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建设
1.辽北水土流失现状
辽北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是以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严重,主要分布在铁岭市。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开发建设的项目逐渐增多,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和弃土,人为破坏地貌加剧,而且没有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的水蚀和风蚀。全市现有土壤侵蚀面积2 598.3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04%。强度侵蚀大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养分已基本流失,地表岩石**,寸草不长,治理难度很大。
铁岭市的农田分布可划为两个部分:东部山区坡耕地区、辽河平原耕地区。东部山区耕地面积1 514.96 km2,坡耕地502.40 km2,全市水土流失部分主要分布在本区域,约为1 610 km2,占全市总流失面积的62%,是辽宁省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辽河平原区的耕地面积为3 468.11 km2,本区土地平坦,土质肥沃,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率低,易受风蚀,本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986 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38%。
水土流失在部分城市地区也较为严重。由于人为破坏植被及龙首山周边开发建设,又没有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措施,造成雨季部分山体滑坡,形成侵蚀沟,大量雨水挟带泥沙、碎石涌入市区,淤塞城市排水管道及道路,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及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调查,城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65.93 hm2,占城区面积的6%,其中龙首山水土流失面积占78%,城市开发建设等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占23%。
2.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重力、风力、水力、冻融等;人为因素包括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以及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山区、丘陵、风沙区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城市建设、开荒、放牧、伐木等一切生产建设开发性活动。
铁岭市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蚕场沙化严重。铁岭市柞蚕生产,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于多年来重放养、轻建设,特别是近些年,市场需求量大,产值高,蚕农为了眼前利益,而进行过量放养,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二是过度放牧。铁岭市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牛羊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饲养量逐年增加,牧草产量已远远满足不了牛羊数量的增长,牛羊上山现象时有发生,使小树枝条、嫩芽被啃光,变为死树,山上草皮也遭到破坏。三是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不断加大,生产开发项目迅猛发展和增长,搞掠夺式开发,不采取防护措施,产生强度侵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四是砍柴为薪。由于缺少薪柴和山区人民生活习性而出现了过度修枝,搂树叶、草皮,甚至在自己的承包地乱砍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极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
3.水土流失的治理
铁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水涵养,中部农田防护,西部及西北部防风固沙的三大防护林带的带、网、片体系。全地区森林覆被率达20.5%,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铁岭城区以治理龙首山水土流失为中心,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山在城中、水穿市区、城中有山、城山相连”发展山水特色城的实施方案。以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对龙首山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时进行景点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 452 hm2,公共绿地222 h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二、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调兵山市地处辽宁省北部,位于铁岭、法库两县之间,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丘陵与平原共存,是辽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由于调兵山市多年的煤矿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第一,沉坑水力侵蚀。主要由于降水产生地面径流,使耕地变成沉坑,耕地减产,最后不能耕种。沉坑水面以上部分坡度一般为3°~5°,年土壤侵蚀模数在500~1 000 t/km2,属轻度侵蚀;水面以下部分坡度多在6°~15°,年侵蚀模数5 000~8 000 t/km2,属强度侵蚀,抗侵蚀年限小于20年。第二,矸石山土壤侵蚀。流失的矸石粉影响周围耕地,使地力下降,农业减产,矸石粉流向河道致使河床抬高。第三,矿区建筑用地。矿区每年修建厂房、住宅等,有的是旧住宅区改造,有的占用苗圃,有的占用荒草地,均破坏了原地表地貌,扰动原土层结构,致使土壤的相对稳定状态发生变化。
调兵山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对于开采时间长,沉坑面积广且深度大的大明一、二矿和晓明矿,列为重点治理区,适合复垦;对于由于开采年限短,沉坑小、坡度缓的大隆矿、小青、大兴、晓南四矿,列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在措施配置上用矸石粉回填沉坑;对于废弃的矸石山,以矸石利用、发展经济为主攻方向,用于沉坑回填,填筑公路、堤防和烧砖制件,逐步吞掉矸石山,还耕地于民;对于继续堆放的矸石山,在其外侧设拦沙防风林带,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三、自然生态保护区——卧龙湖湖泊湿地
1.卧龙湖湖泊湿地概况
卧龙湖湖泊湿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的康平县东关镇境内,1958年以东、西马莲河为主要水源修建水库,是辽宁省水面最大的淡水湖,属半人工、半天然湿地。区域面积1.1×104hm2,水域面积0.6×104hm2,天然芦苇、蒲草面积0.3×104hm2,最大蓄水量9 620×104m3。200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具有库塘、沼泽、湖泊湿地的综合功能特性,构成淡水系统多单元的生态特性,是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较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丰富物种和遗传进化提供了环境条件,为科学研究物种发展变化提供了良好场所。据调查,卧龙湖湿地生物物种丰富,分布有水生植物48种、浮游植物154种、鱼类39种、鸟类1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
卧龙湖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两种气候、耕地与荒漠两种土壤、森林与草原两种植被的生态过渡带上,其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是国家一级生态**。和一般湿地相比,它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地带和东南—西北季风区的下风向,并且临近康平县北部残存的风沙口、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和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对于改善辽西北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净化环境,补充地下水和调节水生态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
2.卧龙湖湖泊湿地存在问题及原因
卧龙湖湖泊湿地于2002年年底彻底干涸,丧失了卧龙湖湿地的生态功能,使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的天然生态屏障遭到了破坏。干涸的湖底沙质土壤**形成新的沙尘源,相当于科尔沁沙地骤然向南推进了上百千米,直接对沈阳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构成威胁,加速了当地干旱少雨多风等不利气候的变化,恶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造成卧龙湖湿地干涸的原因是多样的。
从人为因素看,一是盲目的旅游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卧龙湖作为旅游胜地进行开发,在卧龙湖周围修筑环湖公路55 km,修筑环湖堤坝38 km,人为隔断了包括东、西马莲河在内的10余条河流的河水入湖和区域面积为16.4×104hm2的汇水区的雨水径流入湖,使卧龙湖失去了主要的补水水源。二是破坏性耕种和水产养殖。由于在卧龙湖滩涂和浅水区内开发水田和水产养殖区,每年需要1 000×104m3水用于灌田和养殖,既消耗了湖水,又影响了滩涂蓄水功能,导致湖区蓄水总量减少,加速了湖水蒸发,导致湖泊的干涸。三是污水排放量增加。康平县生活污水及雨水都是直接汇入卧龙湖的,且排污途径短,随机性大,水质、水量均不易控制。排入湖中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在水量上不断增加,水质上呈多元化趋势。
从自然因素看,一是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康平县年平均降水量526 mm,1999~2003年,只有2000年的年降水量高于平均值5.9 mm,其余4年在平均值以下52~193 mm不等,而且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持续的干旱少雨,年蒸发量加大,形成水资源的负增长。二是距离沙漠近。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距卧龙湖仅20 km,每年“沙龙”都裹挟着大量沙土袭向康平,乃至沈阳,常年平均风速4.5 m/s,春季最大风速达25 m/s,这股干燥的西北风吹走了卧龙湖上空大量水汽,并且在烈日的配合下,使其自身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卧龙湖湿地恢复对策
为了恢复卧龙湖湿地,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终止卧龙湖资源开发承包合同。停止湖区内水田耕种和水产养殖,拆除水上游乐等工程设施,恢复滩涂和植物生长区域。第二,疏浚东、西马莲河及其支流通向湖区的渠道,拆除在东、西马莲河及其支流上建造的堤坝。第三,引辽入湖,利用河湖高差使辽河水自然流入湖区,补充湖泊水源。第四,结合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公益林。第五,控制污染源,建立污染监测系统,对流域内的水质及化学指标进行定期检测,监测水质动态变化。当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再利用,用于补给卧龙湖湿地生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