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环境特征

一、本溪旅游资源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该市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座以整个城市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本溪市国家地质公园。漫长的地质历史造就了本溪山、泉、湖、峡谷等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溪市素有“神奇山水,枫叶之都”的美誉,拥有奇洞、名山、秀水、热泉、枫叶、森林、漂流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8处,现已开发了56处。森林覆盖率达73%,是绿色天然氧吧,森林储集量位居辽宁省第一。良好的植被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本溪绚烂多姿的景观:五女山、铁刹山、关门山等名山风姿绰约、景色秀丽;桓龙湖、观音阁、关门山等湖泊碧水**漾、烟波浩淼;大石湖峡谷峭壁嶙峋、静谧幽远。

本溪市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女山高句丽遗址与九顶铁刹山无不浸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一)地质景观资源

1.水洞风景区

本溪水洞风景区坐落在太子河边,距本溪市区35 km,洞额有薄一波同志题写的“本溪水洞”四个大字。洞包括旱洞、泄水洞和水洞三部分。水洞长2 800 m,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可乘船游览的地下暗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水洞分二门、四峡、六宫、八弯、九曲等百余处景点,平均水深1.5 m,最深7 m,洞内恒温在12 ℃左右,地下河流水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曲折蜿蜒,有“三峡”、“九湾”,故名“九曲银河”。水洞风景区于198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世界奇观,中国一宝。水洞风景区是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会员单位、中国溶洞协会发起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区、拥有“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风景名胜区”等。2006年本溪水洞景区先后建立落成了本溪地质博物馆、硅化木王国主题公园,创造了一个融自然景观旅游、地质科普教育和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崭新游览环境。

2.望天洞

望天洞坐落在桓仁县雅河乡弯弯川村东70余米高的山顶上,东距桓仁县城14 km。该洞发育于20×104年前,总长逾7 000 m,洞内最大的厅逾6 000 m2,可容纳万人。景观迷人,奇、特、险俱全,有石林、城墙、雪莲、冰川、喷泉、瀑布、暗河等。洞内的迷宫更为奇特,是黄河以北最大的溶洞。洞内的石坝、石梯田、三层迷宫和万人大厅被称为“地质奇观”、“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望天洞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从洞口到洞底,如同竖井,有15 m深。踏着宽阔的铁梯扶护栏而下,便至洞内第二大厅的“青龙厅”。由此厅向东北行约800 m,尽头有一个约40 m2的水潭,池水湛蓝、清澈见底,周围全是细砂。洞内有宽窄不同、高低长短不一的支洞50多个。洞中的“迷宫”分上、中、下三层,总长度逾1 100 m,为世所罕见。迷宫中,洞中有洞洞连洞,洞洞相通,门中有门门接门,门门可行。入其内,行来走去,难分难辨,妙趣横生。

(二)山岳景观资源

1.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 km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m,南北长1 500m,东西宽300 m,峭壁垂直高度逾200 m,处在原始次生林中,山势突兀雄起,山峰凌空耸峙,四百丈悬崖酷似一座玲珑翠屏,环列构成五女山天然屏障,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下桓龙湖烟波浩淼、山水相映。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败于宫廷之争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 500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4 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2004年五女山山城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关门山景区

关门山森林公园坐落在本溪县山城子镇,距市区78 km,主峰高1 200 m,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山势嶙峋,状若盆景,素以峰奇、水秀、雾巧、树茂、花美闻名遐迩。因其酷似黄山,有“东北小黄山”、“东北桂林”之美誉。森林公园包括小黄山、夹砬子、月台子、龙门峡和龙潭湖五个景区,境内山峰峻秀、沟幽谷深、清流潺潺、花木葱茏,动植物种类繁多。景区一年四季四景,尤以金秋枫叶如丹,姹紫嫣红、层林尽染、蔚为壮观而蜚声海内外。1991年10月,紧毗关门山森林公园的关门山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库区长15 km,蓄水量8 100×104m3。景区有山美、水美、树美、花美、云美“五美”之誉,尤以秋天红叶为最,满山红叶如火如霞,染红一汪湖水,所以关门山水库又被称为“红叶湖”。水库的修建,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许多久已不见的珍禽异兽,纷纷来此栖息。同时也为关门山景区增添了一处“高峡平湖”的胜景。2004年,景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风景区评比验收。

(三)水文景观资源

1.桓龙湖

桓龙湖位于桓仁镇北部,浑江中游,1968年竣工蓄水。水库全长81 km,最宽处为4 km,面积1.0×104hm2,总库容量34.6×108m3,水深平均15 m,最深处约60 m,为辽宁省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库区国家森林公园与浑江水库山水相依,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缔造出这座人间仙境。库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为4 600 hm2,被浩浩****的万顷碧波划分成无数个形状奇异的山峰,搭舟漫游可观赏到小鳌山、三层砬子、望江楼、马面石、老虎洞等多处自然景观。湖边一片山坡上有一个被称为“黄金冰谷”的地方。那里到处是褐色的小点,这就是酿冰酒的优良品种——威代尔葡萄,正是它成就了“黄金冰谷”的美名。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冬季-8 ℃的严寒;每年12月间,-8 ℃的冰冻时间超过24 h,这时采摘的冰葡萄才能满足压榨需要。

2.大石湖

大石湖景区位于本溪县蓝河峪乡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峡谷之中,五湖四瀑、阶梯相连,谷中两侧悬崖,谷底似高低错落的石槽。一条山溪从香水岭奔腾直下,在峡谷的一个转弯处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断,形成落差2 m的一个瀑布,水落处,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从2 m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绿,深不可测、枯叶不浮,故称“沉叶潭”,颇多神奇的传说。三湖之下为四湖,也有一瀑相连。再下,水流从岩缝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渐平。大石湖两岸陡峭险峻,山高林密,鸟兽繁多,是一处天然游览场所。景区的鹰嘴山山势陡峭,林树茂密。人迹罕至,鸟兽繁多,禽类有黄莺、百灵、杜鹃和珍贵的鸳鸯等;野兽有野猪、黑熊、獐、猞猁等 。这里不仅是奇花异草的植物园,也是野生鸟兽的乐园。

二、岫岩玉石资源

(一)岫岩玉资源概况与分布

岫岩玉,质坚色美,储量丰富。岫岩主要有透闪石质玉(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纹石质玉(岫玉、花玉、黄玉等)和透闪石质玉与蛇纹石质玉混合体(甲翠)3大类。岫岩玉晶莹温润、玉质细腻、颜色多样,有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可雕性和抛光性好,适合雕刻大中型玉件,是国内外十分优质的玉雕材料。岫岩玉远景储量居全国之首,实行限产后,年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60%。特别是岫岩的玉石王、井中玉王、河磨玉王和重约6×104 t巨型玉体“四大玉王”相继面世以来,产生了轰动效应。1960年7月“玉石王”被发现后,周总理亲自批示:“这是稀世国宝,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

岫岩玉所在地区位于中朝地台辽东台隆营口—宽甸古隆起的西端,区内古老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变质作用强烈,为岫岩玉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石矿体主要成透镜体状,赋存于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的富镁碳酸盐岩层中,受一定的层位控制,特别是其中的白云石大理岩—菱镁矿层为最主要的含玉层位。矿床在成因上属于层控变质热液交代型玉石矿床。现知岫岩玉在辽东半岛分布较广,产量较大。仅以岫岩县而论,其著名的北瓦沟矿区即为资源相当丰富、开采时间较长、年产量甚大的矿区。除此之外,在岫岩县境内还发现有10多处矿床或矿点。

岫岩县玉石矿位于岫岩县西北部的哈达碑镇玉石村境内,建于1957年4月。井下300多米深的采玉场,被人们称作“地下水晶宫”。矿区占地面积5 km2,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座玉石矿山。偏岭镇玉石矿位于岫岩县城西北的偏岭镇细玉沟村境内。1973年,当地农民在细玉沟严家岗发现古坑遗址,偏岭公社组织人力开采,沿古坑下挖5 m,发现细玉矿体,长约数十米,最宽处5 m。开采出的玉有碧绿、青绿、黄、白等颜色,色纯不乱。自1975年开采后,细玉年产量少则30 t,多时达100 t。90年代后,产量逐年增加。该矿开采的玉石,属透闪石软玉。其质地异常细腻、坚韧、微透明,多呈翠绿色,类翡翠,十分珍贵。

(二)岫岩玉类型与特征

岫岩玉是中华宝玉石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玉种。岫岩玉储量丰富。岫岩号称“中国玉乡”,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玉石产地,拥有国内最大的玉石矿山。从中国最早的玉制品,到世界最大的玉制品,从原始文化阶段雕刻水平最高的玉器,到当代被誉为国宝的玉雕精品,都出自岫岩玉。由此可以说,岫岩玉在中国玉的历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岫岩玉是玉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珍稀材料。

岫岩玉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岫岩玉就被人类发现并利用。1983年,在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的三件软玉砍斫器,距今在12 000年以上,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玉制工具,也是最早的玉制品,堪称“中华第一玉”。中国最早的玉饰品也是由岫岩玉制成的。在我国内蒙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玦和玉匕,距今7 000~8 000年,经鉴定,都是岫岩玉制成的,其中玉玦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饰品。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来自于岫岩玉。在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最丰富,玉器制作成就最高的要数红山文化,距今5 000~6 000年。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龙、玉猪龙、玉蝉、勾云形器、马蹄形器等多种具有特殊代表意义的玉器,这些玉器都是由岫岩玉制作而成的。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出土的大型玉龙,高26 cm,用整块碧绿岫岩玉圆雕而成,造型奇特,雕琢精细,并且运用了抛光技术,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它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把中国龙的起源提早到5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岫岩玉种类繁多,按颜色分为碧玉、青玉、黄玉、白玉、墨玉、花玉、湖玉、湖水绿、苹果绿、绿白等;按发现和开采时间先后分为老玉、新山玉;按玉石产出类型分为井玉、坑玉、石包玉、河磨玉;按矿物组成分为蛇纹石软玉和透闪石软玉;按其产地分为瓦沟玉、细玉沟玉等诸多不同名称。

按当代地质学的分类,岫岩玉主要有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两大品种。岫岩蛇纹石玉是国内117处蛇纹石玉中质量最上乘的优质品种。玉色以绿为主,还有红、黄、白、青、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等,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其化学成分为氧化镁42.1%,二氧化硅43.8%,氧化钙0.15%,三氧化二铁0.64%、结晶水11.71%。硬度为摩氏硬度5~5.5度,可雕性和抛光性能优越,耐高温、抗腐蚀,能雕琢出精品大件,是极为理想的玉雕材料。

岫岩透闪石玉有老玉和河磨玉两类,其化学成分为氧化镁24.25%,二氧化硅61.28%,氧化钙11.56%,三氧化二铝0.86%,氧化铁0.39%,氧化纳0.16%。硬度可达摩氏硬度6.36~6.5度,微透明或不透明,质地异常坚硬细腻,呈油脂光泽。其六种基本色调,可分为奶白玉、黄白玉、青玉、碧玉、褐玉和墨玉,其中奶白玉和黄白玉为贵重的玉中珍品。透闪石玉又分为原生矿玉(老玉)和砂矿(河磨玉)两类。原生矿产于县城西北偏岭镇细玉沟东侧河谷底部及两岸的泥沙砾岩层中,大小不等。其明显特点是带有皮壳,因此也叫石包玉,无皮壳“露肉”的玉又叫河磨玉。岫岩透闪石玉是目前国内质量上乘的玉雕工艺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