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文经济特征
一、农业经济发达
辽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典型的一年一熟粮食种植区,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自然资源。辽北地区的铁岭市是中国食品发展中心和绿色食品协会共同授予的唯一一家地市级绿色农业示范区。铁岭市绿色食品产业1999年开始起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2003年随着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开始的,已经建设了绿色玉米、绿色水稻、绿色大豆、绿色蔬菜、绿色瓜果、绿色肉食、绿色水产、绿色林产品等24个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铁岭市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的原则是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使铁岭市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将高能、高耗、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有序、分阶段、分批次转变成低能、低耗、高产出的现代化农业,使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铁岭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铁岭市绿色无公害农业主要分成以下几个区域:
1.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区和林果特色经营区
本区包括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东部和西丰县,面积约65×104hm2,占全市总面积的50.2%。本区发展方向以生态涵养、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为基础,重点发展农林业、特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通过实施生态涵养林业工程,以林养土,恢复森林及林地地表植被,提高林分质量,增加其涵养水源及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着力开发农林特色产业,建设以榛子、板栗、刺五加和水果等名优新产品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搞好林下参、细辛、五味子等中药材开发和刺嫩芽、香菇等绿色食品开发。
2.中部漫岗平原粮菜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区
本区包括昌图中部,开原、铁岭西部。本区热量资源和水分条件都很好,但大部分土壤肥力低,部分土壤耕作层薄,农田防护条件也较差。本区发展方向应以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立蔬菜加工基地,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坚持把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放在首位,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水稻生产重点是在抓好大面积示范区的基础上,建立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基地,集中发展优势特色蔬菜产品,逐步形成蔬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
3.西北风沙盐碱生态恢复和经济作物经营区
本区在地貌上属于辽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60~200 m。本区发展方向是以风沙盐碱地生态恢复为基础,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农林业及经济作物。本区应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等小油料作物。以花生产业等龙头项目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建设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制,全面推进铁岭绿色农业的发展。
二、铁岭工业发展的契机——沈铁工业走廊
(一)沈铁工业走廊概况
沈铁工业走廊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沿102国道蜿蜒向北,一直到辽吉两省交界的昌图县毛家店镇,全长100余千米。铁岭市委、市政府以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为契机,发挥102国道和沈哈高速公路将铁岭和沈阳连接在一起的优势,将沈铁工业走廊作为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改变“农重工轻”的落后面貌。
沈铁工业走廊总体上呈“一体两翼”架构。“一体”即沿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从铁岭县新台子镇至昌图县毛家店镇南北一体;“两翼”即开原—西丰、银州区—调兵山东西两翼。涵盖了全市7个县(市)区和两个经济开发区的37个乡(镇)街。整个沈铁工业走廊由“三大经济板块”组成,即核心区、北部延伸区和东部延伸区,重点规划建设17个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94 km2。核心区由铁岭县、开原、调兵山、银州区、清河区组成,它南起与沈阳交界的铁岭县新台子镇,北到铁岭中心城区,由“一城七区”组成,一城即凡河新城区,七区即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懿路工业园、腰堡工业园、凡河工业园、银州区工业园区、铁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平顶堡铸造工业园。北部延伸区即开原—昌图一线,东部延伸区即开原—西丰一线。
沈铁工业走廊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巨大的辐射、吸纳功能,并构建与沈阳经济区发展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优质化,优质经济集群化”的思路,把发展专业特色产业园和集聚带作为重点,实现由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专用车、换热设备、起重设备、煤电及新兴能源、矿山设备及配件、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煤化工及生物化工、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其中,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辽宁换热设备生产基地、开原起重设备工业园、调兵山新能源和矿山机械设备生产基地等,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二)沈铁工业走廊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沈铁工业走廊的区位优势在于:一是它的区位重要。南与沈北新区的新城子接壤,北与吉林省的四平市为邻,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通往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它的交通便捷。本区位于东北铁路大动脉——京哈电气化铁路线上,是沈哈高速公路的交通要道,102国道穿境而过。距大连港430 km,距营口港290 km,距沈阳桃仙机场80 km。
2.新能源优势
沈铁工业走廊在原有“两电一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利用自然资源、工业废弃物和农产品资源,开发新能源。一是风力发电。经测试,昌图泉头、满井、下二台等处和调兵山高力沟风能源状况均达到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要求的风力资源条件。二是煤矸石发电。铁法煤业集团与辽宁能源总公司共同开发煤矸石发电项目,总投资38.8×108元。三是生物质能。在资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铁岭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和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并在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新突破。
3.基础设施优势
经过全方位、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沈铁工业走廊内各工业园区已经实现“六通一平”,有的园区达到了“九通一平”,具备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投资条件,特别是102国道拓宽改造,由沈北新区最北端向北延伸22 km至铁岭市区双向八车道,打开了沈北开发的大通道,促进了承接沈阳经济区各种生产要素和能量向北释放和滚动,拓宽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强了沈铁工业走廊承载大项目,承接大企业的能力。
4.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铁岭的现实优势在于承接异地的产业技术转移,积极主动接受沈阳经济区的辐射,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使各类企业和投资项目都能在沈铁工业走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载体。目前,沈铁工业走廊80%的项目是异地转移过来的,其中有60%来自于沈阳经济区,主要包括装备制造、精密铸造、管材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电线电缆等大型企业集团。
5.土地资源优势
沈铁工业走廊位于辽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具备大量的土地储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沈铁工业走廊内各工业园区通过平整土地、埋沟填壑,为入园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用地。与此同时,优惠的用地政策和土地价格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三、辽北特色民间艺术
1.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使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了全国文艺界的承认。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其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著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得以上台面,成功组织了全国百场巡演,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转这一剧种走向了300年间的空前辉煌。
2.小品
20世纪90年代初期,赵本山、潘长江等铁岭人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把铁岭的喜剧小品展示给了全国亿万人民。连续十几年,铁岭的喜剧小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奉献给全国亿万人民的“快乐大餐”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岭的喜剧小品在全国独树一帜,享有盛誉。铁岭拥有一支编、导、演相结合的喜剧小品队伍,其创作表演的喜剧小品风格独特,成为铁岭的一个品牌。铁岭编导、演员创作的《1+1=?》、《相亲》、《过河》、《征婚》、《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等小品,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2002年,中国文联为铁岭市颁发了“中国曲艺小品之乡”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