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辽中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环境污染

一、辽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1.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据统计,辽宁中部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36.95%。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流入农业地区,使一些农业土地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毒害,水环境质量和容量处于危机状态。区域内主要河流污染严重,大部分属于Ⅳ~Ⅴ类水质。此外,辽宁中部地区缺水十分严重,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2.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突出

该区域是高耗重化工业聚集的区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因此,该区域也必然是工业废气污染较重的地区。近年来,沙尘、扬尘、酸雨污染较重,并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而且呈逐年加剧的态势。空气污染仍属于煤烟—扬尘型。冬季采暖期燃煤污染严重。二氧化硫浓度均值是非采暖期的4.1倍,颗粒物是非采暖期的1.3~1.5倍;春季风沙扬尘污染突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冬季的1.6倍,是夏季的1.9倍。

3.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农耕方式,导致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对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辽河、浑河、太子河的部分河段每年都有断流发生,最严重的是太子河本溪市区段,每年接纳大量的废水、污水,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河水已呈黑褐色,鱼虾几乎绝迹。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还表现为森林结构失调、草场和湿地面积锐减、林草植被功能下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采矿污染等。

二、辽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1.循环经济推进模式

从2002年开始,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辽中地区应该以此为契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冶金、石化、电力、煤炭、建材、镁硼等行业实现经济循环,用循环经济理念重塑企业、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模式,确立必要的政策导向、经济激励和自愿行动的法律规范,形成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框架,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使其快速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辽宁中部城市群目前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渡阶段,传统产业结构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城市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前提,调整与升级并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加大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和改造;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功能,在高端环节上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娱乐等现代服务业。这样既保证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工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制约性相对减小,以达到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工业变革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可能使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性的一种工业变革。新型工业化追求的是以较少的物质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价值,要以减少消耗和避免污染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根本目标和行为准则。通过这一原则,人们可以建立起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物质化工业经济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根本性地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绿色科技导向模式

辽中地区科教发达、人才济济,拥有强大的人力、财力支持,构建这一科学技术体系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以绿色为导向的科学技术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来构建:第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区域发展进程中产业序列演进的资源环境代价。第二,研究、开发和引进与本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第三,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保护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相关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

5.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生态城市的构建,标志着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的转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辽中地区而言,由于城市的高度密集,国外城市建设中的绿道体系建设值得借鉴,即城市区域沿道路、河流等进行绿化,形成绿色带状开放空间,连接公园和娱乐场地,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或公园系统,将自然引入城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绿道体系中生态廊道的功能更加突出,实际上又成为一个线状的自然保护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