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老年人离退休问题与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离退休综合征症状特点;

了解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的心理护理技巧。

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作出正确诊断;

能为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提出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刘爷爷,60岁,从国企负责人岗位上退下来,开始了清闲的晚年生活。平时带带孙子、买买菜、遛遛鸟,但仍不顺心,失落感压在心头。他渐渐感到空虚、烦躁,并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夜不能寐的症状。去医院看神经科,做了CT、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刘爷爷的儿子特求助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小王。

思考:

1.刘爷爷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他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2.如何对刘爷爷进行心理干预?

基本知识准备

一、离退休综合征定义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就是所谓“离退休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无力感

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认为自己还有工作能力,但是社会要新陈代谢,必须让位给年轻一代,离退休对于老年人实际上是一种牺牲。面对“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老年人常感无奈和无力。

2.无用感

在离退休前,一些人事业有成,受人尊敬,掌声、喝彩、赞扬不断,一旦退休,一切化为乌有,退休成了“失败”,由有用转为无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

3.无助感

离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狭窄了,朋友变少了,孤独感油然而生,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

4.无望感

无力感、无用感和无助感都容易导致离退休后的老人产生无望感,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加上身体的逐渐老化,疾病的不断增多,有的老年人简直觉得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油干灯灭了。

当然,并非每一个离退休的老人都会出现以上情形,离退休综合征形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生活形态和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影响因素

1.个性特点

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过去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这种心理适应比较困难。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2.个人爱好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爱好的老年人则不同,工作重担卸下后,他们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闲暇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

3.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良,不善交际,朋友少或者没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发离退休障碍,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开朗,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

4.职业性质

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单影只、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5.性别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

四、离退休综合征防范与心理护理

1.老人方面

(1)做好离退休生活计划和心理准备。离退休生活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老年人应能领悟社会的进步,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离退休的心理准备。一些研究表明,离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强,就会产生安全感,对退离原职泰然处之。在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反之则会出现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生理规律的必然。退休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新退休主义认为:退休可以消灭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的“亚健康状态”、调整充电以等待更好的发展机会,给自己减压寻找丢失的生活乐趣,或者解决一些长期职场生涯耽误的“个人问题”。

(2)随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老人不但生理功能发生衰退,在社会、家庭中所肩负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由“主角”逐渐转变为“配角”,从一个领导者转变成为赋闲养老的老人,从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因此,有许多离退休老人感到不习惯或心理上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这种“清闲”生活,从而产生了孤独感、寂寞感,造成心理冲突或心理矛盾,导致老年性忧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老年人应主动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角色行为。如某局长,退休后不适应角色变化,仍觉得自己是局长,仍以局长的“身份”参与集体活动,指挥别人,自然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因而遭到冷落,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造成睡眠障碍。所以老年人应面对现实,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角色变化,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

(3)了解角色期待,调整角色行为。角色期待是在社会或群体中每个人提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要求,角色本人应了解这种期待,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和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某主任离休后,他热爱集体,关心单位的发展建设,经常以普通人身份回到单位,和基层人员促膝谈心,解决思想问题,帮助协调上下级关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也心情舒畅,乐在其中。老人可对家庭社区发挥自己的余热。

(4)主动培养自己的爱好。在职之时就注意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阅读、资料积累、文体特长、科技特长等,以便离退休后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消除失落感。

(5)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孤独感。老年人应认识到离退休后人际交往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应逐渐努力在新的人际、新的内容上进行交往,以克服孤独感。增加与周围同龄人或同行的交往,安排一定的时间和周围的同龄人或同行聊天、散步或进行其他活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多交几个知心朋友,以维持和社会的接触。人到老年,虽然退出了岗位,但仍是社会一员,仍应关心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发展,不要自我疏远。应量力而行,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如社区志愿者、社区安全员等,这样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又克服了离退休后出现的远离熟悉群体的孤独感。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应尽自己所能,关心、体谅其他成员,对家庭大事要发扬民主,小事应尽量随和,以保持家庭各成员间融洽和谐的气氛,安享天伦之乐。

(6)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衰老的症状的自我感受和认识,首先要识老、服老,合理、实事求是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分劳累和紧张,但又要不畏老、不服老,切忌忧心忡忡、意志消沉,甚至产生老朽感、末日感。不少70~80岁的科学家、政治家还能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振奋精神,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人到老年,各种疾病也会随之增加,对身心健康会产生影响。对待疾病的态度,一是要警惕,二是不要怀疑忧虑。在身体有变化或感到不适时,要重视,及时检查,发现疾病及时诊治。

(7)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因此,培养健康的情绪,注意情绪的紧张适度,使情绪有适当的稳定,保持心理平衡,对老年人的心身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家庭方面

家人对老人的理解以及适当的心理鼓励、引导、帮助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将有利于离退休老人摆脱心理危机。

3.社会方面

在办理离退休手续过程中,原单位应建议离退休者多给工作提意见,大家仍需要他的帮助和支持,可以推荐他上老年大学,或参加单位、社区老年人活动组织的活动。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心理护理评估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小王从刘爷爷儿子口中了解到刘爷爷的性格特点,通过入户走访,与刘爷爷拉家常,建立了初步信任关系。通过积极倾听、同理、真诚等技巧建立专业关系;掌握支持性技巧、引导性技巧和影响性技巧与老人进行会谈,了解刘爷爷的真实需要。通过与刘爷爷及其儿子交流,对刘爷爷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刘爷爷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下:

生理状况: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失眠,浑身不舒服,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心理状况:孤单、空虚、烦躁,莫名其妙想发火。

社会关系:刘爷爷平时除了带带孙子,就是栽花买菜,跟社区其他人来往不多,儿子儿媳工作忙碌,很少时间陪伴老人,连吃饭也是来去匆匆。

二、心理护理诊断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老年人心理问题进行分类诊断,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

刘爷爷退休后出现“不顺心,失落感”,感到空虚、烦躁,并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夜不能寐的症状,且经过身体检查并无生理上原因,根据离退休综合征临床症状以及刘爷爷的生活背景事件,可以诊断出刘爷爷表现的是离退休综合征。

三、心理护理计划制订

心理照护方案是实施心理照护的完整计划,是心理照护进入实施阶段时必备的文件。方案的制订,必须按着心理问题的性质、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咨询的期限、步骤、计划中要达到的目的等具体情况来制定。

计划制订要与老年人协商制定咨询协议;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方法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确定阶段性咨询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预后等。本案例中我们需要根据老人的心理活动,制订计划,采取各种方法来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缓解老人离退休后的空虚感、失落感,缓解头痛乏力的症状,提高食欲,维护老人身心健康。

四、心理护理实施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咨询。

五、心理护理评估

对心理照护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有利于检查心理照护目标是否达到,是对老年人的一种负责,也有利于工作人员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心理照护水平。

在对老年人适应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后,要做好评估工作和案例总结,做好结案工作,做好跟进计划。检查心理护理目标是否达成,效果如何,可以对老年人本人进行访谈观察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的改变情况,也可以通过对家人的了解来评估心理护理效果。在总结的基础上,与老年人及家属商讨后阶段的跟进计划。

拓展训练

老王退休前是一位局长,局里说一不二的人物,同时也是局里最忙最辛苦的人,他没退休的时候一直盼着退休享享清闲,但是退休之后却没有过上以前盼望的那种悠闲日子。花鸟鱼虫、琴棋书画也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乐趣。老王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总觉得退休后人家看自己的眼光、对自己的态度与以前不一样了,感慨世态炎凉,老爱跟人吵架,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委屈,却经常想大哭一场,经常感到乏力困顿,全没了往日的活力和魄力。

请问:

1.老王出现了什么症状?原因有哪些?

2.如何为老王开展心理护理,帮助老王度过困境?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或角色扮演心理护理过程。

推荐阅读

1.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养老中国网,http://www.older99.com/

3.中国养老社工网,http://www.chinayangl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