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辽宁人口与城镇化
一、人口数量与结构
1.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的性别构成反映了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人口总数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表示:一是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二是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以女性为100),即性别比。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的性别比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在95~107之间,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口的性别构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009年年末辽宁省总人口4 256×104人,男性2 149.9×104人,占50.51%;女性2 106.1×104人,占49.49%,总人口性别比为102.1,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1.9。从辽宁人口的性别构成变化中可以看出:近60年来,辽宁人口的性别比经历了一个由平稳下降到基本稳定的过程,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口的性别构成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人口的性别构成之所以长期稳定在同一水平,主要是受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表3.9)。
表3.9 辽宁省历次普查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
资料来源:辽宁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辽宁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辽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作者整理。
2.人口年龄结构与老龄化
2009年,辽宁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86.46×104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43%。按人口年龄结构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年老型”人口结构,辽宁省人口已经步入了“年老型”人口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已转变为年老型社会的年龄结构,其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224.2×104占总人口比例5.68%,上升到2000年的329.7×104占总人口比例7.88%,年均增长4.71%,再增长到2009年的486.46×104占总人口比例11.43%,年均增长5.28%,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表3.10)
表3.10 辽宁省老龄人口比重变化
二、人口分布
1.人口的地区分布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9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沈阳市人口最多,盘锦市人口最少。人口超过300×104的有沈阳、大连、鞍山、朝阳和锦州、铁岭,其人口总和占全省总数的61.37%,人口在200×104~300×104之间的有葫芦岛、丹东、营口和抚顺市,人口低于200×104的有阜新、辽阳、本溪和盘锦市。
2000年与1990年相比,人口数量增加最多的是沈阳,增加了137.6×104人,其次为鞍山市,增加了74.8×104人。沈阳、鞍山两市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行政区划变动造成的,即原属铁岭的康平、法库两县划归沈阳,原属丹东的岫岩县划归鞍山,使两市人口数量大增。2009年与2000年相比,各地市的人口化趋势不同,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5城市稳中有降,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宁、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9城市人口数量略有增加(表3.11)。
表3.11 辽宁省人口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辽宁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辽宁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辽宁统计年鉴(2010),作者整理。
2.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疏密程度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辽宁省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是在辽宁中部地区的沈阳(554人/km2)、鞍山(381人/km2)、辽阳(387人/km2)和沿海城市大连(442人/km2)、锦州(307人/km2)、营口(473人/km2)和盘锦(318人/km2)。人口密度较小的有地处辽东山区的抚顺(198人/km2)、本溪(184人/km2)和丹东(161人/km2)以及辽西自然资源及经济欠发达的阜新(184人/km2)和朝阳市(174人/km2)(表3.12)。
表3.12 2009年辽宁省人口密度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作者整理。
3.影响辽宁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行政区划变动;间接因素可分为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或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起长期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布状况。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极大,人类总是选择最适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来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辽宁中南部地区土地肥沃,沿海地区水产资源丰富,加之交通便利,必然吸引着省外和省内其他地区的人来这里居住。而辽宁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多是山地和丘陵,人口单位面积可容量本身就小,加之土地瘠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也欠发达,人口便相对稀少,人口密度较小。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它毕竟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可能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布局,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十分发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并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口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地处沿海地区的大连、锦州、营口等市,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水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尤其是作为辽宁对外开放前沿的大连市,更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宜人的气候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资本、知识分子和劳动力的涌入,促进了大连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该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三、人口城镇化
辽宁是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作为中国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基地,国家曾给予了大量投资,因此,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1.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辽宁省城镇化的起始动力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冶炼业。早在西汉武帝时,在现在的辽宁省鞍山市周围已有一些人靠采矿冶铁为生。到了明朝,冶铁已遍及辽东25卫。到了清朝,辽宁地区除冶铁外,煤炭采掘也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除最早开采的抚顺外,北票、本溪等地也先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因此,在古代辽宁一方面像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因政治、军事、贸易等因素建立了一些传统的城镇,如辽阳、新宾、沈阳、朝阳等地都是这一类的人口集聚地;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地区的采矿业和冶炼业的优势,它已为未来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做了长时期的历史铺垫。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后,辽宁逐渐由半殖民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一时期,日本在辽宁省对当时所有已探明的矿藏进行了掠夺性开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除了在辽宁大肆掠夺基础工业原料外,并且在沈阳等地建立了以军事为主的机械工业。
正是由于辽宁经历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变迁,才使得辽宁的城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极浓厚的殖民地经济色彩。当时的城市里虽然聚集了很多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但这些城市不可能具备完善的自我服务功能。它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的劳动力集聚地,同时又是其推销商品的市场。辽宁省的殖民地经济严重阻碍了辽宁省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使得辽宁省的产业构成严重畸形,轻工业和农业十分落后。尤其是这种殖民地的城镇化严重遏制了辽宁人自身的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这对于辽宁省后来的发展一直有着负面影响。
新中国成立时,辽宁省总人口数为1 830.5×104,除沈阳、大连外,其他城市人口都不足20×104。当时,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24.2%,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较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把辽宁省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给予了大量投资,仅在“一五”时期,国家就向辽宁省投资46.4×108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其中重工业达43.6×108元,占全省建设总额的94%。因此,在“**”前,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一直是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到1964年,辽宁省的总人口为2 694×104,城镇人口为1 130×104,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2%,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的严重干扰,从1966年到1980年,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长时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1985年,当国家提出全面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辽宁省刚刚大体上完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从总体上看,辽宁省的改革仍显得谨慎有余,开拓不足。20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1991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5.6×108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额占工业企业亏损的83%。在这样的困境中,当时的省委省政府开始下决心把企业推向市场。可是,由于辽宁省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以及思维方式都长期老化,所以在20世纪的后20年里,辽宁省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也难免受到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九五”时期开始,辽宁省的改革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不活、管理不善、装备陈旧、包袱沉重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对待这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体现了择优扶强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在这一时期,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有了明显的发展。1990年第三产业劳动力构成为20%,到2000年其构成已提高到27%。2000年,辽宁省省级以上的经济开发区已有23个,国家级开发区有5个。在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有了明显改观的形势下,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2000年,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达54.9%。如果说1990年辽宁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小城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话,那么,2000年这一水平的提高则主要是由于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和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所致。2000年以后,城镇化水平稳中有降,2009年城镇化水平为50.38%。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一直仅低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并在所有省、区之中处于领先地位。
2.省内各地区城镇化水平
近20年来,由于沈阳、鞍山、本溪、丹东等市的行政区划都有较大变化,所以,这里不便于比较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的经济原因。但是,从各地区的城镇人口绝对数中仍可看出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并且从相对数中也可看出目前全省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从1990年到2000年,辽宁省市镇人口增加较多的地区有大连、鞍山、锦州、营口、朝阳、盘锦、铁岭、辽阳8个市。抚顺城镇人口微增3×104,而本溪、阜新和葫芦岛3个城市的城镇人口都有不同程度减少。究其原因,在这4个市中,除葫芦岛市城镇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两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不同所致外,抚顺、本溪、阜新3个资源型城市,除统计口径不同的因素影响外,由于资源逐渐枯竭而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0年到2009年期间,除了阜新、盘锦、葫芦岛3市城镇人口略有增加,其他各市的城镇人口都有所下降。从城镇化水平来看,盘锦市增长较快,由2000年的58.22%猛增到2009年的82.15%,阜新市城镇化水平略有增加,而其他各市城镇化水平均呈下降的趋势(表3.13)。从辽宁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看,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今后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的潜力仍在辽中、辽南和沿海城市地区。
表3.13 辽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
资料来源:辽宁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辽宁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作者整理。
3.辽宁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由于辽宁省的自然地理、社会变迁和工业经济发展历程等原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城镇化特点。
从地域上看,辽宁省城市的总体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这些城市的分布布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沈阳为中心的大城市密集区;二是贯穿东北地区南北交通干线的城市链;三是沿辽宁省“两海一湾”的沿海城市带。正是这“一区,一链,一带”构成了辽宁省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总体特点。
第一,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的大城市高度密集区,前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和营口8个地级城市,还包括新民、海城、灯塔、调兵山市、开原5县级市。在这8个地级市中,以沈阳为中心,距其他7座城市几乎不足100 km。按照2009年的人口抽样统计数据来看,这8个地级市的城镇人口总计达1 266.2×104,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59%。目前,像辽宁省这样以沈阳为中心的密集重工业城市群在全国更是独一无二的。在以沈阳为中心,方圆不足400 km的区域内,集聚了1 266.2×104城市人口,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城市人口群体,这是辽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一大突出特点。
第二,南北城市链。“哈大”铁路和“哈大”公路是贯穿东北三省南北的交通干线。在辽宁省地域内,在这一交通干线上从北到南有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6个地级市,还有开原、灯塔、海城、大石桥、盖州、瓦房店、普兰店7座县级城市。从吉林省的四平市到大连市,南北距离不足600 km,但在这一路段有大小城市13座,并有6个地级市,城市间平均距离不足百千米,这在中国其他交通干线是不多见的。2009年年底,在这一交通干线上,6个地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总计为1 287.9×104,占全省全部城镇人口的60%。事实上,交通干线把这些城市连接得更紧密,各种往来更频繁,使这些城市形成了一条密不可分的链条。因此,辽宁省的多半城镇人口居住在贯穿辽宁省南北的“哈大”交通沿线上,这是辽宁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又一特色。
第三,沿海城市带。辽宁省南临黄海和渤海,辽东半岛深入到两海之间,并因其地理特点形成了辽东海湾。辽宁省的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入海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全长逾2 000 km。这“两海一湾”的沿海地带,从东到西有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地级城市,还有东港、庄河、盖州、兴城4个县级城市。2009年年底,6个地级市城镇人口总计889×104,占全省全部城镇人口的42%。沿海城市较多,这一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都不多见,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也是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布的一个重要的集聚带。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辽宁省在东北地区的南端与关内陆地毗连,自然成为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地域。辽宁省还是一个沿海省份,海港便成为全东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通过海路进行国内外、省内外贸易往来的唯一入海和登陆口岸。另外,辽宁省又是一个边境省份,是中国关内通过陆地与朝鲜往来的唯一最近必经之路。凡此种种,辽宁省作为一个行政地理单元,有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另外,由于辽宁省的矿藏资源丰富和重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在今天,辽宁省仍然是一个在全国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工业基地。所以,辽宁有如此众多的城市,并形成了“一区,一链,一带”的分布特点。随着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省城市人口向这“一区,一链,一带”集聚的趋势仍会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