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
深度报道是目前各类媒体重点经营的高端产品,也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地带。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内容为王,选题特别重要。有一个好的选题,节目就成功了一半。选题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成品的质量。在电视业竞争愈发激烈、受众品位提高的今天,做好深度报道,首先就得开展好选题策划,其作用不可小觑。
一、选题领域
一个好的深度报道策划就是要把一道道简平快的短新闻“快餐”组合成一桌丰富的新闻大餐,再让观众从中尽得其味,回味无穷,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这道新闻大餐在竞争中引人注目呢?好的选题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新闻价值的选题
新闻价值是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首要标准。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是指关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的题材,一般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社会新风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在唱响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最能够体现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功能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样的选题都具有新闻性,而且新闻性越强,在社会上的反响越大。“《新闻调查》的选题原则应当是具有新闻性、社会性和故事性。将新闻性摆在第一位,是因为这是新闻中心的节目,选题不能脱离新闻主战场,要保持高关注度。”[1]
《焦点访谈》长期坚持选题“三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即政府重视,解决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群众关心,解决希望报道的广泛性和接近性问题;普遍存在,解决新闻报道的典型性问题。以1995年6月1日的记者申报的选题为例:
① 汛期将至,长江隐患依存。
② 92国债兑付到期,不法分子乘机骗购牟利。
③ 一悍夫将妻子眼睛活活抠出。
④ 某市一些干部退出多占房。
⑤ 郑州中级法院审理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公安局败诉。
⑥ 北京试行看病用磁卡。
在中央电视台的实际操作中,①、②、⑤、⑥通过预选,③、④被淘汰。[2]被选中的选题是上述“三原则”结合的选题,这些选题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即兼备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
(二)注重社会意义的选题
电视深度报道贵在对社会意义的深刻挖掘,善于关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揭露问题实质,探寻事实真相,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各类深度报道的主角,因为这类题材的事件往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在不断更迭的社会现象面前总是想知道如何理解它、如何应对它,急需媒体给予阐释和解读。
在《新闻调查》的“精品回顾”专栏中,内容大致分为舆论监督(如《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天价住院费》、《山阴的枪声》等)、腐败罪案(如《厦门特大走私案——走私黑幕》、《揭秘“东突”恐怖势力》等)、改革问题(如《公交能否优先》、《铁路面临重大改革》等)、环境保护(如《河流与村庄》、《藏羚羊之死》等)、公共卫生(如《北京:“非典”阻击战》、《“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等)、矿难问题(如《繁峙矿难内幕》、《南丹矿难内幕》等)、三农问题(如《大官村里选村官》、《张润栓的年关》等)、青少年问题(如《双城的创伤》、《网瘾少年》等)、艾滋病问题(如《以生命的名义》、《艾滋病人小路》等)以及社会问题(如《婚礼后的诉讼》、《眼球丢失的背后》等)等几类,这些不同的选题基本契合了栏目探寻事实真相的定位,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目标。
(三)体现人文关怀的选题
人文关怀是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核心价值。节目选题与制作过程中,要将目光投向“人”本身,富有人情味,展示人物命运,展现人物精神面貌,能够深刻洞察人物内心。那种人性化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更多体现在对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的关注。当然,不可能每一期节目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情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赞美,但至少应当成为一种追求,成为一种意识。
《新闻调查》在人文层面的选题,更多的是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或是弱势群体中的个人。这使得节目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从关注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畔的黄孟营村的水污染开始,进而关注人的权利,关注人的生死。从关注一个事件,到关注一个“癌症”群体,再到关注这群人中的单个人,这种由新闻事件中洞悉人文关怀是《新闻调查》的不懈追求。节目中好几处展现出饮用水受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村民的无奈,当记者长江问村支书“触目惊心”的癌症患者病逝情况时,村支书悲痛、委屈的泪水终于倾泻而出,“已经习惯了污水,习惯了癌症,习惯了死亡,习惯了忍受灾难”。正是这个感人镜头把当地人面对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灾害时内心深处的无力、冷漠、失望全部传达出来,深深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
二、选题来源
对于以“内容为王”的深度报道来说,报道事件的主题至关重要,而好的新闻线索的获得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能提供好的选题。常见的选题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其他媒体
媒介化时代,各种媒体之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和必然。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采编人员应该有“慧眼识珠”的本领,从海量的报刊、广播、杂志、网络以及手机等其他途径发现有报道价值的线索,关键是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甄别能力,善于在诸多线索中寻找适合于电视媒体进行深度开掘的题材,并进行选题论证和策划。
除传统以外,互联网是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策源地和集散地。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通过网络能够迅速地占有各方面的信息,不少网络引发的舆论焦点往往是社会最为关注也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也会影响电视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
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获知信息而开展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新闻调查·调查“躲猫猫”》(中央电视台2009年3月14日播出)的选题来源就是网络中热议的焦点事件。节目组采访了大量网民和相关人物,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梳理,澄清了认识,回应了网络中意见纷繁凌乱的局面。
主持人(演播室):今年2月,“躲猫猫”一词一夜之间蹿红网络,进而传遍全国,这个普通的词汇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和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有关。李荞明,一个24岁的农村青年,在看守所里离奇死亡。他的死因开始被晋宁县警方宣布为因玩“躲猫猫”导致死亡,最终被云南省检察院定性为牢头狱霸以“躲猫猫”为名将其殴打致死。
从2009年2月12日开始,一个新的热词被网民持续关注。“躲猫猫”这个原本特指小孩子游戏,很少被公开提及的方言词汇,被赋予了另外的内涵。
网民:我第一感觉是我自己也不相信。
网民:现在我也怀疑啊,毫不隐讳地说。
网民:我听到这个词,就是真的很戏谑。
网民:对,道理上,我都觉得有点不对,有点那个。
质疑和渴望获得真相的声音一时间在网络上此起彼伏,焦点直接指向李荞明的非正常死亡。这个24岁的玉溪青年因伙同他人盗伐林木被刑事拘留,但在看守所度过11天后却重伤入院,2月12日,李荞明因“重度颅脑损伤”最终不治身亡。随后,羁押他的晋宁县公安局公布消息称,李荞明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导致死亡,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解释在网络上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
主持人(演播室):3月11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表示最高检将在全国范围内对牢头狱霸进行严打,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的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公民李荞明之死激发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对体制变革的热情,同时还有对阳光政府的期待。“躲猫猫”事件暴露了我们社会现存的缺陷,在对“躲猫猫”事件无限的追问中,中国公民收获的不仅是对理性精神的锻造,还有对法治精神的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躲猫猫”一词理应在时代进步的记忆中被铭记和收藏。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里也有虚假、错误、过时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凭借自身的敏锐嗅觉去辨别,记者应理性地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尊重事实、尊重报道对象,寻找适合于深度报道的选题,尽可能巧妙地选取报道角度,引发受众的深入思考。
(二)新闻线人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谁拥有鲜活的新闻线索,谁就有更多机会赢得受众、占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媒体把新闻报料当作抢夺新闻的重要途径,新闻线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媒体竞争新闻源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多最先出现在事件的第一现场,大多是事件的直接目击者,大多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新闻线人的出现弥补了记者第一时间不在现场的缺憾,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做不到的,成为记者搜集选题时的重要来源。新闻线人不仅可以提供线索,有时还能替记者私下调查甚至预先采访,为记者在当地的采访搜集资料。新闻线人能够帮助调查的深入展开,绕过重重障碍,直接走到最核心的事实面前。
新闻线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线人”泛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与线索的人”;狭义的“线人”是指专职的新闻线人,他们把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当作一种职业,并索取相应报酬。也有人将新闻线人分为五类,即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举报新闻线人、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等。[3]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曾经制作过一期《新闻线人》(2004年5月4日播出),对新闻线人的酸甜苦辣作了有关介绍。
(三)观众
观众提供新闻线索的方式主要有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一般来说,电视深度报道在播出时,节目下方会公布热线电话、论坛网址和电子邮箱。《焦点访谈》确立了选题筛选分工负责的做法:
①由中心组设立专人,分别处理群众来信、来电、电子邮件,接待群众来访。要求当周的信件必须当周处理完毕,热线电话值班从早8:30至晚9:30,每天的电子邮件当日查看;群众来访随时接待。
②记者组采编轮空的记者,对热线寻呼中提供的线索进行处理,并帮助中心组处理一部分群众来信。
③中心组策划人员在每个工作日提交一份选题报告,列出3~5个有效的报道选题,供节目组选择采用。[4]
通过观众提供的线索发现问题是深度报道采编人员的优势,也需要策划人员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2002年8月12日,《焦点访谈·“盐”过其实》对甘肃省宁县盐业公司将罚没私盐掺入食用盐销售,蒙骗群众,牟取利益长达两年之久的问题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国家经贸委对此高度重视,委派中国盐业总公司派出督察组赶赴宁县,会同甘肃省盐务局一起进行了调查核实。为全面整理盐业市场,甘肃省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进行查纠整顿,彻底禁绝这类知法违法的行为。这期关于私盐的报道,线索源于观众的电子邮件。但当时来信反映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私盐,而是当地的滥采滥挖和其他一系列腐败问题,只是在举报信的末尾提到一句私盐泛滥的问题。负责网络选题的编辑意识到这一情况更有选题价值,立即复函让其补充相关情况,这才有了《“盐”过其实》这期轰动的节目。
(四)内参
内参,内部参考。广义的“内参”可指任何机构搜集的供内部人员参考的信息资料。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新闻内参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很多媒体都做内参,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其中新华社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影响最大。
内参上有的线索可以为深度报道所用。其一在于内参有时能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路;其二在于内参提供的是一些在别处无法看到的信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焦点访谈·河道里建起商品楼》(中央电视台2001年11月19日播出)就是一则由内参引发的深入报道。从1997年到2001年,武汉市汉阳长江干堤外滩建成的一片高档住宅小区“汉阳外滩花园”,占用长995米,宽60米至80米,面积约80亩的江滩,严重影响长江行洪、泄洪,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长江日报》内参遂以《汉阳外滩花园严重违法侵权》为题,全面反映了汉阳外滩花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越权审批、妨碍市民安宁等问题,是违法侵权建筑物。内参刊发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了深入报道,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节目播出后不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依法发出拆除令,湖北省和武汉市对价值4个多亿的外滩花园予以爆破拆除。
值得注意的是,内参的发送和阅读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不是所有内参反映的问题都适合播发,需要仔细考量,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或切入点。
(五)独家发现
独家发现选题,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光或思考积累的素材。这种切身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记者的新闻敏感,它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对于一般的新闻记者来说尚且如此,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要求更高。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而来的。
三、选题标准
选题是深度报道策划的第一关,它关系到一个深度报道的导向,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若深度报道的选题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不能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那么即使花再大的力气,节目做得再精良,效果也不会好。
(一)主题的重要性
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具有重要性的选题才是有价值的选题,即那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选题,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看病难”是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每年全国“两会”中热议的话题也都少不了这一项,这样的选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调查》就曾经做过几期颇有影响的此类选题的节目:
2005年12月12日播出《看病难》,提出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看病,从找医院到起早挂号、排队住院,再到找关系托朋友,难,恐怕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那么现在我们看病为什么会这么难?症结在何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2005年12月26日播出《聚集农民看病难》,再度将镜头聚焦“看病难”的背后和农村医疗的现状。节目从老百姓看病怎样艰难的角度切入,从百姓看病之苦、大医院的无奈、小医院的惨淡和将来怎么看病等方面,深入剖析,层层推进,着力探讨将来老百姓怎么才能看病不再难。
2008年1月19日播出《“病有所医”不遥远》,聚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看病贵,一些人因此无法就医;民生话题,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居民医保,惠及困难人群;从此,更多的人将得到医保关怀。
2008年3月22日播出《南京:破解看病贵与难》,聚集南京市政府倡导并且努力实现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的就医模式。
2010年3月27日播出《医疗能免费吗》,将镜头对准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改革,主持人开场七问“神木模式”,节目中聚焦了患者的切身体验、专家的质疑、神木当地领导的解读等各方面的观点,全面介绍了“神木模式”,探讨全民免费医疗的可行性。
2011年11月12日播出《医保新路》,本期节目聚焦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从尿毒症患者所承担的经济之痛入手,一步步引出长春市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为患者所带来的实惠,介绍新形式的医保基金,探讨如何切实解决“看病”难题。
(二)内容的典型性
深度报道的力量就在于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反映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揭示的社会现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或反映典型人物,如《新闻调查·网瘾少年》;或报道典型事件,如《新闻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新闻调查·黄金大米谜中谜》;或揭示典型意义,如《新闻调查·看病难》、《新闻调查·留守空巢》;等等。
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4月1日黄金时段推出的《焦点访谈》,在开播的第三天播出了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北京郊区——耕地上修建起一座坟茔》,反映顺义区的一个村子违反政策,毁坏耕地建陵园,然后向外出售赚钱的事情。节目播出后,不仅在普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十分关注,派出了调查组,而且邀请摄制组一同前往。这第一个监督类节目的成功,得益于选题。后来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兼《焦点访谈》的总制片人梁建增这样总结这期节目:“选题具有典型性。在1994年初,受小平同志南行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但是一些地区错误地理解,以为加快经济建设就是多圈地、多搞所谓的开发区,以致乱占乱圈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而顺义区的这个事例,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个案,是当时社会普遍的缩影。《焦点访谈》选择这个事例进行曝光,不仅与政府的政策一致,而且还为执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证,这个落点很到位。”[5]
(三)角度的独特性
选题的独特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从纵向进行比较,表现为前所未有、不同凡响;从价值角度来看,表现为突破性,看它对社会的进步所呈现的重要意义。
《新闻调查》首期播出的节目《宏志班》,本是一个小题材,但编导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而《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表面上是环境污染类的报道,《新闻调查》关于环境污染的节目也已做过好几期,于是策划组没有将其局限于一般的揭发和治理,而是打破原有的束缚,提出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学样本调查来做。将一个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升到老百姓健康权和生命权的高度,将老选题进行了翻新,将常见选题进行了创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再如,2003年5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除隔离,《面对面》对医院院长进行了专访,制作了《吕厚山:隔离之谜》,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直到6月2日《新闻调查》才播出《“非典”突袭人民医院》,虽然在时效性上已经与《面对面》无法相比,但栏目组从一所专业医院应对疫情的角度反思了如何建立应急机制这一复杂而重大的社会问题,在所有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
(四)结构的故事性
新闻因人而生动,好故事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动。故事性是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深度报道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在谈到选题标准要求时指出:第一要有故事;第二故事必须是有意义的故事。光有故事没有意义,我们不会去做;如果光有意义没有故事,我们也不会去做。我们认为,对故事性的强调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故事是一个载体。我们对选题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一个新闻事件太简单了不行。有的新闻事件有意义,也有一定的故事,但是故事太简单了,因此也无法采用。一般来说好的《新闻调查》的选题起码有三个回合,一期节目10分钟或者15分钟一个**,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四个回合,要有这个情节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有的故事有一个回合或者两个回合就完了,这样的片子更适合《焦点访谈》去做,我们要求故事有曲折性。[6]
事实上,《新闻调查》栏目的很多选题都是按照这一标准确定的,如《从产房开始的贩婴》(2013年8月17日播出)、《调查“躲猫猫”》(2009年3月14日播出)、《天价住院费》(2005年11月21日播出)、《山阴的枪声》(2004年5月17日播出)、《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2003年11月3日播出)、《“黑哨”内幕》(2001年12月29日播出)、《婚礼后的诉讼》(2000年6月9日播出)、《眼球丢失的背后》(1999年4月30日播出)等。
[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4页。
[2] 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189页。
[3] 参见骆汉城:《偷拍实录》,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4] 梁建增:《选题是〈焦点访谈〉成功的源头活水》,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5期。
[5] 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6]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访谈》,http://news.sohu.com/2004/06/29/43/news220764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