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最近,抽空重读了两本书:《论语与算盘》和《经济学的智慧》。前者是“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后者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著。联系这两年研读《论语》与《孟子》的体会,重读两书,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我们总把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现在读了儒家经典才明白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一方面,在很长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许多朝代都有都市繁荣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都市繁荣的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并非主张舍利取义,而是主张利义合一、重义而不轻利,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考虑的,与孔孟的思想并无多大关系。倒是孔孟的不少思想,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汲取其合理、积极的成分,加强对经济伦理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若所有,易若所无”——交换是为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

中国古代虽然一直被视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事实上很早就开始有了交换,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剩余产品后,交换就成为必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样的环节不断循环,呈螺旋式上升,使生产不断扩大,交换日益频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是交换与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不生产就没有商品交换与消费,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的方式和消费的水平;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没有交换,生产的东西只能自我消费,消费者只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样既影响生产,也影响消费,事实上没有交换是不可能的;消费是生产和交换的根本目的,又是促进生产和交换的重要条件。在这三个环节中,交换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换。儒家创始人看到了经济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充分肯定了交换的不可或缺。孟子说过:“古之为市也,以若所有易若所无。”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章中,孟子批评许行“贤君与民并耕而食、雍孙而治”的主张,认为“且以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备者,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先天下而路也”;在《滕文公下》第四章,孟子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都充分肯定了交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理论来看,就微观而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能力、特长和禀赋,用经济学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正是由于交换,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己之长换人之长来补己之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交换越发达,个人的比较优势发挥就越充分,社会生产力就越发展。正因为有了交换这个前提,才出现了社会分工。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换的频率越来越高。所有的交换都是为了以己之优势去换取别人的优势。我们创造财富、发展经济一定要认清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要购买一些商品,又都要出卖一些商品。每个人都力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更多地享受别人提供的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地方也是这样,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必须要透彻分析和认清自身在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扬长避短,让优势发挥最大效益,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人无信不立”——信用是经济活动的生命

关于信用问题,《论语》中讲得很多。“信”是孔子最信奉、最推崇的美德之一。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恭宽信敏惠”,都离不开一个“信”字。在曾子的每日三省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篇》)是重要的“一省”;子夏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篇》);孔子更是多次说到“信”:“敬事而信”(《学而篇》),“谨而信”(《学而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信则人任焉”(《阳货篇》)。这里引用的“信”,都是讲信用、讲诚信、说话算数的意思。孔子是从修身做人、与人交往的角度讲诚信问题的,而经济往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方面。所以,信用、诚信也是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信用历来是经商最重要的品德,经商不讲信用,不要说“富不过三代”,恐怕三天都不行。从微观角度来说,比如,菜市场卖肉的如果欺骗顾客,卖注水肉,一旦被顾客发现,就会少有人光顾;一个人如果向朋友借钱,无故不按时偿还,甚至故意赖账、久拖不还,以后就很难再借到钱。从宏观角度来说,政府、企业、金融部门都要讲信用,否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将无法开展,经济就很难得到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方面都与信用有关。比如消费方面,扩大内需就与信用有很大关系。此问题,政府提了好多年,中央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但国内需求不足仍然明显,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信用不好是其中之一。消费者对未来缺乏足够信心,收入预期不高,而住房、上学、养老、看病等预期支出大,人们不敢消费,担心收入不能稳定增长,支出却不断增加,影响未来生活。社会信用度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投资不足也跟信用不好有关。一些企业信誉不好,商业银行不敢把钱贷给它们,宁可把钱存在中央银行,虽然利息比放贷低,但毕竟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企业投资不足,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而银行存贷款余额又过大。所以,茅于轼先生在《经济学的智慧》一书中,多次讲到信用问题,他甚至认为信用可以资本化。因为信用好的企业借钱比较容易,贷款成本会比较低,因而生产成本相对低一些;相反,如果信用不好,就会造成经济损失。就企业内部来说,一个企业老板如果不讲信用,总想着偷税漏税,他就很难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所以,要想积累财富,首先要积累信用、提高信用。提高信用要从每个人、每件事做起。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交易的方式更多地虚拟化,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早就翻过了物物交换的一页,而且慢慢地从一手交钱、一手交物过渡到使用支票、信用卡时代,还有很多网络交易的情况。因此,人们的信用显得更为重要。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市场经济社会,必然寸步难行。

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应当受到尊重

《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说明孔子是肯定人通过正当的手段追求富贵、摆脱贫困的。孔子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篇》),他肯定子贡“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思想,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如果没有稳定的财产,就没有持久不变的意志,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铤而走险。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一个社会要稳定,需要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如果有了一定财产,再进行文明礼仪教化,就会出现富庶繁荣、重德崇礼的政治局面。这正是儒家富而后教的思想,同我们今天讲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三个文明一起抓,道理差不多。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光讲精神文明,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所以他提出,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更多的人富起来,“让一切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正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是经济活动得以健康进行的重要原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思想方式、价值观念,总的意思是要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经济活动中,同样要有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自己想发财,也要让别人发财。你想买到价廉物美、质量可靠、售后服务有保证的商品,就要想到别人也一定有这样的想法;你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后,货款能及时收回,你就要想到员工希望及时领到报酬,尤其是农民工希望及时拿到工资。市场经济虽然讲究利益最大化,但讲究双赢、多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样一种思路。同时,孔子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会不愿意、不喜欢。比如,自己痛恨买假冒伪劣商品,痛恨缺斤少两,就不要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交易时应该童叟无欺。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自己上当受骗吃了亏,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怨呢?孔子说过要“以直报怨”。以怨报怨,你受骗上当后,也采取欺诈手段,使别人也上当受骗,这样会使整个市场处于混乱状态,使整个社会的信用丧失殆尽,经济活动也因而无法进行,结果是大家共同遭殃。以德报怨,表面看来很好,但可能会使不法商人变本加厉,使更多的人上当受骗;同时,产生错误导向,使守法者对信用产生怀疑。相比而言,“以直报怨”最恰当。你对我不讲信用,我不因为自己上过当受过骗就对你进行报复,仍然尽我的本分,一方面继续守法诚信经商;一方面向工商管理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反映,由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不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五、“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平等而无特权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是子贡说的话,也是对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具体化。子贡对孔子最为崇敬,孔子死后,其他弟子守孝三年,子贡守了六年。子贡是受孔子思想影响最深的学生之一,又是孔子学生中最善于经商的一个,孔子赞扬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子贡靠经商赚了很多钱。子贡经商为什么会成功?或许正是他这种“不强加于人”的处事原则成就了他。

不强加于人的思想,含有崇尚平等、否定特权的意思。如果彼此平等,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享有特权者,则可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他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别人的产品,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也可以用较高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别人,同样不管别人是否愿意。一些垄断行业就是特权享有者,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消费者,那些霸王条款就是垄断行业强加给消费者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经济主体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能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在国际贸易中,同样要倡导这种“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思路和做法,双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对方,特别是强势一方,更不应霸道。而应该平等地协商谈判,实现“双赢”、“多赢”。

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选择最佳方案是经济学的要义

经济学说到底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从生产到分配、交换、消费,都存在选择的问题。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来说,资源存在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所以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即生产要素如何进行配合、生产出来后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所以生产、分配环节无时无刻离不开选择。我们每个消费者每天都会面临选择。到市场购买物品,是买鸡、买鱼还是买肉,要选择;买多少、到哪家店买,也是选择。这样的选择天天都在进行,选择的目的是使自己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用,使自己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大的满足。就一个企业而言,几乎天天都在作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如何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企业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就政府而言,同样如此,在宏观调控中,如何通过货币、财政、计划等手段,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使经济既不过冷也不过热。再比如,经济学中有边际产量递减原理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其原则也是中庸,即合适、恰当。而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有人认为,中庸就是不采取上策,也不采取下策,而是采取中策。这不符合中庸的思想。中庸就是最佳,就是上策。而“过”与“不及”,都不是上策,也不是中策,都是经济生活应该避免的。恰当、适度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原则。市场经济讲究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就是中庸,就是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所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了选择的智慧和方法。我们今天说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一个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什么样的发展速度、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好?这就是中庸原则的具体运用。

(本文原载《宣城日报·皖南晨刊》2008年12月18日、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