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盥洗环节

盥洗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洗手、漱口、刷牙、洗脸、洗澡等。

(一)工作内容

1.准备盥洗用具及漱口水。

2.协助教师检查并指导幼儿盥洗活动。

3.清洁整理盥洗室及盥洗用品。

(二)操作方法及步骤

1.准备盥洗用具。为幼儿准备好擦手毛巾、洗手液、牙杯、牙膏、牙刷等,要求盥洗用具摆放整齐,顺序一致。

2.准备漱口水。水杯口向上,无碰撞,将凉白开倒入幼儿水杯内,水杯数要与幼儿人数相符。

3.指导幼儿洗手。幼儿饭前便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正确洗手方法是:卷袖子—开水龙头—冲洗手—关水龙头—擦洗手液—搓手心、手背、手指缝、手掌、手腕—清水冲洗,甩掉多余水分并用毛巾将手心、手背以及手腕的水全部擦干。

4.指导幼儿刷牙漱口。一手拿牙杯,一手打开水龙头接半杯水,放下水杯,挤黄豆粒大小的牙膏在牙刷上,指导幼儿对唇侧、舌侧、颊侧、咬合面等四个区域的牙齿反复刷,每个牙面至少反复刷10次。

5.幼儿盥洗后,用百洁布蘸洗涤灵擦拭水池,刷洗水龙头、水管、水池、镜子等,再用清水清洗干净的潮干抹布擦拭干净。

6.幼儿盥洗后及时清理盥洗室台面和地面,保持干燥,防止幼儿弄湿衣服及滑倒。

(三)注意事项

1.在春、秋、冬季要提示幼儿擦手油,防止出现手皴现象。

2.幼儿洗手后,教师要指导幼儿将毛巾整齐挂到贴有照片或名字的毛巾挂钩上。

3.保证牙刷、牙杯个人专用,有标志,每3个月更换牙刷,牙刷有龇毛现象随时更换。

4.注意盥洗室的室温,冬季和秋末春初盥洗室保证23~25度。

5.在盥洗过程中,培养幼儿盥洗的自主性和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小窍门

●小窍门一 儿歌来帮助

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掌握洗手和刷牙的技巧。例如刷牙儿歌:“要想牙齿好,饭后来刷牙。牙前和侧面,上上下下刷。四个咬合面,来来回回刷。每面刷十下,刷够三分钟。”

●小窍门二 巧用环境支持

在盥洗室内可创设与盥洗活动相关的墙面环境,例如洗手、刷牙、挂毛巾等,可以将盥洗活动进行分节展示,可采用卡通表现形式,立体制作方式等进行创设,例如为让孩子理解豆粒大小的牙膏是多少,可以粘一颗黄豆在镜子前,注意用透明胶封好,或者贴一张与大豆同大小的图片在镜子前,让幼儿对豆粒的大小一目了然。

●小窍门三 准备吸水毛巾

幼儿盥洗室台面容易积水,这样幼儿在洗手时很容易将袖子弄湿,给幼儿带来不适,因此可以在盥洗室台面放一块吸水毛巾,教师随时将吸水毛巾拧干后放好,可以有效减少台面的积水,从而减少幼儿弄湿衣袖的机会。

(五)案例

案例一

手皴了是怎么回事

最近有家长反映孩子的手腕皴了,还有个别孩子长了湿疹,所以我决定观察一下都有哪些原因引起了这种情况。到了洗手的环节,我发现斗斗小朋友挤完滴露搓出泡泡,随意冲了两下就去擦手了;多数小朋友洗完手后没有在池子里甩掉多余的水分;还有小朋友洗手后扬起手臂,手上的水流进了袖口里;也有小朋友擦手时没有将毛巾展开,随意擦了两下,擦完后手还是湿乎乎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将不按照常规洗手的小朋友都记录在我的观察本上,每天有针对地去提醒和指导这些幼儿,还为他们说洗手儿歌,时间长了,这些孩子能按照儿歌的内容去洗手了。除此之外,我还特意为幼儿更换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卡通造型的擦手油瓶,孩子们非常喜欢,都争着去擦手油。孩子们手皴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张静)

【分析和提示】

针对幼儿手皴的现象,教师首先是仔细观察幼儿洗手的情况,找出手皴的原因,随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状况。可见,教师不仅具有强烈的保育意识,而且能够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因为,幼儿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细心的照顾和培养,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并引导幼儿能及时将身体上的不适主动告诉教师。

案例二

你会“咕噜咕噜”吗

言言小朋友现在上幼儿园不哭了,可是每天漱口却是一件为难的事。每当老师说:“言言,拿杯子漱口。”他总是着急地把水倒掉。我说:“漱口可以帮助小朋友保护牙齿和口腔,把嘴巴里的小细菌都冲跑。”言言扭头要走,我拿着杯子喝了一口,然后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言言停住了。于是我开始说起了儿歌:“小杯子,手中拿;清清水,喝一口;仰仰脖,摇摇头;咕噜咕噜吐出水,细菌冲跑了。”听我说儿歌,言言又回来了:“老师,我也要水。”言言学着我的样子漱口,可是他却不会“咕噜咕噜”,他对我说:“老师,你咕噜咕噜。”我“咕噜咕噜”了几遍,言言笑着说:“真好玩,可是我怎么不会呀。”我告诉他,“咕噜咕噜”的时候嘴巴要闭起来,然后让水在嘴巴里来回打滚,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了。言言照着我的样子又学了一遍,这次“咕噜咕噜”的声音虽然有点小,但方法是正确的。他又跟我要了一点水,这回他“咕噜”的声音大一些了。言言终于高兴地拿着小杯子走出了盥洗室,他还告诉其他老师和小朋友:“我会咕噜咕噜了,你会吗?”

(谢红玉)

【分析和提示】

教师抓住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儿歌对孩子的吸引以及有趣的“咕噜咕噜”声,让孩子克服了漱口的困难,并且喜欢上了漱口。对于小班孩子,游戏化的教育方法更容易吸引他们。平时,教师可以多将有趣的游戏、儿歌融入生活常规的培养中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三

认真洗手不玩水

晓晓小朋友最近洗手时衣服总是湿的,我们多次提醒,但她依然如此。今天我一直跟在她的后面,想看看她的衣服是怎么湿的,也好采取针对性策略。喝牛奶时间到了,孩子们该洗手了,我把晓晓叫到身边告诉她:“晓晓,一会儿洗手时要弯下腰,这样就不会把漂亮的衣服弄湿了,好吗?”“好。”她高高兴兴地去盥洗室了。我跟在后面,看到晓晓的水龙头开得很大,右手紧紧捏住水龙头,水一下子就像喷泉一样,喷得到处都是,她边玩边乐。我站在一旁说:“晓晓,你喜欢玩水吗?一会儿出去玩时,我带你玩水好吗?这个水池太小了,玩水衣服容易湿,而且也影响别的小朋友洗手,现在快弯下腰洗手,喝完奶后我就带你去玩水。”这回,她不玩水了,按照我说的样子认真洗手了。

夏天来了,天气较热,孩子们洗手时会不由自主地边洗手边玩水。碰到此事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幼儿,而是要采取巧妙而有效的方法,平时也要多提示和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此外,在户外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玩水的活动,满足幼儿玩水的兴趣。

(刘峥明)

【分析和提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这种天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经常湿衣服,就重点对幼儿进行观察,找出衣服湿了的原因,并恰当地理解了幼儿爱玩水的天性,一方面引导幼儿认真洗手,另一方面满足幼儿玩水的愿望。这个案例既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幼儿兴趣需要的理解,又反映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保育意识。

案例四

请便后洗手

午餐时,小小小朋友提出小便,便后很快就回到座位上,我感觉他没有洗手就出来了,便走到他面前。

我:“小小,你洗手了吗?”

小小:“洗了。”他小声说。

我:“等一下,先洗手才能吃饭啊。”

小小:“我洗了。”

我:“那我闻闻香不香?”小小不给我闻。

我:“上完厕所的手上会有很多小细菌,打洗手液才能洗干净,要不然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可就坏了。”

小小看看自己的小手说:“我没打洗手液。”转身就去重新洗了一遍,回来后主动把小手伸给我闻:“香吗?”

“真香!”我说。“以后上完厕所要记得打洗手液洗手啊!”

小小使劲儿点了点头。

(王颖)

【分析和提示】

幼儿忽略便后洗手是幼儿园中很普遍的现象,案例中的教师能及时关注到幼儿便后是否洗手,而且是否认真打洗手液的情况,保育的意识比较强。教师还可以多运用一些故事、儿歌、道理来引导幼儿便后洗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