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形成的基础
根据工业发展阶段理论,重工业的兴起是从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开始的,辽宁省也是如此。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基础:首先是自然基础,主要是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为工业基地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其次是人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清末民初到日伪时期就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基础。
一、优越的资源条件
辽宁省资源丰富,尤其是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截至2010年年底,已发现矿产资源120种,其中116种已探明储量,其中铁矿、菱镁矿、溶液用灰岩、硼矿、金刚石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油气、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矿种开发一应俱全,是全国三个矿种齐全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年产矿石固态总量约2.3×108t、液态总量1 437×104t、气态总量11.8×108m3。许多矿山企业都有百年以上的开采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安排在辽宁,其中15项属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地方配套建设的730个重点项目中,半数以上是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建设项目。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采掘业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基础。辽宁省是因矿兴省,优越的资源条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悠久的开发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辽宁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辽宁地区就出现了聚落和城镇。辽宁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鞍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了铁矿石开采;清末民初,辽宁民族工业逐渐兴起并获短暂繁荣,矿产资源型产业初露端倪。 1905 年,全省开采煤矿148 处、金矿188 处,此后规模较大的矿山不断增加。在奉系军阀垄断东北期间,辽宁工矿业的规模、速度、技术水平及设备等方面,均为国内先进水平。
鸦片战争以后,日俄先后侵占东北,修建铁路和港口,掠夺辽宁大量森林、煤炭、钢铁资源,辽宁境内资源开发与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采掘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及轻工业等逐步得到发展,形成了“殖民地”经济体系。在辽宁投资的主要是日本侵略者。日本对辽宁增加矿业投资,主要针对煤、铁。到1929年,日本人在辽宁经营的矿山达276家,仅本溪县就有煤、铁、有色金属等矿山65 家,抚顺是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地点。截至1945 年,日本共掠夺抚顺煤炭资源超过2×108t。
“伪满”建立后,日本成立“满业”对重工业加以垄断。“满业”向钢铁工业、轻金属工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煤炭等矿产业进行投资,还对黄金、锌、铅、铜及其他矿业进行附带投资。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铁从394 180 t增至1 157 727 t,原煤由662.6×104t增至1 306.8×104t。辽宁地区运往日本的生铁数量最高时超过日本进口量的40%。日伪时期的主要矿产资源最高年产量是1943年,当年产原煤1 378×104t, 铁170×104t,钢87×104t。
三、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关系,国家把东北地区作为生产布局的重点。国家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战略推动了辽宁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成为国家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核心是156项重点工程。辽宁有幸成为“共和国长子”,在156项重点工程中,安排在辽宁的最多,达到24项;投资额46.4×108元,占全国总投资的31.3%。156项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区等全国八大工业区。“一五”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辽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石化、石油、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钢都鞍山、煤都抚顺、机械之城沈阳、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海港之城大连,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辽宁省为全国近现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2~1988年,辽宁省就向全国各地净调出生铁6 113×104t,钢材7 949×104t,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383×104t,纯碱1 178×104t,烧碱165×104t,水泥5 508×104t,还有大量的其他生产、建设物资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产业工人,上缴了相当于国家投资3倍的财政收入。
依靠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以冶金、石化、机械装备为主体的全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包括鞍—本钢铁工业基地,盘锦、抚顺、辽阳、大连、锦州、葫芦岛等石化工业基地,大石桥—海城菱镁产业基地,抚顺、阜新、沈阳、调兵山、北票、南票六大煤炭产业基地,沈阳、葫芦岛、抚顺三大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沈阳、大连两大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虽然改革开放后辽宁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但在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领域仍有一定地位。辽宁工业基地的形成,为全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