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七录序
阮孝绪
日月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华载育,非风云无以悬感。大圣挺生,应期命世,所以匡济风俗,矫正彝伦[1],非夫《丘》《索》《坟》《典》[2],《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之化也哉!故洪荒道丧,帝昊兴其爻画;结绳义隐,皇颉[3]肇其文字。自斯以往,沿袭异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册。
正宗既殄,乐崩礼坏,先圣之法,有若缀旒[4],故仲尼[5]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为古文犹好也,故自卫反鲁,始立素王。于是删《诗》《书》,定《礼》《乐》,列五始于《春秋》,兴《十翼》于《易》道。夫子既亡,微言殆绝,七十并丧,大义遂乖。逮于战国,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6]互作。嬴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祸。
至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7],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至孝成之世,颇有亡逸,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俊(疑作“伋”)、歆[8]等雠校篇籍,每一篇已,辄录而奏之。会向[9]亡丧,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及后汉兰台[10],犹为书部。又于东观及仁寿闼,撰集新记。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固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其后有著述者,袁山松亦录在其书。
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11]。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12]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已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自时厥后,世相祖述。
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等,并有新进,更撰目录。宋秘书殷淳,撰《大四部目》。俭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大半焉。齐末兵火,延及秘阁。有梁之初,缺亡甚众。爰[13]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校进。乃分数术之文,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录。其尚书阁内,别藏经史杂书,华林园又集释氏经论,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逾于当今者也。
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录序》,(清)严可均辑,本篇为(南朝)阮孝绪撰,万安伦、刘浩冰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点校。
【导读】
本文是阮孝绪《七录序》的节选,阮孝绪(479—536),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著名的目录学家。自幼非常孝顺,性格沉静,喜好读书,13岁时就已经读完五经。阮孝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醉心于学术研究,素以清高隐逸见称。他在长期研读书籍的过程中,发现诸多古籍都有散佚,于是遍访藏书之家,收其目录,立志“总集众家,更为新录”。普通四年(523),阮孝绪开始动笔,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七录》一书,系统总结了前人目录学的成就。
《七录》是阮孝绪在继承汉朝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创制,是我国目录学历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七录》将文献分为七个大类、内外二篇。内篇即“其方内经史至于术伎”,指的是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有佛法录、仙道录。共为“七录”。
在《七录》序中作者系统地总结各朝代的官方出版活动,包括官方的出版机构、著名的图书编撰人员以及出版的著作成果,这为后人了解古代的出版水平及其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如两汉时期的图书事业空前繁荣,“至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这是汉代一次重要的官方文献整理活动。而后“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刘歆编撰《七略》则是西汉官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收集、整理和编撰的活动,历时三十多年,整理的图书有603家,13129卷。到了东汉,“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固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汉明帝时,班固开始撰写《汉书》,作为十志之一的《艺文志》就是删减《七略》编撰而成。除了对出版活动的概述,文中还提到很多的古代藏书机构,如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兰台、东观等,其中兰台是古代最重要的藏书和朝廷的档案典籍库,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介绍,但让世人了解到古代藏书之广、处所之多、文化之繁荣,正是这些藏书机构让大量古籍得以保存,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它们是中国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录》序中,阮孝绪不只是看到图书编撰活动取得的成就,也看到图书实际的存佚情况,对图书的聚散原因有较多的讨论。如秦朝的“嬴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祸”,魏晋时期的“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存一。后虽鸠集,淆乱已甚”,以及“齐末兵火,延及秘阁。有梁之初,缺亡甚众”,这些都说明了大部分著作都是毁于兵祸,战争对于文化出版活动破坏巨大。而阮孝绪的相关论述也直接为隋人牛弘所引用,他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提出著名的“五厄论”的观点。
作为一名目录学家,阮孝绪论述了我国目录编辑工作的源起和发展,从孔子整理六经述及刘氏父子校书编目,再到班固“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直至《大四部目》的产生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他重点讨论了历史上各种主要图书书目之间的传承关系,并详细地分析了各书目的特点以及图书的编撰方式,无论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还是南北朝王俭的《七志》,其实都是在前人编撰的基础上的改进,如《七志》实际上就是继承了《七略》的遗规,按照《别录》的范体,但有意改变魏晋以来的图书四分法。而《七录》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以现存文献而形成藏书目录,而是以著录和分类为研究重点,在著录上强调书目要“通记有无”,《七录》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已然确知的首部立意“通记天下有无图书”的书目著作。
总之,《七录》序总结古代图书出版活动、著录图书存佚、讨论图书编撰思想,对此前的历代重要书目窥斑见豹,而《七录》也开启了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目录学研究之先河,这些都将引导并启迪后人。
(吴莹莹)
[1] 彝伦:伦常,常理。
[2] 《丘》《索》《坟》《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代典籍。
[3] 皇颉:仓颉。仓颉为黄帝史官,相传曾造文字。
[4] 缀旒:缀,结也。旒,旗帜悬垂的饰物。比喻国势垂危。
[5] 仲尼:孔子。
[6] 九流:古代学术流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个流派。
[7] 挟书之律:挟书律是秦始皇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禁止儒生私藏《诗》《书》等书籍。
[8] 歆:刘歆,字子骏,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9] 向:指刘向。
[10] 兰台:汉朝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史官在此修史。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官有时也被称作“兰台”。
[11] 朱紫有别:指分得很清楚。
[12]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即江东。
[13] 爰:改易,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