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构成
辽宁省土地资源总面积14.8×104km2,其中山地面积8.6×104km2,平地面积4.9×104km2,其他1.3×104km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408.5×104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59%,人均占有耕地约0.096 hm2,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7×104hm2,占土地面积的4.03%;林地面积569.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49%,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4.9×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6%,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50×104hm2,占土地面积的3.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5.2×104hm2,占土地面积的7.78%;交通用地面积9.1×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61%;水利设施用地14.8×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未利用土地面积218.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76%。
(二)耕地分类及构成
据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宽度小于2.0 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截至2006年10月31日,辽宁省耕地面积4 085.1×103hm2。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最大,有3 281.3×103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3%;水田646.9×103hm2,占15.9%;水浇地面积156.9×103hm2,占3.8%。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的耕地3 990.6×103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7.7%;15°~25°的耕地78.4×103hm2,占1.9%;25°以上的耕地16.1×103hm2,占0.4%。
二、水资源
(一)地表水资源量
1.地表水资源量及分布
辽宁省水利厅以1956~2000年的平均年地表径流量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02.49×108m3,折合径流深为207.9 mm。全省20%、50%、75%、95%频率径流量分别为405.03×108m3、283.13×108m3、205.39×108m3、121.60×108m3。
(1)流域分区
按流域三级区来划分,地表水资源量最多的流域是沿黄渤海东部诸河和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口以下,分别为77.26×108m3、55.18×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25.5%、18.2%;沿渤海西部诸河、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口以上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12.2%、11.5%、11.1%;辽河柳河口以上和浑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9.2%、8.0%;辽河柳河口以下及其他占全省流域面积较小的流域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共计为4.3%。全省径流深地区分布不均匀程度比降水大。鸭绿江是径流的高值区,辽宁省境内鸭绿江流域平均径流深533.5 mm,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沿黄渤海东部诸河316.4 mm,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径流深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浑河、太子河及大辽河和丰满以上。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东辽河、西辽河、辽河干流、沿渤海西部诸河和滦河山区,径流深均在150 mm以下,老哈河是辽宁省径流量的低值区,径流深平均27.3 mm,只有平均水平的13%,鸭绿江流域径流深是它的20倍。
(2)行政分区
按市级行政区划分,丹东市地表水资源量最大,84.43×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27.9%;大连、本溪、抚顺市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10.7%、10.7%、10.1%;鞍山、铁岭、葫芦岛市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8.1%、6.6%、6.0%;其他市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较小,比例均在5%以下。从径流深来看,丹东市径流深最高,平均径流深574.3 mm,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其次是本溪385.1mm。径流深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大连、鞍山、抚顺;其余各市均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沈阳、锦州、朝阳、盘锦、阜新径流深小于100 mm,阜新最低,平均46.7 mm,水量只有平均水平的22%左右。
2.地表水资源量变化分析
把1956~2000年,分成1956~1979年、1980~2000年两个时间段,1956~1979年全省平均年径流量316.7×108m3;1980~2000年全省平均年径流量286.25×108m3,后21年的全省平均径流量比前24年有所减少。分析年径流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降雨偏少
辽东沿海和辽西沿海降雨减少百分比较大,最多减少12.3%,凡是降雨减少多的流域径流量减少幅度也大。
(2)地下水开采影响
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逐年增大,据分析各流域的用水都是逐年增大的,特别是地下水的用水所占比例很大。根据1980~2000年统计计算,柳河平均每年用地下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是35.5%,大清河62.3%,大凌河71.5%,绕阳河达到85.1%。地下水用水量的增加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包气带增厚,降雨后补给包气带的水量增大,这部分水最终耗于蒸发。地下水位降低,使地下库容增大,降雨入渗系数增大,即补给地下水量增大。经分析,辽宁省平原区地下水位1980~2000年平均降深达1 m。
(3)水保措施的变化
水保措施的增加使水的水平运动减少,即地表径流减少,垂向运动增加,即蒸发和下渗增加。以柳河为例,1983年,柳河列为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经过10年治理,柳河水土流失有很大改观,使河流的泥沙和径流都有所减少。柳河重点治理区在阜新市境内所辖总面积1 255.04 km2,有水土流失面积805.4 km2,1983年以前治理了202.6 km2。1983年开始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治理面积为732.33 km2,共计62个小流域。10年累计治理面积701 km2,保存治理面积564 km2,经过10年治理,使河流的泥沙和径流都有所减少。
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经计算,全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66.55×108m3,占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55%。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浑河、柳河口以上可利用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6%、64%、60%,柳河口以下最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40%。
(二)地下水资源量
1.地下水资源量及分布
全省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全省的地下水资源量。以1980~2000年平均值作为近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得到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4.68×108m3。
(1)流域分区
辽河柳河口以上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多,为24.13×108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19.4%;太子河及大辽河、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浑河、沿渤海西部诸河、辽河柳河口以下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资源量的14.5%、13.9%、13.4%、12.7%、11.0%;鸭绿江浑江口以上、以下,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5.9%、7.9%;其他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共占全省的1.4%。
(2)行政分区
沈阳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最大,为22.53×108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18.1%;其次为丹东市,占全省的13.4%;铁岭、鞍山、辽阳、锦州、抚顺、大连、本溪、朝阳等市,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9.4%、8.6%、7.7%、7.1%、6.0%、5.7%、5.6%和5.4%;其他葫芦岛市、阜新市、营口市和盘锦市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特别是盘锦市,由于咸水区面积较大,计算面积小,地下水资源量最少,所占比例仅为1.3%。
2.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其分布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之和为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1.47×108m3。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地下水可开采量主要集中于平原区。评价面积不到全省面积20%的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到了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近78%,而占全省评价面积80%多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仅占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的22%,这一现象在流域分布上均表现得极为明显。
(1)流域分区
辽河柳河口以上地下水可开采量最大,为17.02×108m3,占全省的23.8%;浑河、辽河柳河口以下、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沿渤海西部诸河和沿黄渤海东部诸河地下水可开采量占全省的比重依次为20.0%、17.3%、16.8%、11.6%、7.0%;鸭绿江流域地下水可开采量占全省的2.8%;其他在辽宁省面积较小的流域仅占0.7%。
(2)行政分区
沈阳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占全省的比重高达29.6%;其次是辽阳、锦州、铁岭、鞍山,分别占全省的11.8%、11.4%、10.9%、9.2%;阜新、丹东、葫芦岛、大连、抚顺、朝阳、营口、盘锦地下水可开采量较少,依次占全省的5.1%、3.9%、3.7%、2.9%、2.7%、2.7%、2.6%、2.0%;本溪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仅占全省的1.5%。
(三)水资源总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据1956~2000年逐年的水资源总量,以水资源总量的均值作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并进行了不同年段水资源总量频率计算,根据1956~2000年共45年的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山丘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即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五项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1.79×108m3,折合径流深度234.9 mm。全省1956~2000年,20%、50%、75%、95%频率水资源总量分别为448.42×108m3、323.67×108m3、242.67×108m3和151.75×108m3。45年平均的河川径流量302.49×108m3,山丘区降水入渗补给量65.97×108m3,河川基流量62.10×108m3,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8.31×108m3,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为2.88×108m3。
1.水资源总量的分布
水资源总量分布趋势与降水分布趋势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流域分区
水资源总量最大的是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水量为79.09×108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3.1%;其次为鸭绿江浑江口以下,水量为55.50×108m3,占全省的16.2%;辽河柳河口以上、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沿渤海西部诸河、鸭绿江浑江口以上、浑河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2.4%、11.8%、11.7%、9.8%、8.4%;辽河柳河口以下占5.1%;其余在辽宁省面积较小的流域占全省的1.5%。
(2)行政分区
丹东市的水资源总量最大,占全省的25.1%;大连、本溪、抚顺、鞍山、铁岭、沈阳、葫芦岛等市水资源总量所占全省的比重依次为9.6%、9.5%、9.0%、8.4%、7.5%、6.9%、5.7%;朝阳、锦州、辽阳、营口、阜新市水资源总量所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4%、4.1%、3.3%、3.1%、2.5%;盘锦市的水资源总量最小,仅占全省的1.0%。
2.水资源总产水深的分布
(1)流域分区
鸭绿江流域是水资源总产水深最大的流域,浑江口以上、以下分别为482.8 mm、574.3 mm;其次是沿黄渤海东部诸河,产水深323.9 mm,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浑太河在250 mm左右,丰满以上223.4 mm,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其余流域均在200 mm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少的是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只有29.5 mm。
(2)行政分区
丹东市产水深最大,全市平均584.2 mm,本溪市产水深平均386.0 mm,鞍山市309.7 mm,以上3市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连、抚顺、辽阳比全省平均水平稍高;其余均在200 mm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阜新、朝阳两市低于100 mm。
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820 m3,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
(1)流域分区
鸭绿江流域人均占有资源量最多,浑江口以上人均占有资源量7 805 m3,浑江口以下平均占有资源量3 171 m3;人均占有资源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流域,还有丰满以上、东辽河、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滦河山区、辽河柳河口以上;其他流域人均占有资源量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最少的流域是浑河流域,人均占有资源量仅389 m3,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2)行政分区
丹东市人均占有资源量最多,平均3 537 m3;其次是本溪和抚顺,人均占有资源量分别为2 061 m3、1 337 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有铁岭和鞍山;其余的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最少的是沈阳和盘锦,人均占有资源量分别是341 m3和273 m3。
4.亩[1]均占有水资源量
全省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47 m3,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辽宁省耕地较多的是中部平原区,而水量丰富区域是东部山区,耕地与水资源量分布一致性较差。
(1)流域分区
亩均占有水量鸭绿江浑江口以上最大,为4 661 m3;其次是浑江口以下3 343 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丰满以上、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滦河山区;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的是太子河及大辽河、浑河;其他流域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辽河柳河口以上,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最少的是柳河口以下,仅为172 m3,只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
(2)行政分区
亩均占有水量最高的是本溪市的3 072 m3;其次是丹东市的2 746 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抚顺、鞍山;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是大连、营口、葫芦岛;其余各市亩均水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朝阳、沈阳和锦州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最低的是阜新和盘锦,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3(表2.6、表2.7)。
表2.6 辽宁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占有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表2.7 辽宁省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占有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多年变化
本书把1956~2000年分成1956~1979年、1980~2000年两个时间段,1956~1979年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356.12×108m3,1980~2000年为325.40×108m3,这与降水的多年变化情况相一致。降水量偏少是造成1980~2000年水资源总量偏少的根本原因。
6.全省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如果采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降水入渗补给量与河川径流量之差的可开采量部分,作为区域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计算出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94.81×108m3(表2.8)。
表2.8 辽宁省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三、野生动物资源
辽宁省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生长茂盛,植被类型较多,灌丛、芦苇、草原、谷地、湖泊、河流等与农田互相交替,再加上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气温和降水量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是野生动物理想的生存场所。辽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68种,三级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蝮蛇、爪鲵、赤狐、海豹、海豚等。鸟类40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森林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山地、丘陵地带是全省野生动物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一)野生动物种类、数量
1.兽类
全省脊椎动物中兽类81种(海洋兽类12种)。据全省野生动物普查资料显示的数量均值,兽类动物总数29.22×104只(头),其中狼0.59×104只、黄鼬19.16×104只、狗獾2.40×104只、豹猫0.48×104只、貉2.14×104只、赤狐1.69×104只、狍子1.06×104只、猪獾2.11×104只、野猪0.08×104头、黑熊0.03×104只、麝0.01×104只。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2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
2.爬行类
全省有爬行动物28种。据全省野生动物普查资料显示的数量均值,爬行类动物总数236.89×104条。其中赤峰锦蛇8.06×104条、玉斑锦蛇0.30×104条、棕黑锦蛇18.32×104条、黑眉蝮蛇29.93×104条、白眉蝮蛇178.48×104条、蛇岛蝮蛇1.80×104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包括龟和棱皮龟;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包括桓仁滑蜥、北滑蜥、黑眉蝮蛇、白眉蝮蛇、棕黑锦蛇、团花锦蛇、鳖等。
3.两栖类
全省有两栖类16种。据全省野生动物普查资料显示的数量均值,两栖类动物总数80 401.00×104只,其中中华蟾蜍14 359.00×104只、黑斑蛙27 451.00×104只、中国林蛙38 414.00×104只、黑龙江林蛙13.00×104只、桓仁林蛙163.00×104只。省级重点保护物种有爪鲵、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桓仁林蛙、史氏蟾蜍5种。
4.鱼类
全省有鱼类25目93科2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有中华鲟1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细鳞鱼、松江鲈鱼、文昌鱼3种。省级重点保护物种有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香龟、乔氏新银鱼、凤鲚、刀鲚、东北雅罗鱼、鳗鲡、海龙、海马10种。
5.鸟类
全省有鸟类383种。据全省野生动物普查资料显示的数量均值,主要鸟类总数141.38×104只。其中分布广、种群数量最多的鸟类有鸭类(赤麻鸭、翘鼻麻鸭、绿翅鸭、罗纹鸭、斑嘴鸭、普通秋沙鸭等)47.86×104只;鸡类(石鸡、雉鸡等)43.51×104只;百灵类(凤头百灵等)73.75×104只;鹰类(蜂鹰、苍鹰、雀鹰、松雀鹰等)2.88×104只;隼类(红脚隼、燕隼、红爪隼、游隼、黄爪隼等)5.08×104只;鹤类(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鹤等)0.74×104只;雁类(鸿雁、豆雁、白额雁等)7.09×104只。国家一类、二类保护鸟类72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53种。
(二)水产资源
1.近海资源
辽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多种,主要有蛤、蚶、鲍鱼、海胆、牡蛎、海参、扇贝等;第三类游泳生物137种,包括头足类和哺乳类动物。全省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70多种,如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鲅鱼、鳕鱼、鲳鱼等;虾类20多种,主要是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10多种,主要是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等;贝类20多种,主要有蚶、蛤、蛏等。全省开发近海渔业生产潜力相当可观,近海水域二级生产力达320×104t,其中滩涂养贝生产潜力100×104t,沿岸动物生产潜力近150×104t,深水动物生产潜力70×104t。目前只利用了水域生产潜力的三分之一。
2.内陆资源
全省内陆水域有淡水类资源119种,其中典型淡水鱼类97种,河口洄游鱼类15种,咸淡水鱼类7种。淡水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鳙鱼、青鱼、虹鳟鱼、泥鳅和池沼公鱼等20多种;淡水虾蟹类有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等5种;淡水贝类有无齿蚌和田园螺等7种。
四、野生植物资源
(一)珍稀树种种类与数量
辽宁有各种植物161科2 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 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龙胆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薄荷、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杂料类、纤维类等。
全省珍稀树种种类有55种(含栽培),其中乔木32种,灌木23种(含栽培)。在珍稀树种中,已列为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乔木种有15种,灌木种有5种。全省珍稀树种总面积2 186 543.1 hm2,蓄积13 120 949 m3,其中优势种分别为:红松面积52 663.6 hm2,蓄积4 992 062 m3,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1.21%、2.12%;樟子松面积34 926.9 hm2,蓄积1 606 636 m3,分别占0.80%、0.68%;水曲柳面积3 355.9 hm2,蓄积221 42l m3,分别占0.08%、0.09%;胡桃楸面积74 291.5 hm2,蓄积4 311 636 m3,分别占1.70%、1.83%;黄波椤面积628.6 hm2,蓄积17 228 m3,分别占0.01%、0.01%;紫椴面积22 416.4 hm2,蓄积1 971 966 m3,分别占0.51%、0.84%。
(二)珍稀树种分布
全省珍稀树种资源分布十分复杂,只有准确地反映珍稀树种分布,才能为保护珍稀树种提供可靠依据。辽宁省主要珍稀树种及分布如下。
红松。红松主要分布在丹东、抚顺、本溪、铁岭4个市13个县(市、区)。分布面积在4 500 hm2以上,面积集中连片的有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市,占全省红松总面积的71.54%、蓄积的70.34%;分布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有东港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个县(市),占红松总面积的5.66%、蓄积的4.86%;其他县(市、区)分布面积在500 hm2以下,属于少量或零星分布。
樟子松。樟子松主要分布在阜新、铁岭、沈阳、抚顺4个市23个县(市、区)。分布面积在7 000 hm2以上,面积集中连片的有昌图县、彰武县,占全省樟子松总面积的42.52%、蓄积的40.70%;分布面积在4 000 hm2以上的有建平县,占樟子松总面积的11.89%、蓄积的4.84%;分布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有康平县、抚煤集团、省林业厅直属林场、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占樟子松总面积的18.54%、蓄积的25.06%;其他县(市、区)分布面积都在100~500 hm2,属于少量分布。
水曲柳。水曲柳全省除盘锦市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分布面积在300 hm2以上的有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和本溪满族自治县,占水曲柳总面积的46.09%、蓄积的53.38%;分布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有桓仁满族自治县、明山区、宽甸满族自治县、西丰县、省林业厅直属林场、省实验林场,占水曲柳总面积的29.22%、蓄积的34.63%,其他地区有少量或零星分布。
胡桃楸。胡桃楸主要分布在抚顺、本溪、丹东、铁岭4个市12个县(市、区)。分布面积在10 000 hm2以上的有新宾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2个县,占胡桃楸总面积的36.33%、蓄积的45.81%;分布面积在7 000 hm2以上的有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市,占胡桃楸总面积的35.70%、蓄积的28.19%;分布面积在2 000 hm2以上的有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辽阳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占胡桃楸总面积的15.71%、蓄积的13.87%;其他地区有少量或零星分布。
黄波椤。黄波椤主要分布在抚顺、本溪、丹东、铁岭、辽阳5个市8个县(市、区)。分布面积在20 hm2以上的有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明山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凤城市、辽阳县和铁岭县,占黄波椤总面积的52.96%、蓄积的54.97%;其他地区除盘锦市以外都有分布,占黄波椤总面积的47.04%、蓄积的45.03%。
紫椴。紫椴在全省除盘锦市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分布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有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阳县、西丰县、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占紫椴总面积的72.84%、蓄积的80.75%;其他地区只占黄波椤总面积的27.16%、蓄积的19.25%。
东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等,垂直分布在海拔640~1 200 m,多生于阴坡、半阴坡,树高6~10 m,属于零星分布。
钻天柳。钻天柳主要分布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和铁岭县。该树种主要生长在河谷岸边、滩地冲积土、河淤土等土壤上。生长的群系为温性沟谷钻天柳林,垂直分布在海拔200~700 m的河岸两侧,属于零星分布。
银杏。银杏属于辽宁栽培物种。在丹东、大连、鞍山、沈阳、葫芦岛和营口的盖州市都有栽培。
长白松(美人松)。长白松属于辽宁栽培物种。长白松属于赤松变种,原产地能耐-44 ℃,目前在辽宁省的栽培地点有凤城市通远堡林场、清原满族自治县打边沟林场、海城市上商英林场、宽甸满族自治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沈阳市植物园。
金钱松。金钱松生长于温暖地带,在海拔100~1 500 m的针阔叶混交林中生长,辽宁省仅在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树木园有栽培。
水杉。水杉属于辽宁栽培物种。水杉为速生、喜光、耐寒、耐水湿、耐盐碱树种,在北纬20°~40°之间生长,在大连、本溪、丹东、抚顺、沈阳、鞍山、营口等地均有栽培。
杜仲。杜仲属于栽培物种,适于温暖、湿润气候生长。在沈阳、抚顺、大连等地均有栽培。
核桃。核桃属于温带树种,喜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沙壤土,在大连、营口、葫芦岛等有大面积栽培。
天女木兰。天女木兰属于小乔木,树高可达8 m,主要生长于针阔混交林、温性杂木林和温性蒙古栎林之中,海拔在200~1 300 m的林区均有分布,在辽宁省主要分布在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大连北部的3个县级市。
东北赤杨。东北赤杨属于寒温带植物。主要分布在桓仁满族自治县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宽甸满族自治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
坚桦。坚桦主要生长于海拔700~1 200 m,温性、暖温性杂木林山脊岩石处。抚顺、本溪、丹东、大连的庄河,辽西部分地区干旱山坡地也有分布。
大白柳。大白柳多生长于温性杂木林中,分布范围较窄,多为海拔高度200~500 m的山谷河流沿岸。主要分布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和本溪满族自治县。
杜松。杜松多生长于海拔200~700 m,矮林、疏林和蒙古栎林植物群落中的山上部或顶部。在辽宁省主要分布在抚顺、本溪、丹东、铁岭县、开原市的东部以及盖州市东部地区。
花楸。花楸为小乔木,树高可达8~12 m。主要生长于温性杂木林中,喜冷凉湿润气候。在辽宁省主要分布抚顺、本溪、丹东、鞍山的岫岩满族自治县、铁岭的西丰县。
刺楸。刺楸属五加科乔木,主要生长于海拔400~1 000 m,排水良好的陡坡或山上腹。在辽宁省主要分布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市的盖州市、葫芦岛市的绥中县。
白皮松。白皮松为喜光树种,在气候温凉、土层深厚、肥沃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在辽宁省主要分布在沈阳、鞍山、大连、锦州、营口的盖州市。
光叶榉。光叶榉喜光,喜温暖湿润肥沃的土壤。在辽宁省主要分布在大连的旅顺口区、营口的鲅鱼圈区熊岳镇。
刺五加。刺五加属于辽宁的乡土树种,主要生长于海拔600~1 200 m,针阔混交林、温性杂木林、温性栎林中的山体中上部,且数量较为集中。在辽宁省主要分布在铁岭、抚顺、本溪、丹东、鞍山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连的庄河市地区。
刺参。刺参属于灌木,生长于海拔800~1 300 m的阴坡。在辽宁省主要分布于辽东龙岗山脉的上部或顶部,如新宾满族自治县钢山林场、桓仁满族自治县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宽甸满族自治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棚甸子林场和八里甸子林场以及花脖山地区。
东北茶藨子。东北茶藨子多生长于海拔300~1 200 m,在林下伴生灌木、草本植物生长。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在全省各个地区山地的阴坡、半阴坡均有分布。
日本厚朴。日本厚朴属于木兰科木兰属,引入物种,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凤城市)。
五、森林资源
(一)森林资源数量与结构
1.林业用地面积
根据国家有关技术分类标准,将林业用地划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用地(表2.9)。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95.03×104hm2,占全省总面积的46.94%。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5.13%。
表2.9 辽宁省林业用地面积结构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活立木储蓄量
按照林木类型不同,活立木蓄积包括林分蓄积、疏林地蓄积、四旁树蓄积和散生木蓄积,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24 415.90×104m3(表2.10)。
表2.10 辽宁省各类蓄积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森林资源结构
林业资源结构通常林种、树种、龄组和权属等结构,从不同角度反映森林系统功能、质量和经营状况。
(1)林种结构
根据森林主导利用功能,按照《森林法》规定,将有林地划分为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5大林种。在全省有林地中,防护林面积264.76×104hm2,蓄积12 649.05×104m3;特用林面积13.76×104hm2,蓄积906.37×104m3;用材林面积139.13×104hm2,蓄积9 785.72×104m3;薪炭林面积18.94×104hm2,蓄积186.49×104m3;经济林面积97.39×104hm2(表2.11)。
表2.11 辽宁省各林种面积和蓄积及比例统计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树种结构
根据树木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将全省组成林分的树种划分为11个树种组,其中主要树种组按面积排序前5位依次是柞树组、油松组、落叶松组、杨树组、刺槐组。5个树种组的面积合计为392.98×104hm2,占全省林分面积的90.01 %;其他树种组面积合计为43.61×104hm2,占9.99 %。按蓄积排序前5位依次是柞树组、落叶松组、油松组、杨树组、刺槐组,5个树种组蓄积合计为20 905.76×104m3,占全省林分蓄积的88.86 %;其他树种蓄积2 621.87×104m3,占11.14 %(表2.12)。
表2.12 辽宁省林分各树种面积蓄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龄组结构
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及经营利用目的不同,将森林生长过程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龄组。全省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88.70%,蓄积占林分蓄积的76.95%;近、过熟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11.30%,蓄积占林分蓄积的23.05%(表2.13)。
表2.13 辽宁省各龄组面积蓄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森林权属结构
权属包括林地权属和林木权属两个方面。林地权属划分为国有和集体两类;林木权属分为国有(包括林业系统国有、非林业系统国有)、集体、非公有制、未定4类(表2.14、表2.15)。
全省林业用地国有权属93.73×104hm2,集体权属601.30×104hm2。其中,国有面积83.96×104hm2,蓄积6 636.64×104m3,其中林业系统国有面积67.59×104hm2,蓄积5 252.20×104m3;非林业系统国有面积16.37×104hm2,蓄积1 384.44×104m3。集体林面积229.24×104hm2,蓄积12 682.24×104m3。非公有制林分面积123.00×104hm2,蓄积4 188.35×104m3。权属未定面积0.39×104hm2,蓄积20.40×104m3。
表2.14 辽宁省林业用地各权属面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表2.15 辽宁省林分各权属面积蓄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天然林资源
天然林是辽宁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绿色瑰宝,在全省经济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的天然林结构非常复杂,表现在树种繁多,林龄差异性较大,高矮不齐,直径粗细不一,林分总体质量不高,直接经济效益不大。但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全省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开始逐步进入休养生息的良性发展阶段。
全省天然林面积303.44×10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3.66%;天然林蓄积11 369.91×104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46.57%。
在天然林分中,防护林面积147.45×104hm2,蓄积8 126.83×104m3,分别占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的69.59%和71.50%(表2.16、表2.17、表2.18)。
天然林分按龄组划分,幼龄林面积143.50×104hm2,蓄积4 497.35×104m3;中龄林面积58.57×104hm2,蓄积5 724.90×104m3。天然林分幼、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的95.37%和89.94%。
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区,丹东、抚顺、本溪3市天然林面积157.44×104hm2,占全省天然林资源的51.89%。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表2.17 辽宁省天然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及比例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表2.18 辽宁省天然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及比例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5.人工林资源
人工林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培育人工林资源是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林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从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营造人工林,但都是结构简单的纯林,到60年代初,林业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人工纯林的病虫害比较严重,人工针叶林导致林地土壤不断恶化等,因此,开始提倡营造或诱导针阔混交林。由于当时对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认识不足,有的造林地块没有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将红松、黄波椤、水曲柳等适于冠下造林更新的树种成片地营造在**的荒坡、采伐迹地上,致使成活率不高,所以当时营造的针阔混交林保存面积不多,而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靠天然下种和萌生形成一些针阔混交林。因此,辽宁人工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纯林比例过大,不可避免地造成林地土壤灰化和板结,并有地力逐渐衰退的迹象;同时林分对雪压、风倒、病虫害、火灾等的抵抗能力较弱。落叶松的早期落叶病和枯梢病,红松的疱锈病,赤松、油松的松干蚧,杨树的透翅蛾、杨干象和腐烂病等危害十分严重,有的林分成片死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林资源的培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渐重视营造混交林,使全省人工林资源有了较大发展,林分质量也有很大改善,混交林比例逐渐提高,人工林成为全省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全省人工林面积330.52×10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7.55%;人工林蓄积12 220.83×104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50.05%(表2.19)。
表2.19 辽宁省人工林各地类面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在人工林分中,防护林面积117.31×104hm2,蓄积4 522.22×104m3,分别占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的52.21%和37.18%(表2.20)。
表2.20 辽宁省人工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及比例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在人工林分中,幼龄林面积129.29×104hm2,蓄积3 852.32×104m3;中龄林面积55.91×104hm2,蓄积4 028.78×104m3。人工林分幼、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人工林面积和蓄积的82.41%和64.80%(表2.21)。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灌木林资源
灌木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它耗水量小、耐干旱、耐盐碱、耐高寒,具有很强的复壮更新和自然修复能力,是辽宁省西部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是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混交树种,是平原地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的重要伴生树种。辽宁省灌木林分布广泛,生态防护效益非常显著,尤其在辽西地区,改善和发展灌木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极其重要。
辽宁省灌木林面积60.74×104hm2,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39.63×104hm2,朝阳市35.48×104hm2灌木林全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占全省灌木林总面积的58.4%(图2-13)。
图2-13 辽宁省灌木林面积分布图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7.经济林资源
全省经济林面积102.11×104hm2,其中乔木经济林面积97.39×104hm2,灌木经济林面积4.72×104hm2。按亚林种划分为果树林、食用原料林、蚕场和其他经济林(表2.22、图2-14)。
表2.22 辽宁省各市蚕场面积及比例统计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图2-14 辽宁省经济林各亚林种面积图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在乔木经济林中,蚕场面积52.06×104m3,大枣面积1.40×104hm2,大扁杏面积2.64×104hm2,其他经济林面积41.29×104hm2。在灌木经济林中,山杏面积为1.95×104hm2,其他灌木经济林面积2.77×104hm2。另外,按照灌木林的主导功能,全省将14.57×104hm2山杏按灌木林划为公益林,目前全省两杏一枣面积20.56×104hm2。全省蚕场面积52.06×104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9%,其中沙化严重而且土层较薄的蚕场面积为8.92×104hm2。鞍山市的岫岩县蚕场资源分布较多,面积为17.05×104hm2,占全省的32.75%;其次是丹东市和铁岭市。
(二)森林资源分布
1.森林资源区域分布
根据全省地貌类型和植物区系分布特点,按照生态优先,突出特点,强化保护,重在发展的原则,将辽宁省林业生态建设划分为3大区域,即辽东山区、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辽西北地区。
(1)辽东山区
①林业用地面积
区域内林业用地面积375.27×10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53.99%,森林覆盖率61.46%。有林地面积342.53×104hm2(林分278.52×104hm2、乔木经济林64.01×104hm2),有林地面积占该区域林业用地面积的91.28%;疏林地面积0.58×104hm2,占0.15%;灌木林地面积6.17×104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72×104hm2、其他灌木林4.45×104hm2),占1.64%;未成林地面积14.29×104hm2,占3.81%;苗圃地面积0.09×104hm2,占0.02%:无林地面积11.26×104hm2,占3.00%;林业辅助用地0.35×104hm2,占0.10%(表2.23)。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②活立木蓄积量
区域内活立木蓄积18 113.99×104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74.19%,其中林分蓄积17 983.71×104m3,占区域内活立木蓄积的99.28%;疏林蓄积9.58×104m3,占0.05%;散生木蓄积35.29×104m3,占0.19%;四旁树蓄积85.41×104m3,占0.48%(表2.24)。
表2.24 辽东山区林业用地各类蓄积量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③自然状况
辽东山区是全省天然林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核心区。行政区域范围为7个市31个县(市、区),地域范围为以辽河及长大铁路以东的东部山区地带,海拔500~1 200 m,总土地面积557.25×104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7.64%。气候属温带湿润区,土壤肥沃,年降水量700~1 200 mm,年平均气温5~8 ℃,无霜期140~160 d,主要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暗棕壤等。该区主要植物群落是以红松为主的原生植物群落演变成现在的天然次生林,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混有华北区植物,植被类型以高大的人工、天然乔木林为主,代表树种有红松、油松、落叶松以及辽东栎、桦树、椴树、榆树、色树、水曲柳、胡桃楸、黄波椤等多种树种。
④建设重点
该区建设重点是依托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公益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好现有植被,以生态保护和提高林分质量为主。通过封山育林,调整针阔结构来诱导混交林的形成,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发展异龄针阔混交林,大力治理坡耕地、蚕场和参园,以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实施果材林富民工程,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适度开发林下资源,积极培育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采集及人工栽培、野生动物驯养等林业特色产业;开发特有的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
①林业用地面积
区域内林业用地面积69.78×10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0.04%。森林覆盖率20.24%。
有林地面积59.82×104hm2(林分面积41.71×104hm2、乔木经济林面积18.11×104hm2),占该区域林业用地面积的85.73%;疏林地面积0.48×104hm2,占0.69%;灌木林地面积0.88×104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0.38×104hm2、其他灌木林0.50×104hm2),占1.26%;未成林地面积3.48×104hm2,占4.99%;苗圃地面积0.15×104hm2,占0.21%;无林地面积4.90×104hm2,占7.02%;林业辅助用地0.07×104hm2,占0.10%(表2.25)。
表2.25 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林业用地各类土地面积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区域内活立木蓄积1 642.74×104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6.73%,其中林分蓄积1 426.98×104m3,占区域内活立木蓄积86.87%;疏林蓄积7.69×104m3,占0.47%;散生木蓄积2.99×104m3,占0.18%;四旁树蓄积205.08×104m3,占12.48%(表2.26)。
表2.26 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各类蓄积量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③自然状况
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是全省防护林体系和城镇绿化建设的集中区。行政区域范围为7个市33个县(市、区),地域范围是以长白山余脉千山山系,由东北走向西南,一直伸入到黄海、渤海,海拔多在400 m以下。总土地面积295.59×104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96%。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土壤肥沃。本区受海洋季风影响,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9~10 ℃,年降水量600~800 mm,无霜期180~210 d,主要土壤为棕色森林土、盐碱土、草甸土、水稻土、风沙土、沼泽土等。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长白、华北植物区系,地带性森林植物群落是以松栎林为主,代表树种有赤松、油松、蒙古栎、麻栎、槲栎、辽东栎、臭椿、刺榆等。
④建设重点
该区建设重点是以生态建设升位为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加快隙地造林、城市绿化和村屯绿化,提高绿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田林网,建立起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综合防护网络;形成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森林建设体系,提高城市绿化档次,提升城市生态品位,为城市建设提供绿色保障;同时充分利用辽河平原及中部城市群的优势,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名特优经济林种苗、花卉基地;重点发展木质品加工业,建设全省最大的木材生产加工基地;加快生态旅游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全省森林旅游业发展水平。
(3)辽西北地区
①林业用地面积
区域内林业用地面积为249.98×10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35.97%。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31.63×104hm2(其中林分116.36×104hm2、乔木经济林15.27×104hm2),占该区域林业用地面积52.66%;疏林地面积3.19×104hm2,占1.28%;灌木林地面积53.70×104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0.38×104hm2,其他灌木林0.50×104hm2),占21.48%;未成林地面积17.20×104hm2,占6.88%;苗圃地面积0.28×104hm2,占0.11%;无林地面积43.60×104hm2,占17.44%;林业辅助用地0.38×104hm2,占0.15%(表2.27)。
表2.27 辽西北地区林业用地各类土地面积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②活立木蓄积
区域内活立木蓄积4 659.17×104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19.08%,其中林分蓄积4 116.94×104m3,占区域内活立木蓄积88.36%;疏林蓄积45.84×104m3,占0.98%;散生木蓄积9.59×104m3,占0.21%;四旁树蓄积486.80×104m3,占10.45%(表2.28)。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③自然状况
辽西北地区是全省治理沙化、荒漠化,增加森林植被和加快生态建设的重点区。行政区范围为6个市36个县(市、区),地域范围主要是辽河以西开阔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在50~600 m。总土地面积627.80×104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40%。区域内多低山丘陵,河流纵横,滩地开阔,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区,亚湿润干旱区,本区受亚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热量条件较好,但水分条件极差,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为6~8 ℃,年降水量500 mm以下,无霜期140~160 d,主要土壤为褐土、风沙土、盐碱土、草甸土等。该区域植被类型部分地区属温带森林草原地带,蒙古植物区系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为华北植物区系。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是油松、栎林,代表树种有油松、辽东栎、槲栎、槲树、麻栎、臭椿、小叶朴、山杏、酸枣、荆条等。
④建设重点
该区建设重点是以保护和加快增加森林植被为重点,实行封、飞、造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大力实行退耕还林(草)和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增加植被,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要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树种草与沙区开发相结合,在垦殖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同时,积极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核桃、山杏、大扁杏、沙棘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和名优特新种苗花卉基地,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鼓励发展林草结合产业。
2.森林资源按行政区分布
(1)林业用地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95.03×104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在100×104hm2以上的市有丹东市、朝阳市;林分面积在50×104hm2以上的市有抚顺市和本溪市(表2.29)。
表2.29 辽宁省各行政区林业用地面积结构表
续表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活立木蓄积量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2 798.19×104m3,其中活立木蓄积、林分蓄积在4 000×104m3以上的市有丹东市、抚顺市和本溪市(表2.30)。
表2.30 辽宁省各行政区活立木蓄积统计表(单位:104m3)
资料来源:王文权.辽宁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六、矿产资源
辽宁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配套齐全,区位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116种。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表2.31)。
续表
续表
注:锆矿:折合为氧化锆(铪)总量为6 663.14×104t(铪锆石按63%折算,锆英石按62%折算);稀土矿:折合为稀土氧化物总量为907.2 t(独居石按63%折算,磷钇按62%折算);普通萤石:折合为氟化钙总量为962.294 8×103t(矿石量按64%折算),比上年936.678 0×103t增加25.616 8×103t,增长率为2.734 9%;铌钽铁矿:折合为铌钽氧化物总量为0.350 0×104t(铌钽铁矿、铌铁矿、钽铁矿之矿物按80%,褐钇铌矿按45%、细晶石按70%折算);砷:折合为砷总量为2.083 7×104t(雄/雌黄矿物按65%折算)。
辽宁省矿产资源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矿产资源较丰富,配套性好;平均每万平方千米有大中型矿产地36处,是全国平均密度的两倍多。钢铁工业中所需的主元素矿产和辅助原料矿产、能源矿产基本配套齐全。二是矿产地集中,便于规模开发;石油、天然气集中在盘锦、沈阳;铁矿95%分布在鞍山、本溪和辽阳;菱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和营口;滑石80%在鞍山;硼矿的98%在丹东;金刚石在大连。三是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大;有色金属矿产,硼镁铁矿和磷铁矿等多为共、伴生矿产,伴有多种有益元素,尤其是伴有稀散元素矿产。四是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煤、铁矿产中有全国著名的抚顺、阜新、本溪、鞍山等露采矿山。
辽宁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是菱镁矿。菱镁矿质地优良,埋藏浅,规划基期保有储量矿石量25.6×108t,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
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6种。硼矿共、伴生矿物多,品位较低,保有资源储量(B2O3)2 630.0×104t,占全国的56.4%。铁矿以贫矿为主,多可露天开采,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110×108t,占全国的24.0%,居全国首位。金刚石质量较好,但品位偏低,保有资源储量2 029 kg,占全国的51.4%。滑石质量上乘,驰名中外,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4 791.2×104t,占全国的20.1%,居全国第二位。玉石以质地细腻,色泽艳丽,晶莹剔透而闻名遐迩,被确定为主要候选“国石”,保有资源储量9.4×104t,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9 558.0×104t,占全国的7.9%,居全国第四位。
具有比较(区位)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岩、珍珠岩、耐火黏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大台沟发现的亚洲最大铁矿,探明储量超过了30×108t,相当于鞍山和本溪地区所有铁矿矿区储量的总和,同时该矿具有埋藏深、矿体延深大、倾角陡、矿体规模大等特点,矿床工业类型属磁铁矿和赤铁矿混合型,为特大型铁矿床,铁矿石品位为25%~62%,平均品位估计在30%。但是本溪铁矿埋藏深度超过1 000 m,开采成本很大,这将是辽宁大铁矿的瓶颈。[2]
[1] 1亩≈666.7 m2。
[2] 《辽宁发现亚洲最大铁矿 对铁矿石谈判“雪中送炭”》载中国广播网,2009-06-24;《辽宁大铁矿开采成本大 对铁矿石谈判影响甚微》载新华网,200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