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做人,有何难哉?难在得体地交往,难在恰当地处事。会为人处世的人,其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工作、事业往往比较顺利,身心也比较健康;相反,如果不会为人处世,其人际关系紧张,纵然业务水平再高、本领再大,也很难做好工作,心里常会不愉快。现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重视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方面,《论语》中有不少浅切而又深刻的论述,今天读来仍能获得不小的教益。
《论语》中讲为人处世道理的,大概有下面一些意思。
一、待人要宽容,要能容人
《子张篇》中记载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如何交朋友。子张问:子夏怎么说的?回答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意思是可以交的朋友就交,不可以交的朋友就不交。子张说:“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没有批评子夏讲得不对,而是说子夏讲的跟我听到(老师说)的不一样。君子要能容人,对贤者尊重,对不贤者进行劝导。如果自己是个贤者,有什么样的人不能相容呢?如果自己不是个贤者,又有谁能容我?一句话,就是要能容人。
孔子还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跟我们今天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样的意思。最能反映孔子这个意思的是下面一段话,“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在《里仁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对人宽容,是孔子终生坚守的原则。因为他真正懂得“宽则得众”,刻薄寡恩则失人。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不搞小团体、小圈子,要能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尤其是不同见解的同志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宽待下属,宽容下属的过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微子篇》记载周公对鲁公说的一段话:“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意思是说,对亲人、下属、朋友、同事,都要尽量宽容,给予善待。
二、待人要真诚,要讲信用
《学而篇》第四章说,“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反省的三件事中,有两件就与待人的忠信有关。第七章引用子夏的话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当子路问怎样对待领导、对待上级时,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宪问篇》)意思是说,宁可讲真话冒犯也不要欺骗领导,也就是对领导要讲真话、讲实话,反映真实情况。
待人诚信,还包含当面与背后一致、不在背后讲人坏话。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孔子也说,君子“恶称人之恶”(《阳货篇》),就是说君子厌恶在背后说人坏话。有些人当面说好话,背后讲人坏话,是不友好、不厚道、不诚信的行为。相反,君子“乐道人之善”,平常看到、讲的多是朋友和同事的优点。
待人真诚、守信,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有人讲你的坏话,特别是到领导那里进谗言,伤害你,你该如何对待?《宪问篇》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态度确实是非常务实的。对“以直报怨”,可以这样理解: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不和你计较;你说我的坏话,我不跟你一般见识,不打击报复、不搞冤冤相报;你这件事做得好,我便说你做得好;那件事做得不好,我便说做得不好。总之,不因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而影响我公正处事的态度。这是待人忠诚守信的表现,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挺不容易。
三、待人要善于劝诫,把握分寸
与人交往,不仅背后不说人的坏话,就是当面劝诫,也要注意方法。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回答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你发现朋友、同事做你认为不妥当、不该做的事,要尽朋友、同事之责,进行劝阻,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否则就不是诤友。但劝诫一定要注意方法,便于朋友接受;还要适可而止,不可喋喋不休。如果不注意场合、不讲分寸,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搞得大家不愉快,于事无补,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里仁篇》中有类似的话,只是不限于朋友之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领导、上级要忠诚,适时进谏,提出不同意见。但一定要理智,万不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比领导聪明、高明,对领导决策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领导即使做了不妥不当之事,你应该真诚地提出意见、建议,但也须注意方法,适可而止。否则,不但你的意见难以被接受,还会把事情搞僵,没有回旋的可能。对待朋友也应这样。同时,你还要考虑你在朋友、上司心中的位置,考虑他对你的信任程度,“信然后谏;不信以为谤己也”。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同样对于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张三去劝阻,毫无效果,李四去一谈,很快解决了。造成这种情况,除说话方法外,还有个信任度问题。
对领导、对朋友是这样,对家人也是一样。《里仁篇》记载孔子的话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告诉我们,在规劝父母时,如果父母不接受意见,仍然要尊敬父母,尽心尽力侍奉父母,不能心生怨恨、不理不睬。
领导、老师、长辈跟你讲道理时,你应当保持尊敬之心,没必要当面反驳、“抗上”,而应事后认真思考,把问题想清楚,完善和修正领导、老师、长辈的意见,悄悄地弥补其不足,这不是世故、圆滑,而是高明的做法。《为政篇》中有孔子赞扬颜回的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的“不违”是聪明的,这确实比当面顶撞、批驳的效果要好得多,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融洽。当然,“不违”、“退而省其私”,与阳奉阴违绝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动机和效果有本质上的不同。
《论语》中还有不少关于为人处世的论述,总的原则是恰当、合适、得体,即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庸”。值得注意的是,善于为人处世,搞好人际和谐,不是靠吃吃喝喝。另外,我们读《论语》,学习借鉴孔子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目的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不仅要知之,更要行之。如果读《论语》,不结合自身实际,不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就如北宋大儒程颐说的那样:“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