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格局

一、经济概况

辽宁省2008年生产总值13 461.6×108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连续第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302.0×108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1位,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 512.1×108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7位,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4 647.5×108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9位,增长12.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7%、55.8%和34.5%。人均生产总值31 258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9位,比上年增长13.8%。

2008年,14个省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大连市和沈阳市在全省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都为3 800×108元以上,沈阳为3 860.5×108元,大连为3 858.3×108元;其次是鞍山市,超过了1 600×108元;其他各省辖市均低于710×108元,阜新市最低,为233.9×108元(图3-1)。

图3-1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各项生产总值比较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008年,14个省辖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大连市、沈阳市、盘锦市、鞍山市均超过4×104元。其中大连市最高,为6.3×104元;其次是沈阳市,为5.4×104元;盘锦市5.1×104元,鞍山市4.5×104元。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均低于2×104元,其中阜新市最低,为1.2×104元(图3-2)。

图3-2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人均生产总值比较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二、农业

(一)农业总体状况

1.农村经济

2008年辽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5.9×10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林业增加值40.7×108元,增长6.3%;牧业增加值428.4×108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47.3×108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9.7×108元,增长7.6%。

(1)农业生产

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 151.2×103hm2,粮食产量1 860×104t,比上年增产25×104t,连续五年稳定在1 700×104t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6.0×104t、230×104t和114.1×104t,分别增长8.0%、12.7%和8.8%;水产品产量494.9×104t,增长8.9%。2008年人工造林面积220.1×103hm2。

(2)县域经济

全省已建和在建工业聚集区288个,其中产值超10×108元的82个,超20×108元的48个,50×108元的11个,入园企业19 621家。2008年44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4 114×108元,增长18.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4×108元,增长38%。

(3)农业基础设施

农村水、路、电、气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直接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辽宁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133×10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网完善工程、县域电网改造工程改善了县域用电紧张的状况。农村公路网路基改造和黑色路面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104户。

2.农作物播种面积

2008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 946.4×103hm2,比上年增长6.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 035.9×103hm2,占播种面积比重的76.9%;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0.5×103hm2,占播种面积比重的23.1 %。在粮食作物中,稻谷播种面积658.7×103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21.7%;玉米播种面积1 884.9×103hm2,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62.1%。在非粮食作物中,蔬菜面积388.7×103hm2,约占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42.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82.4×103hm2,占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31.0%。

2008年,总播种面积最多的是沈阳市,608.8×103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7×103hm2;其次是铁岭市,515.3×103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4.9×103hm2;锦州市和朝阳市都超过了400×103hm2,锦州市为423.5×103hm2,其中朝阳市为406.4×103hm2(图3-3)。

图3-3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播种面积比较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农林牧渔业生产

2008年,辽宁省粮食总产量1 860.3×104t,比上年增产25×104t。其中水稻产量505.6×104t,约占比重27.2%;玉米产量1 189.0×104t,所占比重63.9%。蔬菜产量2 438.3×104t;水果产量591.6×104t,增长11%。肉类总产量376.0×104t,比上年增长8%。其中,猪肉产量204.2×104t,增长6.9%;牛肉产量40.5×104t,增长6%;羊肉产量7.8×104t,增长11.4%;禽肉产量116.3×104t,增长10.3%。牛奶产量114.1×104t,比上年增长8.8%;禽蛋产量230×104t,增长12.7%。水产品产量494.9×104t,比上年增长8.9%。其中,淡水产品产量83.3×104t,增长13.8%;海洋捕捞147.8×104t,下降0.9%;海水养殖263.8×104t,增长13.6%。

2008年,辽宁省粮食产量最多的省辖市是沈阳市和铁岭市,分别是358.7×104t和361.5×104t。棉花产量最多的是朝阳市,为1 085 t;其次是沈阳市,为958 t;其他市产量比较少,抚顺、本溪、丹东、盘锦、铁岭市没有种植棉花。肉类产量较高的是沈阳、大连、锦州、铁岭,分别为71.5×104t、52.7×104t、48.7×104t、47.4×104t。奶类产量最高的是沈阳市,为33.3×104t。水产品生产集中于沿海各市和沈阳市,其中大连市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表3.1)。

表3.1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比较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建设

2008年辽宁省主要良种覆盖率达到96.4%,建立大田作物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22.2×103hm2,建立了42个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 133.3×103hm2,化肥施用量(折纯)128.8×104t,推广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305.3×103hm2。建立省级以上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8个,核心示范面积133.3×103hm2。

5.农业机械化程度

2008年年末,辽宁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2 042.7×104kW,比上年年末增长5.2%。耕、播、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2.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二)粮食作物

辽宁省粮食作物主要是大秋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大豆;夏粮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土豆,但产量不足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粮食作物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产作物水稻、玉米比重增大,传统主导作物高粱和谷子急剧减少;大豆比重稳定。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农业资源利用趋向合理,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

1.辽宁省粮食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第一,粮食作物品种的地域差异。下辽河平原(辽河三角洲)主要以水稻为主;辽北漫岗平原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东部山地河谷主要以玉米为主,水稻和大豆次之;辽西走廊地区玉米、高粱比重较大,大豆次之;辽西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则以玉米、谷子和杂粮为主。形成粮食作物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其中,前者是最基本的因素。例如,朝阳地区谷子播种面积较大,占30%以上,主要因为谷子耐旱,生长期较短,抗逆性较强。东部山区的河谷地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资源条件较好,宜发展喜水、喜肥作物玉米和水稻。辽北漫岗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降水适中,宜发展玉米和大豆,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玉米大豆带连片,构成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带。下辽河平原地势低洼,水资源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水稻的优势。

第二,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地域差异。辽宁中部平原南部粮食单产多在6 000 kg/hm2以上,是本省的高产区;北部平原区粮食单产多在4 500~6 000 kg/hm2,是中高产区;辽东山区和辽东半岛粮食单产多在250~350 kg,是中产区;辽西低山丘陵区粮食单产多在3 750 kg/hm2以下,其中辽西地区多在1 500~2 250 kg/hm2,是低产区,该地区一般年份粮食不能自给。

2.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状况

(1)水稻

水稻是高产作物,也是细粮作物,在正常年景亩产400~500 kg。从生态适宜条件分析,可以将全省水稻产区划分为三个适宜发展区和两个较适宜发展区。

辽河三角洲水稻适宜发展区包括大洼、盘山和大石桥市部分地区。本区地势低洼,辽、浑、太等重要河流都在此入海,历史上十年九涝,不适宜发展旱田作物,素有辽宁的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斥巨资整治河流,发展水田灌溉,水田面积约占全省的1/4,水稻产量约占全省的30%,商品量约占全省的35%,商品率达到45%。本区发展水稻生产潜力很大,全省宜农荒地的85%集中在辽河三角洲地区,只要有可靠的水源,可将宜农荒地辟为水田。

下辽河平原中部水稻适宜发展区包括海城、台安、辽阳、灯塔、辽中、新民等县(市)和苏家屯、于洪、新城子等郊区。本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 m以下,涝灾频繁,尤其是辽中、新民等县(市)受洪涝灾害影响较重,粮食生产不稳。本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辽宁发展水稻生产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水田面积约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4,水稻面积、产量和商品量均约占全省的1/3,商品率40%以上。

辽东半岛滨海平原水稻适宜区包括东港、庄河、普兰店等市县。本区为洋河、庄河、碧流河等十几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在170 d以上,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区内东港市水稻生产历史较久,大米著称国内,水稻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5%,其产量约占本区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水稻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约占全省的1/5,商品率为45%。

辽北漫岗平原河谷水稻比较适宜区包括铁岭市所辖6个县及彰武县的河谷平原。该区土壤肥沃,灌溉水源条件好,利于发展水稻。水稻面积3.3×104hm2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

东部山地河谷水稻比较适宜发展区包括抚顺、新宾、清原等县的河谷地区。该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3%以上,是全省土壤最肥沃的地区。该区降水充沛,水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区,非常利于发展水稻生产。本区水稻生产历史较久。新宾的大米质地优良,水田面积约占该区粮食播种面积的1/5,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5%,约占全省产量的44%。利用本区水资源的优势条件,在河谷地区发展水田是提高东部山区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区气候温凉,时有冷冻害发生,水稻品种要选早熟品种。

(2)玉米

玉米是高产作物,可做食用口粮,又是畜牧业的好饲料,是淀粉工业的基本原料。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产量约占50%。玉米适应性较强,除辽河三角洲低洼易涝和辽西北风沙干旱严重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发展玉米生产。按生态条件和玉米在粮食作物中的构成比重及生产水平,可将全省分为玉米适宜发展区和较适宜发展区。

辽北漫岗平原玉米适宜发展区,主要包括铁岭所辖各县和彰武县。该区土壤肥沃、降雨适中,与东北三省玉米大豆带连接为一体,是辽宁省玉米主要生产地。玉米播种面积约占本区粮食作物面积的50%,产量约占70%;约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30%,产量的30%。

下辽河平原中部玉米适宜发展区的生态条件很适合发展玉米生产,单产较高。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10,玉米产量约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1/5。

东部山地丘陵河谷玉米适宜发展区的土壤和水分条件很适合玉米生长,是辽宁省玉米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辽东半岛丘陵玉米比较适应区主要包括大连市所辖县(市)、区和盖州市。本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气候温和,年降雨600 mm左右。土壤瘠薄,肥力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0.8%~1.0%。农业开发较久,集约化水平较高,是辽宁省玉米种植最早的地区,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当地传统口粮以玉米为主。玉米播种面积占本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以上。

辽西低山丘陵河谷玉米比较适宜发展区的气候条件为半湿润易旱和半干旱,土地瘠薄,肥力较低。河谷平坦地区适宜玉米生长,但应适当控制播种面积。

(3)高粱

高粱是辽宁的传统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粱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5%,但随着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高粱由主导粮食作物变成辅助粮食作物。高粱适应性较强,耐旱性和耐瘠薄性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谷子。除东部山区的北部和沿海低洼易涝地区不适宜种高粱作物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适宜高粱发展的地区主要在鞍山、辽阳、沈阳、锦州4市,其面积约占全省的1/2。海城和辽阳的高粱纯正,口味醇香,闻名遐迩。现在高粱主要分布在锦州地区,其种植面积约占该地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50%,占全省高粱面积的30%左右。

(4)小麦

小麦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春小麦属喜温凉的夏粮作物,在辽宁大部分地区都可种植,但发展的重点应放在辽西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冬小麦要秋种,麦苗要安全过冬,从全省气候条件看,可以在辽东半岛南部的金州区、旅顺口区和辽西走廊南部的绥中县等地区适当推广。

(5)大豆

大豆生产与城乡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食用油、豆制品、高蛋白饲料(饼粕)、油脂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辽宁省大豆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重点大豆生产区之一。辽宁大豆种植面积比较稳定,为40.0×104~46.7×104/hm2,产量为50×104t。大豆适宜发展区域与玉米相近,重点区域在铁岭地区以及鞍山、辽阳和沈阳地区(表3.2)。

表3.2 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粮食产量比较 (单位:104t)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三)杂粮

当前辽宁省杂粮的种类主要包括:谷子、荞麦、糜子、大麦、燕麦、绿豆、小豆、黑大豆、青皮大豆、豇豆、芸豆、豌豆、薏苡、甘薯等。

1.杂粮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杂粮的生育特性适宜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种植

杂粮生育期短,有利于搞两茬复种;耐瘠薄,可种植在坡耕地、沙流薄地上,有的种类还生有根瘤菌,固氮能力较强,抗干旱,一般每形成1 kg干物质,仅需水400 kg左右,比玉米少25%以上;抗病虫害,植株生有茸毛、皮质厚硬,受病虫害侵害轻;耐寒性强,可在早春播种;有的种类耐阴性特别强,适宜与高秆作物进行间套种,生育期短的还适宜小麦下茬复种。

(2)杂粮是抗旱救灾、致富治穷的重要作物

近年来,辽宁省旱灾频繁出现,又紧伴随着伏旱,成为阻碍辽西北地区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杂粮生育期短,适宜的播种期又长,既可春播,又可夏种。2001年辽宁省遭受罕见的干旱,有93.3×104hm2绝收,为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积极抢种小杂粮,播种26.1×104hm2,并获得较好的收成。杂粮是风沙干旱贫困地区重要的经济资源。加强杂粮的科学研究,发展杂粮生产,形成杂粮产业,有利于偏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贫困差距。

(3)种植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促进作物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辽西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偏大,外调压力大。而杂粮商品量少,不能满足省内需求,有的种类还要靠调入。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主要是发展高效作物,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调减压缩玉米面积来发展其他作物。而玉米面积的减少,又将影响粮食总产量。这样可发展适宜进行间、套、复种的杂粮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率,通过提高单产保总产,省出耕地发展经济田。因此,发展杂粮生产是优化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订单农业”的切入点,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2.杂粮的分布

由于杂粮加工制作简便易行,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因此,在辽宁省种植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但是以辽西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是辽宁省杂粮的主产区。据调查,1975年辽西北地区小杂粮播种面积占全省小杂粮播种面积的80.6%;1980年占全省面积的82.8%;1990年占全省小杂粮播种面积的89.4%;1999年小杂粮播种面积减少到13.2×104hm2,但仍占全省播种面积的85%。在辽西北地区以朝阳市和阜新市播种面积最大,分别为6.3×104hm2和6.2×104hm2,各占33.6%和32.8%。绿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阜新、朝阳、沈阳、抚顺;红小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朝阳、阜新、大连;荞麦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阜新、沈阳、朝阳、锦州;芝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朝阳、沈阳、阜新、锦州;黑大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阜新、葫芦岛、大连、沈阳;青皮大豆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铁岭、本溪、大连、阜新;糜子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阜新、朝阳、大连、沈阳;谷子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朝阳、阜新、葫芦岛、锦州。

3.杂粮的生产

近年来,辽宁省的杂粮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播种面积增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总产量也相应地大幅度增加。2002年,辽宁省杂粮种植面积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3%;总产水平居第5位,占全国总产量的6.8%;单产水平居第3位,在中国小宗粮豆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1)种植面积

近10年,辽宁省杂粮生产平均年播种面积为186.8×103hm2,占全省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2004年种植面积为16.88×104hm2,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的6.0%,比2001年的25.17×104hm2减少8.29×104hm2。杂粮中谷子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在8×104hm2左右,占粮食面积的3.5%,占小杂粮播种面积的54.3%。

(2)产量

辽宁省杂粮总产量年平均40×104t,占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平均1 950 kg/ hm2;2000年,总产量和单产为最低年份,分别为18×104t和1 050 kg/hm2;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总产量为54.3×104t,单产3 030 kg/hm2。2004年杂粮总产43.5×104t,单产1 935 kg/hm2,比2003年的2029.5 kg/hm2,减少了94.5 kg。杂粮的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产量差36.3×104t,单产差1 987.5 kg。谷子的单产水平一直是领先的,近10年谷子平均单产为2 188.5 kg/hm2,比绿豆等其他杂粮豆等平均产量1 821.0 kg/hm2多367.5 kg。

(3)品种应用状况

多年来,由于对种植杂粮重视不够,使其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生产用种多而乱,混杂退化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杂粮的发展。生产上至今仍然种植绿豆品种“蝈蝈绿”“黑长角”;小豆有“东北红小豆”“大红袍”;芝麻有“霸王鞭”;黏高粱有“黄壳”等老品种、农家品种。这些老品种长期种植,且不经人工选择留种,顺其自然生产应用,混杂严重,籽粒大小、皮色、粒形参差不齐,不仅影响小杂粮豆的产量,也影响其商品质量。据调查,绿豆生产品种目前能叫上名称的多达17个,还有叫不出名的农家品种占绿豆播种面积的20.2%;红小豆品种有13个;荞麦品种有8个;芝麻品种有8个;黏高粱品种有6个;黑大豆品种有7个;青皮大豆品种有12个;糜子品种有11个;谷子品种有19个。各种小宗作物没有当家品种是普遍现象。

(4)种植方式及栽培技术

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种;另一种是间套种。虽然种植形式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但种植很不规范,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亩基本苗数不足,对产量影响较大。综合调查结果认为,当前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可归纳为:选用良种,科学施肥,根据小杂粮豆的生育特性和地力情况实施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为防止地下害虫和提高小杂粮豆的抗旱出苗能力应全部采用包衣播种;严格去杂,结合除草、间苗等田间管理去杂除劣;科学防病虫;精选脱粒,提高商品质量。

(5)品种选育

1990年以前辽宁省对杂粮的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重视,参与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比较多,力量较雄厚。1990年后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和课题的减少,做杂粮研究的技术人员纷纷转行,终止了小杂粮的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审定通过的谷子品种有5个,1995年辽宁省审定通过了红小豆“辽小豆1号”,生产应用面积已达0.2×104hm2。从2000年起,又正式立项开展小杂粮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辽宁省共有可供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1 931份,种质资源比较丰富。

4.辽宁省杂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杂粮种植比较分散,主要以农民自由种植为主,产品除农民自用外,大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因此,生产规模小,单产低而不稳,品种多乱杂,没有主栽品种,种植技术无规范模式,栽培管理粗放,生产条件差,且无能力改善,是典型的靠“老天爷”吃饭的“雨养”农业。

(1)品种多乱杂,严重影响了杂粮的产量和质量

多年来,由于对杂粮生产重视不够,使其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种植分散,广种薄收,管理粗放,新的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生产用种多而乱,混杂退化十分严重。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为主,新品种推广速度缓慢,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子粒大小、皮色、粒形参差不齐,造成许多名优产品质量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杂粮的出口创汇。

(2)科研工作滞后,技术含量低

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几乎间断了对杂粮科研的研究,使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于生产。当前有一些新品种均是从国内外引进的。耕作栽培技术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方式,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未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加上杂粮主产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因此,很多好技术推广普及率极低,至今仍有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按着老方法种植,广种薄收,造成年际之间、地区之间产量差异较大,既影响了杂粮的高产,又影响了杂粮的稳产。

(3)产销市场体系不健全

杂粮生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杂粮科研、生产、出口尚未形成一体化,产销分割,而且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价格不稳。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品意识,不注重商品质量,不信守合同,常因质量问题受到制裁,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杂粮产业化的发展。

(4)加工包装落后

杂粮食品加工包装落后。辽宁省是世界杂粮的重要产区,在国际杂粮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上既没有满足改善膳食结构调整需要的大众小杂粮食品,也没有有利于膳食营养平衡的小杂粮深加工的营养食品,更没有进行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许多小杂粮加工食品仅仅停留在原料的包装上,包装粗糙,宣传不到位,只是在试销或展销会上能见到,消费者不认可。

5.杂粮生产的地域优势

辽宁省在全国杂粮区划中属于东北杂粮区,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118°53′~125°46′E、38°43′~43°46′N之间。辽西山地丘陵地区海拔300~400 m,自东向西升至1 000 m,≥10 ℃的年度积温在2 740~3 660 ℃,年平均气温4~10 ℃。无霜期在140~160 d。年日照时数为2 277~2 290 h。平均年降水量在400~1100 mm,时空分布不均,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季节降雨量变化较大,3~5月间降雨较少,常遇春旱。降雨多集中在6~8月间,为300~700 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分布于中部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的广阔冲积平原。每千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6.33 g,全氮含量为10.96 g,全磷含量0.63~1.13 g,均属中、高含量。由于地理位置兼有南北之长,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杂粮生长,是我国东北生产杂粮的黄金地段。

(四)经济作物

辽宁省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甜菜和烤烟等,随着轻纺、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作物均有很大发展。

1.棉花

棉花是喜温、喜光、耐旱作物。根据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可将辽宁全省划为3个棉花生态区。

宜棉区大致在距海50~120 km的弧形圈内,东部约宽50 km,西部约宽120 km(低洼地和山地除外),包括朝阳、锦州大部分县(市)和辽阳、营口、沈阳的部分县。本区热量丰富,降雨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发展棉花生产,有宜棉耕地约30.7×104hm2,约占全省宜棉耕地的80%以上,是辽宁省的主要产棉区。

较宜棉区包括朝阳北部地区、阜新地区和铁岭的康平、法库等县。本区冷凉少雨,光照充足,冷害威胁较重。

不宜棉区包括除前两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2.甜菜

甜菜是在辽宁种植历史较短的经济作物,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较大面积的种植。甜菜属于耐旱、耐碱、喜凉作物,怕涝。从气候和土壤条件看,辽西北地区的建平、北票、阜新、彰武、康平5个县(市)及辽北地区的昌图县,适宜发展甜菜生产;法库、开原、台安、新民等县(市),比较适宜发展甜菜生产。

3.油料

除粮油兼用的大豆外,辽宁省的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向日葵和芝麻等。其空间分布地域性非常显著,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包括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占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59.4%,占全省产量的54.1%。大连地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的18.2%,产量占全省的25.2%。其他地区油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占全省的1/5左右。

花生是喜温作物,适宜栽培区主要在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其中锦州占50%,大连占26%。由于地膜技术的广泛应用,栽培北界也随之向北推移,早熟花生品种除西北部的建平北部地区和辽东山地的东北部地区不宜生产外,多数地区只要土壤条件适宜,采用地膜技术,都可以种植。

向日葵适应性强,耐碱、耐旱,在辽宁所有地区都可以种植,但主要分布在朝阳和阜新地区,播种面积占全省的6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在气候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向日葵不如其他作物;在干旱和土地瘠薄地区,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好于其他作物,特别是干旱年份,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仍好于粮食作物。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在土质较好的地块,向日葵多种植在土地瘠薄的坡耕地上,但向日葵的经济效益仍好于粮食作物。除朝阳和阜新地区外,风沙较大的康平以及新民、昌图的部分地区也适合发展向日葵生产。

芝麻耐旱又耐风沙,但单产较低,一般单产为375~600 kg/hm2。全省芝麻生产主要集中在朝阳和阜新两市区,其中北票、喀左、阜新三县最多。

3.特产农产品

辽宁省地处暖温带的北缘,且地貌结构复杂,山地、平原、丘陵俱全,有绵长的海岸线,滩涂资源丰富,水分状况自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光热资源自南向北减少,因此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并生产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辽东的柞蚕茧,辽南的苹果,绥中的白梨,北镇的鸭梨,辽东、辽北的山楂,朝阳的山杏、山枣,长山列岛的海参、鲍鱼,辽东的人参、鹿茸和中草药等,都是长期以来就饮誉国内外的特产。这些特产农产品大体上分为蚕茧、水果、中药材、海珍品和山货等乡土产品5大类。

(1)柞蚕茧

柞蚕茧是辽宁省的重要特产,产量占全国的75%,占世界的65%。据史料记载,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已有800余年历史。柞蚕茧原产于山东,隋唐时随着辽宁的开发,大批移民迁入,柞蚕茧也随之带入辽东,到20世纪初(1915~1925年),放养面积已达1.3×104hm2,年产量达6.5×104t。当时,产地以丹东为中心,主要分布于盖州市、岫岩、宽甸和东港市,凤城、海城及庄河次之。

辽宁东部山区海拔100~250 m的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柞林广布,是中国最理想的二化性柞蚕生产区。全省现有29个县(区)近10万人经营柞蚕生产,每年放养面积大体在53.3×104~60.0×104hm2,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的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和辽东半岛丘陵区。其中丹东地区居全省之首,放养面积占全省的62.3%,放养总数占全省的57%,柞蚕茧产量占全省的71.6%。其次是大连地区,放养面积占全省的18%,柞蚕茧产量占10.2%。岫岩、宽甸、凤城、庄河、海城、普兰店、营口、西丰、辽阳、东港、振安等县(区),年柞蚕产量一般都在500 t以上,其中岫岩县产量最多,在1.0×104t 左右,占全省的1/4左右;凤城和宽甸次之,年产量0.5×104~1.0×104t,庄河为2 000~3 000 t。

(2)果品

果品生产是辽宁省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水果生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果园面积不断扩大,水果产量不断增加,水果的主要栽培品种增多。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摆脱了从属于种植业的附属地位,正在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辽宁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果树生产的气温、光照和水分3大因子均较为适宜。除现有的栽培果园外,还有大量的宜果荒山、荒坡有待开发,发展果树生产的潜力很大。冬季低温冻害是影响全省果树发展的限制因素,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大果类果树仅能在南部地区栽培。省内降水分布不均,辽西、辽南常发生“春旱”或“秋旱”现象,影响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辽宁省水果主要集中在大连和锦州等市。大连市苹果产量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锦州梨产量占全省梨总产量的55%。其他果品,如葡萄、山楂、板栗、桃、李、枣等树种均有相应的集中产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水果种数的地理分布从南向北递减,并表现较为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布。辽宁果树的这一地理分布特点,有利于水果生产的集约化和基地化。

辽宁果树资源较为丰富,拥有30多种,2 000多个品种的果树。除苹果、梨、山楂、葡萄四大主栽品种外,还有李、杏等近20种常栽种,总产量为95.9×104t,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北三省,在中国居第四位,是中国北方水果的重要产区。

苹果产区主要分布于大连、营口、锦州及朝阳的部分地区。其中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气候适宜,栽培历史悠久,产量最多,是省内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

梨的生产在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同的品种。白梨主要在辽西的黑山东麓,包括绥中、连山、建昌等县区。其中以绥中白梨为最好,产量约占全省的一半,是辽宁的名牌品种。鸭梨分布于医巫闾山山麓,主要包括北镇市和义县,其中北镇鸭梨最驰名。南果梨分布于千山西麓,主要产区在海城市。

葡萄的分布,一是在辽东湾两侧,主要包括大连、锦州、营口3市所辖县区,所产葡萄风味好,商品价值高;二是大城市郊区,除大连外,锦州、辽阳、营口、鞍山、沈阳等市的郊区也都有葡萄园。

山楂分布于千山山脉西麓,即铁岭—辽阳—岫岩一线,及龙岗山麓的广大地区,即凤城—宽甸—桓仁一线,主要包括西丰、铁岭、开原、抚顺、辽阳、本溪、桓仁、岫岩8个县(市)。1984年,这8个县的山楂产量为0.8×104t,占全省山楂产量的70%。辽阳一带及其以南地区,由于积温相对较高,所以山楂色红、味正、含糖量高,加工时省糖,成本低。

(五)畜牧业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对各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都比较适宜。由于省内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牲畜类型也不一样。惧怕湿热的绵羊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约占全省绵羊总数的70%;食性广泛的山羊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约占全省的58%。省内各地自然条件对牛的生长影响差别不大,所以牛的分布比较广泛,平原地区虽然不具备发展肉牛的放牧条件,但可以搞圈养。

辽宁省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种用价值较高的国家级品种有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昌图豁鹅等。地方良种主要有:东北民猪、铁岭挽马、金州马、西丰梅花鹿、大连标准水貂等。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品种有新金猪、沈花猪、辽宁黑白花奶牛、沿江牛、复州牛、东北细毛羊等,此外还有部分引进品种。

黑猪是全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丹东、昌图、瓦房店、海城等地,是全省目前地方品种中瘦肉率最高的品种。沈花猪主要分布在沈阳及其附近的县市,新金猪主要分布在普兰店市和大连市郊,这两种猪都具有耐粗饲料、生长快、肉质较好的特点。东北民猪具有耐寒、耐粗饲料、繁殖率高等特点,但瘦肉率低,生长较慢,目前纯种东北民猪数量已不多,只有几百头,分布在偏僻的东部山区。

2.牛和羊

辽宁黑白花奶牛具有体质健壮、适应性强、产奶量高的特点,总量3×104头左右,约占奶牛总数的60%。主要分布于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大城市郊区。

东北细毛羊是辽宁省主要细毛羊品种,占绵羊总数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具有适应性强、体大、毛长、产毛量较高的优点,是毛肉兼用型品种。

东北半细毛羊是优良的半细毛羊品种,属毛肉兼用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新宾和桓仁两县是该羊的生产基地。

辽宁绒山羊是罕见的优良品种,被誉为“国宝”。它以绒量多、绒质好、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而著称,集中分布在盖州、岫岩、宽甸、凤城、庄河等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家禽

辽宁肉鸡和蛋鸡的生产已广泛采用引入品种的商品生产系,如星杂288、星布罗等。这些品种用料省,生产能力高。采用这些优良品种,使鸡肉和鸡蛋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

庄河大骨鸡主要分布在大连地区,是蛋肉兼用型品种,体大、蛋大、肉质好,具有很高的种用价值。昌图豁鹅主要分布于铁岭地区,具有体型小、产蛋多的特点,能适应粗放饲养的管理条件,具有培育蛋用型鹅种的较高种用价值。

(六)水产养殖业

1.淡水养殖业

辽宁省内陆水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8%,全省可供养殖的水面11.0×104hm2,其中水库、湖泊、河沟8.3×104hm2,池塘等小水面2.7×104hm2。有可供养殖的水库、池塘和湖泊等水面173.45×104hm2。此外,有温泉近50处,冷泉几百处及大量的工业余热水面,还有53.3×104hm2水稻田和3.3×104hm2经改造可供养鱼的沼泽地。

水库、池塘是养殖生产的两大重要基地。水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东、北、西部,由于多年采取增养殖措施,鱼类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重点水库渔业基地52处,水面近3.9×104hm2。近几年来,辽宁省水库渔业发展很快。

池塘等小水面大多集中分布于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的中下游。20世纪80年代以来,池塘养鱼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放天养”的落后生产方式,精养和集约化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建商品鱼基地,建标准鱼塘,改造小水面,使淡水养殖产量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池塘养鱼发展速度最快。

辽宁省各地的淡水渔业发展不平衡,各类水体相差较大,发展快的还限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发展缓慢。全省还有1.3×104hm2水面和2.9×104hm2沼泽地没有开发利用。稻田养鱼尚未开展起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工业余热尚没有充分利用,还有几万公顷水库水面利用得不充分。

根据地貌、植被、水系和鱼系等因素及渔业发展的方向,可将全省淡水渔业划分为两个渔业区:水库增养殖区和以辽河平原及大中城市郊区为重点的小水面养殖区。

水库增养殖区的水库多处于鸭绿江、辽河、大小凌河中上游的辽宁东部山地和南、北、西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铁岭、抚顺、本溪、阜新、朝阳、大连等市所属县(市)和丹东的宽甸、凤城、岫岩及锦州的义县、葫芦岛市区、绥中、兴城等地。本区鱼类资源较丰富,有经济鱼类、名贵或稀有鱼类和凶猛肉食性鱼类约70种。东部山区有中国林蛙,辽西盛产甲鱼。

小水面养殖区包括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市所属县(市),丹东市郊区及东港市和锦州市郊区及所属凌海市、北镇、黑山县以及各大中城市郊区。本区地处辽河、鸭绿江、大小凌河下游平原,区内河流、泡沼众多。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和河口地区,鱼类资源比较丰富,有80多种,虾、蟹、蚌及水生植物资源也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