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就餐环节

就餐环节是幼儿在园进行营养补给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在就餐环节中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保证就餐环节的规范有序,这对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工作内容

1.餐前准备。

2.取饭。

3.分餐及进餐指导。

4.餐后收整。

(二)操作方法及标准

1.餐前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餐桌、分餐桌、餐车,准备餐具、餐巾纸。

2.餐桌消毒擦拭方法:首先准确配置消毒液,然后进行消毒擦拭。餐前消毒餐桌要做到一遍清水、一遍消毒液、一遍清水(清—消—清)进行擦拭,要求消毒时间为5~10分钟。餐后的桌面擦拭:先用洗涤灵水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

3.取餐前要戴好围裙,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饭菜要求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用盖布盖好防尘。

4.分餐时要求动作快、量均,要求根据幼儿年龄按照带量食谱进行首次到量分餐,随后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进行餐量调整。

5.幼儿进餐中要巡回观察,密切关注幼儿进餐状况,提示幼儿养成正确地坐姿,并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餐具,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撒饭菜、不剩饭菜,保持桌面、衣服、地面干净。

6.关注幼儿餐后主动擦嘴情况,提示幼儿擦完嘴后需将餐巾纸对折,擦手后拈起桌面饭菜残渣放到碗里,之后再离开座位。

7.提醒幼儿将小椅子放回桌下,收好餐具,双手拿稳放回分餐桌,同时关注幼儿刷牙或漱口情况。

8.餐后收拾碗筷、擦拭桌面、清扫地面,将餐具送回厨房,回班后脱围裙。

(三)注意事项

1.准确报告就餐人数,若进餐人数减少及时报告厨房。

2.小班及中班幼儿上学期要学会用勺吃饭,中班下学期学会用筷子吃饭。[1]

3.分餐环节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食品造成污染。

4.指导幼儿一口饭、一口菜地进餐,不用汤泡饭,注意对食品过敏幼儿的特殊护理。

5.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喂饭时要蹲下,面对幼儿,待其口腔内的食物完全咽下后再喂,以免引起呛咳甚至窒息。

6.要等所有幼儿进餐结束后再清扫地面。

(四)小窍门

●小窍门一 巧用洗涤灵

洗涤灵有去污作用,但不是越多越好,餐后擦拭桌面和地面的时候,洗涤灵的用量就不要过多,只要能起到去油作用就可以了。否则,清水会擦不净,造成桌面和地面发黏、发乌,加大工作强度。

●小窍门二 毛巾的清洗

进餐时,每张桌上都放一块毛巾,毛巾一旦接触到深颜色的菜,就很难清洗干净。要保证每一块毛巾的干净,老师要坚持正确的清洗方法:①用清水清洗毛巾上的饭渣。②毛巾上打上肥皂用洗衣板搓洗。③放入0.5%的消毒剂溶液中,浸泡15分钟。④用清水洗净。为了减少每块毛巾的搓揉时间,老师可以多准备一块毛巾,专门用来擦有色食品。

(五)案例

案例一

学习正确的咀嚼方法

中午吃饭时,我发现霏霏小朋友吃得特别慢,无论老师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我在她身边蹲下来,观察她为什么吃饭很努力却还是那样慢。我看见她将饭放进嘴里很努力地嚼着,可是很久也没咽下去,嘴里的饭都在门牙周围。噢,原来是这样,她是用门牙嚼。如果她和我们一样用后面的臼齿嚼,就会快很多。我说:“霏霏,你把嘴巴闭上,用里边的大牙嚼,这样就会吃得很快了。”她开始像我说的那样做,但可能不太习惯,不够灵活。我就一直鼓励她,效果虽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和以前相比还是快了些。今后,我还会鼓励她学会正确的咀嚼方法,培养她良好的就餐习惯。

(宋佳)

【分析和提示】

保育员要善于观察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上面的例子中,幼儿吃饭特别慢,教师在提醒鼓励无效后没有随意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寻找幼儿吃饭慢的原因。细心的教师发现,孩子吃饭慢的原因是不会咀嚼,通过耐心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咀嚼方法,自然而然地提高吃饭的速度。

案例二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正确使用筷子

奇奇小朋友吃饭很专心,但最近就餐最慢的总有他,这是为什么呢?观察后发现,新学期孩子们开始使用筷子进餐,他使用筷子的方法不正确,他的所有手指都攥着筷子,吃得很费劲,时不时还往外撒饭粒,他又捡又吃,费力费时。观察到这个现象之后,我觉得应该采取正面示范和家园合作的措施。在向他示范正确方法后,我还和他的妈妈沟通,在家园一致性教育后,奇奇不光会用正确方法拿筷子,食欲也提高了。

2.鼓励体弱儿添饭菜

在上学期的生长发育达标检测中,我们班唯一的不合格小朋友居然是源源小朋友。怎么会呢,每餐的饭菜他都吃了呀?在与他的家长谈话中得知,源源在家任性,不爱吃饭,尤其是周六周日。但是,改变他的办法不能只靠他的家庭,于是我们班级教师达成一致,每餐再多给源源添一些饭菜。考虑到源源的逆反心理,每次添饭时,我都会说:“源源,我能给你添一小口饭吗?”“源源你吃得太好了,再添点有营养的菜吧?”源源每一次都欣然同意。当然,这次源源的身高体重不仅达标,还增长了不少呢。

(韩丹)

【分析和提示】

良好就餐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进餐情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奇奇,教师示范加鼓励,帮助他掌握了正确的拿筷子方法,从而提高吃饭的速度;对于体弱儿,教师不是一味地添饭,而是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用正面的语言积极地鼓励孩子,保证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案例三

小勺来敲门

西西小朋友是个聪明又活泼的小女孩,比较喜欢吃肉,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把肉吃光,把青菜留在碗里,然后就紧紧地闭着嘴,怎么劝都不吃。今天吃饭时,西西又不愿意吃青菜了,把小嘴紧紧闭着,我来到她旁边,用小勺盛了一口菜,送到她嘴边说:“咚咚,小勺来敲门,有人吗?快把门打开,青菜要来做客了。”谁知,西西高兴地张开嘴说:“有人!”并把一勺青菜一下子吃了进去。刚吃完,西西就大声说:“老师,再来敲门。”于是我笑着说:“你欢迎青菜来做客吗?”她点点头说:“欢迎!”不一会儿,她盘子里的青菜就都到她肚子里“做客”去了。

(王颖)

【分析和提示】

孩子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如何让孩子尝第一口,并逐渐适应新口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孩子爱游戏的天性,本案例中,老师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就“敲”开了孩子紧闭的小嘴,不爱吃的菜也就不知不觉地咽了下去。在婴、小班,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游戏化语言和情境运用到生活环节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黄欣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