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论语》的精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也可以说是千古以来最重要的一句话,即所谓学以立德、学以益智、学以长才。男女老少只要真正懂得了这句话,就可以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短短一句话,寥寥数字,含义却非常深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意义,这也是“开放的《论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吧?我认为,这句话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什么要学——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本身蕴含了孔子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对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论语》中讲学习的篇章很多,其中突出讲学习重要性的,有如下两例:一例是《卫灵公篇》第三十一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明白易懂。后来,荀子《劝学篇》说得更简洁,“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自己也说“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是思考、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不经学习的思考是胡思乱想,是异想天开。只有学在前,思考才有据有效。另一例是《阳货篇》第八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子曰:‘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孔子看来,仁、知、信、直、勇、刚都是高尚的品德,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这些美德就不会得到弘扬。比如,只有仁爱而不加强学习,就可能愚蠢;只有聪明而不加强学习,就会随意**;讲信用而不加强学习反而会坏事,等等。正因为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篇》),一辈子坚持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自己的好学也是引以为豪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古往今来,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往大处讲,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要靠学习得来;往小处讲,个人谋生、安身立命的本领,包括提高自身的素养,都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获得。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不仅在学生时代要刻苦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大而言之,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小而言之,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每个人都要成为学习型干部。国外有一句名言:“如果要消灭一个民族,必须先炸毁他们的图书馆。”意思很简单,让一个民族不读书的杀伤力,远比核武器强大得多。而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学风不浓的问题,不少领导干部在述职时都把学习抓得不紧,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作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说明领导干部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认识。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做好工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已经是一种趋势。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已达38次。中央这样重视学习,倡导学习,为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如果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都重视学习、乐于学习,书香浓浓,学风融融,难道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学什么——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孔子学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六艺”,诗书礼乐射御都是其学习的内容。孔子学习的重点,首先是诗、礼、乐。孔子对他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即《诗经》,孔子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在古代,《诗经》是必读的典籍。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段话,概括了学诗的重要作用。孔子问他儿子伯鱼,“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并强调“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篇》)。《周南》、《召南》,是《诗经》中的名篇,在孔子看来,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会没有见识,就像站在一堵墙前,什么也看不到。礼同样是孔子学习的重点,甚至比诗更重要。他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八佾篇》)为了学礼,“子入太庙,每事问”。礼的内容很广,涉及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对礼是非常精通的,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他知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乐也是孔子学习的重点。他曾对鲁太师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篇》)除诗礼乐之外,孔子还重视学习许多其他知识,比如说,易,孔子说,“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 还有“军旅之事”,虽然他在回答卫灵公问阵时说自己“未之学也”,但事实上他还是主张学一点军事的,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他强调学点军事,是为了自卫,而不是为了侵略别人。即使是种庄稼之类的事,他也不认为谁都可以不学。“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路篇》)不少人都认为,孔子反对学农事,其实不然,他曾说过“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因此要联系《论语》全书来理解孔子的意思。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农事方面,他不如老农、老圃,樊迟要学稼、圃,应该向老农、老圃学;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要学农事知识,这并不是孔子看不起农民。事实上,孔子知识面很宽,即使一些粗鄙的事,他也是从小就学习的。这一点从他说自己“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可以看出。
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分科也越来越细。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需要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尤其是公务员,要做好工作,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全面学习,不断提高素质,不断增强能力,难道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如何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实践性
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真学与假学,深入学、专心学与表面地学、泛泛地学,长期坚持学与断断续续地学,结合实际学与脱离实际学,效果会大不相同。关于如何学习,孔子在《论语》中讲得很多。首先,孔子提出要专心地读书学习,不为生活境遇所左右。读书是学习最重要的形式,听讲座、搞研讨是学习的辅助形式。只有精读原著,才能心有所悟、心有所得、心有所悦。当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时,孔子批评他是“狡辩”。他认为,学习要心无旁骛,“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意思是读书学习多年,并不存在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他要求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篇》);担心自己“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 《论语》还记载子夏关于专心学习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篇》)其次,孔子提出要虚心学习,要勤学好问。他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对子贡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记载子夏的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曾子的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篇》)。孔子认为学习要广泛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焉学”时,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篇》)意思是不论贤者还是不贤者,只要懂文武之道,孔子就向他们请教学习,而不囿于一两位老师。学习要多见多闻,“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篇》),而不能“有不知而作之者”(《述而篇》),还没学到一点东西就胡乱发表意见。最后,突出强调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对学习的知识要加以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要从学习日常生活的道理入手,孔子说,青年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子夏甚至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学习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如果读书虽多,却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则毫无意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 学习也不是简单地重复,死记硬背,而是要融会贯通,孔子对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就是说,用一个基本的概念把学习的知识贯通起来,使之系统化。
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这一点十分重要。学习成效如何,关键就体现在这上面。学风的好坏,也体现为能否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今天,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学习,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要求领导干部自觉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成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有所成,难道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本文原载《宣城日报·皖南晨刊》200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