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辽西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
1.水土流失
辽宁西部山区总面积1 131.16 km2,是蒙古高原、冀北山地和东北平原三大地貌的交汇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低山丘陵地貌。土壤主要以褐土和淋溶褐土为主,只在海拔500 m以上山地为棕壤,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一般约为1%。区内植被破坏严重,仅海拔500 m以上山地有天然次生林残存,海拔500 m以下分布有山杏矮林、荆条灌丛和小灌丛草地。该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3.8%,而建平北部植被更加稀疏,仅散见榆树疏林、沙生植被和草甸草原。区内水土流失严重。
2007年辽宁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数据显示:土壤侵蚀面积区域分布以辽西低山丘陵区的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4市最多,达到20 906 km2,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49.4%。其中朝阳市最高,达9 664 km2,占该市总面积的48%。沟壑侵蚀是辽西又一水土流失特征。朝阳市沟壑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2.40%。1960年朝阳沟壑侵蚀面积707 km2,2007年发展到2 164.7 km2,可见长期以来沟壑侵蚀相当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加剧,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区粮食、林果和畜牧产品基地的发展,开展沟壑侵蚀治理显得更为迫切。
2.土地沙化
辽西地区土地沙化较为严重,风沙危害较大。全国第三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54.96×104hm2,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60.66×104hm2。该沙化区北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东至招苏台河,西以内蒙古的赤峰市为界,地域呈由西向东北延伸的狭长形状,主要包括康平、法库、义县、黑山、阜新、彰武、昌图、北票、建平、兴城、绥中、连山、龙港等县(市、区),除康平和法库两个县属于辽北地区,其余各县均属于辽西地区。土地沙化不仅导致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也构成了生态威胁。
3.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
辽西黄土丘陵区缓坡面积广大,生态特点接近于草原生态景观,但其植被较为稀疏,气候干旱。作物生育期段,土壤既受水力侵蚀,又受风力侵蚀,水土流失和沙化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和辽西地区积累的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改善环境的成功经验,被逐渐推广到辽西各区的生态建设上来。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在水源充足的地方集中建设本区特色的高效农业,其余大面积土地以牧草和沙棘生态林为主,扩大林草面积。优先发展区内丰富的名贵旱生植物,经济价值高,收益快。这样,在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抑制土地沙化。例如,朝阳市乡村地区实行“一年收草,两年收枣,近期收柴,远期收材卖果”的办法,在坡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凌源市地处辽西半湿润偏旱区,该区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造了“山上林地围顶戴帽,山中果树拦腰,坡脚高产农田,河道谷坊与防护林护底”的金字塔利用模式,这是一种农林牧多元的复合利用结构,在旱区土地合理开发中效益巨大。此外,可在西部风沙干旱地区防风固沙林网的基础上,建立沙地果园,栽植李、杏、矮化苹果及梨、葡萄等适宜品种,发展前景广阔。此外还能种植适应能力强的中药材(甘草、黄芪、琉璃苣等),经济效益显著。有条件的地方还能种植红小豆、烤烟、小麦等。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阜新
阜新地处辽西内陆,是我国最早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一五”期间,国家的156个中工程中有4项安排在这里,使得阜新迅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素有“煤电之都”的美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阜新的资源开始走向了枯竭,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阜新转型的压力
第一,失业人数多,失业率高,就业矛盾突出。阜新诸多矿山关闭、矿企破产,阜新原有从事矿业人员及其家属40×104人,占城市总人口的52%。现煤炭资源枯竭,采区塌陷,下岗职工剧增,生活陷于困境,而失去工作的矿工,本身没有土地,没有资本,没有一技之长,再就业压力大。
第二,下岗失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再就业困难。据2004年统计,阜新市下岗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53×104人,占下岗职工总的71%,分别高于辽宁省62.6%和全国53.7%的平均水平,40岁以上的大龄下岗职工5.65×104人。
(二)阜新经济转型的成果
阜新作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首个试点,已初步建立起了“两个机制”的雏形。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方面,阜新围绕“人的补偿、企业补偿、城市功能补偿和环境补偿”等开展工作,缓和城市居民的生存困境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在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方面,围绕“深化煤炭采掘业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三大支柱产业展开转型的战略工作。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阜新在彰武县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板材加工研发基地,在清河门区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现代皮革深加工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转型以来,阜新在林业二次创业和城市绿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阜新市森林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8年的3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阜新已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并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经济发展方面,从2001年到2008年,阜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 327元增加到10 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123元增加到5 030元。
阜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走多个主导产业协调发展之路。阜新立足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坚持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突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打造中国液压之都、玛瑙之都,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北派服饰等优势特色产业,构筑多元化的主导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