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本溪生态新城
一、本溪生态新城建设概况
2009年,本溪市委市政府本着坚持走生态之路、和谐之路、产业与新城共同发展之路的方针,绘制了中国药都——本溪生态新城的发展蓝图。“生态城市(eco-city)”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本溪生态新城位于本溪老城北部,包含歪头山、石桥子和张其寨3个镇区。新城以医药产业为载体,在60 km2的区域内形成生活区、产业区和山林水域各占20 km2的规划布局,近期规模人口30×104人,远期规模人口50×104人。形成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居和谐的生态新城,使本溪尽快由钢铁产业支撑的一代城市,发展升级为由钢铁和医药双元产业支撑的二代城市。具体目标是建设一个以生物药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为主导的新城,成为沈本产业带上的创新极核和本溪跨越式发展的引擎,一个集研发、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一个具有相当活力和吸引力的新城,一个具有独特山水风貌、风景优美的宜居新城,堪称辽东城市集群中的“绿色明珠”。
二、本溪建设生态新城的优势
建设生态新城,本溪市具备很多原生自然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又创造了很多再生新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本溪市生态基础良好。本溪位于辽宁东南部,地处辽东半岛腹地,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本溪市为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四季分明。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7条,主要有太子河、浑江、草河三大水系以及若干小水系。
本溪林业资源丰富。本溪的山属于长白山余脉、尾脉。全市林业用地66.7×104hm2,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辽东天然次生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小气候,不仅孕育了品种多、数量大的中草药材而且造就了中草药材有着其他地方的药材不可比拟的特殊药力。本溪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药1 117种,自然蕴藏量2 200×104kg。人参、辽细辛、辽五味等北药驰名中外。北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草药适宜种植在气候温和干燥或半干燥地区,包括石桥子、张其寨、本溪经济开发区等乡镇。新城区域内部分村镇农民种植中草药。
本溪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铁、铜、锌、石膏、大理石等矿产共8大类5种,其中铁矿石已探明储量27×108t以上,石灰石矿(水泥)储量2.1×108t,溶剂石灰(冶金)储量1.3×108t。新城境内矿产资有铁、煤、黏土、石灰石、石膏、页岩、花岗岩等几十种,尤以铁矿石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超过2×108t,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区位好,交通优势明显,被定位为沈阳的卫星城、后花园。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约20 km,距本溪市区约24 km,是沈本一体化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公路包括:沈丹高速、G304、S304,铁路:沈丹铁路。规划建设公路:沈本产业大道,铁路:沈丹客运专线、沈本城际铁路。这种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新城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本溪生态新城的建设重点
建设本溪生态新城,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沈本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是本溪新城得以实施的基础背景。本溪新城将会成为沈阳产业集群南向发展的重要节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中城市群区域合作的启动使得本溪新城在依托空港、铁路和便利的公路交通的条件下,能够与本溪老城功能互补、产业共荣,形成高品质的基础平台。本溪城市发展需要新的经济拉动核,沈本一体化要求本溪市具有区域物流中心与服务平台。一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迫切需要寻找替代产业,丰富本溪的产业构成,搭建未来本溪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框架。
将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药都”,在药业基地范围内形成高密度的产业集群,入驻的企业、机构的数量多,医药的研发、中试、销售和物流,产业功能完备,保持青山绿水,使用清洁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本溪新城建成一座基本没有空气污染,污水零排放的生态型城市。
用生态文明引导新城规划建设,弘扬生态文化,把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与本溪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豁达情怀结合起来,让生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渗透到城市建设、居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关注生态、热爱生态的浓厚氛围,使生态伦理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建设、施工与保护环境并举,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做好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制订施工组织计划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扬尘、噪声、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积极利用适应生态新城需求的新能源、新技术,节能减排。积极引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煤层气开发、中水回用等新技术,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城的地位是宜居城市,所以更应该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作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未来本溪生态新城的特点
1.新城空间格局——山水互依,生态之城
本溪生态新城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多山环绕,而且水系丰富,拥有良好的宜居环境。四大生态公园(歪头山矿场生态公园、边牛东山城生态公园、张其寨生态公园、石桥子西沟生态公园)更加凸显本溪新城优良的生态效应。在以四大公园建设为生态建设核心的同时,与周围山体的绿化渗透共同构成城市自然景观基底,打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面。让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化成城市环境优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环境效果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2.新城新职能——药业之都,创新之城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形成集约、紧凑、高效的空间布局模式,新城规划在产业用地布局上强调组团式的弹性复合理念,以确保城市提供优质、生态、富有特色的产业环境。具体划分为政府主导“群”、开发公司运作“群”、高校智力“群”、上游研发类企业“群”、中游生产性企业“群”、下游销售类企业“群”和生活配套服务企业“群”等。而产业组团的联系网络是通过公交走廊。
本溪生态新城旨在打造“中国药都”,在医药产业开发上,坚持以“大产业、广覆盖”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所谓“大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一起上,产学研齐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所谓“广覆盖”,就是包含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中间体、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包装品及医药物流等大医药业。用3~5年时间,在20 km2的药业基地形成200个企业集聚,使其成为本溪的新兴主导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成为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
3.宜居品质——多元复合,魅力之城
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居住、生活、休闲以及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社会功能都应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实现公共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促进城市经济单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更重要的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真正实现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本溪新城建设本着多元复合的方针,精心打造宜居的城市品质。新城将建有三所市级综合医院、两个体育休闲中心、三个文化中心,即生态文化中心、产业文化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为充分体现多元社区和多彩生活的设计宗旨,结合快速公交站点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形成疏密相间的城市居住组团。特别是在主要交通站点周边形成高强度开发用地,这部分组团承载着本溪新城的绝大部分居住人口。每个组团中心轴线两侧,各有80 m的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形成独立社区组团的商业服务核心带。中小学、托幼用地按服务半径300~500 m设置。社区公共绿地集中居中设置,半径为500 m。社区服务中心也集中居中设置,并且沿街还设有小规模便利店,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其滨水地区和河岸两侧用地,开发低密度的公共建筑。山坡、山坳地区用地,根据组团需要开发花园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