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要素设计
从宏观角度来看,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策划工作主要涉及直播报道框架结构的确定以及相关表现形式的选取;从微观角度来说,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策划涉及直播要素的设计、选择与运用。现场直播报道的表现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是要素设计的重点。
一、事件现场
现场既是新闻发生和新闻采集的地点,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现场应该是整个直播报道的着力点,占据报道的首要位置。
(一)重视事件现场的价值
现场直播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现场,策划人及其直播组所有成员都应当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现场的价值。
1.现场是直播报道的重点
如果没有现场的展现,直播就毫无意义可言。只有现场,才能提供最新、最准确、最生动形象的视听形象。依托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能有效地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象,而且还能表现现场气氛,表达采访者的印象和感受,及时抓住现场最新的动态以及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北大演讲直播中,制作组特别注重细节的捕捉,在北大领导向连战赠送他母亲学籍档案时,完全原生态地展现,近景镜头凸显连战激动的表情,整个场面非常感人。
2.现场是信息开掘的原点
直播报道中再丰富、再深入的分析,首先都源于现场。现场是直播的基础,某种意义上也是嘉宾访谈、记者深入调查的由头。比如在十七大闭幕之后,举行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在等待时,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开掘现场:前者围绕即将公布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探讨十七大的意义及面临的新任务,属于常规性质的直播手段;后者则通过电话连线,根据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地面上的记号,推测中外都十分关注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数量与名单,以现场细节为信息开掘的起点,展现凤凰记者的独到观察。
3.现场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在新闻直播中,现场产生的新鲜感和不可预知性对于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现场是直播节目中观众最为关心的元素。“直播,不是记者为了证明自己有直播的技术而直播,而是因为确实发生了重大的、随时具有动态性发展的事件,受众急于知道事情的进展、想亲眼目睹其中的场面,已经不能容忍录播完成之后再进行传播的时候,记者为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而采取这种可以把新闻的时效性演绎到极致的直播报道方式。”[1]
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黄浦江边做烟火表演的直播报道,在报道过程中,烟花在记者所处地点的上空绽放,发出巨大的声响,甚至都盖过了记者说话的声音,但这一现场同期声并没有被剪辑处理,而是真实地保留了下来。这段直播片段充分体现出了“现场”这一直播要素,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场浓厚热烈的氛围,而开幕式壮观的烟花表演也对观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是观众最想在第一时间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
(二)开掘事件现场的信息
表现好事件现场是直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主要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1.全息传播
全息传播即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传播。就是指运用多机位、多角度同步展现同地或异地的时空,同时对其进行合理而全面的集中、放大和组合,使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得到更快捷、直观、生动、充分的体现。现场直播中的“现场”并不是事件现场的“拷贝”,它是经过记者、摄像、现场导播等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价值标准以及业务标准进行选择、编辑、组合之后形成的新的电视“现场”。
2.控制节奏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信息的**和低谷,因此在直播报道中要善于把握好报道的节奏,对信息进行有层次、有起伏的控制,这样才能避免观众产生感官疲劳,才能使观众保持兴趣,锁定频道。
一方面,突出重点,善于选取富有价值的镜头。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特质分析,善于在现场众多机位镜头之中选取最有价值、最能满足观众信息需求的画面。“国庆50周年”现场直播中,当现代化小区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导演运用了以下一组镜头切换:
(全景)方阵亮相;
(全景)低角度抬起俯拍整个方阵彩车;
(近景)新婚夫妇挥动鲜花;
(近景)几个孩子骑在父亲肩头;
(近景)离退休妇女挥动鲜花;
(近景)观礼嘉宾挥手;
(全景)彩车。
其中一组近景的集中展示,将“温馨祥和的场面”演绎得淋漓尽致,“讲述了发生在你我身边、寻常然而却来之不易的百姓故事”,结尾又将视线回落到游行方阵。这些对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些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传情达意的形象进行刻意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不囿于“再现”的思维方式,强调“表现”的艺术力量。通过记录直播事件的动态过程或具体细节,寓情理于形象之中,集中渲染、深化某种意念、情绪、感情,并通过积累、对比等强烈效果的刻画,揭示生活中最有诗意、最富内容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不同凡响甚至振聋发聩之感,赢得观众心理感受上的震动,必然产生良好的导向效果。
另一方面,注意节奏,巧妙避开乏味冗长的过程。适时地利用演播室和多样播报方式融合避开新闻事件的低谷,做到主次结合、层次分明。例如,中央电视台对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现场直播报道时,考虑到近12个小时的横渡过程内容比较单调,于是设计成间断性直播,随时打开直播窗口,有侧重地报道横渡情况,效果较好。
3.深度开掘
关于现场直播,有人会认为现场直播就是全程展现现场事件,同步直播事态发展进程,对于现场的信息只做到类似于“拷贝”般地、不加任何分析地报道。这其实是误解。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报道,容易流于肤浅,显得零散化、表面化。善于对现场的信息进行深度开掘,进行大容量、立体化的集纳有助于丰富报道内容,拓宽报道范围,深化报道内涵。
在现场直播中,事实的传播是基础,结合直播中镜头进行现场述评、专家点评等相当重要,叙议结合,既情趣相生,又能简明扼要向观众解疑释惑,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香港回归”大型直播的主题是:洗刷百年国耻,维护国家主权。直播中,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入港的画面,现场记者出镜有感而发:“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就在我的身后,就是大家熟悉的邓小平的巨幅画像。在这个画像的上面,有一句话叫‘坚持党的路线方针100年不动摇’。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关于香港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一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话,那就是‘一国两制50年不变’。这句话,给很多香港同胞吃了定心丸。”丰富而生动的画面,成为就事论理、以理评事、因势利导的绝佳时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强。特别是当某些具有权威性、可信性的专家学者进入演播现场进行点评时,其“舆论领袖”特质更容易显现,使受众易于接受。
二、演播室
作为现场直播节目的一种表现元素,演播室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中,演播室就是一个直播的调度中心,担负着组织协调的功能。而这一调度功能的实现者主要是主持人,不仅对现场信号进行调度,还调度演播室中的其他元素——嘉宾、背景资料、道具等。演播室通过主持人的作用可以对报道现场的信息进行补充、拓展,再加上嘉宾的点评以及背景资料的介绍等,使现场直播更有广度、深度和饱满度。
(一)演播室的人员构成
在特别报道类直播中,电视媒体往往会对演播室进行布景等方面的特别设计,而常规化的直播则主要利用原有演播室。除环境以外,演播室的人物主要有主持人和嘉宾(或者评论员)。
1.主持人
在现场直播的整个进程中,演播室主持人是传播信息,协调整体工作的枢纽。在演播室内,主持人主要担负以下工作,从而确保现场直播有条不紊。
(1)即时播报事件现场信息。在演播室,主持人首先是播报员,他(她)是现场新闻事件进展的第一报道者。比如北京奥运圣火在雅典的转交仪式,凤凰卫视的演播室主持人同声翻译希腊奥委会主席等人的发言,让观众获得第一信息。
(2)及时联络现场记者报道。主持人是现场记者与直播报道的桥梁,当现场有新情况、新变化时,主持人要及时与现场记者取得联络,从而让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播报。
(3)适时组织现场新闻评述。对于新闻事件的进展,主持人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点评,邀请嘉宾(或评论员)分析现场的动态及其意义,引起观众的注意,起到升华节目内涵的作用。
在《千年铁函大揭秘》直播节目中,最后一个阶段“盛世出宝物 打开千年结 阿育王塔现全貌”中,主持人与现场记者、嘉宾主持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周学说前方有新的发现,我们赶紧来连线周学。您好,周学。(主持人与现场记者联络,获得现场动态信息。)
周学:我们现场的考古队员发现在这个丝织物的包裹之中,阿育王塔的七宝塔影影绰绰地展露了它的形象。(现场记者播报。)
王鲁湘:看,有一个比较大的东西要出现了。(嘉宾主持参与,悬念性提示。)
周学:我们会有一个过程,现在摄像老师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来展示。现在在铁函两边的是我们的华馆长,还有汪老师。
王鲁湘:一个山花焦叶出来了,银鎏金。
韩伟:塔刹已经清楚了。
王鲁湘:现在我们看到是三重,也是银鎏金。
韩伟:它这个塔刹非常厚重,俯看的话是一组连珠文、座沿。
周学:我想这是一个令世界所有人关注的时刻,王老师。
王鲁湘:我看见了,现在露出来的山花焦叶有点儿往下塌,现在很可能露出来的是塌的那个。
韩伟:塔底下的底座是两个莲瓣。
王鲁湘:像莲座,三花的纹饰,有一个佛坐像。
韩伟:释迦牟尼。
王鲁湘:是一个佛雕。
周学:焦急的期待,有没有可能把整个丝织物全部打开,我们可不可以问一下这个华馆长。
(祁老师在轻轻地尝试。)
王鲁湘:这个丝保存的状态还不错。
韩伟:所以泡在水里面也有好处。
周学:从我现场目测的情况来看,就像王老师刚才所描述的,这个包裹着塔刹的丝绸的坚韧度、柔韧度还是非常好的。
王鲁湘:好像似乎已经解开一个结了。
主持人:这真是一个千年结。(适时点评。)
王鲁湘:好,这句话说得好,现在打开一个千年结。
韩伟:打开了就一切顺利。
王鲁湘:还很顺利。
周学:还有两个大结。
王鲁湘:这个丝织物上头一定会有很多的泥土和铁锈,会很滑溜。你看,那个脱颖而出的那个刹尖可以看得很清楚。
周学:一个结解开了。
王鲁湘:又解开一个结了。
周学:还有最后一个结。
王鲁湘:这个结的形式,大概也有讲究的,今天暂时命名为“千年结”。好,观众朋友请仔细看,我们的这个老专家,非常非常有经验的老专家,他正在解这个千年结。
主持人:全球华人朋友们注意,这是一个重大时刻。千年结马上就要打开。盛世崇光。(适时引导。)
专家:整体像一颗东方明珠。最上头球状物是智慧珠。
王鲁湘:造型非常别致,有着浓郁的异域色彩和现代感。
主持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王鲁湘:这算是千年结打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那么韩老师,您对这个时刻,对刚才看到的画面的情况作一点陈述。
韩伟: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有我们三位,还有他们的工作人员,都是千年不遇的,这是跟舍利有着数世因缘,才能出现佛顶真骨。
王鲁湘:用这么大、这么高级别的阿育王塔,可以叫它塔王。
韩伟:阿育王塔绝对是塔王,这么大的一个,那绝对是塔王,世界之最。
王鲁湘:所以我们还不清楚在下面塔身的那个部位,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迹,非常兴奋,太好了。
主持人:那么王教授,我们也想听听您现在的感想。(与嘉宾互动。)
王鲁湘:我现在的感想,我把今天和昨天这两天以来,整个直播过程,用下面的几句话表达一下:千年铁函大揭秘,旷世惊天大发现,亲眼见证历史时刻,三生有幸,千年等一回。(点评恰到好处,有利于升华内涵。)
从上面这个段落可以看出,主持人既在引导和组织现场报道,但同时又没有喧宾夺主,影响对于现场的报道。可见,在现场报道中,演播室主持人身兼主导、引导与辅助的多重任务,即既要组织现场报道的顺利展开,又要引导嘉宾等进行深入探讨,还要协助其他人员进行全方位报道。
2.嘉宾
演播室中嘉宾可以是新闻当事人,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还可以是新闻评论员等。嘉宾的设置可以丰富节目形式,提升节目品质,提高节目专业含量。通常,嘉宾的选择有三个原则:
(1)知情原则,即嘉宾应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发言权。
(2)对应原则,即根据不同的话题、专业领域选择与之相应的嘉宾进行探讨、解析、评述。
(3)权威原则,即所选嘉宾应是新闻事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的专家,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例如,在《千年铁函大揭秘》直播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就充分体现了上述原则:一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界泰斗蒋赞初,业内泰斗,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二是韩伟和黎毓馨,他们是具有与“大报恩寺遗址地宫”挖掘相类似的考古经验的考古专家;三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和南京地方志研究人员马伯伦,他们是对南京古都文化有着权威见解的专家学者;四是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是亲自参与此次考古过程的当事人,也是专家;五是南京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明,是参与从铁函内利用机械手段提取阿育王塔的工程师。根据流程中设置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嘉宾参与直播,畅谈南京的文化特质,交流考古知识,评价考古作业进程。事实证明,他们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知识,让观众大开眼界。
(二)演播室的环境设计
传统意义上演播室主要设置在室内,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介绍相关信息,然后便直播切入事件现场。形式固定,形态单一。但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之后,演播室的环境设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形式也灵活多样起来。
1.贴近事件现场
不囿于电视台内部的演播室,较多的特别节目直播开始选择与事件现场紧密相连的演播室,从而使观众始终能够感受到现场氛围,而且由于主持人与嘉宾身处现场,使其发表评论显得更具可信性与真实性。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央电视台在长达14个小时的大型现场直播报道中,进行了把演播室搬到事件现场的尝试,即将演播室直接设在离龙口200米处江面的一艘船上,主持人的背景是水流湍急的大江。同时第一次把播出总控制中心搬到新闻现场。连续14个小时的播出,除了中午的《新闻30分》和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在北京播出外,其他新闻节目都在这艘船上播出。20多台摄像机,或设在直升机上,或安置在160米高的塔吊上,或架在演播船的舱顶。无论是宏大的施工场面,还是龙口的细微变化,都可一览无余。在这次报道中,仅播出的专题类节目就有约30个。有观众反映:看过14小时的截流报道,如同阅读了一本有关三峡工程的百科全书。
2.切合节目要求
演播室的设立呈现了一种以节目为中心,为节目效果服务的趋势,朝着多样化、灵活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中央电视台4套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嫦娥奔月”特别节目,启用了600平方米的演播室,在设计上大胆突破,宇宙、星空、月球车、太空人——所有的道具使用都是力图营造“身处月球谈月球”的超时空氛围。现场共有7组主题道具,其中主体道具是100平方米逼真月球表面和星光闪耀的深邃宇宙相互配合的演播室整体环境,“月球”上设置了“‘嫦娥一号’卫星”“月球车”“返回式卫星”三组道具,分别代表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三个关键阶段——“绕”“落”“回”,其中全自动操控、电脑指令发布、双翅可开可合的月球车在节目中展示令人叹服的先进技术,此外,“长三甲”火箭模型、宇航服等道具也将出现在节目中,观众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到其原理和使用方法。整个设计营造真实、生动的月球氛围,让观众在感受中国航天发展的同时与“嫦娥一号”一起展开一次奇妙的探月之旅。
三、现场记者
现场报道中现场记者所担负的角色相当于代表观众抵达新闻现场了解事件进展。首先,只有电视记者到现场,现场才有意义。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没有记者和摄像机的存在,那么这个现场对于电视媒介的采访来说就是没有意义。其次,像氛围、心态、细节这样一些现场的重要构成要素都有很强的动态性,都因记者的提问、交流的过程而活跃。可以说,现场的报道价值依赖于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实现。[2]记者在现场直播类新闻报道中的作用难以取代。当然,在动态新闻报道中,现场记者或者出镜记者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此处不赘述。
身处直播过程中的现场记者要比一般报道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始终在观众的“眼皮”下活动,直播的进程不容许有任何修饰。
(一)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观察是报道的基础。在复杂的现场之中,捕捉什么,舍弃什么,什么该详,什么该略,反映了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记者应凭借较高的新闻素养,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尽快地分析现场,迅速地对事件做出归纳和判断,理清思路,抓住现场的本质,确定报道的重点,捕捉最能体现本质的人物及其活动、事件的场面氛围,以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涵。反之,如果对现场缺乏细致的观察,不能进行快速的分析和判断,“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现场报道不仅不能使观众感受现场、领悟报道的内涵和意义,反而会使观众感到杂乱无章。
例如,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的直播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在灾难现场第一线发回直播报道,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张泉灵说:“……现在受灾的老百姓是安置在帐篷里的,都是席地而睡,但是一下雨他们有可能要泡在水里了,所以这两天我特别去看,在受灾群众的安置点还真的是做得非常细心,比如在每个帐篷的门口细心地拿泥拦起了一个小的门槛儿,像昨天今天这样的雨量水还冲不到帐篷里头,但是再大一点怎么办?所以今天在紧急地往县里调一批钢丝床和行军床,这样即便是再大一点的雨,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也可以睡一个安稳觉……现在是局地阵雨,就比如说我这儿下的是小雨或者是滴雨未下,但是在上游的某一个沟里面在下一场大雨,那么整个白龙江的水是会一下子变大的,这对在江里正在作业的挖淤泥或者是清理堰塞湖的工作人员最危险,因为他们可能会麻痹说,这儿没下雨那我赶紧作业吧,但是如果上游的来水突然一大,就很有可能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把人和车给冲走了。所以今天定了一个紧急的预案,就是每隔两个小时,要给这里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份水文资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判断自己是继续工作还是连人带车紧急转移。”
现场记者的这段直播报道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现场的本质。其观察到安置帐篷有小门槛儿的细节,为观众呈现了最真实的救灾安置现场,同时准确判断出局地阵雨对江中作业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各项预控措施总结介绍给广大观众,显现出其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精彩的解说能力和独到的提问能力
记者在深入、细致地观察新闻现场,理解新闻事件的基础上,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所见所闻。通过记者准确的现场解说,让观众及时感受新闻事件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记者的现场解说,除了描述现场的客观状况之外,还应适时地交代新闻背景,以增加报道的厚度。比如在“香港回归”直播中,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他的轿车临行前在港督府绕场三圈,现场记者将汽车转动的具体形象和历史车轮的抽象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其解说别有意味:“历史的车轮不会在原地转圈。”
现场报道往往伴随着现场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问答,可以增加必要的新闻背景,或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或发表观点见解,从而深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对于在现场报道的记者来说,现场提问应从现场直播的要求出发,注重在现场一次性提问准确到位。
(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即兴的应变能力
现场报道和传统录播的最大区别是现场报道会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而且,现场报道的信息具有不可逆转性,即信息在播出之前,不能进行删改;而一旦播出,就会给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更正了错误,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场报道要求现场记者对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事件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进行报道中的快速调整,及时增加、修改报道的内容、报道的方式、采访的对象等,以适应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就需要记者的应变能力。2003年,淮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江苏新时空》的直播小组辗转灾区25个乡镇,8天作了25场直播。最惊险的一次,当车队到达直播地点时,离《江苏新时空》关窗已经不到一刻钟了。大雨如注,大堤上300多位老乡接龙垒运沙包,劳动号子响成一片,场面非常震撼。时间紧迫,当时的出镜记者仅用了4分钟先找到负责人了解大概情况,又用了两分钟画了张大堤示意图,之后,和摄像还没沟通完,演播信号就接通了。[3]
又如,在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现场直播的最后一部分就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充分考验了主持人方宏进的现场应变能力。
本来计划在西淩长江大桥上燃放烟花,但在22点直播结束前,燃放工作无法准备完毕。因此,船上的主持人方宏进报道:“观众朋友,烟火燃放遇到了一些故障,而我们的直播节目又要结束了,那么我们很遗憾看不到西淩大桥燃放焰火的壮观景象了,现在我们播放一个事先制作好的专题片来结束我们14小时的直播……”
方宏进的话还未说完,事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主办方通知故障排除,可以燃放烟花。导播立即通知方宏进。
方宏进随即说道:“直播就是有直播的好处,直播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调整。我们刚刚得到消息,现在焰火晚会已经开始了,您看,要不是直播,我们还真不好办了。”
随后,直播镜头切到了三峡工地上空,这场时长14小时、号称“百科全书式的背景报道”的直播在壮观美丽的焰火中结束了。
(四)准确的定位能力和理性的控制能力
在现场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角色应是新闻现场冷静的旁观者。他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新鲜感。他应尊重事件发展和人物行为的自然流程,对新闻事件不加干预地以“第三者”的立场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因此,现场报道中的记者,应该具有身在现场而不为现场所左右的定力,要适时地“跳出来”,摆正记者的角色位置。面对镜头,冷静、清醒地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观众随着报道去注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应该是新闻现场的参与者,应该能够融入新闻事态的现场,去观察、体会和询问,能够为现场的情绪而感染、感动,但是,记者应当牢记,他是媒体和观众的双重代言人,其职责要求他必须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即使面对强烈的情绪冲击,也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自身的情绪,做到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随即对此展开报道,一波波记者向震区快速突进,显示出了比以往更快的反应能力。其中成都电视台的记者蒋林在雅安震区进行现场直播,其表达准确流畅,思路清晰有条理,形象沉稳职业感强,善于现场发现新闻点并快速处置切入采访。整个直播过程没有恐慌,没有多余情绪,更没有煽情,为观众带回了很多灾区的真实情况,显示出了对于突发事件报道迅速、专业的处理能力。
央视主持人长啸:听说你现在已经赶到了芦山县的人民医院,那么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受伤人员的情况,以及救援情况。
记者蒋林:好的,您现在所看到的画面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发回的卫星直播信号。和我们早上11点钟到达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变化是,现在我们站在这个位置往后面看,这个通道上整齐划一的有八排白色帐篷,都是当地应急抢险部门调运的之前的应急储备,临时搭建起来的,到我们今天到这时才搭了几顶帐篷。为什么要搭这样的帐篷,大家应该能从我们的画面感觉到,现在的芦山县是大太阳,很多的受伤群众,特别是在早上有虚脱现象的话,如果太阳一直直晒,对其后续的抢救会更加危险。所以赶快搭帐篷,给大家一个庇荫的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和今天早上我们两个小时来之前有一些好的变化,这些帐篷从之前来了一辆车大家冲上去先抢救伤员不太一样,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分工。比如我们旁边的这个帐篷是急诊一号棚,这边是急诊二号棚,已经开始有了急诊。比如两位医生带上几位护士,带上骨科和脑外伤科的工作人员,他们就是一个应急抢险小分队。
我们再来看一下里面的情况。再往里面走,我们可以看到医院已经把整个大楼里面所有救治的力量全部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室外设施中来了。我身旁的这些建筑都是芦山县人民医院之前的病区,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窗口有医护人员把他们抢救需要用的纱布和一些可以从楼上直接扔下来的东西,出于安全同时也出于最快速的方式直接先抛到楼下,然后大家再来做收捡。
而我身后有两个篮球场这么大的空间当中,大量的都是我们抢险的帐篷,随时都会有新的抢险队救出来的伤员被送到急诊的帐篷里面来。现场其实这个地方的治疗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今天我们在现场看到了这么一幕,就是伤员在这个地方先做一个预处理和紧急处置,随后他们会被各种车辆运到雅安市的二医院、四医院和军区的37医院,我们看到有民用车辆、有小客车。通过这种接力的方式来完成对伤者的抢救,这个地方只是抢救的第一棒,更多的伤员源源不断地被车辆运往雅安。现在这样的生命通道已经打通,但我们刚才过来的时候,国道318线会受到不少落石和这种大的阻路的影响,所以大型车辆通行现在还有点困难。
在我们进入直播的过程当中,现场的救护车在不断地穿梭,接受过初步预诊的伤员会被送到下一个帐篷。前方又有一辆救护车来到现场。现在救护车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把附近接收到的伤员赶快运到这个地方来进行初步诊治。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从成都市新津县驰援过来的救护车,我们看到它在现场已经奔波了几圈了,现在这辆车的作用是把已经接受过清创处理情况比较稳定的伤员或需要更专业医疗设备的伤员送往雅安的第二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的第37医院。其实在现场会有很多这样的车辆,它们有的是外地驰援过来的救护车,有的是当地的救护车,甚至有当地的民用小货车,当地的运营车辆,其实现场的每一辆车和救护车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抢救生命。
而伴随着时间的推进,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的临时病区开始有了更多的分工,比如我身后的这个帐篷是一个清创室。我们在身后大的帐篷中还有一个刚刚组建的妇产科。其实在地震当中,很多的孕妇受到惊吓,她们的情况也会很危险。所以为了提供更多的接下来救治的可能,我们看到现在开始分科室进行更专业的救护,其实这些也是保证我们的伤员能够在地震发生后更好地维护他们的生命。
其实整个的抢险现场非常的忙碌,不断地有伤员来,不断地有伤员被送走,到其他的大医院去进行救治。而我现在所了解到的,其实在今天的主震结束之后,时不时地还会发生余震,这一个小时的余震不是很明显,但是他们说今天早上9点到10点,有一个时间段余震也会非常明显。甚至现在,在抢险的过程中还会有余震袭来,从现场来说,紧张的氛围还没有消解。抢险和救援生命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好的,以上就是我们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四、背景资料
现场直播报道的立体化趋向显而易见,单一的现场流程记录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要求。为了更详尽地报道,直播策划组和节目组一般会精心组织背景材料,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播出,背景报道成了整个直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资料一般包括文字、音像史料、人物采访等,是对新闻事件的一种补充和说明。
(一)背景资料的作用
在整档直播节目中背景起着解释、铺垫、补充、深化现场的作用,有时,还能在突发状况下发挥“救场”作用。比如,一旦现场信号出现故障,背景资料用于应急处理十分快捷。此外,有了背景报道的穿插,还可以避免现场信息低谷。具体来说,背景资料有以下几个作用。
1.体现报道的立体性
传统的现场直播实际是一种实况转播,只是将现场情况单纯地反映给电视观众,很少有深入的报道和解析。现在,报道者开始主动参与新闻事件,加入背景资料、现场解说、专题片等手段使直播变得更有深度与广度,观众不仅能够看到现场画面,还能通过这些资料了解到事件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整个直播报道也随之显得更具立体性。前面介绍的《千年铁函大揭秘》直播中,《从天禧寺到长干寺再到大报恩寺》、《触摸历史》、《南京的六朝文化》、《南京的明文化》、《绿色南京》等短片,向全球展现了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与风貌,也展现了大报恩寺遗址考古的意义。
2.丰富报道的知识性
在直播节目中运用背景资料还可以大大丰富报道事件的相关信息,满足电视观众的求知欲。例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报道中,共准备了《我为天狂》、《“神七”航天员如何预防太空病》、《中国飞天服》、《天空平安旅程》、《揭秘升空中航天员如何死里逃生》、《火箭如何准确降落》、《火箭卡簧震动困扰如何解决》等一系列科普资料,使观众在欣赏“神七”升空、运行、出舱、返回全过程的同时,又享用了一份航天知识大餐。
3.加强报道的导向性
背景资料不仅可以丰富现场直播报道的知识性,体现立体性,还可以加强报道的导向性。所选择的背景资料既应当与直播题材相吻合,也应该能够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背景资料的要求
在现场直播节目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再突出,也始终应当是配角,是为直播锦上添花而准备的,因而也有一些基本要求。
1.风格确定
背景资料是为现场直播节目服务的。因此,要注意把握背景题材的内容与形式,使之与整体的直播风格相吻合。
2.长度把握
背景资料要紧扣事件主体,选材要精当。直播节目应以直播内容为主,背景材料不宜过多,要紧扣观众的需求,不能“为背景而背景”,否则会影响整个节目的观感以及效果。
3.时机选择
背景资料的组织、制作应该考虑周全,要合理分配到直播报道中合适的环节单元,尽量避免浪费制作好的背景节目。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现场是直播报道的立足点,是报道的主干。偏离现场,侧重背景的直播就会成为舍本逐末之举。
实训练习
1.观摩《国庆60周年》现场直播,试分析该直播报道的特点。
2.试为某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设计一个电视现场直播方案,要求为该直播设计主题,并有具体的表现方式相匹配。
3.为上述运动会设计一档直播报道特别节目,连续关注运动会进程。
4.观摩凤凰卫视资讯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的现场连线报道,试比较它们的差异。
5.试为某消防演习设计一个直播报道策划方案。
[1] 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2] 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3] 王小蓓:《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载《视听界》,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