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一、范晔撰《后汉书》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30]。善文章,精音乐,宋文帝时以才学为用,官至太子詹事。他撰《后汉书》始于宦途中元嘉九年(432年)左迁宣城太守之时。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人告发与谋立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为帝一案有牵连,以谋反罪入狱,被杀,时年四十八岁。其时,上距司马彪之卒约一百四十年、袁宏之卒约七十年。范晔在狱中作《与诸甥侄书》,阐说了他的为人、治学和撰写《后汉书》的一些重要情况,是一篇具有自序性质的文献。故《宋书·范晔传》全文收录了它。范晔治学,重在“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认为:“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主张“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他的治学态度和为文主张,在《后汉书》中得到具体的实践。他撰《后汉书》的全部计划,是要写成纪十卷、志十卷、传八十卷,合为一百卷。但他只完成了纪、传部分的九十卷就被捕入狱了,没有完成志的撰述。

范晔自己说:“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31]后人说他是“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又说他撰述中“至于屈伸荣辱之际,未尝不致意焉”[32]。这可能考虑到他身为庶子和宦途播迁的境遇,但范晔所谓“政恒觉其不可解”的话,似不必限于从个人境遇上去理解。范晔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在于从历史上去寻求关于现实政治中存在问题的答案。范晔撰《后汉书》时,至少有十种汉、晋史家所著后汉史作为参考。范晔自称,他的《后汉书》虽“博赡”不及班固《汉书》,但“整理未必愧也”;而其“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可见,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参照的。他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删削众家后汉史,在材料整理上博采诸家。《后汉书》中提到的有《东观汉记》和华峤《汉后书》,范晔称为“前史”。还有许多是他没有提到的。如其《党锢传》,可能来自司马彪《续汉书·党锢传》;其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类传可能来自谢承《后汉书》之同名的类传;其“六夷”传,包括东夷、南蛮、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可能是分别参考了谢承、司马彪、华峤三家后汉史中有关的传。而范晔在整理材料中对历史人物传记的编次上,则更多地受到袁宏《后汉纪》“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方法的影响。其于同卷人物,往往“不拘时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类相从”:有的以“治行卓著”,有的以“深于经学”,有的以“著书恬于荣利”,有的以“和光取容,人品相似”,有的以“立功绝域”,有的以“仗节能直谏”,有的以“明于天文”,等等[33]。总之,范晔对众家东汉史的“整理”之功,是更便于反映出东汉时期各类人物的事迹和风貌。

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本节第四部分将做详细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史之风极盛。范晔《后汉书》行世后五六十年,南朝梁刘昭即为其作注。昭伯父彤曾集众家晋史注干宝《晋纪》,可见刘昭“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本有家学影响。刘昭惜《后汉书》诸志未成,又据范晔“遗书自序,应遍作诸志”的计划,乃移司马彪《续汉书》志“注以补之”,合为一百三十卷[34],“世称博悉”[35]。但二书仍系单行,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以后,范书彪志方合刻行世,流传至今,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优秀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