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文经济特征

一、辽西沿海经济区

(一)经济区概况

辽西沿海经济区土地面积约5.5×104km2,占全省的37.30%,2008年年末人口数为1 253.1×104,占全省的29.5%。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较为密集,拥有锦州、盘锦、葫芦岛3个地级市及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阜新、朝阳也可进入辽西近海“一小时经济圈”。辽西沿海经济区处于京津冀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结合部,具有接受双向辐射的优势,拥有481 km海岸线,占辽宁省海岸线的20.67%。锦州、葫芦岛港口资源丰富,临港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炼油、石化、有色加工、造船、电力等产业基础雄厚,土地、劳动力资源充裕,成本较低。实施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开发战略,是辽宁省着眼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全局而制定的重要决策,是国家环渤海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锦州湾

锦州湾在整个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担负着先行和带动作用。锦州、葫芦岛、盘锦、朝阳、阜新五市都要围绕锦州湾这一开放的平台,搭建平台,利用平台,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最终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升辽西地区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

2006年年初,辽宁省政府出台《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在税收、用地、审批等各个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新的优惠政策,并在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内设立“飞地”,锦州和葫芦岛分别为内陆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朝阳市和阜新市确定了分别为一平方千米和两平方千米的“飞地”,并实施政策优惠。这些措施对于沿海、内陆城市间良性互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即内陆城市沿海化和沿海城市腹地内陆化,使之走上同步发展的快车道。锦州湾港口群的辐射作用,推进了港口资源的整合,拉动了辽西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成锦州湾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和新兴产业六大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沿海经济产业群。

(三)辽西沿海经济开发区

1.锦州滨海新区

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辽宁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地区,是锦州改革开放、城市南扩的先导区,是锦州建设环渤海经济圈,逐渐发展成为依港崛起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现代化海滨新城区。锦州滨海新区是京津唐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节点。锦州滨海新区集港口物流、产业发展、行政商住、滨海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商贸和物流服务半径覆盖东北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新的欧亚大通道的桥头堡和出海口。

锦州滨海新区由锦州港区、西海工业区、娘娘宫临港产业区、白沙湾行政生活区和滨海旅游带组成。其中,港区规划面积24.3 km2,白沙湾行政生活区规划面积11 km2,形成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基础建材、粮食深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体系;娘娘宫临港产业区将重点发展修造船业、临港物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光电半导等大型临港产业。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建设了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和设施齐全的商业、金融、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及环境优美的滨海生活区。开发了以国家4A级的笔架山风景区、梦蓝湾景区、海滨浴场至老龙头望海广场为重点的滨海旅游带。

2.葫芦岛北港工业区

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区地处葫芦岛港和锦州港之间,规划面积35 km2,海岸线全长32 km,与天然不冻良港葫芦岛港港区一体,沿锦州湾呈带状布局。北港工业区与天然不冻良港葫芦岛港零距离,港区一体。葫芦岛港水深港阔,自然条件极佳,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北港工业区从东至西,由南向北依次规划为七个功能区,即葫芦岛港港区陆域2 km2,船舶制造配套园3 km2,港口仓储物流园区3 km2,综合产业园区15.4 km2,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3 km2,商务区0.5 km2,打渔山工业园区8 km2。依托优越的港区发展条件,北港工业区大力发展以船舶制造、石化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主的新型装备制造业。

3.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辽宁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辽宁省首批对外开放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园区位于朝阳市郊,北依内蒙古自治区,西接河北省,南临渤海,一域连三省,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受两大城市群的辐射。园区周围地区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距锦州港仅7 km,区位交通便利。开发区依托母城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利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和医药化工为主的支柱产业。柏慧燕都、加华电子、凌云机械、希波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辽西沿海经济区将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石化工业;充分利用原材料资源优势,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充分利用科教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新型电子、电信工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配套工业;充分利用流通资源优势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新型流通产业基地和新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辽西沿海经济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双向依托东北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构建新型特色产业群。辽西沿海经济区依托该区域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以锦州湾整体开发为龙头,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全力打造辽西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依托港口优势,壮大沿海经济,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极,构建以锦州港为主的辽西组合港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辽西沿海城市群产业集聚带的发展,带动整个辽西的振兴。

二、辽西农业经济发展

(一)辽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辽西地区的土地面积约5×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辖570多个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6%;2008年,人口1 123.9×104,占全省总人口的26.5%,其中农业人口733.9×104。总播种面积1 448.9×103hm2,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36.7%;辽西地区农业生产总值342.96×108元,占全省农业生产总值的26.34%,占全区总生产总值的18.75%,农业经济成分比重大。

辽西农业较省内其他区域发达,种植特色品种多、产量大,对辽宁省农业经济贡献巨大。区内谷子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辽宁省总量的90%左右,油料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60%,烟草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辽西养羊业发展迅速,羊的出栏和肉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60%。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过去长期以增加产量为目标的生产体制,致使辽西农产品结构单一,质量较低,名特优新产品匮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而辽宁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近几年又出现严重的旱灾,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增产不增收,辽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辽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选择

辽西地区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辽西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辽西的外向型农业经济模式,实现辽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结构,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迫在眉睫。在产品过剩导致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整合现有资源,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力,以提升辽西地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户的市场竞争力,逐步走向辽西农业经济的产业化道路。

第二,发挥资源优势,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性,综合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在京沈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地区,充分利用好两侧土地平坦、肥沃的地理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建设新型、特色、优质水果园和高水平大棚区,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农业经济带。锦州和葫芦岛两市部分地区靠近渤海,发展海水养殖业得天独厚,要发展具有渤海特色的水产品养殖。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植树种草,形成防风固沙绿色经济带。辽西腹地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保持传统特色作物的发展,形成特色畜牧经济带。

第三,发挥自然、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辽西走廊西起山海关,东到锦州,沿渤海之滨延伸。走廊之中为沿海平原低地,走廊之外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使得辽西乡村类型多样,有平原乡居,有沿海分布的渔村,有幽静安详的山村,提供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之辽西地处东北和华北两大城市群的辐射之中,大部分区域被纳入了城市“一小时经济圈”,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大。目前,辽西地区已经开发了许多宜于生态旅游的自然景区,还有大量的潜在旅游资源更适合开发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开展休闲度假旅游。例如,建昌县充分利用当地山好水清空气清新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生态游,促进了“农家乐”的迅速发展。到2010年5月末,“农家乐”已有100多家,30%的“农家乐”饭庄年收入超过10×104元,50%在6×104元左右,20%的在3×104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