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文经济特征
一、满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赫图阿拉城
(一)赫图阿拉城
历史上被称为“后金第一都城”的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赫图阿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内城面积25×104m2,主要古建筑有正白旗衙门、关帝庙、民居、汗王井等,遗址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外城面积约156×104m2,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仓廒区等。外城之外,东有显佑宫、地藏寺,东南有堂子,西北有点将台与校军场遗址。赫图阿拉城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清朝建都之制,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研究清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赫图阿拉城作为明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满族文化
1.满族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先世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汉代,三国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7世纪末,粟末(满族先世的一个部落联盟名)的首领大祚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仿效唐制建立了渤海地方政权,因其居住在渤海以北,故称渤海国。这是满族先世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地方政权。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抗契丹人的压迫,于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建立了金国,并先后灭掉辽和北宋,成为与南宋并立的王朝。其疆域南至淮河,北达外兴安岭,东滨太平洋,西接蒙古,拥有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这是满族的先世在历史上建立的第二个政权。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新兴的蒙古灭掉了金朝女真政权。明代的女真人,由于各部落频繁迁移,渐渐形成了建州女真(绥芬河流域)、海西女真(松花江流域)及野人女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三大部。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部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生于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才干,到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基本上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逐渐开始形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中,在征战的同时,还着力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建州女真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创制满文。满文的创制,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满族新共同体的形成。
2.满族文化
(1)社会组织制度
八旗是后金(清)国家中独特的社会组织制度。早在1601年,努尔哈赤就把所属的部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作为其标志。到了后金建国的前一年(1615年),由于统一过程中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又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扩编为八旗,并建立了更加完备的组织体系。入关后,由皇帝掌管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与诸王贝勒统辖的“下五旗”(镶白、两红、两蓝)之间,确实有一些差异,但主要是观念和心理方面的,并无实质性的尊卑贵贱之别。后金迁都沈阳后,除原有的女真人外,又增加了许多蒙古族和汉族的人口,所以又分别编立了蒙古八旗(1635年)和汉军八旗(1643年),加上原有的满洲八旗,就成为二十四个旗,但其统辖,仍是每三个旗归一名旗主管辖,所以在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2)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反映了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它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历史上,女真人“善骑射、善耕种、好渔猎”,满族也喜欢穿其衣;其次,满族服饰地方性十分突出,比如东北地区冬天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的习惯。对于一个骑射民族来说,一切装束都要有利于马上奔驰,满族的服饰特点恰好反映了这个特点。满族民饰既保留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本民族的习俗礼仪,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由马褂子改进而来,中国旗袍源于满族女旗袍,坎肩仍是中国流行的时装。
(3)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和汉字。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
二、丹东的区域合作
丹东地处中朝边境,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西岸,北依长白山,南临黄海,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望。同时,它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而且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将把丹东推到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口的位置上,丹东也将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大通道”。丹东依托港**通物流优势、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工业产业配套优势和东北亚腹地战略地位优势,结合朝鲜当今逐步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发展与朝鲜的区域合作是促进丹东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丹东与朝鲜区域合作的现状来看。首先,贸易额增长迅速。2004年中朝贸易额为13.9×108美元,当年辽宁省与朝鲜的贸易额为7.9×104美元,占中朝贸易总额的56.75%。2008年中朝贸易额为27.9×108美元,当年辽宁省与朝鲜的贸易额为9.96×108美元,占中朝贸易总额的35.6%;可见,中朝两国的贸易额在显著增长,辽宁省与朝鲜的贸易额也在大幅上升,虽然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辽宁省仍是对朝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省份。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对朝贸易商品集散地和对朝贸易物流中心。其次,贸易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贸易形式趋于灵活。目前丹东市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朝贸易,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25%左右,出口商品结构也由以小额商品为主,转变为以大宗出口商品为主,进口商品多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在贸易方式上,已由早期单一的易货发展为多种贸易形式。再次,口岸建设日益完善。丹东口岸有公路、铁路和水路通往朝鲜腹地,鸭绿江大桥的铁路和公路将中国丹东与朝鲜新义州相连。货物流通量的80%依靠铁路桥梁运输,现在每台车辆的载重量可以提高到20 t,物流量大幅上升。从2004年1月20日开始,丹东和平壤开通了公共汽车线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丹东市与朝鲜的区域合作,应继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首先,利用闲置的加工设备和生产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朝鲜进行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资,或开展境外加工制造业务;其次,加强与朝鲜的旅游合作。利用辽宁省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和具有跨国旅游的优势,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使国内旅游与跨国旅游有效整合;再次,中朝两国加紧建设新鸭绿江公路大桥,新桥将在丹东市与新义州之间建设,成为丹东市对朝贸易的一个新的枢纽。对丹东浪头港进行河势改造与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同时加快保税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以及物流区的建设,使丹东市真正成为对朝“路、港、区一体化”枢纽,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对朝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