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而”

《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之一,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最早谈论“论语”的是汉朝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全书20卷,2万多字。

前不久,市委姚书记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大兴学习之风,做一个有素养、有学问、有追求、精神富有的学习型干部,要求干部好学、乐学、善学、勤学。姚书记的“四学”,是对干部读书学习问题具体而综合的要求,这一要求涵盖了读书学习的动力、态度、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等方面。今天,我仅围绕《论语》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论语》、《大学》、《中庸》及《孟子》中关于读书学习问题的论述,以及自己业余读书三十余年的经历和一些心得、感受,和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少走一些弯路,少费一些力气,少下一些冤枉的功夫。

一、“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孔子在勉人为学。人的本性相近,但由于习染而有着善恶的不同。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阳货篇》第八章记载孔子的话说,“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言六蔽”,是说六种美名及其易产生的流弊。在孔子看来,仁、知、信、直、勇、刚都是高尚的品德,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这些美德就不会得到弘扬。对个人而言,就不能明白事物所以然的道理,对事理情况看不清楚,对利害得失也想不透彻,就会出现愚(昧)、(放)**、贼(害)、绞(偏激)、(迷)乱、(颠)狂等弊害。这是孔子借礼义的熏陶,使天赋的表现合于正道,以成就美德。英国著名思想、教育家洛克也说过类似的话:“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汉书·董仲舒传》中也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都是说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1981年7月,十八岁的我从宁国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绩溪县家朋小学任教。报到那天,在学校教导处程灶桃主任那间位于许家祠堂的办公室破旧的办公桌玻璃板下,我看到了一张发黄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陶渊明鼓励家乡后辈读书的一段话,从那时起,我坚持业余读书至今。每当我动摇、疑惑、迷惘时,那些我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美谈佳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以动力、勇气和毅力。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开头一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群书矣。”

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读书要坚定心志、努力向学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意思是,三军的主帅,固然兵多将广,势力强大,但他的权力威势都是外来的。匹夫虽然只有一人,势单力微,个人的意志根源于心;内在的意志,无待于外,可以圆满自足,故其志不可以夺。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要静下心来读书,不受金钱、美色、名利、权位的**和影响,需要有十分的定力,要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毅力。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篇》)《中庸》也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表面上看,好像是将人作高下之分,其实是在勉人向学,原因是,“生而知之者”,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人没有不学而能的,实际上并无真正生而知之者。一般人有资质高低之别,资质高仍有赖于学,学后,就能知晓道理,这是“学而知之者”;资质较低,只要肯学,一样可以知晓道理,这是“困而学之”;如果不肯学,那就迷糊度日,如行尸走肉,这是“困而不学”,成为被大家看不起的最下等人了。所以《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精心挑选书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这是孔子教人先学做人,以德为本;其次才学文,求书本上的知识。入孝出悌,谨身信言,爱众亲仁,这是做人的本分,必须把这些都做到,书本上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反而会成为害人害己的工具,社会上所谓的智能型犯罪,就是此类。所以,我们求学,固然要追求知识,但必须尽到做人的本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实践,培养德育。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孔子论学,最强调人伦道德的实践。子夏这番话,就是在阐述孔子的观点。其实生活即是学习,尊敬贤人,善事父母,忠于职守,以诚信待朋友,等等,都要通过学习而来。真正的教育,不只在于记诵知识,或求取文凭、学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将之落实于伦常日用间。《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所强调的是,德行优先于知识,成德才是为学的终极目标。并非认为不需要学。总之,求学的内容包括德性和知识,重点在于德性。

《大学》开头一段也强调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修齐治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要修身,把人做对、做好。“人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而要“做对”人,要修身,就要心正、意诚、致知、格物,读书学习是前提、是条件、是基础。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首先要正确地选书。当今时代,出版业高度发达,各种图书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同品位、不同档次、不同质量的书,对人的影响各有不同。有一些人读厚黑术、麻衣神相之类的书,反而把本性搞坏了。所以要精心挑选。读什么书?如何选书?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不知该读什么书?我的体会有四点:首先读教人如何做人的书;其次读哲学方面的书;再次读历史书;最后干什么活读什么书。

先说读关于教人做人的书。最重要的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我一直以为,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做学问,做人都是第一位的。人的品德不好,干什么都会害人害己。个人认为,如果人品不好,千万不要从政,否则真是害了“三人”,即:害了别人、害了家人,也害了本人。至于经商,人品同样十分重要。否则,会见利忘义,成为奸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最后害人害己。从教、做学问也是如此,学术界经常爆出某某教授抄袭论文、剽窃学术成果的丑闻。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多读些教人做人的书是必要的。国庆节前两天,也就是9月28日,在孔子诞生2564年之际,我收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我国台湾地区60多年来在高中一直安排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属于必修科目,内容主要涵盖传统儒家“四书”。中华书局经过认真调研论证,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具有跨海峡的共通性与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对原教材进行改写,正式出版,供内地的高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使用。可见,教人做人的儒家“四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于做人,说到底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读懂了“四书”,也就不难理解、不难把握和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就是事事设身处地、时时换位思考、处处将心比心;就是要亲亲、仁民、爱物;就是要对己“忠”、对人“恕”;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就是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之端);就是要“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就是要“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中庸》),等等。

读哲学方面的书。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前半句是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有自己的特点,都要有专业知识,所以干什么活要读什么书;后半句话是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又都有普遍的规律、相同的要求,也就是相同的“理”,这个“理”,就是哲学思想、观点、主张,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曾指出:“学习理论,最要紧,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关于读哲学书,李瑞环同志也有过很多论述。他的几本书,都是哲学书。《辩证法随谈》、《学哲学、用哲学》、《务实与求理》,等等,都值得研读。

读历史书。首先是读国史和党史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读历史书,还指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了解这项工作、这门学问的历史。从事经济工作,不能不学习、了解中国经济史乃至世界经济史,干法律工作不能不学习了解中外法制史。当然,如果能集中时间,读一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有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有了历史知识作基础,才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提高工作水平。我在报社工作时,读中国新闻史;在组织部干部科做干部考核工作时,读中国人才思想史和干部考核学,包括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人德与才关系的论述。这些历史知识在我做好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读历史书,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读一个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读工作总结,是了解一个地方发展、一个单位工作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2008年,为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的工作,我从市档案局复印出30年来的工作总结,把有特色、有影响、在全省全国有位次的工作摘录出来,写了总结材料,我个人也写了文章《在总结继承中改革创新——30年组织工作巡礼》,产生了较大反响,得到安徽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至于干什么活读什么书,意思十分明白,就是要坚持学用结合,围绕本职工作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干了许多不同的工作,读了许多不同的书,就会具备多方面知识。当然,也有弊端,就是可能什么都知道一些,什么都了解得不深。人的一辈子时间很短,真正想要有成就,就要集中精力专攻某一方面知识。这是我读书最大的体会。业余读书30年,读了很多书,经史子集、政治经济、经济法律、新闻管理等,都有涉猎,但都只懂一点皮毛。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为学要坚持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与思必须并重,不可偏废。研究学问有两条途径:一是积存,一是消化。只有积存,不能消化,如同只进不出的仓库,久而久之,里面的东西必定朽败腐坏。只求消化而不积存,就会肚中无物。可见两者是不可或缺、不能偏废的。只知学习而不能思考,就如鹦鹉学语,不知其义;只知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闭门造车,出不合辙,结果弄得疲惫不堪。英国思想家洛克说:“阅读只能提供知识的材料,若要据为己有,必须依靠思索之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而不加以思考,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我的感受是,思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纽带;思考,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思考,才能有读书心得,才能有深切体会。我过去在组织部工作时写的一些干部工作方面的业务论文,如《从调查研究视角看干部考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看干部工作效率》、《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都是我学习、思考的一点成果。比如,《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全文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没有任何借口——提高执行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内容都是读了《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海尔总裁张瑞敏和汪中逑的《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后,结合当时市委提高机关效能活动作出的一些思考。

五、“予一以贯之”——为学应持真诚态度,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孔子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篇》)他以岁月如流,勉人惜时进学。陶渊明《杂诗》云:“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明朝文徵明之子文嘉《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有关勉人惜时进取的名篇佳作很多,但能真正努力把握时光的又有几人?孔子此言,毫无教训意味,而用感慨口气表述。圣贤如孔子,都有这种感触,我们能不被警醒而更加珍惜时光吗?

孔子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卫灵公篇》)子贡说:“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读书学习就是要一以贯之。

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篇》)在这里,孔子勖勉年轻人及时进取,前途当不可限量;若蹉跎岁月,则将老大无成。

朱熹有一首诗《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是讲写文章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但用在读书上也同样适合。“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胡适《人生大策略》说人生三味药:信心丸、问题丹、兴趣散。“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每天花上一点钟读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页,30年可看10万多页书,足以成为某一方面的学者了”。

有些人总以工作忙为由,放松读书学习。最近李克强总理到瑞士访问,在回答一位大学生提问时,说无论工作再忙都要抽时间来读书。

不想读书,当然会有许多借口。“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蝇冬有雪,抱着书包待明年。”

读书学习,不仅要惜时,还要有恒心。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孔子以堆土成山、平地堆土为喻,说明为学贵在有恒,并特别指出,持之以恒或半途而废关键在于自己。荀子《劝学篇》也有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论语》记载,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孔子用走路作比喻,鼓励冉求要勇往直前不可画地自限。

孔子还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再次强调,为学之道有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因此必须孜孜不倦、勤勉以求,否则无法获得高深的学问。

毛主席早年自题对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都是说明读书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

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学既要追求新知,又要温习已获得的学问

有的书可泛读、粗读、略读,对于经典,则要研读,要深读、细读、精读,最好会背。2006年到2008年这三年里,我每天早晨花一小时时间,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4本书全部背了下来。有的文章,有的书,全部背不太可能,可以挑其中的经典段落背背。比如,上面我引用的《送东阳马生序》、《典论论文》。通过背,可以加深理解,“背会”促进了“体会”。

温故而知新,就是要好学,不断学习、坚持学习。好学有三层意思:一是爱好、喜好、喜爱读书。好学才能上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现今这样一个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经是一种常态。读书学习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话固然有些极端和绝对,但现在一天不看报、不上网,便不敢开口讲话。当然,更重要的是,读书学习,能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五个w”——领导工作的金钥匙》,提出“五个w”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此文后来发表在《现代领导》杂志上。

二是好好学、用心学、刻苦学。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学方法。特别要用心学习、钻研政策。我们常说,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前提是要把政策学明白、研究透。上级很多政策,含金量很高。要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找到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企业家比政府工作人员更注重。有些企业家在领导去调研时,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政策的关联性很强,且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所以领导每去一次,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问题。而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领导,由于没有深入学习研究政策,当领导来时,只能提一些很笼统、很模糊的建议、请求,让领导不知如何入手给以帮助。

三是能学好、容易学、有办法学。学习的平台多、渠道多。运用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可以迅速了解所需要的资料。比如,如何做好接待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网络对接待对象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其工作经历、性格特点、思想观点、主要成就等,让其产生被尊重、被认同的满足感,同时也让其知道你对他进行了深入了解,从而不敢糊弄、应付你。

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学读书之乐

《论语》开卷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其实都是讲读书学习之乐。读书学习,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方法、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业务不断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探讨、相互切磋,求大同存小异,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如果前来探讨的朋友,不理解、不认同、不赞成你的观点,甚至你的亲人、同事不理解你的主张,你也能做到不怨恨、坦然面对,不也体现了你的君子风范吗?

孔子一辈子坚持读书学习。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篇》)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所以,读书学习之乐,是心灵之乐,是追求真理之乐,是感情愉悦之乐。看了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与我之乐的讨论,你一定会忍俊不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不乐?

读书学习,从中获益,让人发现真理,发现人生真谛,能不乐?读书学习,让人做人从容、待人宽容、处世圆融,能不乐?

清晨,沐浴着朝霞,听着窗外小鸟的啾啁,你会因读书受到启迪而神清气爽,充满自信地走向办公室;周末午后,望着窗外朦胧的细雨,手捧一杯新泡的绿茶,读着书,你会感觉整个身心都被洗涤了一般。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办公室加班回家,洗完澡,歪在**,读几页书,也能消除些许疲劳和烦恼,平静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拿一个单位来说,如果读书学习的氛围浓一些,风气就会正一些,是非就会少一些,干部的业务能力也会强一些,工作水平、工作质量会高一些,在系统里的位次会靠前一些,外界的形象会好一些,民主考评中优秀科长会多一些,干部的进步会快一些,提拔人才的面会大一些,干部、职工会更快乐一些。

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学之道

善于向人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一要向长者学。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开头,就谈了从母亲、父亲、祖父、老师那里学到的许多美德。二要向年轻人学习。一次,在和一位二十出头的韩国留学生交谈,当谈到为什么唐宋时期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宣城的话题时。他说,汉唐时期的宣城,就像今天美国的“硅谷”。讲得太好了。年轻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特别是留学生,注意中外对比,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值得学习。三要重视向领导学,学习他们如何批阅文件、如何作决策、如何处理复杂的信访事项。

善于向书本学。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才算善于读书?

一要系统地学习。一段时间,相对固定地读某一类书、某一专题方面的书。上大学时,我曾集中读过有关三大和谐方面的书,如《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寂静的青天》、《增长的极限》等。到宣州教育学院工作时,集中读清初宣城诗人施闰璋的诗;到报社工作时,集中读新闻学方面的书,包括标题学方面的书;在组织部工作时,系统读过干部考核学、人力资源学等方面的书,后来专门读“四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特别是有关《论语》的书,张居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还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日本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还有宣城人聂猷轩的《孔子经典言论全编》、《孔子学说新论》等。前些年,系统地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和《干法》,很有收获。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自动自发》、《致加西亚的信》。2013年以来,读了许多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书,比如《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绿色主义》、北京宪章等。读书要读名著、读专著、读原著。如读经济学家茅于轼的经济学专著《生活中的经济学》、《经常学白话》、《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等,以及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要固定读几份报纸。十年来,我坚持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要读几个固定栏目,如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国学、智慧。要固定读某一个专题。2008年下半年读了《经济日报》有关产业集群方面的20多篇报道,2009年上半年读了专业市场方面的报道30篇。2013年以来,读了近百篇“文化产业调研百城行”。要固定时间读。每天早晨读一小时。不断积累知识,积累资料,积累思想,积累经验。

二要坚持学用结合。以城市主题文化理论的学习运用为例。2013年以来,我读了城市主题文化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先生的《城市主题文化——与市长高端谋划城市》、《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书籍,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我结合宣城实际作了一些思考,并在随市党政代表团赴铜陵、安庆、池州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写了一篇体会文章。

关于如何读书学习,还有几点心得:一是未必要从头读起。因为不是所有的书,一开头就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有的书开头甚至可能晦涩、枯燥。对这样的书,可以随意翻翻,从最感兴趣、最吸引人的章节读起,然后不断往前、往后阅读,从而读完全书。这时才可能体会到,那样的开头原来是作者的匠心独具。

二是序言不可不读。书的序言一般对该书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观点、著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介绍。读了书的序言,会对这些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一般来说,给一本书作序的人比该书的作者学问要高。所以,读“书的序言”,同样会取得很大收获。

三是抓住关键词,通过抓住关键词归纳全书的主要内容。抓住若干关键词,再用一根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对全书内容就会有大致了解。这就是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随着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不断循环往复,书的内容也就被消化、了解、掌握了。

四是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将联系的观点运用于读书,有两层意思:第一,不论读什么书,要搞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十八大报告,除前言、结语外,全文十二个部分。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为第一板块;第二、三部分,总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为第二板块;第四至十一部分,分别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事业,为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论述党的建设,为第四板块。还有《论语》20卷,并不是随意、胡乱编纂而成,而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新燕顿旺的《隐藏的论语》中说,《论语》一书采用的是非常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学而”为凤头,是论语总纲,提出学习利益时代、影响他人、提升自己三大原则,学习内容包括知言、知礼、知天命等三大内容。接着用十八篇的篇幅具体阐述孔子的天命、礼、君子的学问,即道、德、仁的学问。第二至九篇阐述一些原则性观点,第十一至十九篇分别对上半部的篇章进行补充,由内明引申出为政、礼乐的外用之学,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最后以“尧曰”总结,强调仁德之学的传承,点出知天命、知礼、知言三大重点。如同演乐,让人回味无穷。联系还有一层意思是,要把《论语》各章、各节、各卷联系起来读,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联系起来读,把“四书”与儒家其他经典,如五经(特别是易经)、《荀子》联系起来读,与其他学派如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后来的佛家思想联系起来研究。陈立夫《四书道贯》,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内容,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很有意思,值得研读。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儒学、佛教、基督教都是讲做人道理的。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儒佛道都精通,他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都是儒佛道共参。因此,他能看高、看远、看深、看准、看淡。读书的人就是要能“看透人生,但不看破红尘”。看透人生,就会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名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不要为了名利,“白天坐不住,晚上睡不着”。当然,也不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人生也就没有意思了。

五是自己买书读。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固然有道理。很多人认为自己买的书,日后可以慢慢看,所以不着急看;倒是借来的书,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必须抓紧阅读,所以袁枚感叹“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倒认为,书非“买”不能读也。因为,我是主张和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既然要在书上画画写写,不是自己的书当然不方便。

总之,读书可以思接千载,意驰万里。给我们的生活以**,给工作以动力,丰富人的心智,解除人生的烦闷。读书学习,思考总结,体验实践,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质量,才能不断进步。这是我的最大感受、最深刻体会。

关于治学,王国维先生有三种境界,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人生的三种境界。2009年5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讲话中,重点讲了干部读书“三要”,要求领导干部读书学习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定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究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本文是作者应邀在宣城烟草专卖局“论语与人生”讲座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