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了解自我 走近职业

一、认识自己与专业

导入案例

自信,潜能的放大镜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古往今来,知己知彼,是立世的基础。

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其首要的特征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认识不一样的自己,是进入职场的必要准备。

1.自我认知——我是谁

自我,它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总体品质或特征。公共自我是个体将自己对外沟通并让他人真正了解到的部分,而私存自我是个体真实的部分。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有句名言: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这告诉我们,在还没有认清自己是鸟还是虫之前,千万不要盲目早起,因为一旦你是条虫,盲目的早起将免不了被吃的厄运。

(1)360°看自己

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个体的核心自我感受和自我态度。认识自己,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从而走向成功。

一个人认识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外在特征——首因效应。

外在特征是最容易被我们所观察和认识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外在都有清楚的认识。外在的形象在人的生活与交往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陌生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作“第一印象”,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它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作为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应该利用这种效应,给企业展示一种良好的形象,为以后的职场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内在特征——价值观、工作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价值观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价值观是一把尺子,衡量着客观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及主次关系。它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动机、信念等,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支配和调节着人的各种行为。

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的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劳动效率,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

第三,性格——个性。

性格是指个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在各种场合一贯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征。如,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待人热情,乐观开朗;谦虚谨慎等。

心理学家认为,根据性格来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岗位相吻合,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更好地发挥,从而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

看职场

职业性格的九种类型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或热情外向,或羞怯内向,或沉着冷静,或火爆急躁。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员,对企业而言,决定了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对个人而言,决定着自己的事业能否成功。近年来,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职业性格分为九种基本类型。

1.好表现型

喜欢能够表现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的工作环境。根据自己的感情做出选择,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演员、诗人、音乐家、画家等各类艺术工作等。

2.严谨型

倾向于严格、努力地工作,注重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细节的精确性,愿意按一套规划和步骤工作,以便能看到自己付出努力后完成的工作效果。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会计师、统计员、校对员、精算师等。

3.变化型

在新的和意外的活动或工作情境中感到愉快,追求多样化的活动,善于转移注意力和工作环境。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记者、推销员、演员等。

4.重复型

可以连续不停地从事重复的、有规律的工作,能严格按计划或进度办事,喜欢有规则的、有标准的职业。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纺织工、机床工、印刷工等专业技术工种。

5.协作型

在与人协同工作时感到愉快,善于引导,想得到同事们的喜欢。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有: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志愿者等。

6.劝服型

这对于别人的反应有较强的判断力,且善于影响他人的态度、观点和判断。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有:辅导人员、行政人员等。

7.机智型

在危险的状况下能自我控制和镇定自如,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有:商务谈判人员、应急处置人员等。

8.服从型

可以严格按别人的指示办事,不愿自己独立做出决策,而喜欢让他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办公室职员、秘书、翻译等。

9.独立型

喜欢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指导别人的活动。在独立的和富有职责的工作环境中感到愉快,喜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决定。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有:管理人员、律师等。

第四,气质。

气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人的风度;模样。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气质最主要的特点是由内而外,气质的培养是最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平时不断地自我提升。

气质是表现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平常我们说的“性情”“脾气”“禀性”,就是指气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它不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成就。

但是,气质对人实践活动是有一定影响的。气质不仅影响活动的动力,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比如说,一个人反应速度的快慢、情绪的强弱、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等,虽然和外界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则与人的气质密切相关。

互动空间

你的职场气质是哪种类型?

一个爱激动的领导者,往往不等下属把情况汇报完就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大发雷霆。他不仅在企业里是这样,对外谈判时也可能表现出抢先发言等现象,像这样并不因活动内容、动机、目的不同而表现出同样情况,就是气质,气质对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看舞台剧迟到了,你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表现呢?选择一种由此来判断你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你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企图推开检票员,径自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剧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B.你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你进去,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地方看戏剧表演;

C.检票员不让你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待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D.你对此情景感叹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分析结果

A.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开朗、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缺乏耐心。思维灵活,但不求甚解。

这类人在工作中热情,主动,但遇到挫折习惯从外部找原因,应学会自我反省,在沟通与交往中注意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换位思考。”

B.多血质: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表现得很快,变化也快,但较为温和。机智灵敏,思维灵活,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

这类人在工作中,往往会因不能坚持而放弃自己的承诺,因此,需要准确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在职场发挥自己更大的潜力。

C.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

人际关系良好,不去参与别人的是非,别人也说不出自己的是非,但这类人需注意,适当的时候要自我表达,才不至于失去机会;另外,不开心的事要有恰当的疏导渠道,否则容易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D.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容易产生,易多愁善感。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敏感性高。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

这类人对人际关系敏感,很多事情可能不涉及自己,但也会给自己很大的情绪压力。例如:上司因为某事批评自己,就从此认为上司对自己印象不好。诸如此类情绪,应客观分析。

第五,兴趣。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拓展阅读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兴趣与职业

你在选择职业生涯时,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爱好并能满足你的意思。只有将能力和爱好结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爱好比天才重要。”

美国曾对两千多位闻名的社会精英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爱好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爱好相联系着的。

具体来说,爱好对你职业生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爱好是你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正像你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一样,具有一定爱好类型的你更倾向于寻找与此有关的职业(类型),非凡是在外界环境限制较小时,你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爱好的职业。因而,对你的爱好或爱好类型有了正确的评估后,就可以猜测或帮助你的职业生涯选择。

2.爱好可以增强你的职业生涯适应性。因为爱好可以通过工作动机促进你能力的发挥,爱好和能力的合理结合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曾有人进行过研究:假如你从事自己爱好的职业,则能发挥你的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惫;而对所从事工作没有爱好,只能发挥你全部才能的20%~30%。

3.由爱好的性质所决定,爱好影响你的工作满足感和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如不考虑经济因素)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从事自己不爱好的职业很难让你感到满足,并由此导致工作的不稳定。

第六,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进入职场的先决条件,是否胜任职业工作的主观条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保证。没有一定的能力准备,就无法就业。

人们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通常又称为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一般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任务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思维中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人们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

拓展阅读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

2.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能力。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2)预防自我认知的偏差

更多地了解自我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自我省察,自我省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力量。

为了达到真正的自我了解,首先要意识到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说的自我省察有两个消极面或者称为陷阱:一个是自我欣赏,夸大自己的优点,导致自恋的倾向;一个是自我贬低,强化或突出自己的缺点,如同凝视镜子会清楚地显现出我们脸上的每一处瑕疵和皱纹。这类情景会不可避免地促使我们更加自省,并且成为我们自己关注的目标。

因此,当我们谈论到自己、回答自评测验、站在观众或相机前面、观看录像片段中的自我时,我们一方面变得更加自我省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一些客观标准正确地评价自我,比如一些人力资源相关的考核标准和测试,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才能避免自我夸大或妄自菲薄。

互动空间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趣味心理测试)

情景:你在森林的深处,你向前走,看见前面有一座很旧的小屋。

(1)这个小屋的门现在是什么状态?(开着/关着)

(2)你走进屋子里看见一张桌子这个桌子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3)在桌子上有个花瓶,瓶子里有水,有多少水在花瓶里?(满的/一半/空的)

(4)这个瓶子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玻璃/陶瓷/泥土/金属/塑料)

(5)过了一会儿,你走过瀑布,你站在坚硬的地面上,你看见地上有金光闪烁,你弯腰拾起来,是一个带着钥匙的钥匙链。有多少把钥匙拴在上面,你可以任意选一个数字(1~10)

(6)你继续向前走,试着找出一条路来,突然你发现眼前有一座城堡。这个城堡是什么样的?(旧的/新的)

答案解析:

(1)门:门如果是开着的:说明你是一个任何事都愿与别人分享的人。门如果是关着的:说明你是一个任何事都愿一个人去做的人。

(2)桌子:圆形/椭圆形——总有一些朋友陪伴着你,你完全地信任并接受他们。正方形/长方形——你在交朋友的时候有点挑剔,你只是和那些你认为比较熟悉的朋友有一些来往。三角形——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你是一个真正的非常吹毛求疵的人,所以你的生活里没有许多朋友。

(3)瓶子里的水空的——你目前的生活很不满意。一半——你的生活只有一半达到你的理想。满的——你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4)瓶子的质地:玻璃/泥土/陶瓷——在生活里你是一个脆弱而需要得到照顾的人。金属/塑料/木头——你在生活里是一个强者。

(5)钥匙:1——生活中你只有一个好朋友。2~5生活中你有一些好朋友。6~10生活中你有许多好朋友。

(6)城堡:旧的——显示你在过去的交往中有一段不好的和不值得纪念的关系。新的——显示你在过去的交往中有一段很好的交往现在仍然鲜活地驻留在你心里。

进入职场,你将呈现出的一个不同于本我的“自己”。这是一个社会中的自己——父母眼中的我,学校眼中的我,职场中的我……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乃至社会在教你如何做是对的,这些建议和忠告都来自外界,而目前的教育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个成功的人却往往是最为看重内心的人,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和检视,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在职场中,一些成功人士都不是名校毕业的,但他们都以最积极的态度来成就自己。这种态度就是一种软技能。当然,软技能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包括专业精神、忠诚度与透明度、责任感、有效的沟通技巧、综观全局的能力、团队精神、价值观,等等。

看职场

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你?

——人力资源师的建议

近期,中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CCDA)的生涯研究中心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他们调查了500多个在职人士,问他们一个问题:“为了让你在职场新人中脱颖而出,你觉得下面哪三项最为关键?”

职场新人(0~3年)认为最重要的三项:专业知识与技能,拥有核心的硬技能,认可的行业与职位。职场前辈(3年以上)认为职业的积极态度,好的职业习惯,专业知识与技能。

2.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

专业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某种专业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具体说来,就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三个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任职资格。

(1)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一个完整且实用的专业技能等级模型应该包括专业知识(Knowledge)、专业技能(Skill)和基本任职资格(Qualification)三个部分。其中重点应当是专业技能的分级和描述。

岗位的任职等级

以某能源技术服务企业的专业技能等级模型为例,可以将其分为知识、专业技能、基本任职资格三项。同时知识和技能项还划分了一级和二级,其中二级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级的逻辑分解。如一级为计算机专业知识,二级就可分为硬件、软件、系统、网络四个二级知识项。

首先看专业知识,我们用一级、二级知识项反映知识的广度,而深度划分为四个层次:了解、掌握、熟悉、提高,我们认为不同层级的技术人员对所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譬如这家企业有一类技术人员是钻井工程师,对应有钻井、钻井工具、地质、设备、泥浆五大类一级专业知识,并又细分为钻井工艺、钻井流程、常用打捞工具等15个二级知识细项。

其次是专业技能,对应着技术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能力。同样的,技能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两层,并给每个一级技能划分四个层次:受过训练的、有经验、高级、专家级。仍以钻井工程师为例,我们分析总结了钻井作业、钻井数据分析、钻井工具、井控技能、异常问题分析和处理、工程软件应用等6类一级技能、18项二级技能,并分别对每项一级技能作了四个层次的描述定义。

最后是基本任职资格,涉及员工学历、专业、证书、计算机、英语水平和工作经验等,这是该框架的有益补充,主要用作人员定位和级别调整时候的资历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资质虽然都是基本条件,但并非都是必要条件,譬如学历针对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员应有所差异,计算机、英语水平、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都是一种参考,证书则属于加分项,总之,基本资质更多是对技术人员技能水平的一种参考。

(2)能力提升的五个阶段

在工作或生活当中,我们不断地在学习各种事物或技能,而随着对同一件事物运作得更熟练、了解得更透彻、应用得更广泛,一个人的能力也跟着逐步提升。

我们分析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学习成长过程,则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反映出来的能力高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不会、会、熟、精、通。

不会: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的事物时,因为没有人是天生就会的,所以必定是从“不会”的阶段开始。

会: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基本的方法与步骤,于是学“会”了这件事。“会”的标准不高,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出来就算是“会”,但可能要花太多时间而没有效率。

很多事物我们经常只学到这个阶段,如果这是生活中休闲娱乐方面的技能,自然也足够了;但如果是工作上的能力,由于企业竞争讲求的是优劣高下之分,并非及格就好,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比别人差一分就居于劣势。因此,能力光是停留在“会”的阶段,显然不足以在职场竞争中留存下来。

熟:学会了一件事物之后,透过反复不断的操作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进步到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做得很好,则能够称之为“熟”。

一个人在能力上达到“熟”的等级,代表着他能够在效率与质量这两方面,同时达到一定标准的要求,对事物的运作与执行滚瓜烂“熟”。一个人的能力到达这个等级时,大抵能在既有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中规中矩,还算称职。

精:要提升到“精”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要对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有“深度”的了解。而一个人唯有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习惯性地运用“系统性的思考”与“结构性的分析”才有可能对于事物产生彻底而深度的了解。经由对事物深度的了解,便能够主动、独立地改善事物,具有这样的能力才可称之为“精”。

通:从“精”到“通”,则是一个较为漫长、难度较高的过程。就工作上而言,一个人能力要提升到“通”的等级,必须在同一个领域中,经历过两种类型以上的事物,在“精”于不同类型的事物之后,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加以去异求同,而在面对此一行业内的其他新事物时,便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个人的能力提升至此,可称之为“通”,也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

看职场

大学知识和技能的保鲜期很短

据有关调查显示,学校学习的知识保鲜期很短——在毕业那天,被淘汰的就已经有近40%。剩下的60%中,真正在工作中用到的不足20%。

大学的专业优势大概只能支持你进入职业3~6个月,而学历(硕士、博士)优势只会在职场中间保持1~3年。而其他所有的成功技能,都在进入职场之后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