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

一、国家政策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36号)等一些重要文件和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东北振兴的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将东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2009年9月,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为此,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振兴提供了纲领性文件。辽宁省牢牢把握中央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振兴战略部署,制定并实施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提出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着力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全力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坚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实施民心工程入手构建和谐辽宁。

二、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的显著变化

从2003年国家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辽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2009年,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北地区的平均速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1%,完成15 065×108元,是2003年的2.5倍,6年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34 898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初具规模

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于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2006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84×108元,首次超过冶金、石化行业成为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同时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大型石化企业实施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改造,鞍钢西区500×104t精品钢材、辽阳石化80×104t PTA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 441×108元,比上年增长18.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1.5%;冶金工业增加值1 495.4×108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3%;石化工业增加值1 286.5×108元,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6%。

(二) 生态环境日益和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辽宁省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加快重点流域治理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步伐。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关闭285家,停产治理60家印染企业,25家糠醛企业实现零排放。继续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程,部分单机30×104kW以上的发电机组建设了脱硫设施。9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竣工。在节能方面,加快技术改造,发展清洁生产,2009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约5%。在减排方面,2007年以来,先后实施了辽河治理工程和二氧化硫减排工程,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约2%和3.5%,节能减排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辽西北逾1 000 km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滨海大道、辽西北荒山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治理辽西北沙化草原6.7×104hm2。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辽宁省重点推进了能源、交通、水利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国电康平电厂、大唐锦州热电、华能新能源、阜新风电二期等一批能源项目竣工投产,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铁岭至承德、沈阳至桃仙机场、辽中至新民、沈阳至康平等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滨海公路全线贯通。大连港30×104t级原油码头、营口港20×104t级矿石码头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85 km长的主隧洞全线贯通并成功通水。到2009年年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 555×104kW,比2003年增加938×104kW;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1 652.1 km,比2003年增加601.6 km;公路总里程达到10.08×104km比2003年增加5.07×104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 833 km,比2003年增加1 196 km;各类港口综合吞吐能力达到4.05×108t,比2003年增加2.51×108t;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4%,比2003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四) 资源型城市转型初见成效

阜新市自2001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首个试点市以来,经济转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阜新这座陷入困境的城市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是国民经济实现显著增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5×108元上升到2008年的234×108元;二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传统的煤炭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33.4%下降到19.5%;三是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2×108元,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近500个;四是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

抚顺市实施煤炭工业的战略转型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上走在了前列。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其深加工相互衔接,冶金、机械、电力工业规模与实力不断提升,煤炭工业由采煤向采气、炼油、煤炭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移的工业体系。煤炭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增加值的6.6%,以煤炭生产力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本溪市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建设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中心城市重点产业的配套加工基地、省内中部城市休闲娱乐度假的“后花园”,做大做强做优冶金支柱产业,把旅游、现代中药、钢铁深加工制品三大接续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并制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

盘锦市也于2007年6月被国务院振兴东北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增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盘锦市借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外向牵动、油地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壮大石化、塑料加工与新型建材、绿色与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全市正在推进的单项投资额500×104元以上的接续产业项目290项,建设了船舶修造产业园、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精细化工园、塑料工业园、晨宇工业园、大洼新材料工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鞍山市以建设全国重点精品钢材基地为重点,确立了“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发挥钢铁产业优势,力争建设世界精品刚才基地,主动接受沈阳的辐射,建设装备制造业配套加工基地,迅速壮大轻纺工业规模,建成国内著名的纺织产品集散地,发挥资源优势,建设镁制品制造基地,做精做深矿产品加工业。构筑了以东有高新技术,西有钢铁加工园区,南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北有装备制造业园区,推进中心城区改造,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北方旅游名市的东西南北中的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其他各资源型县级市(区),积极探寻经济转型途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例如,弓长岭区充分利用地处千山山脉,境内山水林泉资源丰厚的条件,立足发展旅游业,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休闲度假地;北票市以农产品加工、针纺服装为重点接续产业;南票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石桥市主动承接沈阳、大连的辐射,通过大项目的牵动,形成支柱产业;调兵山市逐步改变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三、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振兴的策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和辽宁省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辽宁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主要任务。要发挥老优势,增创新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要根据全国战略布局和辽宁省的实际,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

(一)港城互动——大连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大连是辽宁、东北乃至东北亚重要的港口,是东北腹地的重要海上门户。大连市也是“以港兴城”,多年来大连市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港口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港口与城市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依托港口,大连市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城市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海空港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区港一体化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把大连建成核心功能突出、港口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比较优势明显、对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首先,要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连要重点建设超大型口岸设施,发展国际集装箱、能源、原材料运输和中转业务,逐步形成以大连港为干线港,以营口、丹东、锦州等港口为支线港和喂给港的现代化的辽宁集装箱海上运输网络。其次,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大连航运交易市场软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市场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业务交易、结算中心和航运信息交流、展示中心。最后,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以制造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着力构建以大连为中心,包括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地区的临港工业带。

(二)产业链延长与产品深加工

按照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产业都遵循一个从传统资源开采到资源的初步加工,再到制成品的精深加工,生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阶段。

辽宁省的大部分城市资源开发都已经接近尾声,工业发展上,注重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培育好接续产业的发展。例如,石化工业,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钢铁工业发展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等产品。农业的发展也要由传统的农业种植和采摘向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例如,粮食深加工要以饲料、淀粉、食品为主,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畜牧产品要重点搞好肉牛、肉羊、生猪、乳品的综合深加工,做出特色,打出品牌。

(三)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

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高新区辐射功能,逐步把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

(四)产业布局

1.农业生产布局

首先,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辽东地区、辽西地区和北部地区五大农业产业区。围绕五大产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其次,沿着沈大、沈山—沈四、丹大三条主要高速公路干线兴建各具特色的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高效农业经济带方向发展。

2.经济综合布局

统筹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沈阳经济区、近海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推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辽中南、辽西北和辽东地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以沈阳为中心,辽宁中部8城市的沈阳经济区建设,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培育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成为国家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以打造沈西工业走廊为重点,发展近海经济区,把沈阳经济区建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局面。以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构筑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地区要加快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临港经济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辽西北地区要结合突破辽西北战略,提高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促进资源型城市合理转型。

(五)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进水利、交通通信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同时还要将经济振兴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农业及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防氟饮水、灌区改造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继续做好辽河流域和沈阳、丹东、盘锦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全省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保持交通运输建设的适度超前发展,继续加快以公路、铁路干线通道和水运、航空枢纽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新的出海通道。调整、完善省内港口功能和布局,优化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大连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群。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全省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网的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建成多层次、多平面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系统。

(六)生态环境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坚决的行政手段依法治林,保护耕地,对乱占耕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破坏农地等行为严格依法惩治。积极发展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及旱作农业,实行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位土地单产和生物量。大力倡导农林复合、废弃物资源化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其次,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工作,建设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重点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注重辽西北地区的植被恢复和保护,建设辽东绿色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森林、草原和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最后,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搞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垦复的力度。结合全省“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防沙固沙、人畜饮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计划制订、政策支持以及资金安排等方面向资源型城市进行重点倾斜。结合国家“三河三湖”、“碧海行动”等行动计划,支持资源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河道整治等环境治理工程。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要的水利工程、交通道路、能源设施、信息设施和其他公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以及破产矿区基础设施改造、新能源开发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