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辽宁民族与民俗文化
一、少数民族
辽宁省是全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全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还有2个在省内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级市(凤城、北镇)。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土地面积为3.43×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3%。全省有77个民族乡,主要分布在葫芦岛市绥中县、兴城市,铁岭市西丰县、开原市,锦州市义县等地。全省的民族乡中有912个行政村,总面积为9 911 km2。
辽宁省是满族的发祥地,锡伯族的故乡,满族和锡伯族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均居第一位。其中,辽宁省的满族约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0%,锡伯族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70%。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文化、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其他少数民族来辽宁省安家落户的人不断增多,他们和辽宁省的各民族人民一起,努力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1.满族
辽宁的满族人口主要分布于辽宁省东部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丹东的宽甸,鞍山的岫岩,抚顺的新宾、清原,本溪的本溪县、桓仁6个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北镇、义县、兴城、绥中、开原、西丰等县(市),几乎遍及全省所有县区。
满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中记载的肃慎,辽、宋、元、明的女真。明朝末年,居住在辽宁境内的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以此为主体,并逐渐融入汉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民族成分,形成了一个满族共同体。1635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满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做出过重大贡献。满族自兴起辽东后,联合汉族、蒙古族等民族,建立了清朝,统一了全国,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今居住在辽宁的许多满族人还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同时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2.蒙古族
蒙古族是辽宁省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阜新、朝阳等辽宁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地区。全省共有阜新、喀左(朝阳市所辖)2个蒙古族自治县和15个蒙古民族乡。
明末清初,一些蒙古族人定居于辽宁省西部。清代,部分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被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
3.回族
回族是辽宁省的第三大少数民族,大多聚集在沈阳、本溪、鞍山、锦州等地。元朝末年,辽宁已有一定数量的回族居住,明朝以后逐渐增多,清代是回族流入辽宁最多的时期。回族往往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则自成村落,在城市则自成区域,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4.朝鲜族
辽宁省朝鲜族主要居住在沈阳、抚顺、铁岭、丹东等辽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全省共有6个朝鲜族乡,分布在沈阳(3个)、本溪(1个)、丹东(1个)、盘锦(1个)4市。
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敬业的民族,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朝鲜族迁入,在我国东北垦荒种植水稻,艰苦创业在白山黑水之间。1860~1870年,朝鲜北部连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朝鲜民众为求生存,越过鸭绿江到中国境内垦荒,这是朝鲜大批流民越江垦荒定居之始。1901年日本侵占朝鲜半岛,一些朝鲜人逃难迁移到我国东北。也有部分朝鲜人被日本侵略者编入所谓“拓殖团”移居我国东北。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朝鲜人回到朝鲜半岛,另有一部分留居中国。
5.锡伯族
辽宁省是锡伯族的故乡,辽宁省的锡伯族人口是全国各省市中比重最高的,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的70%,主要居住在沈阳、铁岭、锦州、大连、丹东等地,其中沈阳的锡伯族人口为全省最多,沈阳的沈北新区还有全省唯一的锡伯族乡。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早在17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的先世就繁衍生息在大小兴安岭及辽阔的松嫩平原上。辽宁省境内的锡伯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奉命从吉林都纳(今扶余)等地陆续征调来的,他们被编入八旗,在辽宁各地驻防、屯垦。乾隆年间,又征调部分在辽宁已经定居的锡伯族,西迁新疆,驻防新疆伊犁,形成了今天锡伯族东西分居的局面。
其他46个少数民族人口中,其中千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苗族、彝族、维吾尔族、藏族、达斡尔族、布依族8个少数民族,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沈阳、大连两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民俗文化
1.民族民俗风情
辽宁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生活中,各民族逐渐在饮食、居室建筑、服饰、婚姻、节日喜庆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辽宁各地可以体会到多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
辽宁省的满族遍布全省各地,主要聚居在岫岩、新宾、凤城、兴城等地。满族在辽宁省的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一方面使满族的风俗世代相传,并且一些民族(如部分汉族和锡伯族)接受部分满族的风俗习惯,如雉发留辫、穿旗袍马褂、住斗室火坑、吃米碴子、酸菜等;另一方面,满族也接受了部分汉族习俗,如过春节、元宵节等。
辽宁省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辽西地区的阜新、喀左、北票、朝阳、建平、凌源、建昌,辽北地区的康平、法库,辽东地区的凤城等县市,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与汉族杂居,平时着装与汉族一样,节日则穿着蒙古族长袍。每逢年节,老人拉马头琴,年轻人唱歌,少女跳舞。每年秋天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活动。那达慕大会期间也进行农牧物资和民族特色食品交易。
辽宁省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凌源、海城、开原、沈阳、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等地,回族群众信奉伊斯兰教,每年按伊斯兰教过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
辽宁省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和鸭绿江流域种植水稻的地区。节日期间,妇女穿着“则羔利”(长布打结的斜襟短上衣)和“契玛”(系腰间的长褶裙子),男子穿肥大的裤子、白色上衣和深色坎肩。朝鲜族人民的主要节日是端午节**秋千、摔跤、压跳桥、踢足球;中秋节跳“圆月”舞。
我国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和新疆两地。辽宁省的锡伯族主要聚居在沈阳、开原、凤城、义县、法库、新民、瓦房店等地,服饰与汉族相同。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欢度西迁节时,举行射箭、摔跤比赛和歌舞活动。
辽宁省民间流传至今的娱乐活动有秧歌、秋千、跳板、摔跤、拔河、掷四戏、花图牌、象棋、骑射、冰嬉、龙灯、旱船、踩高跷、滑雪等,民间大众娱乐活动多数具有粗犷泼辣的特点,引人入胜。
辽宁人在衣、食、住、行、诞、婚、寿、丧、文艺、节庆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其他省份存在着鲜明的区别,具有浓郁的关东特色。
2.民间艺术
辽宁省的民间艺术多彩多姿,具有地域特色,如盖州皮影、辽西刺绣、朝阳剪纸、民间绘画。目前全省有12个县区,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
辽宁省共有53个项目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2006年辽宁省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22个;2008年有14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北票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复州双管乐、建平十王会、海城喇叭戏、鞍山评书、本溪评书、营口评书、抚顺煤精雕刻、岫岩满族刺绣、锦州满族刺绣、沈阳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丹东朝鲜族花甲礼14项。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是丹东鼓乐、大连金州龙舞、盖州高跷、上口子高跷、铁岭朝鲜族农乐舞、岫岩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锦州东北大鼓、瓦房店东北大鼓、岫岩东北大鼓、庄河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本溪社火、义县社火、朝阳社火17项(表3.14、表3.15)。
表3.14 辽宁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3.15 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