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消除与人的自由的复归0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本质的思想是其异化劳动的理论前提。马克思赞成黑格尔关于人的本性在于劳动的见解,并基于自己的哲学立场作了新的发挥和论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性在其对象化中显示出来。所谓人的本性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劳动和劳动的产品把人的本性表现出来。马克思说: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抛弃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抛弃唯心主义方向,从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1]。马克思在这里关于人和人的本性的基本思想与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不同,因为国民经济学把劳动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把工人仅仅看成是“劳动的动物”。由于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和人类的本质,并由此观察人本学的自然,从而也就赋予劳动者以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地位。
(2)异化劳动、私有制财产与工人的解放、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深刻对立
劳动既然是人和人类的本性,那么劳动的成果自然也就应当为劳动者所有,但实际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人的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反过来成了和劳动者自己相对立的力量,成为统治工人自己的力量。这种劳动异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劳动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财富世界的增值同劳动者的贬值成正比。工人的劳动产品异化为不依赖于工人的力量而独立存在,甚至异化为同工人相对立的力量而统治工人。(2)从生产过程来说,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他的产品的异化是一种结果,问题的本质还在于生产活动或劳动过程本身中。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的异化,正是劳动过程的异化的结果;如果说人同他的产品的异化只是揭示“物的异化”的话,那么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则是人自己本质的自我异化。(3)从人的类本质方面看,劳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概念,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是人的类本质,从而与费尔巴哈有了原则的区别。在马克思看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物。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是人的对象化了的类本质或“人化的自然”。但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说明他不能在其创造的产品中实现其类本质;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的异化,又使得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变成了被迫的、强制的、仅仅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4)异化的第四个方面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2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表明,异化的历史主体是具体的人、是劳动者本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工人阶级。马克思把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看作是历史的主体,与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历史过程的主体有根本性的原则的不同。从劳动的、而不是从精神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应当是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这一基本原理的先行展示。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3]因此尽管马克思在这里还是基于人性、人的本质的人本学来考察劳动,但它依然为仅仅半年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年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先行地奠立了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向我们表明,尽管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创造了物质财富,从而创造了世界历史,但由于劳动的全面异化性质,因而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却反而处在受压迫、受奴役的非人的状态。而从这种状况中得出的结论,才真正涉及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的深层心理动机:消除异化劳动和作为其必然产物的私有制,才能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解放。所以马克思提出和论证异化劳动的理论,是为制定使工人阶级获得最终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提供哲学—经济学根据。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既然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那么,具有劳动这种本性的人就是社会的人;但异化劳动却改变了人的本质,使人成为非社会的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把非社会的人变为社会的人。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阐明了私有制存在的暂时的历史的性质,论证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趋势。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应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却变成了非人性的、使工人成为奴隶的异化劳动。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马克思研究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探索和分析。马克思的结论是:“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24]“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5]而国民经济学颠倒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运动的相互关系,因为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已经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所以马克思继续说:“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26]
马克思认为,上述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相互关系的分析,“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1)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27]“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28];“(2)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且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9]因此异化劳动的概念是理解工人阶级的解放、以至人类解放的关键所在;政治斗争是克服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的根本途径。由此我们看到,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的理论论证了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根据,说明克服异化必须借助于政治斗争;马克思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私有财产关系中。
正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探讨私有制的起源,才奠立了他后来进一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分工和交换来探讨私有制起源的先行的基础。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相互关系的观点表明,他试图从劳动及其历史发展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及其暂时的历史性质;同时,异化劳动既然是人的自身的异化,所以应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探讨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作为革命运动的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30]。因为私有财产的运动在现代社会最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而“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和灭亡”[31]。
应当说,异化的实际历史内容在黑格尔那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理的必然历史过程,黑格尔因此对它表示了一种冷静无情的历史态度;而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理性分析中却始终洋溢着一种不可遏抑的道德**,表现在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生存苦难的人道主义同情之中。因此马克思和黑格尔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个是根本批判,一个是基本肯定。[32]
(3)历史之谜的解答: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从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中论证私有制的暂时性和历史性,其最深刻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通过共产主义对异化劳动的历史性扬弃的普遍历史必然,来真正彻底地恢复和实现那个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因此下面的这段著名的语句最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层思想动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3]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路就在于:它通过对异化劳动矛盾本性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得出了人性、人的本质的复归和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必然结论。[34]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这一思路加以如下的逻辑表达:
异化劳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工人解放→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类解放。
由此可见,黑格尔历史—政治哲学表达的是现代世界自身的自由理念与现实世界的和解,而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即实践批判,却揭露了现代世界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所导致的人性、人的自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丧失,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在彻底扬弃了现代世界的异化状态的共产主义中,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历史之谜的解答不在当代而在未来世界。同样是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但和解、解决的基础、方式和时间,却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这一基本思路奠定了马克思整个一生的基调。无论从实践活动还是理论创造看,马克思全部立论的根本出发点,都在于通过异化劳动批判,论证工人的劳动从资本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基本逻辑。尽管未来的成年马克思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研究,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了更加深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内在逻辑,并赋予他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以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逻辑表达和经典形态,从而具有了钢铁般的惊人的思想深度和逻辑力量,但马克思关于劳动从资本中获得解放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5]区别仅仅在于,青年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观念还比较抽象,而成熟后的马克思则以系统、逻辑和完整的方式展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并通过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割这一轴心概念的历史的逻辑的推论,揭示了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最深刻的根源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和内在秘密,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工人解放以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结论。
重要的是,既然马克思整个一生致力于资本批判,揭示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追求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劳动阶级得到真正解放的彻底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因此,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确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来阐明和确证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最深刻的根据,所以贯穿在全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追求,就仍然是:恢复为资本所奴役的劳动阶级的自由与尊严,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批判的、革命的和彻底的人道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性、人的本质的复归为核心追求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局限,反而是支撑其生命力量、铸就其基本价值的关键因素和最大亮点所在。如果抽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本主义,如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再有劳动解放和复归人性的人道主义,那么,它通过两个世界的思想框架所展示、所具有的巨大张力、战斗精神和批判力量,就失去了由以存在的真正根基。不能因为马克思采用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概念而否定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基本意义。因此重要的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基于自己哲学思想及其理念的基本框架,有着不同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独特的本质性内容。也就是说,与费尔巴哈倡导以爱的宗教为主题的伦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不同,马克思把人本主义引向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作为自己新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基础;马克思通过对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本质对立。而贯穿上述两个方面的主导灵魂,是通过对资本奴役的揭露和批判,来寻求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因此,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宣示的,是一种不同于费尔巴哈主义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这种批判的世界观有着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的、自身前进发展的逻辑结构(即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等),从而为马克思新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先行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36]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常常从两个方面论述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这种优、缺点两分法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论证人的本性,乃是向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靠近,预示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但费尔巴哈人本学历史观同时又阻碍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贯穿在整个手稿中的对工人阶级和人类命运的那种充满了深情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历史观,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由以旋转的轴心,决不能把它看成是马克思手稿的纯粹消极的方面或缺陷,因为对工人阶级命运的深切关怀实际上、本质上预设了马克思整个一生都为之奋斗的伏笔,展示了马克思整个一生致力于揭露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奋斗不息的那种最深刻的深层伦理主义动机。[37]
[1] 韩立新把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问题的研究,概括为三种解释:“‘解释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说。其标志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和《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释二’,巴黎时期说。其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解释三’,布鲁塞尔时期说。其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释一’的人物首推列宁”,“‘解释二’的直接依据是……马克思本人的文字。……但令人深感意外的是,不仅鲜有学者主张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发生在《巴黎手稿》,甚至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解释二’理论……。‘解释二’还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独立的解释模型”,“‘解释三’是目前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解释。它不仅是苏联教科书体系所支持的正统观点,而且也是被教科书体系之外的学者譬如法国的阿尔都塞、日本的广松涉等人所接受。”韩立新实际上通过专著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二”理论:“本书否定了‘解释三’将《德意志意识形态》视为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的做法,而是将这一转折点提前到《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之间的《穆勒评注》,并提出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从孤立的个人到社会关系的转变,希望以此来建构一个‘解释二’模型。”(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5、20页)
[2]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5页。黑体为引者加。
[3]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8页。黑体为引者加。少年马克思在这里把神、人、目标、手段、社会、高尚等概念内在地联结、贯通在一起,清晰地标识了他为人类工作的人生理想源于神的伟大号召,并由此展示了他人生理想的动力、目的和崇高的品质。这同未来马克思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与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一目标进行工作和斗争的伟大目标,不是存在着内在一致的追求、信念、气概吗?有意思的是,神指定目标,但走向这一目标的手段和工作却需要个人自己去主动地、自觉地选择。
[4]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8页。黑体为引者加。
[5]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页。黑体为引者加。
[6]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7页。黑体为引者加。如果我们把此时的马克思与十年后已经发生了格式塔思想革命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作一个对照,那一定是耐人寻味的:“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540页)
[7]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页。
[8]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页。黑体为引者加。正因为少年马克思在这里把历史、经验、宗教与伟大人物、最幸福的人、人人敬仰的典范等联结在一起,才深刻地凸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精神气质的光辉。这些重要的青春期概念与他后来的理论学说的基本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9]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460页。
[10] 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1]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黑体为原著者加。这里需要探讨、注意的是,“真理的彼岸世界”的消逝和“此岸世界的真理”的确立所蕴涵着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问题:马克思强调从宗教批判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但这里依然保持、容留了现实批判的价值理念,即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为根本目的、为价值悬设和价值目标。“此岸世界”与“真理”实际上表征着现存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内在紧张和深刻对立。
[14] 参见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71页。
[15]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6]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17]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18] 张盾先生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的如下文字,很好地标识、表征了存在于青年马克思思想所包含着的两个世界的深刻的内在张力,这种内在张力鲜明地凸显了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批判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思想理念:“在吸收黑格尔对劳动的历史理解和辩证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的对立的学说,第一次把市民社会的劳动问题改造成一个对资本权力的批判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说明,本真意义上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普遍与自由的‘类本质’的实现方式,在这里,劳动本身应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表现和享受,劳动所及的对象化世界应是‘人的现实和人的作品’,劳动者间的关系则应是被别人的爱所证实的劳动者自己本质的补充。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这种自由本质被全部否定。……借助于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思路,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作为否定之否定环节,将扬弃劳动的异化形式,把劳动重新变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生命活动,在那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这个手稿的‘笔记本Ⅲ’中,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的观点,第一次确认了‘财富的主体本质’……把人的劳动从而把人本身视为财富的本质。接着,马克思揭示,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劳动概念,‘表面上承认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活动等等’,其实质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也就是说,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唯一本质,这正是劳动的自我异化的一个本质规定。”(张盾、田冠浩:《黑格尔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232页。黑体为引者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异化劳动的对立、劳动的自我异化与共产主义对异化形式的扬弃,以及对国民经济学的表面假象与阶级实质的深刻透视和无情揭露,建构了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自由个性、人类解放)的内在贯通和有机统一,从而构架了马克思整个历史理论的基本格局,而蕴含其中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又凸显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批判性、革命性的青春和生机。在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问题上马克思之所以不同于康德、黑格尔,在于马克思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普遍确立和全面使用所形成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基本特征。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2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2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2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3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3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32] 黑格尔与马克思之所以在异化劳动问题上存在着这种重大差异,我以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因,在于黑格尔没有确立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普遍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从而没有形成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因此尽管黑格尔从其历史的、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描绘了异化劳动的特征,而且注意到贫富、阶级的分化问题,但他更多地是在肯定异化劳动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之不同于黑格尔,就在于他在自己的历史分析中植入了一个强大的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并由此形成了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
[3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黑体为原著者加。
[34] 由古希腊哲学奠基、中经基督教神学哲学融入和德国古典哲学系统塑造的两个世界之内在张力的伟大传统,在青年马克思这里得以发扬光大。青年马克思关于通过异化劳动的克服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哲学—经济学理念,是两个世界内在张力之浴火重生的崭新的独特形态。青年马克思在深刻解剖现代世界的矛盾悖论的基地上,通过诉诸作为未来历史远景的共产主义的历史理念来反观、审察和批判现代世界,通过两个世界的内在紧张和森然对立而极大地彰显了人类的超越境界和解放力量。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东西方一大批学人深情驻足、流连往返、一咏三叹的有着巨大魅力的哲学文献,之所以具有不朽的理论意义和思想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那深深执着追求的消除异化劳动而复归人性和人的本质的人道主义光辉,在于由此所传承并给予深刻变革的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的精神传统和基本特征。这大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的西方异军突起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理由所在。无论受制于特定意识形态座架的人们对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怀有多么不情愿的矛盾心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持怎样的消极评价和批判态度,却依然不能怀疑的是: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关于马克思哲学研究不可逾越的基本环节和思想高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而且在整个20世纪的西方思想世界,都书写了大放光彩的哲学篇章。
[35] 在十几年后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再次谈到了人的本质与异化问题:“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手稿前半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0页。黑体为引者加)人的内在本质与人的内在本质的普遍异化之间,表现为深刻的矛盾和对立。这是马克思历史理论中两个世界内在张力的独特表现形态。
[36] 作为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包含着既有机统一又存在张力的两个方面:揭示资本历史作用的客观历史法则与剖析资本和劳动的阶级对立,即存在着历史主义(历史观点)与伦理主义(阶级观点)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张力的理论结构已经先行地孕育、生长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探索的进程和逻辑之中。
[3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论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对剩余价值、对工作日、对资本积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有力论证,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对资本的血泪控诉,通过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普遍运用,来展示其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命运深切关怀的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争取工人阶级的阶级自由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一生孜孜以求为之艰辛奋斗的伟大事业,而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通过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表达出来的彻底的革命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点,实际上也恰恰是为了通过这一根本观点的确立而确证无产阶级主宰世界历史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使命。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与异化劳动的观点,历史观点[肯定动产(资本)作为现代之子的世界历史作用]与阶级观点(揭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仅不构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反而互相映衬、互为印证地说明了工人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目的及其根据。马克思在其未来的整个一生中强调批判、实践、行动、革命的力量与作用,其主题或目的是争取工人阶级的阶级自由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这正是历史上一切人本主义理想的真正的发扬光大和彻底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后期的马克思不仅不互相对立,而且在根本上存在着价值追求和基本精神的内在统一。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和精神气质的内在贯通,可以在阶级观点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在贯通中得到合理解释。