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不论是从政、经商还是读书做学问,无德、缺德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尤其是从政,如果无德、失德,必然害国害民,最终也将害己害家人。对一个从政者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一个从政的人如果无德是很可怕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大声疾呼:“为政以德!”这疾呼声,犹如响雷,一直在历史的长空回**。“为政以德”一语,出自《论语·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今天的话说,做公务员、当领导干部,要讲究官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出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政绩。这样,群众才会拥护你、支持你。“为政以德”,是《为政篇》的主旨,也可以说是《论语》这本书的主旨。它还是亘古不变的原则和道理。今天看来,“为政之德”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之德,始于孝悌,本在爱民富民教民

据《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记载,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所以,为政之德生于内心,始于孝悌,由己及人,本在爱民富民教民。

(一)为政之德,从孝悌开始

《学而篇》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为人之本,是仁德之本。治国理政,首先要做到孝悌。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肯定是爱父母兄弟的,爱国爱民是爱父母爱家人之心的推而广之。《为政篇》的第五至第八章专门讨论了孝的问题,说明孝顺父母是从政道德的起始。在孔子看来,做到了孝悌,才有资格谈从政;做到了孝悌,带头倡导、培育尊老敬老之良好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在从政。自古以来,很多仁人志士都难以做到忠孝两全。最近,新闻媒体报道了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的事迹,其中一篇报道的题目是《爱家的人才会爱别人》,文中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描写:“吃饭的时候,邓平寿总拉着妻子一起坐在靠墙的位置上,让母亲坐在上席,把瘦肉夹给老人。饭后,邓平寿都会打来洗脚水,用手试好水温后,把母亲的双脚放进去,一边慢慢地搓揉,一边和母亲拉家常。冬天,他还要把母亲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焐暖和后,才扶老人上床休息。”邓平寿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一心帮助群众致富,从大道理上讲,这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从小的方面上讲,这是他把对母亲的孝敬之心推及家乡的父老乡亲身上的体现。所以,为政之德始于孝悌。

(二)为政之德本在爱民富民教民

从政者仅仅做到孝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所谓大孝孝于天下、大爱爱于天下。怎样才算爱民?就是要富民教民,使老百姓“仓廪足,知礼仪”,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子路篇》第九章讨论了这个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第二章也讲了这方面内容。当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从政时,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就可从政了。所谓“五美”,就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这样解释五句话的意思:惠而不费是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劳而不怨是指“择可劳而劳之”;欲而不贪是指“欲仁而得仁”;泰而不骄是指“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威而不猛是指“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对“四恶”,孔子的解释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些话的中心意思都是说为政要富民、利民、惠民、教民。

在小农经济时代,富民、教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孟子描绘的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违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孝弟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途。”孔子还说要缩小贫富差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篇》);要“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篇》)。同时,从政者不仅要“仁民”,还要“爱物”,“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说的是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国家总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可谓“庶矣”,社会也发生了巨变,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富民、教民的水平更高,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亲民爱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关心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孔老夫子若活在今日,一定会既感欣慰又自叹不如了。

二、为政之德,首在忠信、敬业,立于礼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是我们党的干部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执政方式。从政之德,自然要忠信、敬业,严格依法办事,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思想是对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一)为政之德,忠信为先

忠,古代是指忠君,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体现在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指示。信,主要是讲领导干部对群众作出的承诺要如期兑现,不能敷衍、哄骗群众,也不能欺瞒组织和领导。制定政策要经过深入调研,经过专家论证,保证切实可行,而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失信于民。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时,孔子说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从政的品行时,孔子说要“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篇》)。怎样算得上“忠”?孔子说,要像令尹子文那样,三次当令尹,没有得意、骄矜之色;三次被免令尹,也不愠怒、愤恨;更为可贵的是能做到“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公冶长篇》)。至于信,孔子说得更直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可见,忠信是从政的重要品德。

(二)为政之德,当勤勉敬业

孔子说过,领导、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学而篇》),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能“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要慎重对待,考虑周全,不能糊里糊涂拍脑袋草率作决策,造成恶果。同时,要 “无欲速,无见小利”,因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外,领导者还要“先之,劳之,无倦”,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要教育、引导部下勤勉敬业、锐意进取、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三)为政之德,立于礼制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应该说,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美德,但是没有“礼”、不讲“礼”,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为政之德还要讲礼、从礼。《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礼的特征及作用的论述:“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法制、规矩的使用,要以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目的;但“和”不是和稀泥,不是是非不分,而是要遵从法制规矩。没有“礼”是不行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也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不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人刻意钻法律的空子,恶意地利用法律。所以,一定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为政之德,在于得人,在于从政者身正、公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意思就是如果从政者道德高尚,就能吸引人、凝聚人、团结人,干成大事业。同时,为政之德还要通过有德之人带动、影响百姓。现在有人说,中央政策是好的,但好政策出不了中南海。那就是一些官员截留了好政策,执行政策不积极、不认真,也就是官员官德缺失。因此,为政之德重在得人,而要得有德之人,领导者又必须自己身正,用人公正,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一)识人必须准确

为政唯在得人,得人首先要识人。准确识人确实不易。孔子说,识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篇》),就是说识人要看其行为,留意其动机,考察其目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看人要看本质。考察干部当然要广泛听取意见,但对了解到的情况还要认真分析。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喜欢他,或者大家都厌恶他,这样的人未必一定好或一定坏,对这样的人,要仔细考察。只有那些好人都说他好、坏人都说他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

因此,我们在考察干部时,一方面要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对多数人不拥护的干部不能重用;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以票数取人。对在民主测评中优秀票得全票、在民主推荐时得全票的干部要认真分析,防止那些到处讨好卖乖、不坚持原则的“乡愿”即老好人得便宜。

(二)用人必须公正

识人难,公正用人更难,而又是最重要的。用人公正,干部群众才会信服,否则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产生错误的用人导向。当鲁哀公问“何为则民服”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孔子还说过:“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子夏用事例解释这句话:“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这就是正确的用人导向产生的积极作用。

用人要公正,关键是用人之人即从政之人要正派正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孔子还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意思是讲为政者要正心正身。

四、为政之德,贵在修身

为政之德,并非生而有之,而是要通过后天修养而成。《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对人尤其是从政者的重要性。

(一)从政者要终身学习

《为政篇》第四章阐述了孔子一生的学习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今天做公务员、当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重、工作更复杂,更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平时要多听多看多了解情况,慎重表态,慎重决策,以免留下后患。

(二)从政者修身要及时改过

如何对待过错,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应如何对待,其所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孔子赞扬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说从政者要尽量避免工作失误,力求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特别是不重犯错误;一旦工作出现失误,绝不迁怒于人。孔子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时感到庆幸,“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他说,“过而不改,是为过也”,一个人有了过错不改,那是真正的过错。“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子罕篇》)。所以,修身特别要有这种闻过则喜的胸怀和知错能改的勇气。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了缺点,我们不要怕别人批评指出,更要有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的勇气。

(三)从政者要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论语》中多处提到君子,大部分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如,“君子周而不比”(《为政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篇》),等等。当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时,孔子告诉子路: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为政篇》中,有“子曰:君子不器”一章。意思是君子应该是全才通才,是复合型人才。今天的领导者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管理;既要懂经济、懂科技、懂法律,又要懂文化、懂历史、懂人文知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

总之,从政是很不容易的。孔子对从政者的要求很高,把从政看成有德有才者才能担当的大事。

(本文原载《宣城工作》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