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天部
李昉
元气
《三五历记》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
又,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河图》曰:元气闿阳为天。
又,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
《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
《汉书·律历志》曰: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故以黄色名元气焉。
又,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
《家语》曰:夫礼必本之太一[1],太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
《淮南子》曰: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无有涯垠。清阳者,薄劘而为天。
《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者,遍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混沌。
又,南溟之山,金堂玉室,上含元气,实滋神化。
又,丽山氏分布元气,各以次序,产生山谷。
《帝系谱》曰:天地初起,溟涬濛鸿,即生天皇,始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十洲记》曰:昆陵,昆仑山也。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合,天地之居治处。
《六韬》曰:天之为天远矣,地之为地久矣。万物在其间,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乃若溟涬濛鸿之时,故莫之能有。七十六圣发其趣,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所系,天下岂一日哉!
杨泉《物理论》曰:扬雄非浑天而作盖天,图其盖左转,日月星辰随,而东方、桓谭难之,雄不解此。盖天者,诚难知也。元气浩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扬雄《檄灵赋》曰: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古不览今,名号迭毁,请以《诗》《春秋》言之。
又,《解嘲》曰:《太玄》五千文,支叶扶疏,独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间。
班固《东都赋》曰:万乐备,百礼暨,皇情浃,群臣醉,降烟煴,调元气。
又,《汉颂论功歌诗》曰:后土化育兮四时行,修灵液养兮元气复。冬同云兮春霡霂,膏泽洽兮殖嘉穀。
张衡《玄图》曰:玄者,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原。
陈思王《魏德论》曰:元气否塞,玄黄相薄,星辰逆行,阴阳舛错,国无完邑,陵无掩椁,四海鼎沸,萧条沙漠。
又,《七启》曰:有形必朽,有端必穷,茫茫元气,谁知其中。
孙楚《石人铭》曰:大象无形,元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
陆机《云赋》曰:摅神景于八幽,合洪化于烟煴,充宇宙以播象,协元气而齐勋。
潘岳《西征赋》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恍惚,化一气而甄三才。
太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易乾凿度》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者,未见气也。
《帝王世纪》曰:天地未分,谓之太易。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
太初
《易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
《帝王世纪》曰: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诗推度灾》曰:阳本为雄,阴本为雌,物本为魂。雄生八月仲节,号曰太初,行三节。
《广雅》曰: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
《庄子》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淮南子》曰:稽古太初,人生于无,成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
扬雄《檄灵赋》曰: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沉沉,奋转无端。
王阜《老子圣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陈思王《魏德论》曰: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濛鸿,兆朕未形。
阮籍《孔子诔》曰: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使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又,《大人先生传》曰:太初真人,惟太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
又,驰骛乎太初之中,休息乎无为之宫。太初何始,无后无先。
太始
《易乾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
又,雌生戍仲,号曰太始,雄雌俱行三节。
《帝王世纪》曰:气形之初,谓之太始。
《楚辞·天问》曰: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张衡《玄图》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阮籍《大人先生传》曰:登乎太始之前,览乎沕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而遂舒。
太素
《易乾凿度》曰:太素者,质之始也。
又,雄含物魂,号曰太素。
《帝王世纪》曰: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谓之庞洪,盖道之干。道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
《礼斗威仪》曰:二十九万一千八百四十岁而反太素冥茎,盖乃道之根也。
《礼含文嘉》曰: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
《广雅》曰: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
《乐动声仪》曰:作乐制礼时,五音始于上元,戊辰夜半冬至,北方子。[3]
张衡《灵宪》注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如是者永久焉,斯谓冥茎,盖乃道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体同色,坤屯不分。
陈思王《髑髅说》曰:昔太素氏不仁,劳我以体,苦我以生,今也幸变而之死,是反吾真也。
又,《魏德论》曰:不能贯道义之精英,穷混元于太素,亦以明矣。
又,《魏文帝诔》曰:皓皓太素,两仪始分,冲和产物,肇有人伦。
又,《大暑赋》曰:壮皇居之瑰玮兮,步八纮而为宇。节四运之常气兮,逾太素之仪矩。
阮籍《通老论》曰: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
又,《诗》曰:焉得松乔,熙神太素,逍遥区外,登我年祚。
又,《老子赞》曰:阴阳不测,变化无伦,飘飖太素,归虚反真。
陆机《孙权诔》曰:皇圣应期,有命太素,承乱下萌,清难天步。
又,《浮云赋》曰:集轻浮之众采,厕五色之藻气。贯元虚于太素,薄紫微而竦戾。
又,《诗》曰:太素卜令宅,希微启奥基。玄冲纂懿文,虚无承先师。
又,《诗》曰:澄神玄漠流,栖心太素域。弭节欣高视,俟我大梦觉。
《顾公直答陆机》曰:恢恢太素,万物初裁。在昔哲父,观众济时。
太极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汉书·律历志》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
又,元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帝王世纪》曰: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乐动声仪》曰:神守于心,游于目,穷于耳,往乎万里而至疾,故从胸臆之中而彻太极,援引无际,人神皆感,神明之应,音声相和。
陈思王《七启》曰:夫太极之初,混沌未分,万物纯纯,与道俱运。
又,《画赞叙》曰: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列将来未萌之事。
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陆机《云赋》曰:览太极之初化,判玄黄于乾坤,考天壤之灵变,莫媲美乎庆云。
傅玄《风赋》曰:嘉太极之开元,美天地之定位。乐雷风之相薄,悦山泽之通气。
张华诗曰:混沌无形气,奚从生两仪?元一是能分,太极焉得离?玄为谁翁子,道是谁家儿?天行自西回,日月曷东驰?
陆士龙《答士衡诗》曰:伊我世族,太极降精,昔在上代,轩虞笃生。
天部上
《释名》曰: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
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又,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又,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又,天道亏盈而益谦。
又,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
又,乾为天。
又,时乘六龙以御天。
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又,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书》曰:高明[4]柔克,沉潜刚克。
又,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
《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又,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又,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5]
《礼》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又,天则不言而信,天无私覆,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
又,天秉阳,垂日星。
又,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著不息者,天也。圣人作乐以应天。
又,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又,燔柴于泰坛,以祭天也。
又,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又,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祭天扫地,而祭于其质而已矣。
又,清明象天。
《传》曰:天有六气[6],降生五味。
又,叔孙穆子梦天压己,弗胜。
又,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杀之。伯宗曰:“不可。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又,晋侯赐毕万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
《尔雅》曰:穹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又,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又,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易乾凿度》曰: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
又,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为三才。
京房《易传》曰: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此臣下盛强,害君上之变也。景帝三年,天东北有赤气,广长十余丈,或曰天裂,其后七国兵起。
《春秋说题辞》曰: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群阳,精也。合为太一,分为殊名,故立字“一大”为天。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天之为言镇也,神也,珍也。施生为本,运转精神,功效列陈,其道可珍重也。
《尚书考灵曜》曰:中央钧天,其星角亢;东方皞天,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其星须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娄;西方成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参狼;南方赤天,其星舆鬼柳;东南阳天,其星张翼轸。
《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尚书中候》曰:天地开辟,甲子冬至。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
《诗纪历枢》曰:箕为天口,主出气。
《大戴礼》曰: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海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于圆丘之礼也,母地于方泽之祭也。兄日于东郊也,姊月于西郊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阳为一端,阴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火为一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故生,秋怒气故杀,夏乐气故养,冬哀气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春秋内事》曰:天有十二分,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万里。
《孝经援神契》曰:周天七衡六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从中衡以至外衡,各五万九千五百里。
《史记》曰:叔虞母梦天谓武王曰:“今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
《汉书·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岂能考其文理哉?
又,汉惠帝二年,天眼开北,广十于丈。
《后汉书》曰: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正青,有若钟乳状,乃仰嗽饮之。以讯诸占梦,言尧梦攀天而上,汤梦及天而舐之。斯皆圣王之前占,吉不可言。
《蜀志》曰:吴使张温来聘,秦宓在诸葛亮座。温曰:“何人?”亮曰:“学者。”温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诗》曰:‘乃眷西顾’。天若无头,何以顾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以闻之天?”“天有足乎?”曰:“有。《诗》云:‘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刘。”“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刘,故以知之。”温大敬之。
《晋书》曰:世祖登祚,探策得一,群臣失色。吏部郎中裴楷进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为天下贞。”上大悦。
又,惠帝末,天裂为二,无云,有声如雷。
《晋中兴书·征祥说》曰:大兴二年,天鸣东南,有声,如水相薄。三年,又鸣。后哀帝废。
《后魏书》曰:圣武耕于野,见辎軿自天而下,至则见美女,曰:“天使我偶君。”遂寝宿,旦乃还。期周年,复会于此。既而以所生男授帝,曰:“善养之,世为帝王。”子即始祖也。
《齐书》曰:王摛史学博闻,永明中,天忽黄色照地,众莫能解。摛云:“是荣光。”世祖大悦,用为永阳郡守。
《陈书》曰:高祖梦天开数丈,有一人朱衣捧日,令帝张口纳之。及觉,犹热,后二百日为帝。
本文节选自《太平御览·天部一》,(北宋)李昉等著。万安伦、崔潇宇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太平御览》点校。
【导读】
《太平御览》是具有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李穆、徐铉、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参与修撰。号称类书之首的《太平御览》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图书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后代学者从事校勘、辑佚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之一。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广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
《太平御览》是中国在印刷术逐渐普及的状况下,最早出版的类书性质的出版物。对于中国出版史最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是珍贵的早期纸质出版物,对于出版的排版和目录设置都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太平御览》在类目划分、文章的选取和安排上充分利用目录学发展的成果,引用书目录、分类目录和引文目录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编排,体现了尊经、正统的观念,采纳了事先文后的方式,对前代分类中的不合理部分作了调整,为宋代其他类书的目录编排提供了参照。
《太平御览》各部名称列之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太平御览》的分类目录根据的是《周易》,而所阐释的则是敬天尊君的封建正统观。天部列在首位,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天道观体现,人们敬畏上天,最高统治者更是声称自己为“天子”。天、时序、地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皇王部,皇王和上天一样永远高高在上。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
由于《太平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太平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氾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太平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太平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太平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选文“天部一”中所列文献如《河图》等也亡佚了,幸有《太平御览》为我们保存了片言只语。
更为人称道的是,《太平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太平御览》甚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康泰的书大约写于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太平御览》引用了19条。由于《太平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太平御览》的版本有12种之多,南宋闽刊本尤为珍贵。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金百两,归于闻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太平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7]南宋蒲叔献刊本(蜀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
《太平御览》的目录学思想在宋代及后世影响深远。宋王朝非常重视文化事业,所编纂的史上有名的类书还有《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它们与《太平御览》一起被称为宋代的“四大类书”,而《太平御览》则是最先编纂且有“类书之首”的称誉。虽然四部类书内容各有侧重,但是编纂体例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他三部书在目录上深受《太平御览》影响。一方面,都体现出尊经和正统观。又如《文苑英华》“赋”的类目依照天象、岁时、地类、水、帝德、京都等安排,《册府元龟》全书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君、宗室等31部,类目的名称有异,但观念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分类目录的安排,都先分大类,然后细分为各小类,这样眉目清楚,便于读者查寻。又如《太平广记》虽然收集的全部是小说,但作为正统类书《太平御览》的补充,该书的分类目录借鉴了《太平御览》的编排方式,题材分为92大类,附以150多个子目,类例一目了然。
(崔潇宇)
[1] 太一:谓元气也。
[2] 高诱注曰:二神,经天营地之神。
[3] 郑玄注曰:戊辰土位,土为宫,宫为君,故作乐尚之以为始也。夜半子,为天时之始。礼稽命微起于太素,十一月阏逢之月,岁在摄提格之纪,是云作乐制礼,盖作乐则有礼,通其反耳。
[4] 高明:谓天也。
[5] 局:曲也。蹐:累足也。《笺》云:局蹐者,天高而有雷电,地厚而有沦陷,此民疾苦,王政上下皆可畏怖之言。
[6]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7] 周生杰:《〈太平御览〉宋代版本考述》,载《开封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