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基础与发展现状
一、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基础
长期以来,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部城市群具有天然的地缘关系, 彼此之间水相系、 山相连、 人相亲, 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 随着历史的发展, 辽中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联系逐步加强, 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空间障碍小
辽宁省是国家从“一五”时期便开始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我国工业化的先锋和摇篮。在工业化的带动下,沈阳经济区成为我国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典型区。以沈阳为中心的100 km半径内,汇集了人口超过百万的3座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人口在50×104以上的4座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阜新),20×104以上的1座中等城市(铁岭),7座县级市,16个县,475个小城镇。城市分布合理,大中小城市层次分明,是国内少有的城市密集地区(图12-4)。另外,沈阳经济区是典型的块状集聚体,各城市围绕沈阳集中分布,形成紧密的圈层结构,根据空间临近效应,比较容易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有利于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统一体,整合空间障碍较小。
图12-4 沈阳经济区城镇体系图
同时,沈阳经济区现代化交通网络密集,进一步缩小了空间障碍。目前,沈阳与7个城市之间,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一体的交通走廊,已然粗绘出一幅阡陌纵横的交通画卷,未来将规划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高速公路:沈阳经济区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一环五射”的现代化区域公路网格局。中心城市沈阳与各城市之间全部以高速公路连接,包括沈大、沈山、沈抚、沈丹、沈哈等高速公路。“一环”指环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长达400 km,它由本溪—辽阳—辽中、辽中—新民—铁岭、铁岭—抚顺—本溪三部分组成,与沈铁、沈通、沈抚、沈丹、沈大5条放射状高速公路互通互连。
城际公交化:沈阳与抚顺已实现公路客运公交化运营,目前开通了三条线路;沈铁两市之间也实现了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行。在此基础上,沈阳市还开通了至鞍山、本溪、营口、辽阳4条“双休日”经济区城际公交线路。
城际铁路:沈抚城际铁路于2009年7月30日正式通车,全程运行50分钟,开启了新的城际铁路时代。沈铁城际铁路于2009年7月24日全面开工建设。沈本、沈彰、沈辽和鞍海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全面展开(图12-5)。
图12-5 沈阳经济区交通图
(二)沈阳经济区城市间产业互补性强,内在联系紧密
沈阳经济区的重化工产业框架形成之初就是基于产业关联性打造的,现已形成以机械装备、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矿山—能源工业—冶金—机械装备产业链条清晰,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城市群间协作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为进一步建立大都市经济区,实行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是辽宁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享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近年来,沈阳的数控机床、燃气轮机、机器人、数字医疗设备、模具、输变电设备等重点装备发展迅速,形成一条面积54 km2的装备制造业带。由沈阳生产的77种主要装备制造产品中,就有44种产品的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29种列亚洲前5位,18种列国际前10位,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都”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煤都”抚顺已成功实现产业转型,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加工中心;“煤铁之城”本溪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将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精品板生产基地以及中心城市配套加工基地;辽阳是著名的“化纤之城”;铁岭是辽宁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产业门类虽自成体系,但整体上看,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有具较强的互补性。例如,沈阳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为抚顺、辽阳的石油化工和化纤生产,为鞍山、本溪的冶金产业,为营口的临港产业、轻纺工业,为铁岭的能源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相应的技术装备,帮助其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制造水平。而其他7市为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和专业技术装备支持(图12-6)。
图12-6 沈阳经济区产业链
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
沈阳经济区虽然具有一体化的优越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障碍。首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受辽宁老工业基地旧体制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第一,沈阳经济区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国有企业受政府约束,难以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不足以在区域内进行资本扩张,形成区域分工体系,导致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第二,政府作用压制市场作用,体制壁垒、行政分割,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通、产业协作不畅,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另外,沈阳作为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能量不足,扩散辐射能力有限。沈阳作为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的地位无可争议,但目前沈阳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能量不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脱节。要发挥和强化沈阳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增强沈阳的集散功能,将其打造为集吸纳、辐射、生产、服务、管理及创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区域核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优势,让其与沈阳形成良好互动。目前,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正全力推进,突破口便是通过多个一体化建立沈阳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体系,即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金融、商贸流通、房地产市场、旅游市场和环境治理等的一体化(图12-7)。
图12-7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支撑体系
(一)交通一体化
发达的交通设施是实现区域内城市合理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指通过公路、铁路、客货站场、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将区域内不同地点连接起来,实现交通网络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是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沈阳经济区综合竞争能力提供重要保障。按照规划,沈阳经济区内重点安排沟通工业城市、运输集散地和资源开发的建设项目,实现沈阳经济区间的高速公路网络化,主要实施辽宁中部地区环线、丹东至海城和沈阳至康平二期等项目,为实现沈阳经济区与腹地、港口之间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撑。在普通公路方面,重点支持同城化和交通一体化区间快速通道建设,全面实施县级以上公路超期服役老油路改造,完成沈本产业大道、辽宁中部工业走廊出海通道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在站场建设方面,加快沈阳南站客运站、辽阳市中心客运站、阜新市客运站扩建停车场、阜新新邱区客运站、营口鲅鱼圈开发区熊岳客运站、本溪市南芬区客运站、沈阳辽中县客运站七个项目新建改造的实施,从而形成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相互融通的1 h交通网络。
(二)通信一体化
通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一个经济区分成几个本地通话网、长途区号,不仅造成网络资源浪费,给日益频繁的各区居民通信联络带来不便,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不利于招商引资。八城市区号统一,减少信息交往的成本,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共用“024”会促进经济区城市间的融合,增加认同感、归属感。作为试点,自2011年8月28日起,抚顺、铁岭已和沈阳共用“024”区号。三市间通话将取消长途费,改为区间收费,电话资费将节省一大半。由于沈阳经济区跨行政区划合并本地网涉及面广,要实现八城市通信一体化,尚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问题。
(三)户籍管理一体化
为保证人才在沈阳经济区内合理流动,减少行政限制,沈阳经济区率先启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2009年年底,辽宁省公安厅出台《关于沈阳经济区户籍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实现八城市城乡、城市间人口自由移动。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实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沈阳经济区不再区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第二,统一人才引进户口迁移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凭用人单位录用或聘用证明,在其合法固定住所或单位集体宿舍、本人直系亲属所在地办理落户。第三,统一集体户口管理标准。企业单位具备员工集体住宿条件的,公安机关予以设立集体户口,提供户口管理与服务。第四,统一购房落户标准。凡购买、受赠、继承、自建以及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城市合法房屋所有权证的居民,不受房屋面积、新旧程度及居住期限等条件的限制,可在房屋所在地办理落户。第五,简化人才落户手续。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也在不断推进,旨在实现区域就业机会共享、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社保政策的异地接续。目前沈阳经济区八城市正在携手打造统一、高效、快捷的人力资源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2010年3月,八城市共同签署促进人才流动的合作协议,旨在打破城市壁垒,推进人才交流、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一体化,在这方面率先实现沈阳经济区居民无差别待遇。就业方面,八城市互认就业证件,包括《失业证》、《职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及相关证件。同时,八城市共享创业优惠,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都将按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社会保障方面,实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跨区域转移和接续改革。最终将实现区域内各类社会保险的资源、信息、制度、服务共享。
(五)金融一体化
金融一体化是指国与国(地区)之间的金融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联动整体的发展态势。沈阳经济区的金融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八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资源共享。盛京银行已与沈阳经济区内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或城市信用社完成了股金注资工作,并已筹备在营口设立分行;营口银行已在沈阳设立首家异地分行。沈阳市新组建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已为沈阳经济区城际间的铁路、公路、客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近20×108元。沈阳经济区内八城市已在信用卡代理、资金业务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城市间取消银行卡异地存取款手续费和支票结算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沈阳市创建全国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已经纳入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争取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打造东北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这将极大促进沈阳经济区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六)商贸流通一体化
商贸流通一体化旨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发展连锁经营;推进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培育物流服务企业,实现八市物流服务共享。2005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七城市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提出将搭建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协力发展。协议中沈阳经济区商贸流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促进跨地区商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沈阳经济区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投资共享;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实现市场共享;构筑区域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服务网络共享;建立区域商业发展论坛,实现成果共享。
(七)房地产和旅游市场一体化
沈阳经济区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和旅游市场一体化正在积极推进。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即八城市土地使用权交易一体化和商品房销售一体化。目前八城市土地使用权交易已经实现一体化,沈阳经济区其他城市的土地,也可以在沈阳土地交易中心挂牌、招标和拍卖;商品房销售一体化正在积极推进,八城市共同举办沈阳经济区房交会,将经济区城市纳入房交会范围,实现了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共同参展以及经济区范围内的巡展,同时,个人异地购房公积金贷款已经实现了“同城化”。2009年3月,辽宁省14个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签订了《全省异地公积金贷款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住房公积金可以省内“通贷”。沈阳经济区八城市通过实现土地使用权交易、房地产销售和公积金贷款一体化,正日益呈现“同城效应”。旅游市场一体化,即八城市统筹规划旅游资源、联合促销、统一宣传,建立区域旅游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目前,沈阳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已经挂牌运行,成为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
(八)环境治理一体化
辽宁中部城市群分布于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四大河流两岸,同属辽河流域。由于沿岸城市高度密集,而且多为重化工业结构,开发强度大,辽河水体严重污染。为此,八城市联合开展了节能减排专项治理,共同启动了一批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上下游联合治理辽河、浑河、太子河三大河流的水环境,加快改善生态功能。结合《辽河、浑河流域七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2005~2010年)》,辽宁中部七市投资55.98×108元对辽河水系、大辽河水系(包括浑河和太子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同时对17条支流河进行了治理和生态修复,包括对浑河河岸周边固体废物进行控制、卧龙湖湿地恢复、大伙房水库周边污染源治理等。辽河流域内禁止新改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整治辽河流域水污染对于节能减排、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