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核、五带、十群”产业发展格局

《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整体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集群。立足于发挥“哈大”城市绵延带中心枢纽的作用,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建“一核、五带、十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升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性中心城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

“五带”,即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沈抚同城和八城市一体化建设。

“十群”,即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沈西先进装备制造、沈阳浑南电子信息、沈阳航空制造、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营口仙人岛石化、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抚顺新型材料、本溪生物制药、铁岭专用车改装和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10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新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一、经济区核心——沈阳

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辽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承接高级产业辐射和启动次级产业扩散的枢纽,对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水平等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沈阳在实施和推进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产业整合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和重要的牵动引导作用。

(一)中心城市合理扩散与极化,促进区域产业对接与整合

极化是区域中心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经济现象。由于中心城是在区域发展中占优势的地缘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必然成为各生产要素及承接国外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聚集洼地。近年来,沈阳在极化效应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初步形成和发展了一批高技术层次、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沈阳仍然存在数量较大的低层次、粗加工企业,应在极化的同时进行产业转移和扩散,使极化与扩散交替进行,推进资金、技术和产业向所在区域转移、扩散,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为整个沈阳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整合创造条件和提供发展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调整和重塑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整合

一方面,调整生产功能,建立和完善研发、集成(组装)和销售主导型企业组织结构,推进配套加工业扩散转移。机械装备工业是沈阳的一大优势产业,沈**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通用机械和大型成套设备。但是“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型企业存在错位,加工部分庞大,研发和销售薄弱,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产业整合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因此,应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将研发、集成和销售作为企业内核,将加工部门从企业中分离出去,按市场机制和规则向区域内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以推进区域产业整合,使中心城市沈阳真正成为研发中心、集成中心和销售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中心城市的集散与服务功能,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技工技术与服务支撑。集散与服务功能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它是有效实现商品和各要素积聚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中心城市沈阳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以服务沈阳经济区及服务辽宁、东北经济区发展为基本取向,大力构建现代化信息咨询中心、人才技术服务中心、商品物流中心、资金调度及服务中心、会展中心等,并以此推进区域产业整合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两大经济循环

两大经济循环包括内向型经济循环与外向型经济循环。内向型经济循环,是指沈阳经济区内部经济循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共同发展微循环链条,促进区域产业整合,提升区域总体对外竞争力。目前制度约束和体制壁垒是实施区域内向循环的主要障碍因子,中心城市沈阳应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集散功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条件,推动区域内各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扩张,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则,促进经济区内部跨地区产业整合和市际间合理产业分工。中心城市要成为内向经济循环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外向型经济循环,是指沈阳要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接轨战略,提升经济区对外竞争力。沈阳作为辽宁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要成为国内外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接轨点和融合点,在接轨中充分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进一步加快承接国际资本、技术、产业的转移,并为沈阳经济区提供接受转移的各种服务,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推动经济区内部生产、经营、贸易协调,提升经济区对外竞争力,促进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五大产业带与十大产业集群

“五带,十群”,即开发建设五条城际间重点产业带,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从而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八城市一体化建设。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沈阳经济区五条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沿城际连接带重点规划建设节点新城、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共计35个连接带城镇,其中沈阳19个(包括8个节点新城、7个连接带新城、4个新市镇)。连接带城镇空间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沈抚连接带发展采取同城化布局模式;二是沈铁、沈本、沈辽鞍营连接带发展采取珠链式城镇布局模式;三是沈阜连接带发展采取区域组团式城镇布局模式。

(一)沈抚同城化产业带

沈阳市和抚顺市是沈阳经济区的两个特大型城市,依托共同的母亲河浑河而城区相连,两市市中心距离 45 km,城市边缘距离仅为 10 km。虽然同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别,具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与抚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互补性强。沈阳可以借助抚顺石化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而抚顺还可在电力、煤、煤气、钢材、铝材等原材料方面做沈阳的供应基地。同城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客观需求。沈抚同城化既能够支撑沈阳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又能够为抚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找根本出路。打造沈抚同城化产业带,旨在建设以浑河为主轴线的沈抚生态文明都市走廊,打造国内较有影响的抚顺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沈阳文化创意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沈阳与抚顺实现同城化发展。

1.沈抚连接带

实施沈抚同城化,从长远看,主要是立足东北经济区,构建沈抚大城市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和振兴,打造强势经济发展区域。从近期看,主要是依托沈抚接合部,共建沈抚新城,切实发挥其在沈抚同城化中的先行和牵动作用。沈抚连接带规划面积605.34 km2,《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三区、一带两廊、多中心网络”的总体格局。“一核”即沈抚连接带核心区——沈抚新城。沈抚新城是沈抚连接带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规划了23 km2,位于沈抚都市走廊的中心,横跨浑河南北,距沈抚城区各12 km。“三区”包括生态旅游区、生态工业区和生态农业区。“一带”即浑河生态人文景观带,浑河这条人文景观带自西向东划分为生态游憩区、文化休闲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态科普区,将功能与生态有机结合,实现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两廊”即贯穿连接带南北的两条主要生态廊道。通过它将连接带的北部生态区和南部产业区融为一个整体,带动连接带高效发展。“多中心网络”即按照功能明确、等级有序的网络式拓展模式,进行规划布局,切实建立起新型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沈抚连接带的建设强调产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抚顺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以抚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碳纤维等为主要项目的新材料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对于推进沈抚同城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抚顺已有80多年的石化工业发展史。抚顺石化公司是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集“油、化、纤、塑、洗、蜡”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抚顺将成为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和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石蜡、合成洗涤剂原料及合成树脂等产业特色鲜明的产品基地,这为抚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沈本一体化产业带

沈本一体化产业带北起沈阳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南延伸至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溪工业加工区、南芬循环经济区,重点建设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休闲服务业。沈本一体化产业带是沈阳向南拓展发展空间,本溪北上承接沈阳产业资源转移的重要区域,是沈本两市共同构筑产业新优势的重要节点。

1.沈本产业大道

沈本产业大道北起沈阳市区,向南经浑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家屯区、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至本溪市太子河孤山子大桥全长65.4 km,沈阳境内全长31 km,本溪境内全长34.4 km。沈本产业大道使沈阳城区、浑南开发区、桃仙机场、本溪经济开发区和本溪城区等重要经济廊带连为一体,并与沈本高速公路一起,形成沈本1 h交通圈。同时将沈阳市区、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火连寨、东风湖、桥北工业加工区,“两钢”主厂区等连接起来,形成“沈本工业经济带”,对本溪市更好地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推动七大园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产业大道沿线将成为沈本产业带上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

2.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以沈阳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沈阳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沈阳航高基地总规划面积约127 km2,北至三环,南至塔山北,西至哈大客运专线及沙河,东至沈丹高速,辖桃仙镇、白塔堡镇及苏家屯区沙河堡、陈相、佟沟等部分地区,规划建设成“两区、三城、六大基地”。其中包括运营区、产业区、航空城、科学城、国际城。运营区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为核心,将建设成为东北亚航空枢纽中心。产业区将打造成为中国的“西雅图”,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和世界民机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于运营区的航空城主要发展航空总部和基地经济、通航经济、航空俱乐部、航空试飞等。服务于产业区的科学城以航空航天高科技为核心,进行航空航天高科技研发与应用,同时配套发展高科技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城主要发展金融贸易、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信息通讯、公益设施。沈阳航高基地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线飞机、公务机、通用飞机总装基地,规模最大的飞机大部件转包基地,专业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实力强劲的航空研发培训基地,东北亚地区高效、便捷的航空基地和物流基地。

3.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沈阳浑南新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软件等核心产业,培育数字医疗设备、数字消费品、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器件及嵌入式软件等产业。浑南新区位于沈阳市城区南部,总面积为126.6 km2。新区各重点产业各环节都流动着电子信息的“血液”,数字医疗、电子汽车、IC装备……电子信息产业正以集群合力之强势引领大浑南新兴产业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迅跑。软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神经,浑南新区软件产业已成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数字医疗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后起之秀,浑南新区建有中国唯一的数字医疗设备生产基地。在IC装备领域,浑南新区初步形成了国内首家集IC装备整机研制、关键精密零部件及子系统加工、系统集成及配套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基地内建有目前国内唯一的IC装备产业专业孵化器。

4.本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本溪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构建国家级新药研发为平台,以参与国际中药生产经营标准制定为主攻方向,建设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外延和内涵上构建“中国北方药谷”。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于2008年开始打造,总投资147×108元,产值365×108元。其中生产型项目97个,科研类项目34个。目前已开工项目62家,其中包括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及实训中心。2010年,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晋升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科技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三)沈铁工业走廊产业带

沈铁工业走廊产业带以102国道为主发展轴,以沈北蒲河新城、铁岭凡河新区为主要功能组团,重点发展铁岭专用车改装产业集群,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

1.沈铁工业走廊

沈铁工业走廊是连接沈阳与铁岭两市的一条产业轴线,也是连接辽宁与吉林、黑龙江省的一条重要纽带,加快建设沈铁工业走廊对推动辽宁北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沈铁工业走廊总体上呈“一体两翼”架构。“一体”即沿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从铁岭县新台子镇至昌图县毛家店镇南北一体;“两翼”即开原—西丰、银州区—调兵山东西两翼。涵盖了全市7个县(市)区和两个经济开发区的37个乡(镇)街,总面积3 313 km2。整个沈铁工业走廊由“三大经济板块”组成,即核心区、北部延伸区和东部延伸区,重点规划建设17个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94 km2。核心区由铁岭县、开原、调兵山、银州区、清河区组成,其中先导区是建设的重点,它南起与沈阳交界的铁岭县新台子镇,北到铁岭中心城区,由“一城七区”组成。一城即凡河新城区;七区即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懿路工业园、腰堡工业园、凡河工业园、银州区工业园区、铁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平顶堡铸造工业园。北部延伸区即开原—昌图一线,东部延伸区即开原—西丰一线。“十一五”期间,铁岭市人口的60%,就业岗位的70%,经济总量的80%都聚集在沈铁工业走廊这条经济隆起带上。沈铁工业走廊将立足于“开放牵动、工业主导、项目支撑”,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全力打造能源、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现代物流三大基地;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化学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制造和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

2.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

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以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为依托,借助沈阳、长春汽车产业优势(铁岭正处于长春、沈阳东北汽车工业带的中心区),积极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旨在建设全国主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根据“生产基地选址要集中连片,交通便捷,临近新城,为新城区提供产业支撑,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总体要求,铁岭市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将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建在铁岭县腰堡镇。该镇南距沈北新区4 km,北距铁岭新城区4 km,区位优势独特,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强。基地总规划面积为38.3 km2,其中汽车制造加工用地20 km2,起步区7 km2。按照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生产、研发与检验、贸易与物流、汽车文化与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建设思路,规划出生产加工区、研发区、物流配套区、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区、零部件配套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6大功能区。

(四)沈辽鞍营通海产业带

沈辽鞍营通海产业带是沈西工业走廊向西南进一步的延伸,止于营口滨海大道,全长152 km,将辽宁中部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连接起来。辽宁中部城市群雄厚的产业和人才优势与沿海的开放效应,将在沈辽鞍营通海产业带上融会贯通,腹地与沿海良性互动的格局将随之形成。沈辽鞍营通海产业带以鞍海经济带建设为基础,旨在发挥已有产业基地和营口港的双重优势,重点建设沈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和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

1.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

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旨在开发以炼油、乙烯和芳烃为代表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产品链,建设全国重要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以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为依托,该基地规划面积20 km2,充分利用辽化及周边地区可提供的基础原料和产业优势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产品。截至2009年,基地精细化工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0家,新入驻项目15项,项目总投资32×108元,实现了“精细化工园区累计开发2 km2,引进项目10个以上,新增投资20×108元”的目标。2010年1月,以辽阳石化公司为核心区的辽阳芳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正式认定为“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完成投资500×108元,实现产值1 200×108元。届时,辽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芳烃及化纤原料生产基地,并向世界级大型芳烃产业基地迈进。

2.沈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沈西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中心,依据各地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装备类产品和配套产品,形成装备制造业布局优化、协调发展的格局。200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授予铁西区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旗帜,这标志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数控机床、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冶金矿山、石化设备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品领域的77个主要产品中,沈阳铁西区的44个产品在国内市场率居同行业首位,装备制造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已基本形成。到2020年,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 000×108元以上,形成9个主导产业、20个基础产业集群、5个公共服务平台、20个世界一流企业、100个世界一流产品。

3.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

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位于达道湾新城,依托鞍钢钢铁资源,重点发展精特钢、钢材制品与加工、钢铁装备、钢铁副产品深加工、钢铁物流产业,旨在建设世界级钢铁产业及钢铁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2010年3月,达道湾新城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此次开工的达道湾新城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包括标准厂房、光电大厦、五金电动工具市场、研发及企业技术中心大厦和商务酒店。项目总占地面积103×104m2,总建筑面积108×104m2,总投资30×108元。项目全部建成后不仅可容纳近百户钢铁深加工企业入驻,而且可以带动相关投资近百亿元,为做强、做大钢铁深加工集群提供产品配套、创新平台、孵化基地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将达道湾钢铁深加工产业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区的钢铁旗舰,把达道湾新城打造成为辽宁省新城建设的标杆区、示范区。

4.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

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旨在充分利用港口优势,依靠进口国外原油,从而全力推进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建设,发展临港石化产业,新建大型油化一体化项目,为城市群石化原料提供保障。仙人岛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和哈大客运专线纵贯全境,距修建中的营口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石化产业是仙人岛未来发展的重头戏,通过发挥沿海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油品加工、精细化工、改性树脂、新材料等,形成产业链条,拉动相关项目,打造高附加值的石化产业集群。新城区规划建设集研发、孵化、论坛、会展等于一体的“仙人岛化工科技城”,并以此为载体,积极引进海外跨国公司、国内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为之服务的中介机构,搞好产品开发,努力把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和研发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五)沈阜产业带

沈阜产业带依靠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和锦州港的拉动,以新民和彰武为主要支撑点,重点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农产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配套产业。沈阜产业带以102线(新民段)、304线(阜新段)为主轴线。新民段长度70 km,总规划面积为2 100 km2;阜新段东起沈阳新民市,向西延伸至沈彰新区、阜新市主城区、清河门区,全长150 km,总规划面积1 750 km2。

1.沈彰新城

根据“突破辽西北”的战略目标,提出要把彰武作为沈阜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把彰武打造成以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为主导的主题产业新城——沈彰新城。规划中的沈彰新城总占地175 km2,东起沈通高速公路,南至新民市交界、西至柳河西岸、北至省道彰康公路出口处。其中建设用地90 km2,由8 km2的中国北方家具制造研发基地、12 km2的彰武县城、50 km2的新城和20 km2的柳河水岸新区4部分组成,包括西六家子乡、彰武镇、兴隆山乡三个乡镇和四个街道办事处。到2015年,沈彰新城将粗具规模,全部完成将在2030年。2015年规划人口达到30×104,2020年规划人口达到50×104。“新城”的重点是发展家居产业,主要分为北欧家具、国际家具、配套产业、家饰环境、物流产业等八大园区和设计创意、商贸展示两个中心。未来的沈彰新城将要成为北欧家具产业在东北地区的集聚中心和全球生产、研发、物流基地。

2.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区域林业资源优势,旨在培育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高起点规划阜新彰武林木家具深加工园区,建设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林产品交易中心。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区位于彰武县城东北,距县城约为3 km,据沈通高速公路出口约150m,紧临省道彰桓线,靠近大郑铁路彰武站和304国道,区位优势明显。规划面积5.36 km2,其中林产品交易中心0.41 km2,物流仓储用地0.53 km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0.07 km2。园区旨在大力引进林产品储运、粗精加工、各种板材、地板、家具生产、木制品区域性贸易、林产品设备制造和配套化工原料等规模化产业,将林产品加工产业建成彰武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林业产业集群的建成,将使转型中的阜新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可再生资源利用比例将大大提高;全市经济总量和各级财政收入都将实现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