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论语》与正学风
前一阵子,一位我很敬仰的领导,告诉我一位哲人说过的哲言:书不是读出来,而是背出来的。话很通俗、朴实,含义却极丰富、深刻,实际上讲了学风问题。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能静下心来读点书,已很不易,更别说去背了。因此,培养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可从背经典、背名著入手。“书是背出来的”,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是强调要重视读书,不读书就谈不上背书;其次是要读好书,一本值得读、值得背的书,理应是一本好书;再次是要多读、精读、深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读了上百遍,又了解它的含义,还能不会背吗?还有读书背书,最重要的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否则,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书不是读出来,而是背出来的”,这句话给人以很大的启示,也给我很大鼓舞。
2009年年初,我在背熟《大学》、《中庸》之后,开始背诵《论语》。每天早上,花一个半小时,背上三四章。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找了不少《论语》译注方面的书来看,比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张居正的《论语别裁》、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安德义的《论语说解》,等等。通过几个月的努力,20篇的《论语》,我算是读通读熟,而且基本会背了。
花这么大工夫背《论语》,开始我是十分犹豫的,别人也不理解。在进入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我却在背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不过,当读熟、背会了《论语》全书后,我感到,花了一百多个早晨来做这件事,还是挺值得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越是科技发展、越是知识更新,就越需要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据报载,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举行例行聚会,会上,当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他们几经斟酌后给出的答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只有在对全书认真研读甚至背诵后才能真正体会、领悟其真谛。
第一,熟读和背会《论语》,才能系统掌握全书。我们常说,书要精读。特别是对经典,只有深读、熟读,才能掌握其要领、领会其精髓、把握其体系。《论语》就是一部值得熟背而不只是一般泛读的经典。只有背熟,才能真正理解、领会,才能融会贯通,才不至于寻章摘句、断章取义。
《论语》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每一篇、每一章之间也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不是彼此胡乱拼凑、随意堆砌的一段段语录。如果你只是泛泛地读,它们不是熟读成诵,那就很难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就难以真正把握全书的主旨,就只能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甚至以为前后矛盾。事实上,正如书中所说,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虽然对于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人作出过不完全相同的回答,但其中心意思是一致的。比如,《论语》中有多处讲到“仁”,跟子路讲的“仁”与跟樊迟讲的“仁”,表面上意思不一样。但当你熟读、背会了全书,你就能理解“仁”的真正意思,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二,熟读和背会《论语》,才能真正了解孔子。孔子本来是一个平常而不平凡的人,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而又很务实的人。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神化了孔子,赋予了他太多的符号意义。我以为,要真正了解孔子,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深入研读记录其言行的《论语》。只有如此,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比如,我们历来讲中国儒家文化“重义轻利”,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孔子不讲物质利益吗?非也!孔子并非不讲物质利益,而是重义不轻利。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孔子讲的是要用正当的手段追求物质利益,反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脱贫致富。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也要看到他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篇》),那意思是,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是替人牵马、端盘洗碗、掏大粪扫大街之类粗活,只要合法正当、不悖情理,都可以去干。孔子还肯定子贡善于从商“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可见,《论语》中的义利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并不矛盾。难怪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和“日本现代文明创始者”的涩泽荣一,把《论语》与算盘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论语》与算盘”的儒家式经营理论,为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转化与复兴提供了有力见证。
第三,下气力背《论语》,对于克服浮躁学风、磨炼性子、养成良好的学风有积极意义。读书如果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如同入宝山而不识宝。我们的古人是重视经典研读和背诵的。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每本书都精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因此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博与精深的关系。对于经典著作,还是需要精读、深读,以至于背诵的。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有的人嫌麻烦不重视读原著,只看别人的阐述;有的人只是泛泛地读一读就进行评论,或者简单地肯定和赞美,或者简单地批评和否定。就拿《论语》来说,有的人甚至一遍没读完,就批评其思想保守、缺少创新;也有的人只是随意翻一翻,就又对其言不及义地大加赞赏。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背《论语》,深化了我对如何读书、如何培养良好学风等问题的认识,那就是一定要重视读原著,对经典著作尤其要认真研读,精读、深读、熟读,以至能熟背。此外,在背《论语》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读书学习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成效。开始背《论语》时,看到文章那么长,又不好懂,真有些害怕,心想,这要背到哪年哪月?但还是咬咬牙,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每天背三四章,近百个字。没想到,坚持一段时间下来,还真有了一些积累。于是,更有了信心。慢慢地,还摸索出一些窍门。其实,不论干什么事,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取得效果。背《论语》,既锤炼了我的意志,也增强了我的毅力。
当然,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光会背是很不够的,死记硬背同样不是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记和背只是打基础,关键是要理解、要领悟,更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运用,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实上,不仅是《论语》,任何经典作品,尤其是当代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更重要的在于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本文原载《宣城论坛》2007年第4期,收入本书时作了部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