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科学发展思想

《论语·子罕篇》中说:“子罕言利”,意思是孔子不轻易讲物质利益。不轻易讲,说明孔子谈论利益问题很慎重。不轻易讲,并不是不讲,也不是不重视、不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说其慎重谈论利益问题。慎重谈论并没有什么不好。慎重讨论,慎重研究、作决策,使经济更平稳、更理性、更有效地发展,不具有科学发展的意思吗?其实,儒家经典是重视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的,而且其中不少关于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还比较先进,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一些积极的启示。

一、“无恒产则无恒心”——物质利益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

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并不否定物质财富,并非不讲物质利益,并不是不喜欢、不追求富与贵。追求富贵,摆脱贫穷,渴望过上富足充裕、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一个正常的人,没有谁喜欢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没有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否认物质利益,过苦行僧的生活,搞空洞的政治说教,那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的是要用合法正当、合理正确的方法积累、创造物质财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富而后教”,管子也说过“衣食足然后知礼义,仓廪实而后知廉耻”。《孟子》中多处讲到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还具体讲了如何进行物质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不违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虽然这是低水平的小农经济的物质生产模式,但说明孟子是重视物质生产的。

二、“欲速则不达”——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篇》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同样有其规律。科学发展要求尊重、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不能一味图快、急功近利。经济发展的速度要与效益、质量相统一、相协调。要着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完全依靠投资这一驾马车带动经济发展,而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并重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求得暂时的短期的发展和表面的虚假的繁荣;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样有其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会影响、妨害生产力发展。“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是说不能急功近利。发展经济当然不能忽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但更不能忽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从“无欲速,无见小利”(《子路篇》)中,我们还可以品味出其有重视基础工作的意思,特别是要重视那些投资周期长、见效比较慢的工作。比如,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需要长期投资、长期发展才能显现政绩。一个地方的党政领导,要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高度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是说孔子捕鱼而不一网打尽,不在飞鸟栖息时赶尽杀绝。意思就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的关系,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孟子》中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矣;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真的以为“人能胜天”,疯狂地向自然界攫取物质资源,致使自然资源大大减少,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加上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等,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物种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人类的重视。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要关闭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同时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切实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西方的工业化走了很大弯路,先污染再治理,不仅投入巨大,而且使人类受到了惩罚。我们国家的发展,要吸取教训,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传统文化敬畏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启迪。

四、“庶矣,富之,教之”—— 保持适当的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古代人口少,封建王朝把增加人口作为重要任务,把人口增加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孟子》中,记载齐宣王的话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说明古时重视人口数量的增加。孔子也主张为政要把人口增加作为第一位、最基本的工作。人口数量增加了,还要让民众富裕起来,使他们丰衣足食。然后对他们进行教化,使他们懂得礼义。富而后教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很有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合理控制人口。要大力发展经济,坚持和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大增加群众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在衣、食、用、行、住等方面不断改善。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又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发政施仁,先于斯四者(指鳏寡孤独)”——关注弱势群体,重视社会公平

《孟子》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要对鳏寡孤独这一弱势群体格外关注。在收入分配上,孔子主张“周急不继富”(《雍也篇》)。公西华乘肥马、衣轻裘,出使于齐,孔子在冉有的一再请求下,给公西华的母亲“粟五秉”;闵子为之宰,孔子与其粟九百,并说“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篇》)这与西方经济学中马太效应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有财富,就使其更多;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力弱、财富少,就要拿走已有的)不同。孔子说过,对那些饥寒交迫的人,问贫问苦,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在,领导干部逢年过节,去看望困难群众,都要带去钱物。当然,扶贫还要扶志、扶智,不仅要“输血”,还要帮助“造血”,增强“造血功能”。尤其是要从制度、政策上提供保障。今天,党和政府努力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就业,实施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工程,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就业本领,从而使弱势群体、困难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六、“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尊重群众意愿

《论语》的最后一篇,记载了子张问政。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以从政了。“五美”之中,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所谓“惠而不费”,孔子解释说,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所谓“劳而不怨”,孔子说是“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给老百姓恩惠而不浪费国家财物,让老百姓劳作而不让他们怨恨。实际上就是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想问题、作决策时,一定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帮助群众做好事,也要听取群众意见,同群众商量,让群众做主,保护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也就是说,当领导的要节约民力,即使是修桥、修路、水利兴修等公益事业,也要选择合适时机,尊重群众的意愿。

要精兵简政,减少行政开支。《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一次温家宝总理在讲到乡镇机构改革时,也引用了这句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精简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减少冗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发展经济,要讲究经济伦理,要使财富的追求和创造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运用合法正当的手段实现发展、追求富裕、摆脱贫困。《大学》中还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气旺,财气就旺。一个地方社会风气好,官员和商人有操守,讲诚信,就能成为投资最佳地,客商云集,经济自然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搞发展、搞经济建设、进行物质生产,要合法、合理、合情,诚实劳动、正当经营。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牺牲他人利益、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来脱贫致富奔小康,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