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幸福

杨丽欣

“超越与幸福”或者说“挑战与幸福”,是我这次聆听名师国秀华老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幸福职业人生”讲座最深的体会。

在学前教育界,国老师的专业水平,无论是在教育理论高度、教学实践能力还是在教师指导策略上,都可谓是大名鼎鼎、首屈一指,无不为大家所赞叹与仰慕。半天的讲座下来,我们从国老师生动、真实的叙述中,感受到了这些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背后是“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愿意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在她的事业初始之路上,一些客观条件比其他人低,但是“在其他地方能干好,在这里也能干好。不行,就更要干好”的信念使她“白天拼命工作,晚上拼命学习。”从起步到成长再到成功,在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挑战面前,国老师都以比常人更坚强的毅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奠定专业信念、夯实专业根基,到学以致用、践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再到善于反思、勤于笔耕,不断地提升专业思想与技能。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教师职业是无限的发挥创造潜能的职业,是进行着社会中最宝贵的元素——人最根基的培养的职业,每一天面对纯真而充满希望的孩子们,我们就是幸福的。讲座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种幸福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的职业**都被激发了出来。在这里,有几个词最能表现此情此景:感触、感悟、感谢。感触国老师的成长历程,感悟自己与名师的差距与距离,感谢工作室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成长机会。

面对名师的成长与成功,面对专家的指导与期望,**过后,接下来是我深深的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名师?我与名师之间还有哪些差距?要成为名师我还要做哪些努力?

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关于目标与定位

一段时间以来,我在已有的各项荣誉前一直告诫自己要知足。现在仔细想想,这其中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满足的因素。在有意无意间,我放慢了前行的脚步,降低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在客观主观间,我对自身的专业定位也有了一丝偏离。一些现有的客观因素使得我的工作事务多、头绪多,往往还是任务重、时间紧,使我在专业成长方面的定位与目标有些模糊。没有时间进班、没有条件带班是客观原因,但也是我面对挑战的一种借口。通过工作室的几次活动,特别是这次讲座之后,我清楚地认识到: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与机会,明确的目标是人成长的动力。我要挑战、要超越的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成为一名具有专业思想、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专业管理者,将是我努力奋斗的目标。

二、静下心来做教师,潜下心来看孩子——关于认真与钻研

许多人说我做事认真,但是面对名师应有的认真,我还缺乏对工作、对专业的钻研与执着,有时会出现一些浮躁与粗糙,有时也会缺乏投入与专注。如果现在让我带班,还真有些不自信。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就像我自己成长过程中那样“苦尽甘来、厚积薄发”,排除杂念,静心做一名爱孩子、懂孩子、助孩子成长的教师,我希望自己对专业的钻研再细一点、再深一层、再进一步。

在国老师报告的最后,我的记录本上留下这样一句话:放下“名”字,你会成为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三、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关于读书与写作

学习的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工作的效率是自己干出来的,成长的机会是自己赢得的。

谈到思考,就我本身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与反思意识的,也每每在观察、质疑、思考,使问题得以解答后,乐在其中。更会因为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并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思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很有乐趣的事情。但是谈到“善于”,我自知那还需要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需要更深厚的实践功底,不仅是对问题的思考要更加全面、系统、严谨、细致,就思考过程的本身而言也应如此。

而谈到“勤于笔耕”,可以说是我最不愿提及的。多少次,有人这样告诫过我:有很好的想法、很好的做法,只可惜没有留下文字的痕迹。正像国老师所讲的那样:不写,教育思想难以深化,只是一种感觉,不是在用理性思考,想想会过去、会淡化,而写写就会深入,可以再审视、再回味。只有理性思考下的有效教育行为,才能逐步形成教育特色。要成为名师是不能凭着感觉走的,一时的感悟如不动笔保留,就会与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断积累的教育智慧擦肩而过。理性思考并将其书面化,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清晰化、深刻化。“勤于笔耕”我会从任务开始,逐步形成习惯,进而成为乐趣。

读书,一直是我乐于做的,而近一两年来,我读书的数量与质量却在悄然下降。我深知读书是自身的理论、实践与思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三者之间互为支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已有的好习惯不仅要重拾,更要进一步巩固与提升,读书、思考与写作将成为我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