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前期认识

相对于其他媒体,尤其是报刊,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影像、声音、字幕、图表等多种手段,迅速、直观地再现或同步还原新闻事件。而现场直播则是最具电视媒体特色,能让电视的优势得到最充分发挥的一种传播样式。它不仅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使观众能够与新闻事件在时间上达成同步性,在空间上达到接近性,同时以其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悬念感等弥补了观众无法亲自介入的不足。在电视媒体竞争中一炮打响的CNN和凤凰卫视,倚重的正是大型、连续、滚动的现场直播,这些无疑是国内电视媒体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一、电视现场直播的含义

电视现场直播,是在新闻现场直接播送反映新闻事件的图像和声音,从而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播出与受众的收看同步进行的一种电视节目播出方式。通常,直播包括三层含义。

(一)演播室直播

主要是新闻节目直播在演播室播出,即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是同时进行,是相对于“录播”的一种播出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直播。它与录播的不同之处在于时效性的提高,录播节目的制作过程与播出分步,一般要求在播出前完成所有节目的制作与合成。而直播则不同,其截稿时间就是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可以做到新闻的随到随播,使新闻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目前,大多数电视台的动态新闻节目都已经实现演播室直播,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整点新闻、凤凰卫视资讯台的正点播报等。这类直播的要素是:演播室+播报员(主持人或主播)+新闻事件。近年来,演播室直播中融入了电话连线、现场报道等元素,从而丰富了演播室的内容。

(二)现场实况转播

现场实况转播是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忠实记录与传播。与演播室直播不同的是,现场实况转播是将报道地点从演播室转移到事件现场。这类转播通常没有主持人或现场记者,是对过程的录制及同步播出,比如,“两会”开闭幕式直播、记者招待会、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这类直播的要素是新闻事件,有时有画外解说,但一般不穿插或补充其他内容。

(三)现场直播报道

现场直播报道是对在新闻现场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图像、声音和记者的报道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一种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方式。这类直播报道通常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场报道,往往穿插在某一演播室直播的栏目中,其要素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这种现场报道既是现场直播特别节目的重要构成,也在演播室直播类节目中作为重要形式而使用。另一种是直播特别报道,比如,“香港回归”报道、“澳门回归”报道,“国庆50周年”报道、“北京申奥”报道、“9·11”事件报道、“神五、神六、神七发射”报道等。它的要素主要是:新闻事件+现场记者+演播室主持人(+背景资料+演播室嘉宾),多种要素结合对现场的新闻事件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此处探讨的主要是后者,即现场直播特别报道类节目的策划。

二、现场直播报道的发展

电视现场直播是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电视发展初期,录像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节目是通过直播的,其他的则通过昂贵的电影胶片制作。当时的直播主要在演播室进行,基本不用于播报新闻。20世纪60年代以后,磁带录像技术逐渐成熟,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制作和播出。此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逐渐发展起来。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我国电视现场直播报道大致经历了起步期、探索期和勃兴期三个阶段。

(一)起步期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此后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电视技术条件的制约,新闻的现场直播极少。当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实况转播了国庆9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从我国电视诞生的1958年到1978年为我国电视的起步期,电视现场直播也基本停留在实况转播的层次,题材受到极大限制。

(二)探索期

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以1983年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为标志,当时制定的“四级办台”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电子采访设备开始广泛运用于新闻采集,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

在我国,直播最早是用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之中的。198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直播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活动,是中国电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收看人数最多、转播范围最广的一次现场直播,也是第一次通过卫星向世界转播国庆盛典。

1987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两会”的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并将中外记者招待会实况录播。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对党的十三大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1988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除直播开幕式外,还首次对主要领导人的记者招待会实行现场直播。之后,中央电视台对党代会、“两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一直延续至今。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联合全国17个省市和北京广播学院全面报道了开、闭幕式的盛况,并转播重要项目的比赛(在所有的34个场馆中,有20个安排了转播车)。1992年,中央电视台圆满完成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报道任务。

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录播改为直播,虽然是演播室直播,但也宣告了直播时代的悄然来临。

此阶段直播的特点是,实现了对国家重大时政活动、文体活动的直播,既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新闻直播的常态化积累了经验,在观念和技术上做了准备。

(三)勃兴期

真正标志着现场直播走向成熟并创造首次辉煌是1997年,这一年被称为“直播年”,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重大事件的直播:

3月9日,中央电视台联合黑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直播了“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

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南昆铁路全线铺通”仪式。

4月24日,中央电视台直播报道“中、俄、哈、吉、塔五国边境裁军协定签订仪式”,首次引入演播室主持人串联和嘉宾点评的形式。

6月1日,中央电视台联合凤凰卫视直播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

6月30日至7月3日,中央电视台连续72小时无间断直播“香港回归”,整个直播过程包含了事件主会场、事件背景以及新闻“故事”等形式。

10月28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截流合龙”。

11月8日,中央电视台对“长江三峡截流”进行长达14小时的直播。

在这一年里,无论是直播的技术手段还是直播的报道形式、报道理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报道领域不断被拓宽延伸,并且这一年的直播活动为以后的工作培养了更加专业的队伍,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我国的现场直播开始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7年之后,中国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直播热潮。以中央台为代表,我国电视新闻界对于现场直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电视现场直播这一电视报道形式在我国日趋成熟。

1998年,直播了江泽民与克林顿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等政治题材,以及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等。

1999年,直播了“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等。

2000年,直播了“悉尼奥运会”、“钱塘江大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仪式、北京老山汉墓挖掘以及环太湖世界特技飞行大赛等。当年11月27日,《东方时空》改版后,推出全国第一个新闻性直播报道栏目《直播时刻》,后改名为《直播中国》,初步探索电视新闻直播的常规化机制。

2001年,直播了“北京申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2002年,直播了埃及金字塔考古行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等。此后,不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2003年是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具有重大突破的一年。3月20日至4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直播报道,电视新闻直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使直播以频道为保证,频道以直播为特色,成为直播常态化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我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步入快速期,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无论是题材上,还是形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于具有不可预知性的事件进行了信息公开化的直播报道,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均显示中国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三、现场直播报道的趋势

历经十多年的锻炼和洗礼,我国的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从最初的幼稚逐步走上成熟与不断创新之路。各电视媒体也将现场直播报道作为新闻大战中的有力武器,并不断推进直播报道的常规化进程。

(一)报道题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从早期电视直播节目的题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的、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如国庆大典、党代会、“两会”、香港和澳门回归等;另一类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工程或项目,如三峡截流、神舟系列发射等。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题材开始向众多领域延伸拓展,题材渐渐从重大事件走向普通生活,例如“北京老山汉墓考古挖掘”“钱塘江大潮”等事件引起人们关注,“非典”、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被迅速及时地纳入到直播视野,既探索和积累了现场直播的经验,也大大地推动了信息公开化,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二)报道过程从平面走向立体化

传统的现场直播往往是对新闻事件的被动记录,只是单纯地把现场情况反映给观众,很少有深入的报道或分析。现今,报道者开始主动地介入新闻事件,通过现场报道、现场解说、背景介绍、演播室访谈、专题片等多种手段对整个直播活动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并将分析思考融入其中,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到画面,还能够看到画面背后深层的东西,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2009年凤凰卫视资讯台以“国庆60 周年特别节目”为题,对国庆阅兵大典进行了大型直播,同时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分时段与资讯台并机直播。直播设立了5 个演播室,5位主持人,2 名评论员,5 位前方记者,2 位特邀嘉宾,对整个阅兵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多演播室、多主持人、多嘉宾的多角度、多维度直播方式,立体呈现了国庆阅兵大典这一新闻事件,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背后新闻的需求。

(三)报道手段从传统走向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报道理念的更新,电视新闻界探索了很多直播报道的手段并不断突破创新。除了演播室、背景报道、现场记者报道等传统形式外,SNG手段也已经被广泛运用,不少直播节目还运用了颇具特色的报道手段。例如,在2000年“钱塘江大潮”直播中,不仅铺设了地面移动轨,在水面安放了无人值守的固定机位,而且还动用专用直升机全程跟踪拍摄。在2001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直播中,用机器人进行水下拍摄,使观众收看到大量独特的画面和视角。在2012年“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特别直播中,央视不仅运用了传统的直播技术,还首次动用无人航拍机,准备了水上、水下、空中共11路摄像机,进行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三维直播拍摄,运用前沿的创新技术与设备完成了一次我国水下考古直播的巅峰之作,也为观众呈现了大量独特的画面和视角。

(四)报道形式从临时走向常态化

早期的现场直播报道主要是一些临时性的重大事件,因而直播频率极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传播平台的拓展,直播报道表现出两大特征:第一,直播在形式上不再是特殊的节目形态,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题材,是一种普遍化的新闻报道手段;第二,直播报道不再是中央电视台的专利,中央电视台虽然依然延续其某些领域(比如党代会、“两会”等时政题材)直播的垄断权,其新闻频道创办的初衷之一就是直播的常态化。与此同时,地方电视媒体也纷纷将直播作为报道日常新闻的手段,既有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也通过直播对日常生活进行持续和深入的关注。各地的民生新闻节目亦逐步实现直播常态化,北京电视台的《直播北京》、黑龙江卫视的《第一现场》、江苏城市频道的《零距离》等,均将SNG运用到节目过程中。

四、现场直播报道的特性

现场直播报道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特性与优势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现场感

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支点,没有现场就不可能进行直播。现场既是新闻发生和新闻采集的地点,又是观众目光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场应该是整个报道的着力点,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形成报道系统的主干。在实际报道中,现场往往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包含了与新闻事件和报道主题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地点,通过多点呼应表现主题。

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直播中,进行了多点直播,除直接聚集事件空间——莫斯科世贸中心国际奥委会开会现场,也将镜头延伸到国内外多个地点。在公布结果前,观众与现场的申奥成员同呼吸、共祈祷,场面极其紧张。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观众的期待变成现实时,场内场外、国内国外的中华儿女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同时,电视画面在国内各个城市的欢庆场面中切换,这时的现场已经跨越了国界,申奥成功的消息和欢腾的现场感染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

(二)动态性

现场又是富有动态、千变万化、充满未知的,同步传送现场动态是电视直播的主要特征之一。直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最终揭示事件的结果,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带领观众走进现场、体验过程。“9·11”事件电视直播时,纽约的世贸双塔在亿万电视观众眼中相继倒塌,更早一些时候收看直播的观众甚至看到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南楼的全过程,这种电视直播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历把观众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前,随着这起事件的变化发展,观众的心也一起跌宕起伏。凤凰卫视对这一事件的直播受到了华人世界的瞩目,“‘9·11’事件重塑了世界历史,也使凤凰卫视一鸣惊人,它的存在改变了中国电视的格局,至少在中国传播史上,成为一个范本与经典作品。”[1]美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凤凰卫视的直播:“‘9·11’恐怖袭击之后的几个小时内,香港的凤凰卫视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唯一消息来源,国家电视台CCTV只在袭击之后作了简报,直到午夜之前都没有提供任何其他信息。而在另一方面,成立仅五周年的凤凰则对此进行了36个小时的直播和连续报道。所有中国人都在寻找能够看到凤凰卫视节目的朋友,许多大学生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到宾馆租房间,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看到全面的报道。”[2]

(三)冲突性

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让观众对于充满故事性的事件有强烈的关注欲望。在做电视新闻直播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戏剧性元素,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虽然直播不能像录播那样精心编辑、集中展示,但是直播中的现场同步拍摄、不加修饰的画面以及同期采录的声音却能够让观众全面、立体地感受新闻现场。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和特别机位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获得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

比如在2011年凤凰卫视利比亚战争直播节目中,战地记者闾丘露薇在现场做直播报道,当时她在炸弹轰炸之后的一片废墟上,一边做报道一边小步移动,谁知摄像师移动拍摄时不小心踩到废墟石堆一个踉跄造成画面剧烈抖动,由于是直播所以这一画面并没有被剪掉,而正是这样不加修饰的特殊画面,使战争现场的恶劣环境和战争的巨大破坏性被更好地表现出来。

(四)悬念性

悬念性是指事件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对于观众来说,越符合预料的事件越引不起他们的收视兴趣,而充满未知性的新闻事件则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直播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本身就蕴涵着不可预料的变数。现场直播是将不可预测的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同步传播给观众,它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悬念始终给观众以强烈的吸引力,充满悬念性是直播报道最大的看点。新闻事件中大量的“未知”的东西可以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地震到底有多少人受灾?”“通往映秀镇的道路能否如期打通?”“受灾的百姓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还会不会有余震?”“其他地方有影响吗?”等等,这一系列疑问造成的强大吸引力会把观众锁定到电视机跟前,在这种情况下,收看电视直播成了大众的最佳选择。

[1] 师永刚:《解密凤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 转引自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