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沈阳经济区的形成与战略地位
一、沈阳经济区的形成
沈阳经济区的前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沈阳经济区”的概念应运而生,短短几年间,便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沈阳经济区的前身——辽宁中部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闻名中外的重化工业高度集聚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装备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
沈阳经济区(中部城市群)重化工业的产业框架和城市群雏形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中国及亚洲侵略扩张提供支撑,竭力发展为侵略扩张服务的沈阳机械军工业、鞍山的钢铁工业、抚顺和本溪的能源工业、辽阳的军事化工业等。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初步发展为当时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重化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做出加快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定,考虑原有工业基础和当时优越的地缘条件,把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重点倾斜于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该地区成为当时最先建成的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内在联系紧密的重化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宏观发展环境改变,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经济体制变革。遵循旧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辽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性、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中部城市群)作为辽宁和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区,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困难。尽管沈阳经济区重化工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受到挑战,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不断加大调整和改革力度,沈阳经济区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依然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二)沈阳经济区理念的提出与地域范围变动
1.沈阳经济区的提出与推进过程
2003年中央开始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有着完备工业体系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理所当然地成为辽宁和东北振兴的主要看点,“沈阳经济区”的概念应运而生。2003年9月,辽宁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正式提出,将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2005年沈阳经济区第一次写进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构筑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沈阳经济区”被纳入全省发展战略。2005年4月7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七市市长正式签署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合作涉及交通运输、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流通、对外招商、人力资源、科教文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等10个领域19项具体内容,标志着以沈阳为中心、辐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全面起步。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7月21日,辽宁省政府召开了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将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将阜新市正式纳入沈阳经济区。同时编制规划,明确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目标:2015年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经济中心。沈阳经济区八市的格局始之形成。
2010年4月6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经济特区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沈阳经济区地域范围变动
沈阳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区域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部城市群经济成长期,地域范围主要包括中心城市沈阳和鞍山、抚顺、本溪及辽阳5市。
随着区域能源(煤炭)供应城市抚顺和本溪煤炭资源的枯竭,位于沈阳北部,正在逐步发展成为辽宁新能源(煤电)生产基地和粮食、农产品加工基地的铁岭成为沈阳经济区的成员,沈阳经济区区域范围扩大到6市。
据发达国家经验,大都市经济区要具备三大现代化通道,即信息港、空港和海港。但中部城市群6市属于腹地城市,考虑到营口港是国内重要枢纽港,其距矿产品和原材料大进大出的鞍山、本溪仅1~1.5 h距离,距中心城市沈阳也仅2 h距离,提出“6+1”方案,让营口起到沈阳经济区出海大通道的作用,沈阳经济区范围扩大到7市。
2008年,结合突破辽西北的辽宁省振兴战略,阜新市被纳入沈阳经济区,其将作为突破辽西北的桥头堡。同时,作为国家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正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和新型能源基地,承担着经济区能源供给的重任(图12-2)。
图12-2 沈阳经济区地域范围变动图
二、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对于实现东北沿海与内地互动,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和地域空间结构,加强我国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区
沈阳经济区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偏内向型的产业体系,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大国防战略产业基地,是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各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沈阳经济区在辽宁省和东北的主体地位(表12.1),其优势产业(装备工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沈阳经济区的未来发展事关辽宁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使其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整个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从而辐射带动和服务整个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对周围城市的信息、人才、智能、技术、资金扩散起到助推器作用。同时,在区域内将使中心城市沈阳的辐射作用从“点”向“面”上扩展延伸,形成辐射东北地区的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届时沈阳经济区对于整个东北振兴的带动作用将极大增强。另外,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支点,是沿海地区实现率先振兴的区域内生力量和重要支撑。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在于不可替代的区位与港口优势,劣势在于自身空间整合难度较大。沈阳经济区的优势恰恰在于城市群的整体优势,一体化空间障碍小,劣势在于转型的包袱过于沉重。解决这些问题,除依靠自身力量外,还必须通过彼此协作、互助完成。遵循旧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沈阳经济区结构性、体制、机制矛盾突出,许多城市“东北现象”严重,面临重大转型,要想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限制,必须依托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贸易通道和产业重组空间。而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需要沈阳经济区这一腹地强有力的支撑。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融合将构建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极大地促进辽宁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表12.1 2008年沈阳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占辽宁省和东北三省比重
(二)中国第四增长极
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山地和下辽河平原的交汇地带,毗邻渤海,双跨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带,具有特有的地缘条件,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枢纽。向东邻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南是京津唐城市群,向西接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西部资源大省,向北是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俄罗斯。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物资交流必然要通过沈阳经济区,独特的地理区位是沈阳经济区成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并驾齐驱的“第四增长极”的前提条件。2010年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沈阳经济区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重大机遇。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旨在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沈阳经济区将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东北亚经济中心
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空间优势(图12-3)。另外,沈阳经济区是全国公路网和铁路网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联结,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立体交叉综合运输网络,具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和空运中心桃仙机场及全国十大亿吨港口之一的营口港,基础条件好,具备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硬件优势。《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关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沈阳经济区)发展定位的叙述中,就提出要将沈阳经济区建成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目前,沈阳经济区正在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规划立足沈阳母城及沈阳经济区各市,依托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的港口群,以海、陆、空完善的交通网络为支撑,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使其成为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为一体的现代仓储中心、多式联运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和国际分拨中心。当前发展思路是重点构建“三大体系”,即利用沈阳保税物流中心的特殊政策优势,搭建保税物流平台,形成“大保税”体系;借助沈阳中心城市的特殊聚集优势,搭建物资集散平台,形成“大市场”体系;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大通关”体系,连通东北腹地,辐射环渤海。
图12-3 沈阳经济区在东北亚经济圈的位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