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格局02

2.海水养殖业

辽宁省海域地跨黄、渤二海,位于中国领海北段辽东半岛南部及其两侧,在38°30′~46°50′N,119°45′~124°20′E之间,总面积超过506.7×104hm2,有30多条较大河流分别注入,带来大量有机质及泥沙,水质肥沃,为各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是中国北方鱼、虾、蟹类产卵索饵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著名的近海渔场。

辽宁省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水产资源丰富。在辽宁沿海出现的海洋生物有520多种,其中浮游生物107种,底栖生物280多种,游泳生物137种。根据渔业生物的分区差异规律及辽宁海洋渔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将全省沿海划分成3个海水增养殖区:黄海北部东庄岸段增养殖区,辽东半岛、长海诸岛岸段增养殖区和辽东湾中、西部岸段增养殖区。

东庄岸段增养殖区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碧流河口,包括东港、庄河两市24个沿海乡镇(场),岸线长308 km,滩涂面积4.9×104hm2,浅海水域22.7×104hm2,岩礁面积0.31×104hm2。

本区滩涂广阔,南北延长5~10 km,坡降很小,在1%左右。海岸属于淤泥质海岸,海涂质地为细沙和粉沙。有鸭绿江、大洋河、英那河、庄河、碧流河等河流在此入海,年径流量大于300×108m3,水质肥沃,因此滩涂贝类资源丰富,蕴藏量26×104t,可供养殖面积2.2×104hm2,是辽宁天然贝类宝库和生产基地,也是目前辽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

辽东半岛、长海诸岛岸段增养殖区从碧流河口至盖州市西崴子,包括长海县、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全部和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盖州市、鲅鱼圈区的沿海乡镇(场)。陆域岸线长约830 km,滩涂面积4.5×104hm2,岩礁1.4×104hm2。长海诸岛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岛屿岸线长428 km,环岛浅海水域34.3×104hm2,岩礁0.05×104hm2,滩涂面积0.4×104hm2。

本区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小港口相连,浅海水域辽阔,水质肥沃。陆地岸段除了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沿海北部,基本上属于基岩海岸,海底礁石林立,这种岩礁底质有利于海珍品的附着和栖息,又能满足浮筏养殖的需要。本区岸段港阔、水深、平静,不淤不冻,水质透明度高,潮流畅通,海水温度平均在10.2 ℃左右,冬季水温在0 ℃以上,夏季在25 ℃以下。港湾水面约4.7×104hm2,而滩涂面较窄小,可供养殖面积1.5×104hm2,主要适于浮筏养殖藻类和贻贝及海珍品扇贝、鲍鱼等增养殖。目前,浮筏养殖主要集中在金州区黄海沿岸和旅顺口区,主要品种有海带、裙带菜、扇贝、贻贝等,发展潜力很大,年产量占全省70%以上,是辽宁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

辽东湾中西部岸段增养殖区自盖州市西崴子至山海关,包括营口市老边区、大洼县、盘山县、凌海市、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的沿海乡镇(场),岸线长432 km,有滩涂面积7.4×104hm2,浅海水域40.2×104hm2,岩礁面积0.8×104hm2。

由于沿岸各段质地不同,资源条件也各异。盖州市至小凌河口基本上属于淤泥质海岸,此段有辽河、双台子河、大小凌河等20余条主要河流入海,泥沙输入量大,水质肥沃。本岸段滩涂面积宽广,滩涂贝类较发达,有可供养殖的面积约2.7×104hm2,是贝类、虾蟹类产卵、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该段蛤蜊岗子盛产文蛤,资源面可达0.7×104hm2,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文蛤出口生产基地。

小凌河口至山海关,沿岸质地属于沙砾质海岸和岩岸相间,滩涂面积窄小,滩薄水浅,有可供养殖的滩面0.8×104hm2左右,有港湾面积3.3×104hm2,湾内-5 m浅海水域是理想的人工鱼礁区,-10 m水面适宜开展浮筏养殖。本区海水养殖业起步较晚,除大洼县、凌海市较发达外,其余县(市)增养殖面积、产量都很少,渔业比重不占优势。本区海水污染严重,需要加强基地建设。

三、工业

(一)工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一五”和“二五”期间,辽宁省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地区。目前,辽宁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为主体的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设备、输变电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

辽宁省的主导工业部门,如冶金、机械、石油和化工等,得到不断发展,同时轻纺工业也有相应发展,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整个工业基本上是在本省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加工型产业的特点比较明显。目前,辽宁工业正在由以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发挥技术优势为主的方向演进。

辽宁省工业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主导工业部门主要集中于中部城市群,其次是沿海城市。这种工业布局形成的主导作用,是资源分布条件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位置条件。大多数耗原材料和耗能型的大型企业多布局在资源区和交通枢纽附近。集聚效果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部门的集中。辽宁中部的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5市市区面积6 660 km2,仅占全省总面积的4.5%,而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50%以上。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5个沿海城市,市区面积6 894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而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的36%。辽宁中部城市和沿海城市加在一起,全部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90%,而辽北和辽西北地区全部工业产值不足10%。

沈阳、鞍山等中部城市集群至大连的交通干线两侧,已形成实力很强的产业带。在纵长400 km,东西40~50 km的范围内,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75%~80%,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工业走廊。

全省主要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主,地域专门化显著。沈阳以装备工业(输变电、机床、重型机械)为主,大连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造船、机车车辆等)为主,鞍山、本溪以钢铁为主,抚顺以煤、电为主转变为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业为主,锦州以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营口和丹东是以轻工、纺织日用机械为主的“轻型结构”工业城市,辽阳是化纤之城,朝阳以重型机械、冶金和纺织工业为主,盘锦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为主,阜新和铁岭以煤、电为主。

目前,辽宁省工业战线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2007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 000×108元大关。

(二)工业经济结构

1.工业经济总量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 603.1×108元,同比增长17.5%,这一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也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近50%,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继续担当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2008年,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四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 783×108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8%提高到87.6%,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装备制造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1%。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 894×108元,增长22.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带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 736.85×108元,增长30.1%;实现利税429.52×108元,增长14.7%;实现利润281.88×108元,增长19.7%。

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辽宁省第四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 158×108元,增长20.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4.8%,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9.8%,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0.6%。

全省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3 141.53×108元,增长12.1%。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1 398.68×108元,增长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667.52×108元,增长32.3%;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1 332.29×108元,增长7.3%,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 154.19×108元,增长22.84%;建材工业完成增加值410.56×108元,增长28.1%,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211.64×108元,增长48.35%。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的推进,辽宁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工业企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2008年,全省100户重点企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5%,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07年12月,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举中标共计1 000余套1.5×1012W风力发电机组,企业累计中标和签约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5 000余套,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批量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2.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辽宁省的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82.3%,集体企业占16.2%。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逐步实施了全方位开放,以老企业“嫁接”改造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为重点,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等措施,推进工业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

(1)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21户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改制面均达到90%,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企业的产权实现了多元化、股份化,通过与央企等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合作,国企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大大增强。2007年年底与2005年5月改革前相比,辽宁国企数量虽大量减少,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却增加了949×108元。同时,企业利润不断提高,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5.5%。全省纳入统计口径的180户重点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9.7%、21.4%和120%,国企爆发力进一步释放。2008年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到5%,但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9.5%和88.5%;在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为77.2%;在冶金、化工等部分重要的原材料工业行业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也在60%~80%。

(2)“三资”及外商企业

“三资”及外商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发展崛起的重要力量。1980年,在辽宁省落户的“三资”工业企业只有3户。2008年年末,港澳台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 813个,共吸纳就业人员63.5×104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实现工业增加值1 271.7×108元,占19.3%;出**货值1 309.51×108元,占48%。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369家企业。

(3)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年末,全省共有私营工业企业9 818个,吸纳就业人员102.1×104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6.9%和30.6%;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 903.4×108元,占28.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 196.1×108元,占26.8%;实现利润271.8×108元,占55.5%。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组织方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8年年底,股份制企业占据了全省工业的重要地位,大部分经济总量指标占全省比重在50%左右。全省股份制工业企业发展到8 472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9.1%;工业增加值3 612.9×108元,占54.7%;主营业务收入12 733.4×108元,占55.1%;2008年年末从业人员163.4×104人,占49%。

3.行业结构及主要产品产量

2008年,辽宁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轻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4.7。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2∶3.5∶ 1。装备制造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原材料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表3.3、表3.4)。

表3.3 2008年辽宁省主要工业行业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表3.4 2008年辽宁省全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三)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1.装备制造业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备制造及加工、仪器仪表、汽车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重型装备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企业。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8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 13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5%;拥有资产总计6 711.7×108元,占3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 736.9×108元,占29.2%。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现价)由2002年的325×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1 893.6×108元,年均增长34.1%,占全省规模以上的比重由2002年的23.6%提高到2008年的28.7%。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5.5×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281.9×108元,年均增长41.2%;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0.4×108元增加到2008年的429.5×108元,年均增长32.2%。2008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4.6×104台,比2002年增长3.7倍;内燃机5 615×104kW,增长2.1倍;冶炼设备15.5×104t,增长5.1倍;采矿设备22.4×104t,增长6.6倍;汽车34.1×104辆,增长2.8倍。

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大连“两区一带”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丹东为核心的精密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锦州为代表的光伏和汽车配套产业基地等。各市还依托已有基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营口通过引进大项目,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轻纺产业向以冶金成套装备、中小船舶制造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转变。盘锦市通过招商引资,其船舶制造业已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2.能源工业

辽宁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国能源消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能源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断建设,辽宁省能源工业已初步形成基础较为雄厚的生产体系,全省14个市都分布有能源工业。从能源工业组合情况和能源工业的产值来衡量,抚顺占全省能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是全省拥有石油、煤炭、电力等多部门的最大综合性能源生产基地。其次是锦州、大连和盘锦,以石油和电力为主。此外是阜新、朝阳和铁岭,以煤炭和电力为主。

辽宁省煤炭工业主要集中于资源比较丰富的抚顺、阜新、铁岭和沈阳4市。石油和天然气集中于辽河三角洲和辽东湾的浅海水域。电力工业布局可分为两类:一是靠近煤炭产地和负荷中心,如抚顺、清河、阜新、辽宁、锦州、朝阳等大型火电厂,具有坑口电厂的特性;二是建立在负荷中心,如大连、锦州、沈阳、鞍山、辽阳等地的热电厂,既发电又集中供热。大型水电站集中于鸭绿江流域。此外,耗电大的大型企业还建有一批自备电站,如鞍钢、本钢、辽阳化纤厂、锦州炼油厂、石油二厂、大连和本溪水泥厂、营口和丹东造纸厂等。石油加工业集中于辽宁中部的抚顺、辽阳、鞍山以及沿海的大连、盘锦、锦州和葫芦岛等地。煤炭开采、石油加工以及火力发电等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工业生产与能源消费集中的大中城市,尤以沈山和长大两条铁路沿线地区最为密集。

3.化学工业

辽宁省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为主体,是辽宁省的主导工业部门之一,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石油化学工业。辽宁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石油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辽中、辽西和辽南地区,有8大炼油厂和1个石化联合企业,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均有生产。

第二,煤焦化工。辽宁省也是全国主要煤焦化工基地之一,年化工用煤量约为850×104t,约为全国化工用煤的1/10,全省用煤量的1/6。主要生产冶金和化工焦炭,最大的焦炭生产企业是鞍钢和本钢。

第三,海洋化工。纯碱是海洋化工的大宗产品,大连化工公司是全国第一大纯碱生产厂。氯碱工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和葫芦岛,沈阳化工厂和锦西化工厂都在全国八大氯碱厂之列。盐化工业分布于复州湾等6大盐场,其中营口盐场生产规模最大,苦卤资源集中,发展条件好。

第四,硼系化工。辽宁硼矿资源丰富,有以全国重点硼矿的营口矿和宽甸矿为首的大小矿山46个,以营口、开原和辽阳化工厂为骨干的6个生产企业。

第五,精细化工。辽宁省精细化工生产门类多,基础条件好。其中涂料工业产值居全省精细化工的首位,沈阳、大连、铁岭、鞍山集中了全省生产能力的93%;染料工业主要分布于大连、丹东、阜新等地,大连染料厂染料产量占全省的91%以上;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沈阳、抚顺、大连等6大城市;化学试剂工业生产量的80%集中在沈阳、大连和锦州;橡胶工业主要集中在朝阳和沈阳。

4.冶金工业

辽宁省是全国重要冶金工业基地,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在内的完整冶金工业体系,矿山、冶炼及加工形成配套体系并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2008年,辽宁冶金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 398.7×108元,比2002年增长5.5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667.5×108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全省钢材产量4 285.3×104t,其中,冷轧薄板(带)、镀涂层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幅均为两位数以上,高于全省钢材产量平均增幅。鞍钢和本钢产品的“板带比”均为90%左右。

辽宁省冶金工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以鞍钢、本钢为依托,重点发展宽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建设精品板材基地;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依托,建成6大特殊钢精品基地和10条特殊钢精品生产线,建设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以北台、凌钢、新抚钢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棒线材、热轧H型钢,建设新型建材基地;以抚顺铝厂、葫芦岛锌厂和骨干民营企业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建设重要有色金属基地。同时,以鞍钢、本钢为依托,利用自身工艺技术开发能力强、设备制造能力强的优势,通过企业联合组建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公司和工程公司,建设冶金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基地和冶金工业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鼓励、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冶金深加工,发展建筑钢结构、工程焊管、冷弯型钢、涂镀层薄板、精密带钢、预应力棒线材等,建设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辽宁省镁资源优势,建立镁质耐火材料、镁质化工材料及镁合金制品3大生产基地。

5.建材工业

辽宁省建材工业在全国居重要地位,许多产品如水泥、平板玻璃等,均居全国前列。辽宁省发展建材工业的原材料丰富,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砂岩以及石棉、滑石、大理石、膨润土、珍珠岩、石膏、金刚石、菱镁矿、硅石等的储量都比较多,主要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山地丘陵。由于辽宁省冶金、煤炭、发电等重工业发达,工业废渣丰富,也是建材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

辽宁省建材工业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建材工业主要集中于沈阳、大连、鞍山和葫芦岛;其次是抚顺、本溪、营口、锦州、朝阳、铁岭。

水泥工业是辽宁省建材工业的主要部门,主要分布于大连、本溪、葫芦岛、辽阳、抚顺和鞍山等市;大连、工源、本溪、抚顺、葫芦岛、小屯、鞍钢7大水泥厂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2。

平板玻璃工业主要集中于大连、沈阳和阜新3市,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沈阳、大连和彰武玻璃厂为3大平板玻璃企业。

2008年,建材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0.6×108元,比2002年增长6.1倍。新型建材产值已超过传统建材,比例为60%以上,使建材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高耗能型结构向深加工型和低耗能型转变。

6.轻纺工业

辽宁轻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行业众多、产品纷繁和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群。辽宁轻纺工业在全国地位不高,但某些产品仍占有一定优势。

各种轻纺工业的分布具有在点上较为集中,在面上较为扩展的特点。辽宁轻工业在少数几个城市的集聚,形成了沈阳、大连、丹东、营口4个轻纺工业发展中心。如果将全省分为沿海地带、中部城市群、西北区3个区域,轻纺工业的地域分布略偏重于沿海,但从总体上看,较重工业分布得均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地域分工。沿海地带的纺织工业、耐用消费品行业、造纸、文教体育、工艺美术行业、食品制造业在经济实力上都占绝对优势,这些行业(食品业除外)的总产值均占全省的50%以上。同时,这些行业在沿海城市内部又有一定的分工。纺织业在大连、丹东、营口3市各有专长,大连市以棉纺、麻纺、服装为重点,丹东以柞丝绸、化纤、毛纺为特色,营口的针织、化纤、棉纺较突出。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家用电器行业在营口、大连实力最强,钟表、日用电子业集中在丹东、大连。造纸业主要分布在丹东、营口、锦州等市。在中部城市群中,日用化学、日用金属制品、家具制造行业具有优势,耐用消费品行业略弱于沿海区。轻工业在中部城市的分布极不平衡,沈阳市的轻纺工业产值占该地区的59%。西北区轻纺工业各行业在全省都不居主要地位,食品、饮料业、纺织业、家具制造、工艺美术行业是当地的主要轻工行业。

7.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25.2×108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其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产业,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快,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高新区已成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效益显著、牵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园区。

第二,产业领域趋向集中。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结构。其中,新材料产业(包括精细化工产业)约占全部的40%,电子信息业约占20%,先进制造业约占15%。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信息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向新的支柱产业迈进。

第三,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辽宁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如机器人制造技术、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基因重组多肽药物技术、燃料电池制造技术、数控技术、部分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制备与处理技术。燃气轮机的生产世界领先。

第四,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民营高技术企业和股份制高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比重近90%。一批国内排头兵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东软集团,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CT、彩超、X光机和磁共振4大数字医疗设备的企业,其产品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并打入欧美等国际市场。

第五,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效果显著。重点实施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石化、冶金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四、交通运输

辽宁省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它以铁路为骨干,港口为门户,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为支柱,形成了干支相连、完整配套的综合化运输体系,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密切省内外经济的联系,促进地域分工协作和对外开放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89.6×108元,增长33.2%,客货运输持续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9%,其中,铁路1 342.5×108t km,增长3.8%;公路661.2×108t km,增长16.4%;水运4 333.0×108t km,增长9.6%;航空1.8×108t km,下降4.4%。货运量127 293×104t km,比上年增长10%。其中,铁路17 400×104t km,增长5.1%;公路100 615×104t km,增长11.3%;水运9 267×104t km,增长5.6%;航空11×104t km,下降6.1%。旅客周转量871.3×108人km,比上年增长8.1%。其中,铁路465.9×108人km,增长6.7%;公路298.5×108人km,增长13.3%;水运7.8×108人km,下降7.4%;航空99.1×108人km,增长1.2%。客运量77 950×104人km,比上年增长9.3%。其中,铁路11 958×104人km,增长14.8%;公路64 708×104人km,增长8.6%;水运598×104人km,下降8.1%;航空686×104人km,下降1%。港口货物吞吐量48 768×104t km,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2 058×104t km,增长2%。

(一)铁路

辽宁省原有的重要铁路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对旧中国和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铁路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同时,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陆续修建了一大批新线,如沟海线、魏塔线、开丰线、田五支线、南票支线、沈丹线东段复线及其他联络线和支线等,从而基本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到2010年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4 012 km,平均每百平方千米土地上拥有营业里程2.71 km,位居全国第一。辽宁省内铁路的客货运输量是全国较大省区之一,并且主要集中在几条干线上,沈山线运输密度最大,其次是长大线,仅这两条线路承担的货运吨千米就占全省的77%。

1.哈大客运专线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年末批复立项。全线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为923×108元,由铁道部和辽吉黑三省政府共同建设。哈大客运专线已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年底,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全线铺轨贯通。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抵辽宁大连,全长904 km,途经东北3省4个副省级城市和6个地级市,其中辽宁省境内553 km。哈大客运专线采用复线电气化铁路,基础设施按350 km/h的速度建设,区间运行列车均为动车组,平均时速超过200 km。投入使用后,沈阳到大连只需1.5 h左右。

2.烟大铁路轮渡

烟大铁路轮渡是山东省烟台市至辽宁省大连市之间的铁路轮渡,海上运输距离约86.28 km,是中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也是世界上第37条跨海铁路轮渡。北部通过旅顺支线连接到哈大铁路,进入东北铁路网,南部通过蓝烟铁路,与山东铁路衔接。2004年10月27日开工,2006年11月6日开始试运营。可以改变绕道京山铁路、津浦铁路、胶济铁路的运输状况,运距可缩短600~1 000 km。初期运量可实现650×104t,近期为830×104t,远期可实现1 240×104t。烟大铁路轮渡的北港码头为大连旅顺羊头洼港,南港码头位于烟台芝罘岛,由全长12.004 km的铁路引线连接蓝烟铁路。

(二)公路

截至2009年年底,辽宁省拥有各级公路1 845条,公路总里程达到100 380 km,其中高速公路2 833 km。全省公路密度为68.57 km/102km2,2002年已实现全省乡乡通油路。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85 762 km,2009年10月已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路。全长1 443 km的滨海大道建成通车,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图3-4、表3.5、表3.6、图3-5)。

图3-4 辽宁省国家级公路分布图

表3.5 2008年辽宁省内国家级干线公路

资料来源:中国公路网,作者整理,www.chinahighway.com。

表3.6 辽宁省高速公路一览表

资料来源:辽宁高速公路一览表,http://www.china-highway.com/bencandy.php?aid=22883// 2008-08-06/,有改动。

图3-5 2007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公路里程比较

(三)水路运输

辽宁省南部海岸曲折,港湾众多,近海水域辽阔,岛屿棋布,内陆又有辽河、鸭绿江、大凌河等水系,加上腹地宽广,货源充足,形成了以大连港为中心,丹东、营口为两翼,包括葫芦岛、锦州、庄河、大东港在内的港口集群,成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重要门户,也是引进技术和知识的主要窗口。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地位的增强,特别是欧亚大陆桥的建成,辽宁水路运输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发展。

辽宁水路运输包括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两大类。历史上,辽宁内河运输曾经十分繁盛,特别是辽河水运最为发达。清光绪时期,“辽河上游自通江口至营口八百余里间,大小船只号称七千五百艘以上。”辽河原来的支流浑河、太子河也曾通航。营口港于186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以“东方贸易良港”闻名中外,1936年吞吐量达到246×104t,其中辽河运量占一半左右。但是,自长大铁路建成后,许多货运弃水走陆,加之水土流失、沿河截流,航道逐年淤浅,拦河筑坝,桥梁碍航,航程日益缩短,航运遂衰退下来。

2008年,辽宁省沿海港口码头长度为58 715 m,港口码头泊位351个,货物吞吐量48 768×104t,旅客进出港量648.8×104人(表3.7)。

表3.7 2008年辽宁省沿海港口基本情况

注:码头泊位包括浮筒泊位。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大连港在黄海的大连湾和大窑湾内,避风条件好,湾内水深浪小,不淤不冻,港域宽阔,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扩建、改造和新建,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108t。

营口港有鲅鱼圈港和营口老港2个港区。老港位于营口市大辽河河口段,距大辽河出海口约10 km。100多年前,这里是海运与内河运输及海盐生产的集镇,186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后,逐渐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重要商埠。营口港冬季封冻,航道水浅,一般只能停靠3 000 t级以下的货轮。鲅鱼圈港位于营口市南70 km的辽东湾东岸,2007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108t。

丹东港位于鸭绿江下游,为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港口和边境口岸。丹东港现辖大东(海港)和浪头(河港)两个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9个,年吞吐能力4 000×104t。

在辽宁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后,在瓦房店市西南沿海,开始建设长兴岛港,2007年12月19日正式通航。长兴岛港的顺利通航,填补了大连市渤海岸线港口建设的空白,标志着大连市港口总体规划已经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可以进一步拉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发展,可以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航空运输

辽宁境内现已投入使用的国际机场有两个:沈阳桃仙机场和大连周水子机场。其中桃仙机场为北航基地;周水子机场为国际中转机场。其他机场还有沈阳东塔、大连长海、鞍山腾鳌、丹东浪头、锦州、朝阳6个民航机场。

1.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干线机场,东北地区航空运输枢纽,全国八大区域航空枢纽之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桃仙乡。地理位置优越,距沈阳市中心20 km,距抚顺、本溪、鞍山、铁岭、辽阳、营口等城市均不超过100 km,并通过高速公路与各城市形成辐射连接。

截至2010年2月末,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每天有210多架次飞机起降,将来将容纳600多架次/日的飞机起降,形成覆盖东北亚地区的航线网络。候机楼面积逾7×104m2,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606×104人次。

2009年,桃仙机场旅客运输突破750×104人次,同比增长10.2%。货邮吞吐量11.2×104t,同比增长9.7%;航班架次6.7×104架次,同比增长7.2%。

2.大连周水子机场

大连周水子机场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为6.5×104m2,年旅客吞吐量600×104人次,停机坪总面积26×104m2,停机位达到28个。

大连机场现已开通航线145条,其中国内航线98条,国际及特别行政区航线47条,与15个国家、96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其中国际、地区通航城市39个,航班密度每周达到1 800架次,使大连机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架起了四通八达的对外交流和经济交往的空中桥梁。

大连国际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三项运输生产指标自1998年来连续12年居中国东北地区12个民用机场的首位。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 070×104人次,纯货邮吞吐量14×104t,飞机起降架次9.1×104架次,国际旅客吞吐量在国内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三大枢纽机场。

(五)管道运输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大庆等油田的原油需要输送到大连新港和秦皇岛港外运,输送到抚顺、大连、锦州等地加工。为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提高原油的运输速度,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油田与港口、油田与工业区之间铺设了几千千米的输油管道,成为东北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970年8月3日,国家决定从大庆油田到抚顺建设原油输送管道开始,到1975年9月,基本上形成了东北地区的输油管,总长度为2 459.6 km。其中,以管径720 mm为主的主干线有大庆至铁岭、铁岭至秦皇岛、铁岭至抚顺、铁岭至大连4条,全长2 180 km,占全部管道长度的88%,形成了大庆到秦皇岛、大连、抚顺的3条输油大动脉;管径426 mm的管道有抚顺至鞍山和盘锦至葫芦岛2条输油管道;还有1条小口径、短距离的丹东过鸭绿江至朝鲜的输油管道。

五、旅游

(一)旅游产业现状

辽宁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条件,绮丽的风光名胜,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雄厚的经济优势,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全省旅游业得到飞跃发展,游客人数不断增长,创汇持续上升。但是,辽宁省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旅游业还需要进一步地发展。

2008年年末,全省星级宾馆已达540家,旅行社1 116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104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9 836×104人次,增长20.2%;接待入境旅游者241.9×104人次,增长20.9%,其中,外国人207.3×104人次,港澳台同胞34.6×104人次,分别增长21.5%和17.6%。旅游总收入1 741.5×108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 635.5×108元,增长34.6%;旅游外汇收入15.3×108美元,增长24.3%(表3.8)。

表3.8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二)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地理环境中能够使旅游者感兴趣,具有旅游价值的环境因素、地理事物和物质条件。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中固有的,或者主要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如名山大川和各种天然奇观等;后者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或发展起来的景观或物质、精神实体,如文物古迹、园林、建筑、艺术等。但是,这两大类旅游资源常常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往往依附于自然旅游资源而存在,而自然旅游资源也每每因人文旅游资源而著名,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我国的旅游资源按管理体系,又可分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度假区等。

1.自然旅游资源

辽宁省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壮美的山岳、秀丽的江河湖泊、漫长曲折的海岸等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第一,山岳风光。辽宁省的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地区,辽北地区也有一些低缓的丘陵。构成风景区的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500 m左右,属于低山丘陵。山岳风光是辽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鞍山的千山、锦州北镇市的医巫闾山、丹东凤城市的凤凰山和东港市的大孤山、沈阳市的棋盘山、铁岭的龙首山等。其中鞍山的千山、凤城的凤凰山、北镇的医巫闾山、岫岩的药山,被誉为辽宁省的“四大名山”。

第三,滨海风光。辽宁省的滨海风光分布于辽东半岛、辽河三角洲和辽西沿海地带,如东港海滨、庄河海滨、大连海滨、金州东海岸、瓦房店海滨、营口鲅鱼圈和盖州海滨、锦州大笔架山、葫芦岛和兴城海滨等。辽宁滨海地区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消夏避暑和疗养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是辽宁省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的大鹿岛、葫芦岛兴城市的**岛,则是辽宁重要的海岛景区。

第四,洞穴风光。洞穴风光在辽宁省东西部山区都有分布,多属温带喀斯特(岩溶)地貌类型,是在温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经过溶蚀作用,在地面之下形成的洞穴。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本溪水洞和桓仁望天洞。

第五,泉水风光。辽宁省已经发现的矿泉水有54处,其中水温38~90 ℃的温泉有49处,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和辽西沿海地区,已建成温泉疗养区13处,兴城、鞍山汤岗子、本溪温泉寺、辽阳汤河、丹东五龙背、营口熊岳等是比较著名的疗养游览区。

第六,地质风光。辽宁省境内的地质风光,主要分布在大连市金州区金石滩、凉水湾和大林子一带沿海,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和地质遗迹。本溪市则因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层最为齐全,素有“地质摇篮”之誉。锦州市义县、朝阳北票市和凌源市是辽西地区著名的鸟化石和鱼化石产地。

2.人文旅游资源

辽宁历史悠久,古迹文物众多,它们构成了辽宁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省内人文旅游景点不断增加,新建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

第一,文物古迹。辽宁的文物古迹分布于全省各地,特别是清朝入关前的文物遗址为辽宁省所独有,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它们主要是沈阳市的故宫、福陵(东陵)、昭陵(北陵)、实胜寺、太清宫、长安寺等;铁岭市的慈清寺、铁岭白塔、龙潭寺、崇寿寺塔等;抚顺市的元帅林、永陵、高尔山山城、赫图阿拉老城;锦州市的奉国寺、万佛堂石窟、广济寺、北镇庙、崇兴寺双塔、李成梁石坊等;朝阳市的佑顺寺、北塔和南塔、天成观等;辽阳的东京城、东京陵、白塔、燕州城等;鞍山市的鞍山驿堡古城、三学寺、山西会馆等;营口市的楞严寺、上帝庙、青石关山城、熊岳城等;大连市的大黑山山城、吴姑城山城、得利寺山城、复州城等;丹东市的大孤山古建筑群、凤凰山山城等;葫芦岛市的九门口长城、兴城古城等。其中的九门口长城、(清)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扩展项目。

旧石器时代古遗址主要有大石桥金牛山人洞穴遗址、喀左鸽子洞洞穴遗址、海城仙人洞洞穴遗址、东港前阳人出土地等。

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主要有沈阳新乐遗址、东港后洼遗址、大连市旅顺口郭家村遗址、喀左东山咀遗址、建平和凌源两县市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和积石冢墓地等。

青铜器时代古遗址是历史上辽宁居民点最密集的一个时期,遍及全省各地。其中辽西地区最密集;其次是沈阳和大连两市。主要的是北票丰下,建平水泉,喀左马厂沟小转山子、南沟门、和尚沟,朝阳十二台营子,凌源三官甸子、五道河子,葫芦岛乌金塘,沈阳郑家洼子,大连后牧城驿岗上等。

战国至隋唐时期古遗址主要有辽阳新城燕墓、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经建平和北票北部地区的燕秦长城,绥中万家秦汉宫殿遗址(包括秦碣石宫、汉望海台遗址、墙子里遗址等),凌源安杖子城址,朝阳柳城遗址,北票北燕冯素弗墓,辽阳壁画墓群等。

辽金元明清时期古遗址主要有法库叶茂台辽墓群,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家族墓地、北镇耶律宗政墓、鞍山倪家台明崔源墓等。

第三,历史遗址和革命纪念地。主要包括营口的西炮台,东港的大东港之役遗址,旅顺口的万忠墓、旅顺监狱,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东北解放纪念碑、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大连的中苏友谊纪念馆,桓仁的抗联遗迹等。

第四,城市公园。公园是旅游者游乐的场所,也是市民休息娱乐的地方,常以绿地和水体为主,并配置适当的人文景观。它们主要是沈阳的北陵、东陵、中山、青年等公园;大连的劳动、星海、老虎滩等公园;鞍山的二一九公园;抚顺的劳动、高尔山公园;本溪的本溪湖公园;锦州的北湖公园;阜新的人民公园;丹东的锦江山、鸭绿江公园;辽阳的白塔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