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辽西地区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区位特征
图8-1 辽西地区的地理区位图
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河平原以西的辽宁地区,包括阜新市、朝阳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四个地级市,共辖13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9个县(图8-1)(其中阜新县和喀左县为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本区南临渤海,西与河北相接,北连内蒙古自治区,东与辽中、辽北地区相连。辽西地区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之地,其南部的辽西走廊是中原地区进入东北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历来为军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辽西走廊连通沈阳和京津两大经济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境的客货流量巨大。
辽西走廊濒临渤海辽东湾,海岸线长,港湾条件好,主要港口有锦州港、葫芦岛港。锦州港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第三大港口,已和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关系,2010年吞吐量突破6 000×104t;葫芦岛港是国家二类口岸,为天然不冻良港,港阔水深,2010年吞吐量突破2 000×104t。
辽西走廊陆上交通极其便利,辽西各港的潜在腹地巨大,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和地下管道主体运输条件兼备。沈山铁路、秦沈高速铁路、锦州—通辽铁路和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等在此通过;锦州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开通民航航线,葫芦岛和兴城也建有航空港,与国内外诸多地区通航;大庆与锦州、盘锦与锦州之间各有一条输油管道,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辽西走廊上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已基本形成。
二、地理概况
辽西地区全区土地面积50 279 km2,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34.32%。辽西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季风明显,但降水量稍缺,水资源相对缺乏。年降水量471.0~637.6 mm,由东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递减。辽西地区西南位于七老图山、燕山、努鲁尔虎山和黑山的交接地带,西北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域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大部分区域属于辽西低山丘陵区,区内山脉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坐落于朝阳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大青山,主峰海拔1 153.7 m,坐落于建昌县中北部的黑山,主峰海拔1 140 m。位于辽西东北部的医巫闾山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山奇水美,是该区一大旅游胜地。辽西中部山脉之间为宽阔的河谷平原,东南部是辽河平原和大凌河、小凌河冲积平原,东北部为辽宁东部低山丘陵区。
辽西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08年,人口1 123.9×104,占全省总人口的26.47%,其中农业人口733.9×104,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4.52%,比全省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0.8%,而辽西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高达18.76%。2008年,辽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 971元,远远低于沈阳的54 248元,不到辽宁省总体水平的50%,但辽西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经济增长率达到15%(表8.1)。
表8.1 2008年辽西地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