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美育对初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
2.3.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型向素质型的转变,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作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被广大青少年喜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美育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并不断发展的特殊能力[2]。
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审美实践。Frois和Eysenck[3]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视觉审美感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并在14岁之后保持平稳状态。这说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形成期,由于其知识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丰富,这使得学生在审美心理发展方面具有审美范围日益扩大、审美价值的形成和审美感受增强的特点。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4]。所以,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更新,这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所变化,要求教师要合理把握和使用教材,拓宽教学思路,发挥美育的优势,并以美育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尽管美育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如何在中学全面而系统地实施美育,如何抓住11~17岁这一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出可行而有效的培养提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学校美育系统,仍然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关注的热点课题。为此,本研究依据大美育的理念,在构建系统的美育目标体系和编制美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进行学校美育实验,一方面验证美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及方法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一套科学的学校美育实施体系,另一方面检验美育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效应,为矫正美育观念、完善学校美育,充分发挥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3.2 方法
2.3.2.1 被试
随机选取重庆某中学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共43人,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共40人。采用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共50小题,每题1分)测查,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平均得分分别为26.34分和26.85分,经检验两班学生智力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对两个班的师资水平和其他教学条件进行了匹配。
2.3.2.2 材料
(1)实验材料
依据中学美育目标体系编制的《初中生美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2)检测材料
采用专家组自编的中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测验作为实验效应检测指标。该测验主要进行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评价五个方面的测试。
2.3.2.3 实施过程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施不同的教学处理。对照班完全按照全国普通中学教学大纲进行常规教育,实验班在此前提下利用自习时间增加每周一节美育课程的教学处理。保证两个班在教育教学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的大致相当。整个实验持续一年。
2.3.2.4 实验措施
实验班的美育干预主要包括美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研制并建构了初中美育目标体系,如表2.7所示。
表2.7 初中美育目标体系
续表
其次,依据目标体系,编制了初中美育教材。按照初中各阶段美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利用初中美育实验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内容见表2.8。
表2.8 初中美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最后,美育实施途径——以对实验班开设美育课的形式实施美育。以每周一学时的“美育课”为核心课程,同时通过课外兴趣活动、班队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等途径实施和渗透美育。具体措施如下。
①美育课。美育课是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训练审美能力的课程,是整个实验的核心部分,是实验班区别于对照班的标志,是所有工作的“龙头”部分。我们确定每周一节美育课,一年的实验周期,完成了美育课22节,其中现场研究课9节。在进行美育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紧扣教材目标,讲透审美视点,把握住审美延伸点,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每一个环节都有操作实践即审美活动(模仿、表现、创造),让学生动脑动手,并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三是尽量用美的材料、美的语言、美的教态、美的情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②学科渗透美育。利用中学的各门学科渗透美育,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鉴于条件有限,也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状况一时难以扭转,大多数学科教师(如外语、地理、音乐等)仅是自发地、间断地在课堂上注意了美育渗透,只有语文教学中较自觉地、系统地重视了美育渗透。
③以美育为线索,组织课外活动。实验班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文学社、歌舞队、球队等,也组织了各种兴趣活动,数学每日一题竞赛活动、英语口语表演活动、剪纸手工活动、小品表演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内容、形式都突出“美”,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正面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同时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特长,锻炼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能。
④把握住各种潜在因素渗透美育。如通过班级管理渗透美育,这些管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互相帮助、自我教育,体验这一过程中的多种人际美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渗透美育,组织“敬老节”活动、“学雷锋”活动、“与毕业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对话”的活动等。参加学校、区里组织的故事会、朗诵、演讲、写作、书法、大合唱等活动。到公园春游、参观书画展、放风筝等。这些活动对丰富学生生活,扩大其美的视野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4个方面都紧紧围绕“美”,实验过程做到既有重点又有广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懂得去把握一个整体的美的世界,也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打下基础。
2.3.3 结果
审美欣赏能力表现为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5]。经过一年的审美教育实验,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及其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差异状况。结果见表2.9。
表2.9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及其各因素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2.9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总分和各因素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通过一年以上的美育干预,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这种效应具体表现在审美感知、审美联想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几个具体因素上。
2.3.4 讨论
美育对初中生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相关的研究[6]结果相似,本研究证明美育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知和认知能力,提高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体验能力,从而促进其审美欣赏能力。整体系统美育为学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审美方法,教给了学生审美的技能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经过一年系统的美育课教学,学生懂得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美,懂得通过联想、想象去欣赏美,懂得用语言、绘画、手工、音乐等各种手段去表现美、创造美。每次美育课上他们都做出了富有特色的作业,如“校服设计”“叶贴画”“居室(教室)设计”“彩蝶图”“名画欣赏”“音乐故事构思”“菜果拼盘”等;在“六一”节校歌咏比赛中以遥遥领先的比分获一等奖。他们学到了基础的审美知识,普遍了解了美的类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美的风格(优美、壮美),审美联想的种类(相似、对比、接近)等,且能运用美育课教给的美的评价术语,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一定的审美评价。
2.3.5 结论
(1)通过对初中生实施一年的美育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及其具体要素,证明了美育对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升的积极效应。
(2)本实验所设计和编制的中学美育目标、内容、教材、方法等基本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可行性。
[1] 陈红,郭成.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心理科学,1997(4);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许茜茜.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幼儿色彩审美能力.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2] 王京梅.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 J.P.Frois,& Hans J.Eysenck.The visual aesthetic sensitivity test applied to portuguese children and fine arts student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5,8(3).
[4] 王梦雨.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5] 郭成.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6] 赵伶俐.审美概念学习效应与迁移的逻辑线路探究.心理科学,2002,25(1);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许茜茜.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幼儿色彩审美能力.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