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美育对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
2.2.1 引言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但是在学生能力结构的因素中,除了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能力因素,即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备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和创造力。它是人的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因素,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正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和缺陷。
当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审美教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热爱劳动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是儿童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最敏感和自由的阶段,有效的审美教育对发展儿童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虽然,在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作用,但是美育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如何,还缺乏实证研究,尤其是美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结构中各因素的影响如何,则更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为此,本研究利用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考察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影响效果,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学生身上的差异,具体分析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结构中各因素的影响,以验证美育的审美发展效应,丰富美育心理的研究,指导美育实践活动。
2.2.2 方法
2.2.2.1 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成渝两地6所小学,以班级为单位选择低(一年级、二年级)、中(三年级、四年级)、高(五年级)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共20个,983人。其中实验班497人(男261人,女236人),对照班486人(男250人,女236人)。其中重点校318人,非重点校665人。参加实验的学生来自城市、城镇及农村。其年龄在7~13岁之间。
2.2.2.2 材料
(1)实验材料
实验班采用大美育实验组自编的小学美育实验教材《小学生美育》(1~12册及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其他各学科教学活动均渗透美育因素。
对照班采用统编的各科小学课本作为教学内容。各科教学均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2)检测材料
自编《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测验量表》。该量表共12个大题,62个小题。包括审美感知(能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综合感知事物外部形式美,并形成“视—听”审美通感能力,培养审美注意力)、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对部分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美、内在美产生类似联想、因果联想和有一定独特性的再造想象力)、审美情感体验(具有“热爱”和“同情”的审美感情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倾向积极的爱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意识,能掌握和运用所给定的审美评价语言,并用之进行审美欣赏及审美评价)四个要素。
2.2.2.3 实施过程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处理。
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式,主要指教师常用的讲解法、讲授法等,教材的呈现及教法的选用均按常规方式进行。
实验班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增加了审美教育课教学,每周1~2学时,主要安排在自习时间。(2)其他各科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采用审美教学方式,即教学审美化的方法,这种审美化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要求教师实施教材呈现审美化,教学过程审美化,课堂教学情境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致相当,教学时间相同。整个实验持续1年。
2.2.2.4 实验措施
(1)美育课的教学实施。有效地实施美育课教学,要求教师:①深刻理解美育及美育课的实质。随着“美育心理研究”和“中国儿童大美育”与“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课题的进展,美育研究已经上升到了较高层次。美育内涵的界定更为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以及发展其他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美育存在着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通过美育使学生受到德、智、体、劳教育的同时目标。通过美育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审美视点上充分感知、理解、体验、评价典型的美,最后达到从这一视点上自觉欣赏尽可能多的美,表现和创造尽可能多的美的目的。②把握美育课教材编排的特点。在编排结构上,美育教材是根据小学美育目标体系编写的,主要表现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个方面。其编写的逻辑是按审美视点—典型材料—延伸材料—练习活动的结构层次展开,并充分紧扣了美育的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③掌握美育课的教学模式。美育课的教学要达到其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其教学必须反映审美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该教学模式表明,在美育课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必须注意:一是准确把握典型材料,清晰生动地揭示审美视点,尽可能扩展典型材料,重视“审美视点延伸”的转化,以促进审美能力的形成。二是以审美欣赏为主线,充分重视并组织好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从审美视点(典型材料)的引入到审美视点的延伸(典型材料的延伸)和展开,再到审美能力的检测这三个环节始终都伴随着审美欣赏并由此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过程。
(2)学科教学审美化,主要体现在要求教师教材呈现审美化、教学过程审美化、教学情境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四个方面。①教材呈现审美化,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并呈现学习材料的各种审美因素,如语文教学中的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在呈现学习材料时可采用多种直观方法,如电教手段的运用等,以增强其审美情趣。②教学过程审美化,主要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审美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和实施各教学环节时,强调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心理活动水平和状态的不同来突出教材的重点。教学方法的设计强调审美化,如教学手段赏心悦目,教师体态、语言、神情亲切动人,具有感染性,板书美观清晰,并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适时采用音乐、游戏、绘画、图片、幻灯等手段,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美的欣赏。③教学情境审美化,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热爱、尊重、愉快、平等合作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即造成一种审美化的课堂教育场,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要建立审美化的教学情境,特别强**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只有教师以愉快、欢乐、期待、热情的情感投入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情通而达理”的效果。④教学评价审美化,强**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以表扬、赞同、激励为主,不能或较少使用训斥、指责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2.3 结果
2.2.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差异分析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结构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因素,它是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是美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本实验通过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小学美育课程实施,其实验效应如表2.5所示。
表2.5 小学不同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差异显著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5表明,总体上,低、中、高三个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就审美欣赏能力的各因素来看,低、中、高三个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这说明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实验对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各因素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3.2 实验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差异分析
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性别的学生身上有何差异?研究结果见表2.6。
表2.6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2.6表明,小学生低、中年级,男女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高年级男女生审美欣赏能力总分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明显优于男生(t=2.15,p<0.05)。审美欣赏能力各具体因素的差异上,低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各具体因素差异不显著(p>0.05),中高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审美感知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这说明审美教育更有利于提高中高年级女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尤其对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2.4 讨论
2.2.4.1 美育对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小学大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组被试的审美欣赏能力明显优于处于同一教育和成长环境中的对照组学生,这种促进作用对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各因素均有明显效应。同时,随着学生年级增高,这种作用的性别差异日益显现,即更有助于促进高年级女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尤其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效应突出。这说明小学美育对促进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效应,所开发和实施的小学美育课程具有实效性。
2.2.4.2 审美素养只有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
美育对不同年级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之所以具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美育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了审美情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欣赏和表现机会,这些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小学大美育教学模式所强调的那样,要正确地实施美育课并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如学生的练习活动。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审美模仿和审美表现,最后实现审美创造。如在《柳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欣赏湖边柳树的“春景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柔美,并初步理解柔美的典型特征;然后向学生展示飘逸的长发,挥舞手中的彩带,欣赏柔美的舞姿、柔和的月光等,充分体验、欣赏柔美;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创设相应情境进行表演并进行审美评价。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始终都伴随着学生自己的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又如,小学美育课程“茂盛的树”一课的教学,紧扣审美视点“茂盛美”,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的树木枝叶的茂盛,去领悟其所蕴含的旺盛的生命力,以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情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样就把自然的美和社会的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展开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得到了积极而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2.2.4.3 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是提高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校实施审美教育,其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审美化和课外活动的审美化。事实上,我国小学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2]。不仅如此,在构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热烈、轻松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生动的语言,精练、工整而富有逻辑的板书,准确具体的例证,形象、美观的图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欣赏的实践活动,并使其受到审美教育。
2.2.5 结论
(1)编制的小学美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作为小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一种课程资源;(2)通过一年以上的小学美育课程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促进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其发展效应表现在促进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的具体因素上;(3)一年以上的审美教育对低中年级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影响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高年级的性别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因素上。
[1] 杨贤玉,李悦.论英语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2004,25(4).
[2] 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姜艳秋.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马凡琋.浅论小学生审美素养在美术课堂中的培养.才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