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述策划

选题确立后,形成完整的调查样式和结构设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说选题策划是为了“选好”故事,那么叙述策划则是为了“讲好”故事。选题只是确立报道的方向,而叙述则进入到具体的信息组织与传播过程之中,是对于前期策划力量的汇聚。因此,电视深度报道不仅需要把好选题关,也要切实做好叙述关。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之所以能因其专业品质成为其他类似节目模仿的典范,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闻调查》不仅注重选题,也十分注重叙述过程的设计。

一、注重结构设计

电视作品的结构有两个层次,一是整体布局,即电视节目系统构成对整体形式的把握,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二是内部构造,即对影视片系统内各局部、各要素的构成和转换的把握,使作品上下贯通、过渡自然。霍华德认为“节目良好效果的取得是由于节目的各构成部分的合乎逻辑的安排和由于包含了适度的感染力因素。”他认为一个好的节目必须符合在结构方面的五项要求:[1]

①有一个吸引力的开头和结尾;

②节目的完整统一性;

③有效地处理进度,内容多姿多彩,每个单元都有变化;

④有效地处理情节发展和**。

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是指通过谋篇布局交代事件、揭示主题、展开论证的内容组合。深度报道常常是以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来展现,其结构原则应是:在主旨突出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如何做到清晰流畅,如何做到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电视深度报道的常用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即顺序式结构、交叉式结构和板块式结构。

(一)顺序式结构

依据事件进程的自然顺序或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情节结构,安排作品层次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具有明显的发展线索,一般呈现线性态势,注重起、承、转、合的有机连贯,层次清晰,循序渐进。顺序式结构又称为“单线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时间顺序式

以时间为轴线,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材料,把事实内容逐一介绍给观众,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比如《新闻调查·大官村里选村官》(1998年4月24日播出)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结构法。

【开头】

主持人(演播室):中国农民在政治上最大的愿望是选一个好官。现在,他们获得了直接选举村长的权利,他们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请看一份来自边远村庄的报告。

【主体】

①选举来个“大海捞针”

1998年3月,吉林省镇赉县大官村开始村长“海选”

②“海选”拉大网,谁是“网中人”

A.“海选”推出两名村长候选人

B.分别采访两位候选人

③村民究竟把票投给了谁

A.投票前分别采访两位候选人

B.竞选演讲

C.投票、唱票

D.村支书宣布需要进行第二次选举

【结尾】

选举结果

一个边远村庄的农民按照现代程序进行了一次操作规范的民主选举,即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直选”。节目中,记者深入东北农村,捕捉到农民兄弟对于行使自己投票选举村长权利的那份神圣,引人入胜。43岁的刘晓波曾是镇上的电影放映员,后来电影队解散了,镇上的领导看他老实、本分,就安排他回村里。1996年,镇政府把他作为唯一候选人,选举为村长。但新一届村委会选举的方式和以往有根本的不同,刘晓波还能在村长的位置上继续做下去吗?从海选到最后决出新任村长,一波三折,记者的采访就围绕着几位候选人展开,各位候选人之间的相互预测、推演构成了节目的看点。

以时间为线索的结构也有变化形式,有时可采用倒叙式,即把**提前,结果放在前面;有时采用插叙方式,在连续的时间过程中插入相关事件的描述和渲染。深度报道的开头部分一般以倒叙的手法将新闻事件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展示出来,这一部分可以是事件的典型场景,矛盾冲突的**部分,事件的悬疑,事件当事人的个人命运等。比如《新闻调查》之《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山阴的枪声》等采用的均是此种方式。

2.认识顺序式

这种结构方式,以内容的深入程度为顺序,内容意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主题,使作品的力度不断加强。《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的报道结构如下:

【引子】

通过村民孙美兰的葬礼,展示整个村子癌症和其他怪病频发的现象。

提出问题:是什么带来这么严重的癌症和死亡?(指出结果,探寻原因。)

【问题分析一】

A.通过调查排除了空气和食物致病的可能性。

B.坑塘和沟渠附近是高发病区,饮用水可能是致病因素。

提出问题:村民饮用水是什么?可能受到污染吗?(发现问题之一,寻找原因。)

【问题分析二】

A.村民饮用水都是地下水。

B.分六个点对水取样,包括村民地下饮用水、沟渠水和沙颍河水等。

C.水样检测结果:地下水和沙颍河水污染严重。

提出问题:沙颍河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发现问题之二,继续寻找深层原因。)

【问题分析三】

A.进入沙颍河的沈丘大闸水全部受污染。

B.探讨解决村民饮用水打深井的可能性。

C.淮河治污情况介绍。

提出问题:要根本解决饮用水问题,关键在何处?(发现问题之三,指出问题的根本。)

【尾声】

采访结束的第二天,又有一个村民病故。节目最后列出了一个长长的死亡名单。

从这期的节目安排中,创作者循着问题的发生,探究原因,层层把脉,最终将该村受癌症困扰的问题上升到淮河治理的层次,高屋建瓴,发人深省。这种认识顺序主要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结构安排。

此外,认识顺序还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新闻调查·公交之痛》(2007年7月15日播出)的结构提纲如下:

【提出问题】

2006年10月1日和2007年4月23日,重庆发生两起事故,死亡56人。半年之内连续发生两起严重的公交事故,公交安全受到普遍性的质疑,市民甚至在网上发起抵制公交的行动。灾难为什么会频繁发生?而且发生在最应该有安全保障的公共交通领域?

【分析问题】

挂靠承包、政策倾斜加上恶性竞争,导致重庆公交车的市场争夺愈演愈烈,这是导致重庆公交事故频发的原因:

①恶性竞争,违规严重(民营公交、国营公交都有严重的超速超载现象,政策向国营倾斜);

②管理不力,执法不严(严重违规行为得不到严格的处罚和禁止);

③挂靠承包,职权不明(层层转包,导致经济利益为先,公众利益得不到保障)。

【解决问题】

公交改革势在必行。

①国营公交和民营公交进行统一的公交化改造。提高准入门槛,不分国营民营,享受同等待遇。

②严格执法,加强控制。

③从体制机制上改变经营权和产权问题:解决承包的问题,解决挂靠的问题。

与因果调查不同的是,问题解决式不但指出问题,往往还会提出若干有建设性的建议,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顺序。

(二)交叉式结构

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来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打破了生活的正常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网状结构,往往以某种情绪、某种思想、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者一定的悬念来贯穿。

2003年8月16日央视播出的《新闻调查·农民连续自杀调查》记录的是2003年7月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境内的涌泉村,在五天之内连续发生了三起农民自杀事件。为什么在一个村庄里,短短几天内会出现连续的自杀事件?是什么原因使得生命如此脆弱?栏目组采用了时空交叉的结构方式。

【时间线索】

①2003年7月11日,村民李立文自杀,后被抢救过来。

②2003年7月13日,村民组长李祥自杀身亡。

③2003年7月15日,李祥的好友陈音富自杀身亡。

同时,陈述每起自杀案后产生的结果、工作组的态度及上级政府的处理方式。

【空间线索】

每一部分都围绕自杀案进行追踪式调查。

①第一部分采访存活下来的李立文,第二、第三部分采访死者的家属。

②采访村民、村干部。

③采访工作组成员、政府领导。

这种交叉式结构并没有由于线索的分散和对列而失去逻辑意义,而是相互支撑,使得问题的分析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在共同的主旨(即中心问题:为什么连续出现自杀事件)统率下,为深入分析、矛盾的展开提供支持。

(三)板块式结构

用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块有一条自己的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它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具有集纳的整合效应。与交叉式结构相比,每个板块中的主题往往是不同的,它虽然有两条或更多条线索,然而不是交叉安排的,而是在总主题的支配下,相对独立发展,每一块内容都以自己的线索组织发展。

1.不同空间的变换

这种结构方式,是把有联系的、在不同时空内展开的事实按一定顺序组接起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党政机关不顾党中央的三令五申,违规超标修建办公楼,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坚决刹住这股歪风。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七个中央部委联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清理行动,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新闻调查·清理党政机关违规楼》(2007年9月23日播出)回顾清理行动的整个过程,并通过其中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就是以不同的空间进行结构安排的。

①山西省运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上云峰阁宾馆和粮神殿(山西省粮食局修建)

②郑州市惠济区机关办公区

③安徽省阜阳颍泉区机关办公楼

④广东的顺德区机关办公楼

对于不同的空间展开深入调查,并以此作为布局的主要线索,而这一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这些不同空间的“调查”并无严格的先后之分。

2.不同典型的组合

在一些报道中,围绕一个主题,把能够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典型事例编排在一起,产生较强的概括力和思想深度。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记者的故事》(2005年11月11日播出)就是板块式结构的典型作品,通过一群“第一时间感受新闻现场,镜头背后讲述苦辣酸甜,采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民服务重任时刻在肩”的记者,展示出当代中国记者的热情、勇气、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也使观众感受到记者所付出的辛劳、情感、勇气甚至生命。

【开头】

主持人(演播室):很多人把记者叫作“无冕之王”,是因为记者总是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报道的背后,记者所付出的辛劳、情感、勇气甚至生命,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在2005年中国记者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访问了六位记者,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主体】

①采访徐韬(北京电视台记者、主持人)

②采访高艾苏(《解放军报》报社记者)

③采访朱玉(新华通讯社记者)

④采访罗成友(《重庆日报》报社记者)

⑤采访赵亚辉(《人民日报》报社记者)

⑥采访向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主持人)

【结尾】

主持人:我们的采访虽然只涉及六位记者的亲身经历,但是他们的热情、勇气、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却代表了中国75万新闻记者。在记者节来到的时候,也许很多记者还在去往采访的路上,也许他们正在某一个新闻现场记录着最真实的声音,但是不管他们身在何方,我们祝愿每一位记者节日快乐、幸福平安。

俗话说,“文无定法”。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布局,当然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格式,关键在于根据题材与内容进行具体的组织。

二、优化叙事效果

优化叙事效果不是指去编造故事或摆布事件,而是凭借对新闻事实和观点的驾驭能力,将材料组织成引人入胜的结构,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基本要领是引人入胜,也就是说要有悬念,有兴奋点,有起承转合的情节,有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60分钟》这样的节目在后期编辑时,都会对摄制完成的素材进行重新梳理,从“好看”的角度,来结构节目的框架,力求每两三分钟就能闪现一个兴奋点或小**。

(一)合理设置悬念

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将悬念运用到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实现其叙事的价值和传播的效果,扩展其社会影响力,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悬念叙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效:

1.吸引注意

悬念的经营是叙事的关键,观众掉进悬念的陷阱中,就能够跟着节目的节奏一路看下去,对事情的原因充满预测和期待。《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2]节目中,编导设置了四个悬念:如何找到视频、图片的制作者?当事人的参与目的?生活中当事人表现如何?谁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悬念的设置,引起观众极大的观看兴趣。随着节目的逐一解密,观众随着事态的进程,知晓了事件的原委,了解了人性的复杂。从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开场白即可见一斑:

两个月前,当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在网络上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强烈的义愤和声讨。因为受害的是一只猫,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引保护,所以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网络上展开了空前的寻找,在六天时间中,他们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视频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但是,两个月过去了,这三位当事人始终没有在媒体上公开露过面。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人,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

2.推进叙事

在节目中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推进事件的叙述,从而使调查者和观众随着节目的深入而不断接近事实的真相。比如,《新闻调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一开始就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在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就陆续倒下200多人,其中医护人员就多达90多人?短暂的时间里人民医院内部究竟发生过什么?人民医院究竟还有多少未解之谜?而这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使报道紧张紧凑、耐人寻味。再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亦是通过记者的设疑将调查引向深入,使之发人深省——是什么导致数名十三四岁的少年选择服毒的极端方式?获救的孩子为什么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他们为什么始终解不开心结?悬念作为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叙述方式,在越来越多的调查性报道中被强调出来。

3.激**感

揭开悬念,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不但能够为观众拨开迷雾,而且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中,黄孟营村支书对村中疾病频发表示“真是没办法,不再讲了,就不讲这个事了,也习惯了”的时候,记者长江一连问了“习惯了什么?习惯污染了?习惯得癌了?习惯死亡了?”四个递进式的追问,使村支书的无奈与村中的悲凉气氛跃然于屏幕之上,从而令观众心中产生共鸣。节目的最后,用滚动字幕的方式列出该村近年的死亡名单,深深地撞击着广大观众的心灵,呼应了前面的提问与无奈。

(二)细节叙事

细节具有形象的概括力。电视深度报道相对其他媒体同类报道而言,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生动细节的现场展示,增强报道的冲击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可视性。细节可以以小见大,揭示本质,从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再拓展到重要话题。有时,一两秒钟画面的说服力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解说。经验丰富的记者往往善于通过细节的精彩描述和展示,迅速抓住电视观众的心,使观众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所谓细节,主要是指社会情景、事件发展、人物性格和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在电视深度报道中,细节主要运用于以下一些场合:

1.深化主题

主题是深度报道的灵魂,是深度报道立意的核心。编导要充分开掘细节的造型和表意力量,善于通过具有揭示作用的细节深化主题。1998年9月,《新闻调查》曾播出一期后来成为一种调查范例的节目:《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专家在对它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它以调查为本,用画面揭秘,展示翔实、细节化的证据。”许多收看过的观众难以忘记:记者王利芬在采访中敏锐地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她跳上井台,费力地拔出插在农田里的水管,观众一目了然地看见了什么叫作“造假”——这节水管就像一节木桩一样插在地上,下面没有半点水的影子。就是这短短的几幅电视画面构成的典型细节,使当地大搞虚假渗灌工程的事实昭然若揭。

2.推进叙事

悬念可以推进叙事,同样,细节也可以推进叙事的进展。《新闻调查》节目一贯注重发现证据中的细节,然后用这些细节来表现证据。在《天价住院费》这期节目中,调查记者紧紧抓住了这样几个细节。一是在病人的住院收费明细单里出现了病人家属一再声明不能使用的过敏药物,而院方的答复是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种药;二是医院的化验单显示,在病人去世两天后,医院又给病人作了两次检查,收取化验费64元;三是一天内给病人输血83袋共1.6万多毫升、输水126瓶共6万毫升,这显然是常人无法承受的。这三个细节在整个节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是医院乱收费强有力的证据,对这三个问题医院很难自圆其说;另一方面,记者对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构成了整个报道的主线,整个节目内容也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3.刻画人物

细节可以揭示人物性格、人物内心,从而刻画人物形象。《焦点访谈》栏目中几乎每一期暗访节目中都大量运用了人物面目的“特写”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母亲给女儿捐肾的手术刚结束,她从麻醉状态中清醒时的第一句话是:“兴奋死了!”女儿被推入病房时,她请求别人把挡住她视线的桌子挪开,在她关切的目光中女儿仍在麻醉状态中沉睡……

4.传达情感

电视新闻的思想力度是从具体的画面形象延伸的,从具体形象到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情感。重视情感参与,是电视新闻成功的重要因素。好新闻不只是叙述事实,它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在叙事中以浓烈的情感来激发观众,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视性,尤其是在时间较长的深度报道中,情感因素更不可缺少。《新闻调查·长大未成人》(2006年2月14日播出)这期节目反映了未成年人意外怀孕和堕胎这一社会问题。节目开头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通过医疗检查设备看到的胎儿身体透明鲜红,头、手和脚刚刚成形,伴随画面的是胎儿的心跳和未成年妈妈稚嫩的声音。整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震撼,使观众意识到未成年人怀孕和堕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新闻调查·羊泉村记忆》(2000年7月7日播出)中,当万爱花老人叙述到伤心之处,内心抑制不住悲愤,眼泪慢慢流出来,出镜记者董倩并没有打断老人的情绪,而是伸出手来轻轻抚摸老人那布满老茧的手,这一段画面长达40秒。

《新闻调查·淮河癌伤》(2013年6月1日播出)中,中凹子村村民崔秀兰老人的儿子、丈夫、公公都死于癌症,当提及这一痛处时,崔秀兰的眼睛里渗满了泪水,而记者孙宝印则递上自己手里的白手帕,老人掩面痛哭,这一画面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被水污染伤害的村民的伤心、绝望以及无奈。

实训练习

1.观摩《新闻调查:10年精选回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行)中的若干节目,试分析它们的选题策划与叙事策略。

2.搜集各类媒体上有关“大学排行榜”的报道和评论,试以“大学排行榜”为题材,策划一档深度报道,撰写完整的策划方案。

3.从报纸或网络等媒介上列出5~10个选题,试分析哪些选题适合中央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制作,哪些选题适合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制作。

4.为校园电视台设计一档专播深度报道的栏目,要求全班分组设计出一个月的选题,写出具体的策划方案,并拍摄制作完成。

[1] [美]赫伯特·霍华德:《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2] 节目视频及文本,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60426/1004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