只选择3对听觉筒,逐渐增加。

2.晃动听觉筒时尽量靠近耳朵。

四、感官领域嗅觉教具操作活动

蒙台梭利曾说:“在三餐中去练习味觉和嗅觉,这是训练这两种感觉的最自然时机。”

工作名称:嗅觉瓶

教具构成

12个木质圆柱体(中空),原木色盒身,棕色盒盖。

工作前经验 3.5岁以上。

操作材料 嗅觉瓶。

工作目的

2.间接目的:

(1)让幼儿感受嗅觉器官的存在及其作用;

(2)发展幼儿嗅觉的敏锐性;

(3)为幼儿分辨生活中不同的气味做准备;

(4)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嗅觉瓶。

2.散放,打开第一个瓶子放在幼儿鼻前,让其轻轻挥动手掌,“这是什么味道?”“酸的。”“甜的。”通过嗅觉从剩下的里面找到相同味道的配对,依次将剩下的瓶子配对。

3.收回,结束。

变化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气味。

2.为嗅觉瓶内的气味配文字卡或图片。

错误控制 教师在嗅觉瓶底部贴的错误控制点。

兴趣点 不同味道的新鲜感。

指导用语 嗅觉瓶。

注意事项

1.嗅觉瓶是木质的会吸收气味,教师一旦将香精投放在瓶内就不要更换了。

2.教师要选择生活中常能闻到的气味,如水果的气味。

五、感官领域味觉教具操作活动

蒙台梭利曾说:“去品尝酸甜苦咸四种味道,这是舌头所能感觉的主要四种味道。”

工作名称:味觉瓶

教具构成 8个棕色玻璃滴瓶。

工作前经验 3岁以上。

操作材料

味觉瓶(2瓶白水、2瓶盐水、2瓶糖水、2瓶白醋),装净水的水杯2个、装脏水的空杯子1个,小勺1个。

工作目的

1.直接目的:感受不同的味道,并将瓶内的味道进行正确的配对。

2.间接目的:

(1)让幼儿体会味觉器官的存在及其作用;

(2)发展幼儿味觉的敏锐性;

(3)为幼儿分辨生活中不同的味道做准备;

(4)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味觉瓶。

2.教师请幼儿张嘴,滴一滴到幼儿嘴里,品尝味道,命名“甜的(咸的、酸的)”,漱口,再尝剩下的,直到配对完成。

3.收回,消毒。

变化延伸

1.变换味觉瓶内的物品,让幼儿品尝不同的味道。

2.在瓶内放入浓度不同的糖水,让幼儿感受甜度不同的糖水。

3.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味道。

4.为味觉瓶中的味道配文字卡片。

错误控制 教师在味觉瓶底部贴的错误控制点。

兴趣点 品尝的过程。

指导用语 味觉瓶、甜的、酸的、咸的。

注意事项 注意卫生及安全问题。

实训经验分享

蒙台梭利半日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以一个蒙班第三学期的活动为例)

实训目标

1.掌握蒙氏半日活动流程。

2.能设计、组织、实施半日活动。

3.有喜欢开展蒙氏活动的情感。

工作教具、自制教具、走线用品。

实训步骤

1.走线活动:播放轻音乐,进行动作走线、模仿走线、持物走线,时间10分钟左右,一位同学模拟主班老师在前面带领幼儿走线,线外配班老师维持秩序。

2.静寂游戏:不出声的游戏,“我怎样做你就怎样做”,时间3~5分钟,教师做不出声的手指游戏,幼儿模仿。

3.教师展示:如数棒的工作,包括基本操作展示和延伸变化练习(延伸变化练习教具是小组自制教具和自己设计的纸张作业单)。

4.幼儿操作:幼儿自选工作,教师观察指导。

走线

静寂游戏

工作展示

延伸变化

项目回顾

思考与练习

1.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2.蒙台梭利感官教具具有什么特征?

3.举例说明蒙台梭利感官领域教具操作使用的三阶段教学法。

4.蒙台梭利感官领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部分各包括哪些工作?

学习自评卡

请同学根据实际掌握情况填写下表。

[1] Maria Montessori:The Montessori Method.Translated by Anne.E.George,N.Y.:Frederick A StokeComPany,1912,p.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