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环境特征

一、农业资源丰富

辽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0~7.3 ℃,无霜期128~159 d,年平均降水650 mm,素有“辽宁粮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还有谷子、高粱、大豆、小麦、芝麻、向日葵、烟叶、甜菜、麻类、蔬菜、水果等。辽北地区也是辽宁生猪和禽蛋生产基地,昌图县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昌图豁鹅是优良的鹅种。西丰、昌图黄牛饲养发展较快。西部风沙盐碱地区的草地荒滩,是牛羊生产基地。东部山区有人参、鹿茸、柞蚕、养蜂、山野菜、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各地的水库为淡水养鱼基地。

辽北各区县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都比较高,如昌图县2008年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在35%以上。昌图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宜农宜林,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旱作农业地区。昌图县耕地面积400×104hm2,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7.5×108kg。昌图县作物种类丰富,产量高,农业基础雄厚,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马铃薯、蔬菜、花生、烤烟、甘薯、西甜瓜等经济作物面积逐步扩大,总面积达到172×104hm2。另外,昌图县畜牧业发展较快。目前有肉牛、生猪、家禽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十几家,带动畜牧业迅猛发展,产品远销至欧、美、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昌图豁鹅是全国闻名的特色禽类,具有产蛋多、生长快、肉质好、耐粗饲等特点,其产蛋量为全世界鹅中之最。

二、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调兵山市

调兵山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成立于1982年,是一座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原称铁法市,于2002年更名为调兵山市,行政级别为县级市。调兵山所在地地质稳定,煤田区系华北陆台阴山陆隆带东段,受华夏系构造影响所形成的断陷盆地,造就了调兵山市西高东低,呈倾斜状的地势,成低山丘陵、平原的地貌类型。调兵山市辖区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限产的条件下,年生产能力仍可达1 500×104t,煤矸石年排放量达300×104t,煤层气总储量为282×108m3,煤炭工业为调兵山市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矿区生产规模达2 100×104t,一跃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特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与辽宁阜新、抚顺等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的是,调兵山市正处于煤炭开发的鼎盛时期。预计在未来的30年左右,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调兵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将起到巨大的支撑、推动和促进作用。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辽宁省北部调兵山市,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集煤层气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加工、建材、电力等为一体,多元化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中国500强、中国煤炭工业100强和辽宁省100强企业之一。

三、充沛的水资源

辽北地区水资源丰沛,如康平县水资源总量为18 815×104m3。境内共有8条内河,总长218.7 km,流域面积2 160 km2,有大、小型水库14座,总容量25 181×104m3,以中部的卧龙湖水库为最大,库容量为9 626×104m3。法库县水资源总量33 789×104m3,除过境辽河外,有中小河流4条和若干季节河流,纵贯全境,经东南汇入辽河。全县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具有蓄水、拦洪、排灌、养殖多功能的水利工程配套体系。近年来,法库境内发现有益矿泉水多处,极有开发利用价值。

铁岭市境内现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39条。据2006年统计,铁岭市境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2座。铁岭市大型灌区一处,中型灌区12处。全市设计灌溉面积18.5×104hm2,实际灌溉面积13.3×104hm2,其中水田7.3×104hm2。但值得注意的是,铁岭市作为农业大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铁岭市2003~2007年,年平均农田灌溉用水量为9.86×108m3,占总用水量的81.35%。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是铁岭市最大的用水产业,若考虑林牧渔畜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可达10×108m3,则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高达82%,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