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
2.2.1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先驱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于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体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个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
①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兴趣、人格、价值观以及能力倾向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作来测量。
②所谓“因素”,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需要对工作环境及其性质进行了解。
③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以上两者之间的匹配,使个人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特性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
这一理论受到广泛的重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人职匹配原则。当然该理论模式也存在着不足,它只强调了个人特质和工作要相互匹配,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并且也忽略了个人和职业都是出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这一基本事实。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他提出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
2.2.2 霍兰德的类型论
案例导入
约翰·亨利·霍兰德(John Henry Holland,1929— ),复杂理论和非线性科学的先驱,遗传算法之父,又译为“约翰·霍尔兰”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复杂自适应系统、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等。
霍兰德类型论是美国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是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人格表现。职业选择反映了人的动机、知识、人格和能力。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环境而不是一系列相互孤立着的工作项目和技能。”霍兰德的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
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可以归为六类,即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个人的职业兴趣往往是多面的,因此通常用三个字母(代表最强的三种兴趣类型)的代码来表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这个代码被称为“霍兰德代码”(Holland Code),并且这三个字母间的顺序表示了不同类型兴趣强弱程度的不同。比如,ISE和EIS的人,具有相似的兴趣,但是他们对同一类型事务的兴趣强弱程度则是不同的。
工作环境也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其名称及性质与人格类型的分类一致。具体职业通常也采用上述三个字母代码的方式来描述其工作性质和职业氛围。
人们在积极寻找那些适合他们的职业环境,在其中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并能愉快地完成使命。
人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是由人格类型和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的,这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职业选择、工作转换、工作业绩以及相关教育和社会行为。
霍兰德理论在生涯辅导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它重视个人特质与工作世界的配合,有助于引导个体进行主动积极的生涯探索。不足之处就是对个人成长发展与学习经验重要性的忽视。
2.2.3 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1.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介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舒伯(Super)于195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开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他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0~14岁)。该阶段属于认知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概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现实的不断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的态度,同时了解工作的意义。
(2)探索阶段(15~24岁)。该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活动、兼职活动等,对自我能力和角色、职业进行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职业,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且初步建立职业目标。
(3)建立阶段(25~44岁)。该阶段属于职业确立、稳定阶段。经过上一个阶段的尝试,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做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稳固并力求上进,即经过探索后,明确自己在整个生涯发展中的长远目标并考虑如何保住该职位并固定下来。
(4)维持阶段(45~65岁)。该阶段属于升迁和维持阶段。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也会面对新人带来的挑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属于退休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逐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注重发展新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做好晚年生涯规划。
舒伯的理论是以年龄为依据,清晰地描绘出人一生的职业全程,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一系列阶段。只是在现实中生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阶段之间时间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会因为个人条件差异以及所处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2.生涯彩虹图
从1957年到1990年,舒伯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它除了具有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还加入了角色理论,并根据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的交互影响,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他将此命名为“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出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同时也更清晰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的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次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的角色如果发展得比较好,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关系基础。但是,在一个角色上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没有平衡协调其他各角色的关系,则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在每一个阶段对每一个角色投入程度可以用颜色来表示,颜色面积越多表示该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多,空白越多表示该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少。生涯彩虹图的作用主要是对自身未来的各阶段进行调配,做出各种角色的计划和安排,使人成为自己的生涯设计师。生涯彩虹规划图如图2.2所示。
图2.2 舒伯生涯彩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