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战国策序
刘向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1]《战国策》书,中书[2]余卷,错乱相糅舛[3]。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4],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5],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6]、泮宫、庠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措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7],雅颂歌咏,以思其德。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8],流而未灭。五霸之起,尊事周室。五霸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咏以相感,聘[9]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0]周之流化,岂不大哉!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11]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12]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嗣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13],千乘之国五[14],敌侔[15]争权,尽为战国。贪饕[16]无耻,竞进无厌[17];国异政教,各自制断[18];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19];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有谋之强,负[20]阻而恃固;连与[21]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荀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22]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23]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24],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诈谋之积,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25]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26]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7]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28]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战国策》书录。
本文节选自《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万安伦、刘浩冰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战国策》点校。
【导读】
本文为《战国策》的序言。《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江苏沛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宣帝时曾任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后因屡次上书弹劾外戚、宦官,被多次下狱,被废十余年。成帝时再次被起用,改名“向”。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章开篇首先叙述了刘向校订《战国策》的经过。序言中刘向说,他所校勘的宫中所藏《国策》,书卷内容错乱相杂,不同国家的篇目共八篇,数量少,史料严重不足。因此,刘向根据国别不同给予分类,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类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误脱剩半个字的,例如把“赵”当成“肖”,把“齐”当作“立”,类似的错讹很多。此外,关于这本书的名称,有的称《国策》,有的称《国事》,有的称《短长》,有的称《事语》,有的称《长书》,有的称《修书》。针对这种情况,考订者刘向认为,本书是战国时期游士辅佐君主,为其国出谋划策之书,取名《战国策》比较适宜。《战国策》所记,上继《春秋》截止时间,下至楚汉相争的历史。
作为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典籍,历代图书著录家对该书的性质看法不一。有人将其归入史部杂史类,认为它是史书;有人将其列入子部纵横家类,归类为子书。纵览全书内容,可以发现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游说活动的过程。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计谋的故事,有史有论。这部古代文史名著在书籍史和编辑出版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战国策》的“策”字,既有策谋之意,也有该书的出版载体为简策之意。
(齐苏宁)
[1] 中:即秘中,秘府。宫中皇家藏书的地方。
[2] 中书:秘中之书。
[3] 舛:错乱。
[4] 以时次之:根据时间先后排序。
[5] 本号:原名。
[6] 辟雍:天子之学。
[7] 宾服:臣服,归顺。
[8] 遗烈:遗留下的功绩。
[9] 聘:诸侯之间通问修好。
[10] 语见《论语·里仁》。
[11] 尚:重视。
[12] 捐:弃。
[13] 万乘之国七:指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
[14] 千乘之国五:指鲁、郑、宋、卫、中山五国。
[15] 敌侔:匹敌。
[16] 贪饕:贪得无厌。
[17] 厌:满足。
[18] 各自制断:各行其是。
[19] 右:古代以右为尊。
[20] 负:凭。
[21] 连与:国与国之间缔结联盟,连为与国。
[22] 从:通“纵”。
[23] 傧背:即摈弃、排斥之意。
[24] 饶:丰饶,富足。
[25] 缀:连属。
[26] 燔烧:焚烧。
[27] 语见《论语·为政》。
[28] 度: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