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调整改造
一、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期被称为我国“工业巨人”的东北工业基地,出现了工业发展迟滞、增长乏力、经济效益极差的现象,东北工业的发展陷入严重困境,学术界将这种老工业基地的衰落状况称之为“东北现象”。“东北现象”的问题在辽宁表现得最为突出。
1990年其工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0.6%,远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长水平。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下跌25%~45%,明显高于全国的18.5%平均下降幅度。东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全国工业生产体系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位次(表10.1)。
表10.1 1991年辽宁工业基地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注:根据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人地关系矛盾与协调——资源型城市
(一)资源型城市
辽宁省现有9座城市为比较典型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即阜新市(煤炭)、盘锦市(油气)、鞍山市(冶金)、抚顺市(煤炭)、本溪市(冶金和煤炭)、北票市(煤炭)、南票区(煤炭)、大石桥市(建材)和调兵山市(煤炭)。从现有资源储量看,9座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图10-1):
一是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鞍山市目前铁矿保有储量74.5×108t,还可开采百年,但大多属赤贫矿,品位低,埋层深,开采成本高,环境破坏严重。位于调兵山市的铁法煤田目前储量8.78×108t,占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还将有20年的“黄金时光”。
二是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盘锦市和大石桥市。经30多年的开发,盘锦油气产量呈递减趋势,现有资源储量仅可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大石桥市大部分矿山已转入地下开采,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
三是资源已经枯竭的城市。视接续产业发展程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资源枯竭的同时,接续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抚顺和本溪二市;另一类是经济社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亟待发展接续产业的阜新、北票和南票。
图10-1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
(二)资源型城市凸显人地关系矛盾
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得以生产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资源型城市也都由资源的开发而兴起。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人对自然的作用方式是以开发利用为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型城市的人地矛盾也日渐紧张,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资源的开发,储量和产量日渐减少,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石油、森林资源过度依赖,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这些枯竭资源的约束。 辽宁省的资源产业枯竭主要体现在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山上。辽宁省现有煤炭保有储量的70%分布在铁法和沈阳矿区,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矿区外都在萎缩,煤炭产量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增长方式粗放。这些资源型城市以资源采掘业及关联原材料初加工工业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呈超重型,调整难度较大。
第三,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高技术人员少。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使资源型城市难以向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四,城市功能不完善。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的资源开发,并没有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城市”的局面。城市功能缺失,服务能力弱。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近百年的大规模资源开发使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长期的森林砍伐,使可开采的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被削弱。辽宁省天然林面积大幅减少,原始森林几乎绝迹。其次工业污染严重,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水和空气污染严重,如辽河流域70%以上的断面为劣Ⅴ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再次,矿山开采和燃烧过程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的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带来严重的后果是酸雨及温室效应。最后,资源开采对地表破坏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占用了大量土地。
第六,采煤沉陷区问题。辽宁省沉陷区总面积达370 km2,受损住宅建筑面积737×104m2,涉及居民13.1×104户、38.2×104人,受损学校101所,受损医院44所,受损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煤气、通信等市政设施总长度达1 700 km,受损农田1.5×104hm2。
(三)协调人地关系——阜新的转型
阜新市地处辽宁西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素有“煤电之城”的美称。“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发展的重工业项目,阜新市占了4个,包括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电气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装有新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的火力发电厂——阜新发电厂,从而使阜新市成为我国最早建立起的能源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市每年的煤产量达到1 200×104t,60年来,全市累计生产煤炭超过6×108t,发电约1 700×108kW·h,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1999年,东梁、平安、新邱三个煤矿的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设计可开采储量的3%、6%和11.3%。2001年3月30日,三个煤矿宣告破产,涉及矿工超过4×104人。2001年,阜新下岗职工扩大到12.9×104人,占职工总数的36.7%。2001年12月,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走的是一条“非工业化”的道路,即实行“退二进一”。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实现阜新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阜新市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协调人地关系:
第一,根据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和环境比较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实际,把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继煤炭产业之后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几年来,已引进和培育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上海大江等70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乳品、白鹅、食用菌、杂粮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初步构筑起了接续替代产业框架。
第二,开发利用低碳、清洁能源。利用煤炭、煤矸石和风能资源,启动实施了70×104kW阜新发电厂三期改造,60×104kW金山煤矸石热电、百千万风力发电等一批电力工业项目,此外,还在探索煤层气发电。
第三,打造产业集群,壮大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四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优质浮法玻璃深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含氟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并加快做大装备制造业。全地区已形成大吨位压铸机、汽车动力转向泵、电力电缆等一批优势产品和产业群体。目前,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0%以上。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1条工业走廊、5个工业区和20个工业园,为引进培育项目搭建了平台。
第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成了锦阜高速公路、煤城路、阜塔路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了城市小街小巷改造和广场游园建设。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进行了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实施了细河城市段治理工程。
三、产业升级与调整——装备制造业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问题
曾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在面临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也存在比例失调、结构畸形和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首先,辽宁装备制造业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相对迟缓,国有成分在工业经济总量中仍然占有过大的比重。国有企业“一股”独占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对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产业、产品结构老化,优势产业趋同现象十分明显。辽宁装备制造业以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为主,多年来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一些产业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能适应市场需求且仍处于成长期的产品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偏小。最后,高技术在产业结构中比例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比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主要靠从国外进口,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装备制造业中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差,装备制造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行业自身的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很弱。
(二)沈阳铁西工业基地改造
沈阳铁西工业区的调整改造是辽宁振兴中,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成功典范,是辽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示范区,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沈阳铁西工业基地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发展起来的。到“七五”末期,铁西工业基地已形成了集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纺织、轻工、建材等多门类的国家重化工业基地,众多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位居国内行业排头兵地位。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铁西老工业基地陷入了困境。9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约500×108元的存量资产闲置;企业负债沉重,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技术设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职工生活困难,30×104产业工人中有13×104人下岗。
为了让铁西工业区走出困境,沈阳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改造:
第一,创新政府管理模式。2002年6月18日,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赋予铁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两区合署办公,一是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整合了两区体制、资源和人才等优势,构建了组织领导、规划布局、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全新管理框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审批程序,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
第二,“东搬西建”,利用土地级差为调整改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合署办公拓展了铁西区的经济发展空间,铁西区面积由40 km2迅速扩张到128 km2,使企业搬迁改造和项目成为可能。 开发区土地价格最初只有200 元/m2左右, 而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 地价多超过3 000元/m2, 通过“东搬西建”, 筹集约100×108元资金,较大的土地级差为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第三,“壮二活三”。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后,坚持“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并举原则实施了“壮二活三”的发展举措,对铁西老工业基地进行系统彻底的改造。在着力解决企业的冗员、内债和办社会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整合工业资源,推进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推进基础工艺向专业化生产集中,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向产业集群集中,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在老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区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调整改造,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进展。200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6×108元,五年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3×108元,年均增长37.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108元, 年均增长32.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0×108元,年均增长56.5%;财政收入26×108元,年均增长36.8%;直接利用外资5.7×108美元,年均增长33.7%;固定资产投资202×108元,年均增长5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108元,年均增长30.5%。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棚户区、平房区改造,全部拆除了违章建筑,正在推进旧楼区改造,4×104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改造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工人会堂和十几所中小学校,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建设。
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示范区”的命名,标志着铁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沈阳铁西工业区将以示范区命名为契机,在沈阳全面振兴中充当“火车头”,成为沈西工业走廊建设的“发动机”,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