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用《论语》

2007年12月26日凌晨,我从梦中醒来。我梦见,在一个文化沙龙中,一位老领导执意要我讲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那我讲讲《论语》,讲讲当今如何用《论语》。于是,我讲了《论语》之可以用于修身、用于齐家、用于治国平天下。从梦中醒来,我感到自己有些可笑,竟然梦到“如何用《论语》”这样高深的问题。看来,我研读《论语》是真有点入迷了。转而一想,又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话题,便继续思考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谈论如何读《论语》、研究《论语》、如何批判地继承《论语》中的思想,而对于如何“用”《论语》,似乎讲得不多。《论语》作为一部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还有没有用?有什么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去使用?我个人认为,《论语》的用处实在太大。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习之,活用之。读书明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还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都是说使用。如果我们不去用它,而只是停留在对其字句的研究上,就会如《论语》中说的那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事实上,《论语》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从政、经商、教育、军事、外交等,都很有借鉴作用。

这天傍晚散步时,我把想法告诉了一位老朋友,他立即表示赞同,说这肯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他还说,《论语》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牵着我们的手在向我们讲做人处事的道理。的确,《论语》不是呆板的条文,它与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也非常有用。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写过一篇《国学有什么用》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地说,“经常有人问我:国学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教人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能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就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论语》作为最重要的国学经典,虽然产生的时代与当今相隔两千多年,但却能流传下来,说明其有不朽的魅力。说《论语》是一个思想宝库丝毫不为过,说其是人生的教科书,也不为过。不论是商人、学者还是官员,都可以从《论语》中获得教益和启示。对于《论语》学习者而言,关键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其作用,赋予其时代意义,并结合实际加以正确运用。

那么,《论语》到底有什么用?从人的活动的不同层次看,《论语》可用于谋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的活动的不同类型看,《论语》可用于交友、从政、经商、教育、军事、外交,等等。

一、从人的活动的不同层次分析

第一,《论语》可用于谋生。确实,《论语》没有教人如何炒股票、买基金,但其对谋生就业道理的讲述还是不少的。比如,《论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意思是说,富裕若能求得,即使是下贱的差事,我也会做;如果不能求得,就依从我所喜好的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谋生,即使是替人牵马、端盘洗碗、掏大粪扫大街等粗活,只要合法正当、不悖情理、不失人格,都可以去干、应该去干。对于不同的行业,孔子并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他本人就是“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他肯定子贡“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说明他并不反对做生意。他也不反对从事农业生产,这从他肯定“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宪问篇》)可以看出。过去常以“樊迟请学稼”一事来批判孔子轻视农业劳动。“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子路篇》)。以前认为孔子骂樊迟请求学稼、学圃是小人。其实这里的“小人”,是小伙子的意思,是说樊迟这个小伙子,真不懂事,竟然向我学稼、学圃,这不是为难我吗?真以为我什么都懂呵,应该向老农、老圃学才对呀。联系《论语》全书来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孔子认为,在农事方面,他不如老农、老圃,樊迟要学稼、学圃,应该向老农、老圃这些懂行的土专家学。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学农事。当然他也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须学农事知识,谋生并不是学农事一条路。

孔子关于谋生的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无启示。当前,我们国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一毕业就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而要自己寻找、谋取职业。在择业时,大学生要有孔子这种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不应该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能高不成、低不就。而要先就业再创业,可以考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工作是没有贵贱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和坚持不懈,任何一个工作都能取得不凡的成绩。袁隆平终生研究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人类粮食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奖。这是最典型的例子。

孔子认为学习谋生不仅要找对老师,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篇》)。意思是说学习本领时,要有谦虚的态度,多看多听,谨言慎行,才能学到真本事。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耕也,馁在其中矣”(《卫灵公篇》);而虚心学习,掌握了道理,就会“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篇》)。所以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篇》),“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说的都是年轻人要谦虚谨慎、勤奋好问多思,而不能自以为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

第二,《论语》可用于修身。《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也就不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十分重视修身。至于如何修身,《论语》中有大量的论述,《论语》可谓是最好的修身教科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

如何修身?一要终身学习。《为政篇》第四章阐述了孔子一生的学习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我们无论是从政当公务员,还是经商做生意、从教做学问,肩负的责任越重、工作越复杂,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尤其是当领导的,平时更要多听多看多了解情况,谨言慎行,不做错误决策,不留后遗症。二要及时改过。如何对待过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应如何对待,其所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孔子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说从政者要尽量避免工作失误,力求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特别是不重犯错误;一旦工作出现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绝不迁怒于人。孔子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时感到很庆幸,“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他说,“过而不改,是为过也”,一个人有了过错不改,那是真正的过错。所以修身特别要有这种闻过则喜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了缺点,我们不要怕别人批评指出,更要有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的勇气。三要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论语》中多处提到君子,他们或者指有德有位的人,或者指有德但无位的人。如,“君子周而不比”(《为政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篇》),“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篇》),等等。《为政篇》中,有“子曰:君子不器”一章。意思是君子应该是全才通才,是复合型人才。今天的领导者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管理;既要懂经济、懂科技、懂法律,又要懂文化、懂历史、懂人文知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

第三,《论语》可用于齐家。《大学》中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封建宗法制社会早已成为历史,当今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代五代同堂、兄弟姐妹妯娌众多的大家庭已经难得见到。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庭兴旺,国家才能兴盛,这样的道理没有变;管不好家就很难管好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道理也没有变。我们常说,从一个干部的家风可以看出其品德、能力、形象,可见,齐家与治国并不是没有关系。《论语》没有专门篇章讲齐家问题,但讲齐家的道理却不少。《论语》对齐家道理的阐述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齐家以孝悌为本。第一篇第二章就借有子之口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齐家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篇》)。至于什么是孝,《论语》中有不少的论述,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篇》)。对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的问孝,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意思是,孝就是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神情上敬重,要“事之以礼”、和颜悦色。

二是强调齐家要勤俭。孔子肯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篇》);奢侈和过于节俭都不好,但奢侈更坏(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要正确看待富贵,通过正当手段追求富贵(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肯定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学而篇》),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篇》)的境界更高;他特别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篇》)而不改其乐的颜回;也欣赏“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子罕篇》)的子路,由此可知,孔子日常家居生活是有操守的。

三是强调要以诚挚的态度处事。孔子主张表里如一、心口如一。比如祭祀,孔子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古代社会对祭祀十分重视,但有不少人只是做做样子,心不在焉。孔子却不同,他在祭神时,就好像神就在跟前一样,表现出一种诚挚的感情。不仅如此,他认为为礼要敬,如果“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样的人是无所可取的。即便是对待借贷这样的事,他也认为自己有条件就借给别人,所谓“有马者借人乘之”;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并不直率,因为有人向他借醋,他却向邻居要来给他。

四是要有正确的婚恋观、法制观。孔子选女婿、侄女婿就体现了这种态度。《论语·公冶长篇》中说:公冶长虽然被投入监狱,但孔子认为,事出有因,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仍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为妻。还有南容这个人,品德很好,当政治腐败时,他不同流合污,也不鲁莽行事,而是审时度势,作出正确选择,因而也能避免灾祸,所以孔子把侄女儿嫁给南容为妻。从《论语》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孔子选择女婿、侄女婿是很注重品德和能力的,而不是看人一时的境遇和荣辱。这种婚恋观是值得借鉴的。

孔子还认为,在家庭生活中,不能越礼胡作非为、胆大妄为。他批评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批评“三家者以雍彻”(《八佾篇》),实际上是说一个家庭即使有钱有势,也不可以太张狂,等等。

此外,孔子也是很人性化、很务实的。当家中人犯有过错甚至是违法犯罪时,他认为应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最好劝他自首,而不是即刻到司法机关举报,把其逼上绝路。孔子认为这样做效果更好,因而也是正确的做法(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第四,《论语》可用于治国平天下。《论语》中包含有许多治国理政的理论,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 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篇》)这里的礼,有礼法和礼仪、礼节两层意思,即:一方面强调依法治国,一方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以德治国。意思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治国,会有什么问题?相反,不从这两个方面去努力,怎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又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领导治理国家,要敬业,讲诚信,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要心系百姓,亲民爱民,关注民生。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正确的。当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卫灵公篇》),意思是要以史为鉴,要崇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远离奸佞小人。

《论语》最后一篇集中讲了治国的道理。“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篇》)。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道理:一是治国要公正,允执允公。公平正义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有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当自然灾害降临时,要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三是要健全法律制度,选贤任能,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些都是治国的正确道理。

二、从人的活动的不同类型分析

第一,用《论语》于处人交友。一要广泛交友。“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篇》)子张的意思是,要广泛结交朋友,尊重贤者,包容普通人,尤其是有缺点、有过错、不如自己的人;赞扬良善的人,教导和挽救有过错的人。孔子喜欢结交朋友,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乐多贤友”!

二要慎重择友。“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广泛交友与慎重交友并不矛盾,广泛交友是说不要自我封闭、目中无人、自命清高,各方面朋友都要结交,但是,要重点结交贤者、仁者。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从政当领导的,不能“傍大款”、“傍大腕”,而要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多与专家、学者交朋友。孔子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季氏篇》)都是说交不同的朋友,或益或损,对自己的影响不同。

三要真诚待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篇》)。对待朋友,要及时给予忠告,同时要讲究场合、方法和把握好分寸,以达到预期效果。要在取得朋友信任之后再进行劝诫,“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篇》)。

第二,用《论语》于从政。《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从政问题的论述,最重要的是强调“为政以德”。《论语》围绕“为政以德”,讲了很多从政的道理。

首先,为政要爱民富民教民。富民教民,就是要使老百姓“仓廪足,知礼仪”,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子路篇》第九章讨论了这个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第二章也讲了这个问题。当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从政时,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以从政了。所谓“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篇》)。孔子这样解释五句话的意思:“君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欲仁而得仁”;“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对“四恶”,孔子的解释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些话的中心意思就是说为政要富民、利民、惠民、教民。

其次,为政要忠信、敬业。忠,古代是指忠君,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体现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信,主要是讲领导干部向群众作出的承诺要如期兑现,不能敷衍、哄骗群众,也不能欺瞒组织和领导。制定政策要经过深入调研,经过专家论证,保证切实可行,而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失信于民。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时,孔子说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篇》);子张问从政的品行时,孔子说要“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篇》)。怎样算得上“忠”?孔子说,要像令尹子文那样,三次当令尹,没有得意、骄矜之喜色;三次被免令尹,也不愠怒、愤恨;更为可贵的是要能做到“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公冶长篇》)。至于信,孔子说得更直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忠信是从政的重要品德。

为政当勤勉敬业。做公务员、当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篇》),也不能“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卫灵公篇》)。一项工作来了,要慎重对待、考虑周全,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如果不多问几个“如之何、如之何”,不考虑解决问题的预案,就糊里糊涂拍脑袋草率决策,势必造成恶果。孔子举例说,郑国发布政令,十分慎重,要经过很多程序:“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篇》)孔子认为,从政要循序渐进,有始有终,不能急功近利,“无欲速,无见小利”(《子路篇》),因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领导者要“先之,劳之,无倦”,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要重视队伍建设,教育引导部下勤勉敬业,锐意进取,并且做到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永不懈怠。

再次,为政要重视人才,正确选人用人,从政者要身正、公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如果从政者道德高尚,就能吸引人、凝聚人、团结人,干成大事业。同时,为政之德还要通过有德之人带动、影响百姓。

为政必知人才宝贵。当仲弓问孔子应如何从政时,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是要合理设置职位,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要宽容小的过错,大力举荐贤能之才,不求全责备,“薄责于人”而“无求备于一人”(《微子篇》);重用那些“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篇》)的忠良之才,重用那些“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篇》)的人才,重用那些“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路篇》)、“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的人才。为政者要有爱才之心、惜才之情、求才之切、识才之能、用才之胆。

为政要善于识人。孔子说,识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篇》),就是说识人要看其行为,留意其动机,考察其目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看人要看本质。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喜欢他,或者大家都厌恶他,这样的人未必一定好或一定坏,对这样的人,要仔细考察。只有那些好人都说他好,坏人都说他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

用人必须公正。识人难,公正用人更难,而它又是最重要的。用人公正,干部群众信服,否则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产生错误的用人导向。当鲁哀公问“何为则民服”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孔子还说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子夏用事例解释这句话:“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这就是正确的用人导向产生的积极作用。

用人要公正,关键是用人之人即从政之人要正派正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孔子还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意思是讲为政者要正心正身。

总之,《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从政活动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用《论语》于经商。孔子并非不讲物质利益,而是重义而不轻利,主张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获取物质利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孔子讲的是要用正当的手段追求物质利益,反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脱贫致富奔小康,所以,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孔子还说:“我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允执其中”(《尧曰篇》)。这种中和、中正的思想,与经济学中的均衡、帕累托定律蕴含的道理很相近。

第四,用《论语》于军事和外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在政治上是“仁政”。他说“仁者爱人”,可见孔子是反对战争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说当时没有正义的战争,都是诸侯国之间的争夺。《论语》著名的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很能说明孔子的战争思想。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篇》)

孔子认为,季氏不能发动这场攻伐颛臾的战争,理由有:一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二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三是如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篇》)。

当然,我也认为,孔子并不迂腐,相反非常务实,很有智慧。《孔子家语》中有记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他还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篇》)意思是要对百姓进行长期训练,有了充分准备才能开战,相反,如果没有训练,仓促应战,是让老百姓去送死。“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篇》)。

在外交方面,《论语》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篇》)。就是要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主题,建立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国际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同时,外交官既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篇》);又要坚持平等,讲究礼节,不逞强凌弱,“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乡党篇》)。接受国书,要不卑不亢,从容、恭敬、有礼。

第五,用《论语》于教育。一直以来,孔子都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今天我们仍肯定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确实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巨大的影响。《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而不发。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弟子数千人,贤者七十二。可谓诲人不倦。孔子也引以为荣。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

孔子说自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学界虽然对于“束脩”一词的解释不同,但对于孔子办私学、不分贫富贵贱广收门徒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理论。《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这一段话极为典型,反映了孔子对不同性格、不同资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类似的例子,《论语》中还有很多。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主张实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述而篇》)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三、如何用《论语》

如何用《论语》,我以为可以用《中庸》中的话来概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一是要广博地阅览经书,以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论语》作为一部经典,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深刻,加上它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20篇,一段段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只有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尤其是要读中国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同时要读西方国家的文化典籍,包括古希腊、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才能加深对其理解。二是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弄懂悟透。《论语》是对孔子言论的记载,思想极为深刻。不反复阅读,没有一定的阅历,很难真正领会。而如果不能准确领会,就不可能恰当借鉴、运用其中的道理。三是要紧密联系现实来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不能像腐儒那样,局限于对文辞的诠释。要找出《论语》与当今时代有联系的思想、主张、见解,加以弘扬,丰富、充实其思想内容,提升其思想、文化价值。四是要以景仰、敬畏的情感来研读《论语》,真心接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并与时俱进地积极实践。切不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如果读《论语》,不结合自身实际,不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就会如北宋大儒程颐说的那样:“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