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对立
马克思历史理论关于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在透视和剖析现代资产阶级国家问题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并由此凸显了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分裂。
1.虚幻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分裂: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处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他们从黑格尔那里接受的国家是自由理念的现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理性伦理共同体的历史—政治理念,而把国家、特别是现代国家规定为虚假的、虚幻的共同体。因为真正的共同体“是各个人的联合,是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的联合”[1]。而只有在这种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自身才能的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个人自由。但是在虚假的共同体中,现实中的个人是以阶级的而非个人的身份进入国家的,而个人究竟属于哪个阶级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与黑格尔把国家视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视为个体自由之实现的真理形态的理性国家观不同,已经基本确立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把国家看作是虚幻的、而非真正的共同体,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并不是所有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代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集团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联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2]而“正因为各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和‘不依赖’于他们的,即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这些始终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3]。黑格尔关于国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自由的实现的历史—政治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基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批判性的语境中,已经被推向了彻底批判和根本解构的境地,从而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内在矛盾和真实的阶级本质:国家所代表的自由仅仅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自由。
马克思关于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所包涵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之内在紧张、矛盾和冲突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的、逻辑的全面展开和系统论证中,特别是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资本论》及其草稿中,得到了系统严密、无与伦比的批判和揭露,表达和展示为一个理性的理论形态和体系形态。
2.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现存制度的解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这篇伟大的战斗檄文,为我们透视和解读马克思历史理论中所蕴涵着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以及在这一总体性的张力结构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为我们解剖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提供了一个观点鲜明、思想有力、逻辑严密的经典案例。
(1)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的紧张、矛盾和对立
在《共产党宣言》这篇展示现代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深刻对立,在这篇自觉地代表着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意识、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因而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特别突出鲜明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中,马克思恩格斯竟不惜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热情高歌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4],表达了空前强大的历史观点、特别是世界历史观点,从而凸显了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深刻而巨大的内在紧张。但马克思历史理论这一似乎是最明显不过的秘密,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却没有能够在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中给予深入理解和自觉阐发。[5]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即“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强调的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在接下来的文字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历史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即前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及其后果,并着重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产生、特点及其本质。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7]资产阶级时代的特点“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8]。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描述和剖析了现代世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得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9]。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两大阶级斗争的历史及其性质,强调“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10]。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伴随着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加强。“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11]“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12]因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两大阶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强调“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4]。但是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所有制关系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它的历史性的终结:“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5]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强有力的、普遍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所凸显和展示的关于现代世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总是如影随形,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的紧张、矛盾和对立,存在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形成史和发展史的基本逻辑中。这一内在的紧张、矛盾和对立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突出而鲜明的表达。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必须给予特别强调的是,在考察和梳理现代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客观地、历史性地阐明了现代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历史使命:“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16]航海业、工场手工业之于封建社会的革命性作用,蒸汽机、机器之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大工业之于世界市场的产生,世界市场推动商业、航海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资产阶级对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的摧毁,对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的不停顿的革命,以及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奔走全球、消灭古老的民族工业,在使未开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统治地位”[17],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18],“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9],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以大量的笔墨、文字和篇幅,以现代大工业为主导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相互推**的矛盾分析框架,在放眼世界的宏大历史视野中,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是最具生机的大放光彩的经典篇章。
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一方面又历史地、客观地肯定了现代资产阶级摧毁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开辟世界历史的巨大功绩和革命作用。这两个方面、两个维度在同一文本中的展开和发挥,构成了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深刻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20]但这一内在的紧张、矛盾和对立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却一直未能得到理解、阐释和表达。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成功、教训和失败的不可不深入挖掘的一个重要视角和解释框架。[21]
(2)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冲突
与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透视、剖析现代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国家机器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合乎逻辑地展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着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即“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在首先阐明了共产党人同无产者、同其他工人政党的相互关系后,明确宣布了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是“消灭私有制”[22]。马克思恩格斯完全清楚,由他们所宣示的共产党人的理论纲领与实践主张,必然遭遇资产阶级的愤怒讨伐和严厉批判。在接下来同资产阶级的论战文字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卓越运用,剖析了现代社会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真实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在自由与个性问题上的虚假本质,从而凸显了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紧张、矛盾和冲突。这一论战是在揭示财产的阶级本质、揭示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从而揭示自由个性的虚假本质的语境和逻辑中展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暴露、所曝光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冲突。资产阶级“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23]。马克思恩格斯断然拒绝这种批判,他们回答说: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已经被现代工业运动所消灭;而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雇佣劳动决不会为无产者创造出财产,“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24]。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它作为集体的产物,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25]。从雇佣劳动的角度来说,它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26]资产阶级社会的劳动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之所以存在着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仅仅是增殖的手段,而后者则是为了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本身:“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7]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28]的个性。因此共产党人通过消灭私有制所消灭的,只是“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29]。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的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只有对于中世纪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共产主义来说则毫无意义。因此,“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30]。“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是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31]
在揭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深刻对立的所有制根源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入揭示了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的观念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试图利用其利己观念来维护他们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并把这种暂时性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的意识形态的诡计。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2]。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最彻底的决裂,是通过工人革命的形式来进行的,他们设想和勾画了社会革命的基本政治步骤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措施,并热烈地展望和描绘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伴随着旧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消失,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历史性的矛盾和分裂也将彻底结束:“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33]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分裂之彻底扬弃,亦即从对立走向统一,只有在共产主义运动消灭了现存状况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最终变成现实。
因此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已经真正实现了个人自由的联合体的确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马克思恩格斯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原则的联合体这一历史远景为根本理念,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代资产阶级世界资本统治的真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与劳动对立条件下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冲突,从而凸显了真正的个体自由即共产主义的理念世界与现存的资产阶级世界之两个世界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所在,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制这一经典文献的深刻的思想动机和理论动机。
3.马克思历史理论:包涵多重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一个由多重的内在张力构成的思想体系,这一理论特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这一篇幅不大的经典文献中。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热烈展望,与对现存资产阶级世界的激烈批判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深刻的内在张力。与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中所存在着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相比,特别是与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相比,存在于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之所以充满了特别突出、极度鲜明的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包涵着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常常是以内在的紧张、矛盾、对立和冲突的形式来出场、展示和表达的。马克思之所以不同于康德黑格尔,在于康德黑格尔依然站在现代资产阶级的基本立场和总体框架之内,强调理性、自由与普遍法治,强调现代理性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规约、扬弃和超越,强调理念与现实的调解,没有或缺乏普遍的彻底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从而没有揭示出现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立场和哲学原则。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与阶级相互关系的如下论述值得注意:(1)由于现代的工业劳动和资本压迫,英、法、美、德的“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35];(2)“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36];(3)“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37];(4)“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38];(5)“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39];(6)“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40];“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41]。由此可见,在民族与阶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把阶级观点置于绝对优先地位,表现了强大的阶级观点,即强调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立、斗争及其结果,是影响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真正决定性因素,阶级的矛盾、对立、斗争的消除与消灭,是民族的矛盾、对立、斗争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和最终根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结尾,以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用大写的字体强调和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的基本原因之一。
马克思历史理论之所以始终充满着巨大的生机,之所以始终充满着战斗的青春,之所以始终凸显出无与伦比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一个以现存世界与未来世界之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为内在灵魂和统领原则,同时又始终贯穿着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始终贯穿着资本与劳动、历史与伦理、历史与自然、民族与阶级等由多重内在紧张构成的理论结构和思想体系。
[1] 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历史语境中得到了历史性挖掘和发挥。但这一世界历史思想中的深刻的历史观点与其中突出存在的阶级观点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用何种解释框架才能有效地给予阐发,从而在多重的内在张力中来展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生机、魅力和秘密?这是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所加的注释中,有这样一句文字:“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脚注)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黑体为原著者加。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是由于强调阶级对立、阶级斗争,而否定了无产者本身的民族特性,从而凸显了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深刻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结尾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本原因之一。
[1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20]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表达为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内在紧张。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在内的整个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深刻的内在紧张,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透视和阐释英国之于中国和印度之双重使命的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阶级观点与历史观点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那么在19世纪50年代关于东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评论中,即在关于英国之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使命的论述和阐发中,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关系却正好反过来,即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相比处于绝对优势甚至压倒地位,我把这一现象表述为历史优先、压倒伦理,伦理为历史让路的的解释范式。这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在面对现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世界时存在重大分歧,而在理解东方世界时却存在着惊人一致,即把东方世界理解、规定和解释为没有历史的基本原因之一。请参阅拙作第8章:“资本与世界历史”。我以为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在(世界)历史理论之相互关系问题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21]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最杰出代表,他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史、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实践本身,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过,《共产党宣言》他读了至少上百遍。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在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后,“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认识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黑体为引者加)讲此话时的毛泽东正在领导中国革命,时代语境决定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现代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之作用的文字,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引起毛泽东的特别注意。因此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历史地忽视、略过了。这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理解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生存地位和苦难命运,并终生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的思想动机之一,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把工人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发动、宣传、组织、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因之一。
[2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黑体为引者加。
[2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6页。黑体为引者加。
[2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黑体为引者加。
[2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黑体为引者加。
[2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黑体为引者加。
[2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黑体为引者加。
[3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黑体为引者加。
[3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黑体为引者加。在前面的注释中,拙作曾经引述俞吾金先生的考证,即在德文中每个人的“人”与一切人的“人”之间的区别,即前者是作为个体意义的人,而后者则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
[3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黑体为引者加。
[3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黑体为引者加。
[3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
[3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
[3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
[4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
[4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