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场直播报道的总体设计

现场直播报道的设计是指在充分把握新闻事件的基础上,根据报道对象的特点制定出富于表现力的节目框架和报道方案,这就是前期策划工作,主要包括确立直播报道选题、拟定直播报道框架、搭建直播报道系统、做好直播报道准备四个阶段。前期策划工作对于直播报道的正式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意义,是直播节目与观众见面并取得效果的思想机制。

一、确立直播报道选题

现场直播的首要问题是“播什么”,这就是选题。好的选题直接影响到现场直播的成功与否。在相当长时间内,现场直播几乎成为“大型”仪式或事件新闻报道的代名词。一些题材重大的内容,如香港回归、国庆、申办奥运会、三峡截流工程等的确是现场直播的重要选择,但并非全部。

一般而言,现场直播的题材可分仪式性的新闻直播报道和事件性的新闻直播报道两类。比如在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有关地震的最新动态属于事件性报道,而诸如赈灾晚会等则属于仪式性报道,两者并不矛盾。两类报道的共同点是:前提是都有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发生;关键是每类题材都有引人关注的表现对象。[1]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以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通常,确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选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新闻价值

有无新闻价值是现场直播题材选择的首要条件,所关注的是题材选择的必要性。只有那些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新闻题材才有直播的价值。重大的政治事件或突发事件、对国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活动、群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均是直播的重要选题。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众多电视台推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就是这样一个选题。现场直播这一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提高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同时,直播所带来的现场性、冲击力和感染力,引起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产生关切的心情;此外,直播还搭建了信息互通与传递的平台,成为凝聚人心、抚慰大众情绪的有力工具,并且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凸显出中国政府的自信,全国人民奋起抗灾、齐心援助灾区民众的民族精神以及灾区人民不畏灾难、坚强乐观的意志。

(二)播出价值

播出价值就是指新闻题材的可播性,所关注的是题材选择的可行性。这种可播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报道对象具有现场感,具有可以用视觉化和听觉化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一般性的行政会议、仪式庆典和名人采访等活动,不太适合用直播方式进行报道。

其二,报道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具有一定的变化过程,比如“9·11”事件本身是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凤凰卫视在华语传媒中抓住其偶然性,持续关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其三,报道内容具有故事性,即具有引人关注的兴奋点。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即“鸟巢”)钢结构施工最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钢结构卸载,令人关注:当初为什么要用钢架支撑?为什么不一下子卸载?卸载的具体环节是什么?卸载后鸟巢如何承重?具有很强的悬念,容易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北京卫视于2006年独家现场直播了这一过程,为观众一一解答。

二、拟定直播报道框架

现场直播的重点是“怎么播”,也就是如何运用电视手段将活生生的新闻事件传播到电视荧屏,这就是框架的设定问题。通常,当直播选题确定以后,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结构报道对象。

(一)深入挖掘主题

主题是节目的统帅,现场直播也需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新闻事件,并对其深入细致地分析,以发掘可以展现的主题。主题的确定对于之后节目框架的设立以及节目表现元素的选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着节目的内容和风格。

比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直播和“长江三峡截流”直播虽然都是有关水利工程的重大新闻,题材类似,但两者的直播风格以及节目效果却因不同的主题而不一样。“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的直播以黄河截流合龙为切口,意在展现中国五千年“治黄史”和五千年黄河文明史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而“长江三峡截流”直播通过表现恢宏浩大的工程建设过程来展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两者不同的主题设置决定了之后节目系统工作方向的不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合龙直播报道侧重于介绍黄河的历史文明以及中国人民历来的“治黄史”,并为此制作《黄河文明与五千年治黄史》、《大坝文化》等专题片;“三峡工程截流”直播的背景资料更侧重于解读工程的全方位意义,如《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航运效益》、《三峡工程发电效益》等。

(二)确立节目结构

不管是何种节目样式都离不开一定的框架结构,直播节目也不例外。如何确立一个直播节目的结构,往往取决于该直播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策划人员对于新闻事件主题的把握。不同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对于直播的节奏、风格和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场直播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线性结构

以展现事件进程为主,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适用于表现线索单一、情节集中的事件。

比如,2011年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共同推出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暨胶州湾海底隧道通车仪式”直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及最长的海底隧道,以通车仪式作为时间轴中心,多路记者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直播报道,采用的是典型的线性结构:

通车仪式开始之前,第一路记者在桥上介绍大桥基本情况。

通车仪式进行过程中,第二路记者在仪式现场介绍现场盛况。

通车仪式结束之后,第三路记者随新闻直播车行进至海底隧道介绍隧道基本情况。

通车体验后,第四路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介绍大桥通车后的重大意义。

2.平行交叉结构

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内的线索平行交织在一起,互为呼应,同时将新闻事件本身与新闻事件背景相交错,围绕事件,通过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开掘、升华报道意义。

比如“神舟六号发射”直播,共设有8个直播点,主要分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城、青岛、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飞船落地回收点等重要场所。直播方式主要采取在直播现场画面的同时,穿插专家访谈、航天知识答疑、播放“神五”和“神六”发射动画演示、有关“神舟”飞船内容的小专题等,并将对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行现场访谈。直播期间,中央电视台共准备了8个部分的资料:神箭、神舟、空间天气预报和空间环境探测、神舟历次科学试验追踪、我国未来空间发展计划以及过去发展的回顾、航天老科学家采访、太空育种和各界反应等,总计98个小专题片或人物专访,这些专题片与“神舟六号”的运行过程交叉进行,呼应和丰富了“神舟六号”升空的信息。

(三)选择表现形式

题材对于直播节目的表现形式的选取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题材,采用的节目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节目各自的独特个性。对于直播表现形式的选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节目的总体形态

节目的总体形态有常规报道和特别报道两类。

常规报道是指直播节目不独立存在,而只作为某一新闻栏目的一部分。比如凤凰卫视资讯台《华闻大直播》等新闻栏目每天都会根据发生的新闻事件连线现场,做直播报道。有些电视机构直接将常规直播作为新闻栏目或子栏目,如中央电视台以前的《直播中国》、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绝对现场》等。常规报道的直播体量相对较小,适合于事件信息量相对较小的题材。

特别报道是指以独立的节目形态存在,并针对特别的题材而采取特别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适用于题材较大、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在特别报道里,事件现场不是唯一的节目元素,演播室、背景资料、嘉宾等都会融合进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例如,2005年的“连战大陆行直播特别报道”,中央电视台联合江苏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采用台北、香港、北京、南京、西安、上海等地记者接力式连线报道的方式,让观众既对连战一行从台北出发,经香港来南京的行程进行简单的回顾,又对接下来连战在大陆各地的活动作了提前预告。而且每一场直播既有以演播室为核心的权威阐释和点评以及丰富的背景介绍,也有来自现场的客观、真实、生动的主体内容,还有穿插在整个直播过程中点对点连线和记者的现场述评。这样,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多视角凸显了连战一行首次访问大陆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节目的表现元素

现场直播节目的元素包括:新闻事件主体、事件现场、演播室、主持人、现场记者、背景资料、道具、嘉宾等。不是所有的直播节目都要涵括这些元素,有些元素可以省略,有些元素可能需要特别强调。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元素,依赖于节目的主题和题材,并由策划人员根据节目表现的需要以及观众的收视需求做出准确判断。

例如凤凰卫视、南京电视台联合直播的《千年铁函大揭秘:南京大报恩寺地宫遗址 铁函开启直播》节目中,确定节目表现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考古作业进程、演播室专家解析、相关背景资料专题三个部分,同时,采用“双视窗”手法,将考古现场与演播室相交替,使观众在聆听专家介绍的同时,可以随时关注到考古现场的进展情况。此外,通过屏幕上不断滚动、不断更新内容的移动字幕,来简单介绍相关考古知识、考古的进程以及阶段性成果,有助于一些“流动观众”对于直播内容的了解。

三、组建直播报道系统

组建一个高效运转、配备合理的直播体系不仅有利于策划方案的有效实施、促进直播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而且能够有效保证直播的顺利完成。一般来说,这个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决策机构

直播系统的基本构成

由节目主管部门的领导组成,对于直播报道中涉及的问题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比如凤凰卫视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由总裁刘长乐亲自挂帅,再由资讯台或中文台的执行台长现场督战和协调,所以在组织协调方面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策划系统

以原有的核心策划小组为主,在整个系统中担任“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根据决策机构的意见和各分系统反映的情况对现有的直播策划方案实施补充、修正,使之更加完备;另一方面,传达决策层的意见,并反映各分系统的工作情况,同时协调、沟通各分系统,使之更加有效运转。在1998年“抗洪”直播报道中,“中心策划组”的主要任务是:

①建立信息采集系统,提交每日新闻策划案和重点新闻的策划案;

②提供媒体分析报告,找出自己新闻报道中的不足以利于改进;

③完成大型直播报道的策划任务,在特殊类型的节目中起到上通下达、系统衔接的作用;

④以职业的前瞻性,提高全中心的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反应能力;

⑤组建新闻中心固定的嘉宾库,保障新闻背景等节目能够正常运作;

⑥筹备央视新闻频道的原始架构和运作方式。[2]

(三)节目系统

节目系统是直播内容的核心主导,主要包括编导(导演)、记者、撰稿、节目包装、编务等工作人员,他们负责直播过程中视听形象的呈现。节目系统既需要按照策划系统预先安排的蓝图实施直播,也可以随机应变,将最有价值的信息直播给观众。在“国庆50周年”大型直播中,策划组准备了完整而详尽的分镜头方案,但在直播中摄影师依然发现了一些超出预期效果的画面,于是现场导演果断地切换出来,让观众共同领略其效果。

(四)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节目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直播中各项技术设备的完好运行,主要涵盖三个方面:视频系统——保证直播中画面的清晰,完成实时的图文创作;音频系统——保证直播中现场音响、现场记者解说以及其他声音的清晰传送;通信系统——保证直播进行中通信信号传递的畅通,包括总导播与各分系统导播、导播与现场记者、导播与摄影师、导播与演播室主持人等之间联络的顺畅。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的技术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原则:

①确保安全播出,系统简化,便于操作,实行岗位责任制。

②充分满足编辑部门的需要,为便于三套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分别在三个演播室设立制作和播出系统。

③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要的实况转播(如政权交接、宣誓就职仪式、北京庆祝活动)都采用数字转播系统;使用直升机航拍和做节目传送中继;配备自动跟踪系统、数字卫星转播车和移动地球站;在直升机上安装防震式陀螺航拍摄像机等。

④为节省经费,将充分利用我台现有设备,不足部分通过租借和购置的办法解决。[3]

(五)支援系统

负责对所有系统提供公共支援,包括提供节目制作中所需资源、录制直播节目的相关资料以及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例如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的后勤工作有以下内容:

①财务、外事、行政、房管各部门为报道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供应、外事服务、环境卫生、工作用房保证。

②为满足72小时不间断播出的需要,总编室各磁带库从6月30日开始,实行24小时开放。规划组24小时开放选题代码查询。

③服务中心交通科在这次宣传报道中,已经安全行驶63300公里,动用包括电视转播车在内的各种车辆75台。

④香港分部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分周到、细致,保证了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食、住、行无后顾之忧。

⑤台内的食堂科、文印科、医务所昼夜服务,供应盒饭,送医送药,随叫随到。[4]

四、做好直播报道准备

完成前期的策划与组织以后,在直播前还需要对某些环节进行最后的准备。

(一)现场演练

在直播开始之前,尤其是大型直播,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演练,以检查准备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技术系统进行技术设备和通信设施的准备、检查与维护,确保万无一失。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节目系统和技术系统都应有备份方案或应急预案,以防直播中意外情况的发生。除了全系统的整体演练之外,分系统内部也要进行各自的排练,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正式直播的顺利进行。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连战大陆行直播特别报道”中,直播组对胡锦涛会见连战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演练:

4月29日下午举行的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连战主席,是一次让世人瞩目的会谈,它不仅载入了历史,同时也开创了两岸关系新的未来。在这场直播中,我们在大会堂内外共架设了10个机位,着重在镜头的表现力上作了精心的设计。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最打动人的经典画面,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握手的那一刻。为了能营造出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对这一历史时刻的期待,同时能在短短50多米的距离内展现出大陆与台湾渐行渐近、最终将手握在一起的重要进程,我们反复演练。为了能在最佳时点切入两人直面逐渐走近的画面,从大会堂门口到握手的地点,这一段路我们的编导走了几十遍,导演尝试了多种镜头分切的方案,最终确定连战入画长镜头跟上,直到他与胡总书记的手握在一起。镜头是客观的,但精心设计的镜头往往是充满感情的。为了能向全球同步传达出会见的所有信息,我们特地从距离会见地点北大厅200多米远的人民大会堂西北小院拉出电缆;提前在大厅地毯下埋下了多个话筒,每个话筒的位置和音质,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这样才确保了两位领导人一见面,胡总书记“欢迎你,辛苦了”和连主席“非常感谢您”的对话,清晰地传向全球。[5]

(二)串联单制作

串联单在新闻现场直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串联单上,清楚地标明每个环节的播出形式、标题、时间长度、记者、倒计时等。

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彩虹计划大型公益助学行动之结对大会直播串联单”,此处节选直播的前15分钟左右部分。

(三)资源准备

资源主要是指直播节目的片头、宣传片和相关的专题片等一系列的节目包装。节目的包装主要是给节目建立强烈、鲜明的识别体系,有效地起到引导、识别强化和渲染主题的作用。

1.片头

主要是放在直播节目开始的第一个镜头,长度一般控制在15秒左右。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香港十年》50小时直播节目为例,其片头时长14秒,以紫荆花为主体,展现其由含苞欲放到璀璨绽放再到变化为“香港十年”LOGO的过程,背景为浩瀚星空中灿烂的烟花盛况,金黄的丝带贯穿画面,给人以流畅的动感。片头运用三维立体的空间造型展示,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并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在营造出一番祥和喜庆的氛围的同时,给人以和谐的视觉效果。片头的播放频率高于片花,在7月1日的直播节目中播放了至少17次。

2.片花

一般被插在节目的段落与段落之间,起到转场、调整节奏、烘托主题等作用,长度一般控制在5秒至10秒。还是以《香港十年》直播节目为例,其中以“祝福香港、祝福中华”为主题而制作的片花有两个版本,分别为时长4秒的紫荆花版和时长7秒的维多利亚湾版。两个版本都是以粉色紫荆花瓣为主体,前者背景为光束来回间众多暗香氤氲的紫荆花,紫色的主色调给人以安宁祥和的美感;后者展现的是黄昏时一条在维多利亚湾航行的船只,金色的江面波光粼粼,金色的主色调给人以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观感。

3.宣传片

一般在电视台提前播出,起到预告直播节目的作用。

4.专题资料

一些与直播内容相关的专题介绍,用于补充或丰富直播的相关资讯,一般需要提前制作完成,用于在直播过程中进行插播。

(四)文稿审定

直播前的文稿是直播实施前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一些重大仪式或新闻事件的直播,往往需要将解说稿请有关部门审定,以确保正确的舆论方向。

(五)字幕设计

字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节目的直观性和说服力。字幕包括介绍性字幕、翻译性字幕、文学性字幕、数据式字幕和背景性字幕。直播前需要对各种字幕做好充分准备,字幕的风格与样式需要在直播前确定,并初步制作完成。

(六)节目宣传

在直播节目开始之前,将事先制作好的宣传片在电视台进行预告播放,同时还可以联合报刊、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立体宣传。

[1] 参见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2] 韩彪:《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

[3] 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文案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4] 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文案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5] 参见中国新闻奖申报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08/content_5578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